第九回 袁了凡从容纳贤借粮 周员外无奈开仓济困
"岂有此理!"袁了凡拍案而起,"这不是要逼死百姓吗?"
"大人息怒。"一个清朗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袁了凡抬头,见一位三十出头的青衫文士站在门口,手中捧着一叠文书。
"下官张文远,曾任县衙户房书吏,今虽已去职,但闻大人查阅赋税,特将私下整理的实情账册呈上。"来人躬身行礼,姿态不卑不亢。
袁了凡接过账册,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各乡实际收成与赋税对比,笔迹工整,数据翔实。他眼前一亮:"张先生请坐。你既曾任户房书吏,为何去职?"
张文远苦笑:"前任知县嫌下官太过较真,不肯配合虚报政绩,故而..."话未说完,一阵咳嗽打断了他。
袁了凡注意到张文远面色苍白,身形消瘦,青衫下摆还打着补丁,显然生活窘迫。他亲自斟了杯热茶递过去:"先生高义。如不嫌弃,可愿做我的师爷?"
张明远闻言一怔,眼中闪过惊喜,随即又黯淡下来:"多谢大人厚爱,只是……下官家贫,恐难置办师爷应有的行头..."
"我用人唯才是举,何在乎衣着?"袁了凡笑道,"况且,我正需要先生这样熟悉本地民情又正直敢言之人。"
次日清晨,县衙大堂。袁黄召集全县官吏,宣布减免三成春税,并废除多项苛捐杂税。堂下一片哗然。
县丞孙德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大人,赋税乃朝廷定制,岂可擅自减免?若上头怪罪下来..."
"孙县丞,"袁了凡平静地打断他,"《大明律》明文规定,灾荒之年地方官有权酌情减免赋税。宝坻连年水患,百姓流离失所,若再横征暴敛,恐生民变。一切责任,由本官承担。"
孙德海还要争辩,忽听堂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衙役慌张跑进来:"大人,不好了!城东饥民聚集,要抢周员外的粮仓!"
袁了凡立即起身:"备马!我等亲自去看。"
城东周家庄园外,上百饥民手持棍棒,与家丁对峙,情势一触即发。袁黄快马赶到,直接站在双方中间。
"各位乡亲,我是新任知县袁黄。有话好好说,切莫动手!"
人群中一个白发老者颤巍巍地说:"袁大人,我们不是要作乱,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啊!周家粮仓堆满粮食,却不肯借一粒给我们..."
袁了凡转身对周家管家道:"请通报你家老爷,本官求见。"
不多时,周员外腆着肚子走出来,满脸不悦:"袁大人,这些刁民聚众闹事,理应严惩!"
袁了凡拱手道:"周员外,百姓饥寒交迫,情有可原。本官已下令减免赋税,还望乡绅们也能体恤民情,开仓借粮,待秋收后偿还。"
周员外冷笑:"借粮?去年借出去的粮食,收回来的不足三成!袁大人初来乍到,不知此地民风刁顽..."
"本官作保,借粮可否?"
“这个……”周员外仍在犹豫。
袁了凡斩钉截铁地说,"就这样定了,立即派人,清理库存,开仓济民!”
见周员外不语,“怎么样?”
张文远上前,附耳过来,说,周员外的亲家在京任职,当防范。
袁了凡一笑,转身对周员外,“鄙人在京多年,知你家亲家京城任职,也求他做保如何?
周员外一愣,随后点点头。
袁了凡面向大声对众人说,“另外,我提议设立义仓,富户捐粮,官府统一调配,周员外可愿带头?"
周员外答应捐出二百石粮食。消息传开,其他乡绅也纷纷响应。不出三日,义仓便筹集了上千石粮食。
县衙前搭起了粥棚,袁了凡亲自为百姓盛粥。一位老者接过粥碗,突然跪地磕头:"袁青天啊!老汉活了七十岁,没见过……"
袁了凡连忙扶起老人:"老丈请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本分。"
张明远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中闪烁着泪光。他轻声道:"大人,您原来和周员外的亲家早就认识了?”
袁了凡轻轻一笑,“哪里哪里,不过知道而已。”
张文远呆呆立在那里。
袁了凡摇一摇头:"路还长着呢。减免赋税只是权宜之计,根治水患、恢复生产才是长久之策……何况,堵住了周家财路,怕是未必甘心……"
------------------------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