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福建创作空间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老不更事 收藏:0 回复:1 点击:2713 发表时间: 2014.09.03 16:29:49

家族的“丝绸之路”


  我们家是福州普通的城市居民。过去填写家庭成分时,我问父亲,应该填写什么,他说,就填城市贫民。
  
  我们家有个遗憾,就是无法寻找到自己的“根”。我父亲出生不久,祖父就去世了。家里穷,没留下坟墓;祖母又不识一字,所以我们至今不知道祖父的姓名、祖上是从哪里迁居到福州的,更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寻根。
  
  听祖母说,她生过好几个女孩,因为家庭贫困,只留下第一个第二个姑妈,其他姑妈出生不久,有的送给人家,有的抱到育婴堂去。大约在1925年,大姑妈二姑妈和我的唯一伯父,随两个姑父,从福州下南洋,到印尼谋生。于是我们家就演变为两支,一支是留在福州相依为命的祖母和父亲,一支是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谋生的伯父和两个姑妈。
  
  伯父跟随两个姑丈姑妈到印尼不久,还没来得及成家,就被一场疾病夺去了生命。两个姑妈深感悲痛,对祖母长久地隐瞒着。很多年以后,祖母才知道伯父已经离世的事实。所以,我们没有堂兄弟姐妹的概念。
  
  我们也没有舅舅姨姨的概念。我们外婆没有生育,母亲是外婆抱养的,但外婆守口如瓶,既不告诉母亲外祖父的情况,更不告诉母亲是从哪里把她抱养来的,母亲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父亲家和母亲家都人员单薄,亲戚甚少。后来,祖母和父亲的一家,认识了外婆和母亲的一家,于是单薄的两家并成了一家。父亲母亲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结婚,远在印尼的姑妈姑丈们很高兴,二姑妈还千里迢迢回到福州,亲自操办父母亲的婚礼。再以后,我们兄弟姐妹相继出生,家庭才热闹许多。
  
  福州解放以后,父亲参加了工作。他为人善良纯朴,工作积极性很高,响应组织号召,到远郊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工作,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父亲工作积极,任劳任怨,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什么要求。他们系统分过几次房子,父亲认为我们自己老房子够住,从不提分房要求的。饶是如此,父亲也没有被组织信任,因为两个姑妈在印尼,我们家“海外关系复杂”。父亲调了几个单位,都一直是“副手”,也始终没有解决“组织”问题。父亲的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气候。
  
  两个姑妈姑丈他们到印尼后,融合到当地人生活中去,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靠刻苦勤劳站稳了脚跟。她们漂洋过海、安身立命的故事,就是大多数华侨创业历程的缩影。
  
  我想重点说一说大姑丈的故事。大姑丈在福州时,是一名理发匠,他没读过多少书,但勤奋好学。到印尼后,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仍然自学不辍。他写给我们的家信,颇有古风;他自习书法,也练的端庄大气。有一年,他从印尼给我们寄回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细啜人情知冷暖,深尝世味识酸咸”,以及“居安思危”、“知足不辱”等条幅,这些书法作品,显示出他的笔墨功底,也透露出世事的沧桑。
  
  大姑丈出国几十年,但心中总不忘故国。大姑丈大姑妈在大四十几岁时,终于有了表哥这一个男孩,所以表哥结婚后,大姑丈希望表哥表嫂多生几个男孩,增加子嗣。他们第一个出生的是男孩,姑丈非常高兴,他做主为小孩取名耀中;第二个孩子出生,还是男孩,仍由姑丈取名耀国。上天似乎有意成全大姑丈的一片爱国心,表嫂生下的第三个第四个孩子也都是男孩,就援例取名耀富、耀强。大姑丈对故国的一片冰心,得到圆满体现——四个男孩的最后一个名字,组成了中国富强。真是天随人愿。
  
  改革开放后,我们家的生活不断好转。我们多次写信给大姑丈,让他不要再汇款给我们了。但是每年春节前夕,我们家一如往年,都会收到他的一封家书和一笔侨汇。就这样,大姑丈几十年如一日的资助我们,甚至延续到他已经走了十几年的现在。
  
  定居在印尼的大姑妈和二姑丈二姑妈一家,都先后回福州探亲过,大姑丈没有回来。我们曾多次写信,邀请大姑丈回国探亲,大姑丈总是回答说,等机会。大姑丈出生于1905年,到1995年,他已经九十高龄了。祖母和大姑妈又都过世好多年了,我们以为大姑丈这辈子不会再回来了。
  
  1995年秋季一天,表哥突然告诉我们,说大姑丈准备回国省亲。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家人都非常高兴,我们终于可以见到只在照片上见过的大姑丈了。不久,大姑丈一家组成一个家族省亲团,浩浩荡荡的回到福州。
  
  时隔七十年,大姑丈以九十高龄,带领表哥和两个表姐以及孙辈,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他腿脚已经不太灵便了,路途要靠轮椅代步。我们按他的意愿,推着他,到他当年印象深的地方走走看看,比如南门兜、茶亭街、藏山顶等,但这些地方早已高楼林立,面目全非,姑丈已经找不到留在他印记里的旧福州了。他特别对东门康山的东岳庙印象深刻,说那时每到过节,东岳庙就举办各种活动,热闹非凡。可是,我们无法找到当年的东岳庙了。
  
  表哥表姐他们虽然都出身在印尼,但都会讲一口地道的福州话,因为大姑丈姑妈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和他们讲福州话。因此我们一家和表哥表姐们交流时,觉得亲切无碍。孙辈们也都在华文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因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熏陶,他们都知书达理,礼数周全,保持着许多中国待人接物的老传统,比如晚辈坐椅子,不能靠在椅背上,吃饭时要大人先动筷,见面要问好离开要告别,等等。
  
  表哥告诉我们,前一段,他打算去澳洲度假,大姑丈就说,去什么澳洲,回福州。表哥说,他们也曾经动员过姑丈回福州。这次姑丈一说要回去,他们马上联系旅行社,安排行程,家族里能放下工作和学习的,就都回去。于是大姑丈一句话,促成了我们家族的“风云际会”,大家圆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团圆梦。
  
  大姑丈那次回国省亲,让我们下一代互相有了具体印象,促进了亲情和了解,他老人家就像开辟了一条家族“丝绸之路”,希望我们下一代能够继续走下去。
  
  大姑丈回印尼后,我们一家都希望今后有机会,也能去印尼回访他老人家,了解他们的生活,可是还没有等来机会,2000年春,大姑丈在印尼去世了,享年95岁。
  
  今年清明节,我们一家终于有机会到印尼探亲,祭扫了大姑妈大姑丈二姑妈二姑丈的墓园。我们和表哥表姐他们更融洽的交流沟通,还互加了微信,使今后的交流更为便利。我想,这些都与大姑丈生前部署不无关系。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一切皆有规则 Re:家族的“丝绸之路” 回复时间: 2014.09.03 22:11

    家族丝绸路,但见印尼客。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