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且听风吟版主:空灵飘逸    绿暗红嫣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凋零-消逝 收藏:0 回复:0 点击:2012 发表时间: 2017.05.25 11:24:14

中国历史人物-于谦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必定是血雨腥风的,无数次权力的更迭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功成与白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大汉以后,孔孟治国已承袭千年,一代又一代的儒道志仕,为国尽忠、血染至正之道!
  
  “两袖清风”一直被视为是风清气正、廉洁奉公的为官至正大道,需知在大明正统之前是没有这一典故的,典故出处源自一首诗《入京》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主人公便是名满天下、忠君爱国、一生清白的大明名臣 救时宰相——于谦。
  
  《入京》这首诗写的是大明正统年间“三杨”去世后,宦官当道,招权纳贿、献金求媚之风盛行,于谦每进京奏事,总是来去空空,从无财礼,官员们劝他,他却用“只有清风”回应,又书写《入京》以明志。《入京》以两袖清风而世人皆知,其实最突出于谦性格和精神向往、同样也是践行一生的一首诗是《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主人公在17岁时的作品,究于谦一生他都在践行着“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悲壮而苍桑的至正大道。
  
  于谦一门除父亲之外,祖上皆为官,其父于彦昭,仰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的牌位供奉在家中,受父亲影响,于谦几十年里都将文天祥像悬于一侧,终身相伴。到7岁时,一名叫兰谷春的得道高僧看到幼时的于谦大为惊讶地说道:“此相他日救时宰相也”。
  
  于谦人生中有四个事件贯穿了他一生,这四个事件同样也决定了他人生的辉煌与悲恸。
  
  第一个事件:大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两次叔侄之间的皇权争斗,第一次称“靖难之役”第二次发生在明宣宗朱瞻基和皇叔朱高煦之间,宣宗亲征之下朱高煦战败出降,宣宗令当时仅为7品监察御史的于谦口述朱高煦罪状,明史记载“谦正词崭崭 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 称万死 帝大悦 师还 赏赉与诸大臣等。”于谦受宣宗器重,宣德五年,由宣宗钦点于谦由七品监察御史一跃而成为河南、山西两省的二品巡抚,在任十八年期间,饬吏治、恤民情,百姓尊称“于青天”。
  
  第二个事件:于谦任两省巡抚18年期满回京述职,当时明英宗昏庸、奸宦王振弄权,贪腐之风盛行,卖官鬻爵更是朝野皆知,于谦入朝奏事因拒绝同僚劝言行贿于王振并书写《入京》而被冤陷入狱,定罪斩首,河南、山西两省百姓闻听噩耗自发组织数万之众请愿,全国上下为之一震,迫于压力奸宦王振以错抓其人为由释放于谦并安排其它官职任用,算是险象环生。
  
  第三个事件:蒙古瓦剌部因恩赐不满与大明兵戎相见,英宗在奸宦王振的极力怂恿下率朝廷重臣并50万精锐部队倾巢而出,结果发生了大明由史以来第一次灭国危局—“土木堡之变”,50万大明精锐全军覆没,朝廷重臣死伤无数,英宗被俘。军情传入京城,朝野震动,人人自危,朝议之时,议迁都、言和谈、群臣斗殴惨相哗哄一堂,英宗之弟鉴国朱祁玉方寸大乱,欲趁乱蹑走,值此危难之际,于谦箭步前蹿、蹬上鸾台,抱朱祁玉臂膀于台下,镇天下于朝堂之上,声震朝宇,群臣瞠目,挺祁玉、改年号、阻南迁、调援军、斥九门、抗瓦剌,亲临正门,视死如归,瓦剌大军损兵折将,数月无果,只能兵退北京,失望而归,于谦以一人之力,挽大明江山于即倒,转危为安,美誉为救时宰相。
  
  第四个事件:“土木堡之变”鉴国朱祁玉继皇帝位,于谦升兵部尚书与吏部尚书王直辅佐景泰帝共镇天下,大明出现中兴之象,定乾坤于朝堂之上,安天下于百姓之间。瓦剌首领也先大失所望,遂将太上皇朱祁镇放回,景帝将哥哥囚于南宫之中,景帝病危之时,以武将石亨为首发动历史上有名的“南宫复辟”,当于谦之子禀明凶局时,于谦未用大权镇压而是泰然劝退其子,静待灾祸降临。
  
  一代名臣,救时宰相以其刚正不阿、忠贞不屈、直面灾祸、坦然赴死的英雄气慨,践行他终身的誓词,血染华夏千年来的至正之道,为后人传颂!


原创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