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三界纵横版主:纵横三界  碧落故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吴下老饕 收藏:0 回复:1 点击:3627 发表时间: 2015.09.26 12:40:17

【三界纵横十五•游园惊梦 回应】一切障碍皆缘法


  一
  
  至少十八年前,我第一次听说禅宗这个著名的公案。
  五祖弘忍欲传法钵,座下最杰出的神秀做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见此并不满意。不识字的慧能因势利导,亦做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以为得佛法精髓,遂暗付衣钵于慧能。
  
  在彼时,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看到慧能此语,心里满怀仰慕。大约总是自信满满,天赋满满,觉得“渐悟”是蠢人的烦恼爬,终日小心翼翼不过碌碌而已,难成正果。智慧如我辈,悠游人世,谈笑间顿悟,何其洒脱。
  
  二
  
  今年八月三日,我写了下面这段话:
  ——
  我习惯甚至喜欢自己对感情本身的痴迷,但又万分可惜因此虚妄耗费的精力。如何可以将之深藏于心中且不减丝毫,同时外在不受影响旁若无事。
  
  就算是我贪心,但并非无迹可循,所谓:“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儒道禅的经典没少读,《金刚》《道德》经不离手,看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心神为之凛然;看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仿似醍醐灌顶。直觉无限接近于道。但是,看到歌德对拜伦的称赞:“他身上有着永远不满足的气质;”以及在《浮士德》中的那句“我喜欢贪求不可能事物的人。”——这些也同样让我满心欢喜。
  
  每到得失之际,不能自持之时,我很怀疑自己这么多年都在原地打转。
  ——
  
  当时的思索至今虽然时间尚短,但恰幸有所验证。我确实做到了将感情放在心中,不刻意亦不消亡。虽然时有波动,但这样的沉着,在我,以往这么多年是从未达到过的。——就此而言,这些年对于道的修行是无须怀疑的,很多思索看似往返冲突,其实互相递进促发。但问题在于,这些仅仅是境界上的提高,而非功力。
  
  三
  
  在修为上,功力和境界是两个概念。以围棋而言(我喜欢各类棋,围棋象棋军棋等等,这之中,只有围棋可以明确感觉到境界的存在),比如施襄夏观泉水而悟就是典型的境界上的升华,但围棋的功力则是算路,即便是天才也需要经过刻意的训练,比如死活题就是最典型的功力训练,没有哪位国手可以跨越此道。其他如太极、书法亦如是。
  
  功力修行具体而言法门甚多,我以为初学者首要的在于放松。这点在打太极时体会的最为深切。
  
  打太极拳,起势之前,沉肩坠肘,讲究的是“松静沉”。身体寂然如天地无极,之后心念一动而太极生,,,两掌相错时,阴阳开合。。。我时常在起势前站立良久,远超过打一整套拳的时间,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放松,心意总有杂念。这里且绕开太高深的,只谈极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往往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
  试着闭上眼睛,让全身放松,然后开始在身体各环节体会琢磨,真的会发现我们总有些地方是习惯性紧张的,比如我喜欢微微的撇嘴,这个动作虽然很隐蔽,但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一种刻意。其他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请用心体察。这里,我立即想起禅、道所谓的,人的心本来很自然纯净,但被尘世蒙了一层灰,应当拂去这些灰尘,还原本心。
  
  不只是太极,在其他许多地方,我意识到自己的心常有不必要的刻意,有的表现在身体上,而有的反映在精神上,在此之时,我都对自己说放松、沉静、自然。
  
  此时忽然意识到,如今自己在做的其实恰恰是神秀所谓“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像是那些年代久远故事中的段落——少年听到老师父说起一些古朴平实的道理却不以为然,直到多年以后,尘世中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方才明白大道至朴。昔日的浮躁剥落,只有满怀卑微,心悦诚服。
  
  四
  再回头看神秀和慧能的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历史角度而言,此典故或许只是后人委托安在两位大师身上的。神秀在世时,包括神秀的弟子普寂都声冠天下,也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支持,而慧能彼时几乎默默无闻。但我们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后来神秀系的北宗消亡,而慧能所在的南宗却发扬兴盛。所以后来那些诸多贬神秀颂慧能的段子,很难说不是伪托之作。胡适先生认为神会(慧能的弟子)才是南宗的创始人是大有道理的。
  
  从学术角度而言,神秀所言,是劝勉之语,对弟子们说要好好学习;而慧能所言,是无上法门,学就是不学,不学就是学。慧能所言道理未必有错,但对弟子修习而言却不见得一定好——我说的是不见得,这点后面会解释——至少不能用慧能之语就贬低神秀之语,立足不同。
  
  从政治角度而言,神秀所言是踏实之语,要努力勤奋才有收获;而慧能所言,则是终极理想,实现什么主义就一切都OK了!有趣(或许应该说恶心)的是,后者这样不负责任的话往往为大多数人喜闻乐见。
  
  以上这几点如展开都需另写篇章,收住。回到“道”上。
  
  五
  
  从道的角度而言,就非常有趣了。我们试想神秀慧能都切实做了偈,两位大师在彼时见到对方所做,不但没有芥蒂,反而极可能会心一笑。一方面固然是他们明白彼此作偈所处的微妙立场,神秀当然知晓最后瞬间的顿悟是不可避免的,而慧能也理解神秀所言的渐悟修行亦是必须;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明白这些文字一旦说出口后,就必定造成各种障碍。
  
  这里还是反视自身,近二十年前见到慧能之言,我生顿悟之心,且不屑渐悟的修行,但到如今又开始注重后者(当然对前者也不否定)。看起来,这二十年时间,我白白浪费了,但实际如何?没有这二十年的迷途,今天是不会有此感悟的。换言之,最初慧能说出此偈时,打开一道门的同时也设下一道很大很隐蔽的障碍,使我等芸芸众生迷途忘返。
  
  以前读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觉得好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但到了“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就比较费解了。“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一节最为绕人。
  
  现在可以体会,“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佛每说出一种修行的法门,也就同时抛出一种障碍,说的法门越玄妙,障碍也就越深邃。——为了消除各种障碍必然又生出各种障碍,循环往复。但,恰恰这所有障碍,都是通向道的法门。于此,神秀知道,慧能也知道。一切障碍皆缘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吴下老饕 Re:一切障碍皆缘法 回复时间: 2015.09.26 12:42

    三年前的文字,但没在公开版发过。
  死生赎应,万事皆有缘法。一切天人阿修罗。。。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