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东唯 一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zigui 收藏:0 回复:0 点击:4069 发表时间: 2017.03.21 16:38:34

乐山


  傍山而居,清晨早起,拾级而上。空气清新扑面。道旁花木联袂相迎,香气怡人。花儿或黄或红,或蓝或白,不知其名。草木丛生,茂密令人却步,无墙而自成护卫。其间草木品种繁多,能唤其名者仅有一二。每见树上挂牌,急趋前观看。见多种树木或皮或叶皆可入药,闻之,有淡淡清香。心下叹为观止。
  
  有一树牌,名曰“台湾相思”。观其树形似乎家乡的一种柳树。树干并不笔直。树皮粗糙龟裂,呈黑褐色。叶狭长。枝叶伸展外扬,并不下垂,不似垂柳袅袅娜娜。却因这名字让我蓦然想起第一次远离家乡时,清明时节,见柳丝绵长,不由得思乡的情景。
  
  又有树名为“潺槁木姜子”、“重阳木”,我之前是闻所未闻。还有什么莲木,什么楠木的,名字就透着贵气,并且让人联想到女孩子娇柔的美。
  
  这些在我一个北方人看来颇为神奇,尤其是可入药及可提炼芳香油等功效让我不由得对这些树们心生敬慕之情。
  
  高树下有一种灌木,阔叶,枝端开红花,比扶桑色更红,艳如朱丹,不知其名,于树丛中时时可见。树下杂草有半人高,密密匝匝。
  
  一路前行,石级越来越陡。驻足观望,远处山坳树木郁郁葱葱,有雾霭升腾,如梦如幻。因草丛茂密不敢涉足,更觉得远处无路相通,遥不可及,只得继续拾级而上。若在北方爬山,我常常不喜欢循路登高,往往独辟蹊径,以便于跟草木山石更加亲近,发现一些寻常看不到的景致,感受真正的爬山的愉悦。比如爬泰山,若从岱庙起循路直至南天门,我会觉得除了要累死之外索然无味。以至于我都恨起那漫长的石阶了。可是有一次,我从侧面自己寻小路攀往极顶,不但不累,而且另有一番景致。身边的树木擦身而过,野花野草触手可及,粉色的石竹花、红色的野百合看得清花瓣上的每一个斑点。脚下是土石和落叶,落叶间有时会拱出几朵野生菌子。不但乐趣无限,遇有陡峭处随时又可以抓住树干借力,所以就连爬山的时间也几乎快了一倍。然而此间却草木蔽地,找不到一点落脚的间隙,绝不敢穿林而行。因而能够看得清摸得着的也只有道路两边的树木花草。于是脚下这唯一一条人工开辟出的山路竟显得如此重要。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每一层石阶或每一段鹅卵石的路面都格外亲切起来。
  
  南方天气潮湿,好多阶石底部都生长着苔藓,石阶两边也筑有下水渠。渠边就是茂密的杂草,杂草丛中随处都可以看见长得高大的蕨类植物。我正在探究那些杂草可能叫什么名字,忽见草丛中靠近路边的地方隐约露出几点蓝色。近前拨开草叶,见有一株小花,叶碧绿,叶形狭长,似鸢尾花的叶子,但略窄。三五片叶子中间抽出一根碧绿的圆茎,细长细长的,高高挑起,顶端开出一串蓝紫色的花。细细观赏,未见花瓣,却如一粒粒硕大饱满的珍珠。每颗珍珠都有一段碧绿的细丝巧妙地相连,弯弯地倒挂在梢头,显得玲珑可爱。又像一串精致的小铃铛,颤颤悠悠的,姿态俏丽。我把草丛复原,转头看见山路上三三两两的登山者一心只为晨练,无人留意我的举动。
  
  八点不到,人们已纷纷下山,要赶去上班了。这时,见一老太上山,远远地传来高亢的流行歌曲,疑为错听,及走近,确认无误。老太肩上背一布袋,音响即从中传出,此时老太走过我身边,那歌里正呐喊着“这世界,我来了……”,很是热闹。安安静静的老太,此时似乎透着冲天的豪气。只见她举步从容,拾级而上,不见气喘。
  
  日间少有人登山。
  
  入夜,山上也无灯光,石阶隐入夜色,山上草木荫翳,只听夏虫鸣声一片,开始了一场自然界的大合奏。虽每日聆听,我依然惊异于小小生灵的巨大能量。它们隐身草丛,难觅其踪,声音却可以响遍山野。偶有萤火虫从草丛间飞出,发着淡蓝的光,闪闪地流动,却是静静的,并不发声。我惊奇地发现,在这夏夜的合奏中竟然没有蛙鸣。若是在北方,此时,尤其是雨后正是蛙声一片,呱呱声此起彼伏正是夏夜的一景呀。此处却只有虫鸣。直到有一天晚上,爬至半山坡,站在一座石拱桥上,突然听见几声叫唤,似蛙鸣却又与北方的青蛙叫声大有差异。蓦然记起曾在大明湖畔见过商贩叫卖工艺品,其中有一木制金蟾,背部有齿,需用一木条拉上去,发出“格格”的声音。此时竟在这里听见了,那么这就是金蟾了。看来南北方的青蛙也是不一样的,或者应该叫做蛤蟆,白居易有诗云“家在蛤蟆岭下住”,我如今正在这岭下住了。
  
  那蛙声不成气候,而我也更痴迷于夏虫的欢唱。它们就这么唱着,不知疲倦。不知不觉,不知何时,乐声止了,又一个黎明来临……
  
  


原创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