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孙伊斌 收藏:0 回复:0 点击:2658 发表时间: 2016.10.04 20:09:42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核雕》中国核雕的历史脉络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核雕》中国核雕的历史脉络
  
  核雕属于微雕范畴,关于核雕,史书文献中鲜有代表人物。一直到至明清时期才得以大加推崇。
  不过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战国时期宋国有个请求替燕王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的人,让燕王一定要在斋戒三个月以后才能观看,燕王就用近二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来供养他、右御属下的冶铁工匠对燕王说:“我听说君主没有十天不喝酒作乐的斋戒。现在他知道君主不能长时间斋戒去观看那件没有用处的东西,所以定了三个月期限。凡是需要刻削的东西,用来刻削它的东西一定更小。我是个铁匠,没有办法给他制作刻刀。那猕猴是不可能有的东西,大王一定要予以明察才是。”燕王于是把那个宋人拘禁起来加以盘问,那个宋人果然在弄虚作假,燕王随后就杀了他。
  另一种说法是: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
  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韩非子》的这两则记载,大同小异,好像是个笑话寓言之类,有些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的味道。这个宋国人或者卫国人到底会不会微雕,能不能刻出猕猴,到底是被杀死了还是逃跑了姑且不论,起码这则记载可以证明:至迟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微型雕刻的概念或课题。后来明代《核舟记》作者看到了魏学洢王叔远的“赤壁之舟”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微雕作品是一种精细微小、富有立休感的阳雕微观作品,是雕刻技法中一门独立分支,也是微观雕刻作品的一门分支。常见的有核雕、骨雕、象牙微雕、微画雕和寿山石微雕等,它们使用原料不同,其艺术风格也相对独立。
  我国自古流传桃木是仙木,民间把桃木奉为驱邪扶正、避凶趋吉之物,桃符、桃梗、桃核自然位列其中。
  核雕是微型雕刻艺术的经典。核桃亦称“胡桃”,原产于西亚南欧,传入我国是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民间最初用核桃略作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
  关于微雕,较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杂编》,记载了一件成功的微雕艺术品的情况:
  
  故德州王使君椅家,有笔一管,约一寸,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以来。中间刻《从军行》一幅,人马毛发,屋木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云用鼠牙刻。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在唐代,已经确凿无疑地出现了精美的微雕艺术品。人马毛发,屋木亭台远水已经够绝,用老鼠牙雕刻更是一绝。
  
  元朝著名史学家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宋高宗朝,巧匠詹成雕刻精妙,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今余所见念珠,雕镂之巧,若更胜于二物也。惜其姓名不可得而知。
  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可以不足为怪,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就很难了,难怪二百多年无人超越。
  
  核雕是微雕的一个分支,也是微雕的一门独立门派,为民间微型雕刻工艺。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核雕,是指以各种果核为载体而创作的艺术品,通常是桃子核,李子核,杏核,橄榄核,核桃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他果核。狭义的核雕,即是指以桃核为创作载体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关于微雕,史书记载很多;关于核雕,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究竟源于何朝何代,旧籍记载很少考证,目前仅知最早记载是在宋朝中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很多人以为核雕最初的详细记载是《核舟记》,其实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就记载过明代宣德年间的夏白眼的橄榄核雕。《核舟记》中的王叔远要比他晚了200年。其原文是这样的:
  
  又若我明宣德年间,夏白眼所刻诸物,若乌榄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状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又如荷花九鸶,飞走作态,成於方寸小核,可称一代奇绝。
  
  在明朝宣德年间,工匠夏白眼所雕刻的各种东西,如乌榄核上雕了十六个娃娃,形状只有半粒米大,眉毛、眼睛,喜和怒都具备。又如雕的荷花上九只白鹭飞跑的样子,雕在方寸的小核上,可说是绝一无二的精品。时间流传久了,人们便把它珍藏起来,当成留世的一件宝物。在文章的最后,他称夏白眼的作品为“一代奇绝”。难怪当时酷爱核雕的皇帝朱瞻基因此对他极为赏识。
  
  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颇为盛行,当时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对核雕都大为钟情,皇宫里还专门请有核雕高手,为达官贵人们雕刻桃核,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不仅是个热心的核雕爱好者,而且也是个核雕创作者。
  也许皇帝的喜好影响了朝野,在民间,小小的核雕常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既可作装饰,也可玩赏。当时京城、江浙一带官宦商贾崇尚风雅,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核雕的精而雅,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而在文人雅士,他们则用之施展才情、表达心境、显示身份,于是乎出现了 “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的盛况,精湛而玲珑多巧的核雕被人们争相佩带和收藏。在民间百姓中,则风行珠串,有的把它当作信物,如胶东地区男女传情时,女赠男用荷包,男赠女则常用核雕品。
  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且富于创造性。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无论在构思,还是雕刻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
  
  明清时期中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别开生面,生机勃勃,非常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或许受宗教民俗影响,人们将用桃核、杏核等雕成的神仙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玩物、生肖、祥瑞肖符等系于身上,以保驱邪平安。后因核雕的独创性、精巧构思和极高的工艺水平,一时风靡朝野,风行民间。
  
  
  说到核雕的历史记载,绕不过魏学洢的《核舟记》,我们的中学课文,曾经收录过这篇短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今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的巧匠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够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嘻,技艺也真是够神奇啊!
  
  《核舟记》文章里的核舟其实是桃核雕。这篇文章对后世的核雕发展影响很大。
  
  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艺品的另一大功能被发现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此时,核雕的取材多选用一种核大、肉厚,质地紧密,含油性高的“乌橄榄”的核。核雕在掌上盘玩,不时“嗑嗑”作响,时人视为时髦之物。文人学士闲庭静坐,王公贵胄后院赏花,手里盘玩着核雕,既可以添助雅逸,又能够彰显清高。就连清乾隆皇帝也是对核雕偏爱有加。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紫禁城皇宫保存一只乾隆皇帝的“百宝匣”,其中有一格装的是一对揉手核桃,雕刻着神话人物。大概这个时期的核雕盛行和明熹宗一样,与皇帝喜好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康熙年间的学者高士奇 (1645-1704年),写过一篇《记桃核念珠》,描述的也比较详细: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立者,坐而课经者,荷杖者,入定龛于中者,萌树跌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去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 猱错杂期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今译
  得到念珠共180枚,大多以山核桃为主,核桃圆的就像小樱桃一样,念珠刻着罗汉数尊,有立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执杖的;有入定于佛龛中的,有跌坐于树荫说法的,有环坐而指天话地议论的,有坦胸曲拳的,有前趋后顾的。总共有500罗汉。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样样都有。更在罗汉身畔,刻以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之类动物。初看念珠,不很明白。屋里很明亮整洁,静下心来细看,所雕刻的罗汉,只像一粒小米那样大小。佛像奇特古朴,有的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有的穿的袈裟是用多块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画的百衲衣,而且神情姿态美好,各自萧洒闲散在松柏岩石之间,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到达了极致啊!
  一幅多么壮观的场景,有情有节,有声有色,甚至有动感,大千世界就在芥子之中。
  
  
  清人宋起凤记其弟所获“桃坠”所写的《核工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爱不释手。全文如下: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下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蓬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全文翻译: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描摹够精细,层次够分明,一枚很普通的桃核,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居然成为光彩夺目、玲珑剔透、让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这枚核雕精妙绝伦,这篇小文也发出了不同凡响。也对后世核雕影响很深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微雕的发展轨迹,应该是滥觞于战国,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