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王华文 收藏:0 回复:3 点击:882 发表时间: 2013.11.07 11:03:56

平平淡淡才是真


  聂积祥先生把他多年来积攒下的文稿汇集起来准备出一本书,他把样本拿来要我帮助校对。我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委托,我知道这是他多年来的愿望,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是义不容辞的。在校对过程中,我被他文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所感动,被他长时间以来勤奋笔耕的精神所激励,产生了很多感慨,不妨索性写了出来。
  聂积祥先生和我虽然认识已久,但是要说真正熟悉起来,还是他调到教育局工作以后。他担任教育局总支书记,我任副书记。由于工作关系接触的机会较多,长时间地耳濡目染,我对他的为人处事、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由衷地钦佩和尊重。有些事甚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得他初到教育局的第一次讲话,也可以说是就职演讲。他说,我身体不好,来咱们教育局就是图个人多。倘若有个三长两短,就是抬抬也有人。话说得凄凉而幽默,在座的人都哑然失笑。本来很严肃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从此,机关里的人也就对这位新来的聂书记感到十分亲切,敢于也悦于和他接近和他谈心。足见他本人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他富于这方面的特长,有时候开会他看到会场死气沉沉,他就说,休息一会儿我给大家说一段大鼓书。他就找一只碗或是一个盘儿敲打着就开始了。我记得有一次他唱了一段淮梆,说是以前东垣上一个家戏班子,一天晚上唱包公戏,临出台之前,跑龙套的六个演员少了一个,这样就配不成套。左等右等等不来,台下又呼叫开戏,怎么办?领班的急得团团转。情急之下只好开演。打击乐一起,演员走出鬼门,饰包公的就唱:众位衙听我话,大街之上细观察。一边俩来一边仨(读sa),来、来、来,围着老爷我转匝匝。这一唱把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他就是这样一位爱逗乐受大家欢迎的人。
  他来教育局之前多年从事农村工作,在公社主任、书记以及后来的乡镇书记任上一干就是十三年。他对农业上的春耕夏收、秋管冬藏都了如指掌,对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气候变化、农活安排、农机具使用说起来如数家珍。他更善于研究总结,把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这一方面的经验,用歌谣口訣样式编写出来。在本书的《农具、农时、农活》一文中都作了较详尽地记述。
  他是当教师出身,最后又归宿于教育。可见他对教育工作的情结是一往情深。他从小就爱读书,而且记忆力很强。从上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接触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通俗文学作品,如《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传》《呼延庆打擂》《秦英征西》《小八义》《三侠五义》以及中国文学精典《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对他后来的人生道德修养以及汉语言的掌握使用都影响很大。
  他对中国历史非常熟稔,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到此后的改朝换代、兴衰更替、帝王将相、历史名人、重大事件、正史野史、掌故逸闻,他都掌握得很多,记得烂熟。他把这些知识用歌谣或韵文样式编写成了乡土教材(参见本书中的《咏颂古今》《中华颂》)涉猎广泛知识面广,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很适于启蒙儿童学习和掌握,成年人读了也不无裨益。
  聂积祥先生出身于佃农家庭,祖父辈由河南迁徙至垣曲,地无一垅房无一间,靠租种地主土地维生。父亲很年轻就参加革命,在保卫河防战斗中牺牲,死得非常残烈。死后王屋县委和他生前所任职的三区区委召开了两千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聂积祥可以称得上根红苗正,但是,他从来没有以自己优越的家庭出身和烈士子女自居,没有产生过这种优越感,更没有以此作为向领导上或组职部门讨价还价的筹码。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曾经是当年王屋县名震一时的河防英烈。
  他在本书中以凄婉的文字和虔诚的心情记述了父亲的生平及壮烈事迹。读后感人至深。
  他的母亲是一个很传统很封建的农村妇女。由于从小接受封建思想得熏陶,虽然出身贫苦但是却有大家闺秀之风范;虽然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是很仰慕读书人很重视上学读书。这也是后来她有了孩子后为什么那样注重上学的原动力。她的丈夫三十岁为革命徇国,她就一直守着儿子顽强地活着,孤儿寡母恪守妇道安之若素。经历了世人难以经受的磨难;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一直把儿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直至古稀而终。
  她对儿子从小就严格要求,重视上学读书。聂积祥之所以后来积累了那么多传统历史知识,与他母亲从他懂事起就给予他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这些都写在他的《感恩母亲》和《祭母文》中。
  聂积祥先生貌似敦厚朴拙,其实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内心世界蕴藏着火一样的激情,水一样的柔肠。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很长时间从妻子的阴影中走不出来。写了很多文字诗词哀悼亡妻,其情绵绵其意浓浓。他的妻子2008年去世,至今已越五年,他每逢过年过节周年忌日必有诗作,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文字凄婉伤怀情真意切,读后令人心动催人泪下。
  他的妻子长他五岁,在他懵懂少年时期就走进了他的生活。那年他的母亲重病染身,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只是放心不下刚满十二岁的儿子,惟恐无人照料。此时她来了,来到了这个濒临大难的家,来到了这个急需人手的家,要打个比喻说是雪里送炭雨中送伞,怕是远不及义。这个未过门的儿媳时年十七岁,按说也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时的她已显得成熟而老练。她拉着母亲的手说,娘,请你放心,你的病若能好,一切都听你安排,你若真有个三长两短,这个家由我来管。以后我就不再走开,一定把他养大成人。这话说了之后,母亲的病在妻子得悉心照料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病情日见好转。等到后来正式成婚之后,妻子便成了这个家的主妇。婆媳相守,相夫教子,与聂积祥二人甘苦与共风雨同舟,半个世纪过去了,这该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岂是用文字能表达得了得吗?难怪聂积祥先生眷恋得如此深情。
  聂积祥先生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他游历了很多名胜古迹奇山异水,在本书中留下了很多观后的文字和诗篇。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缅怀对古人的崇敬仰慕之情。诸如游记《云台山怀古》《拜谒岳鄂王庙》《永乐宫》《白园行》以及诗歌《阳台宫》《聂政祠怀古》《红旗渠》等。山水寄情,草木为怀,观察人微,文字优美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聂积祥同志从政五十年,无论是初出茅庐的青涩青年还是经验丰富老练成熟的壮年,都秉承了四个字:诚实笃信。对人民诚实,笃信马列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人原则,不唯上,不唯书,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他的回忆录《岁月记程》中就可以看出。
  他在搞“四清”运动中,尽管当时形势是极左路线盛行,但是他严格掌握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定案处理工作中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文革后期他被调到县组职部搞政策落实工作,这在当时是一项人人都很关注很敏感的事,任务很重时间要求又很紧迫。他接受任务后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经过一年多得努力,复查了文革前后的一千三百多起案件。使很多人得到了平反昭雪,有些甚至是当时在群众中影响较大拖得时间很长的人员和事件。后来经上级部门检查无一反弹。在此过程中,他就是凭借一个原则:实事求是。不管任何人或任何领导打召呼说情,不管社会上如何舆论,不管阻力有多大,都不能干扰他们办案。每一案件都要以政策为依据,用政策去度量,让事实去说话。尽管有些案件纷繁浩杂,但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哪怕千辛万苦,也要把它查个水落石出,给受害人一个公平合理的定论。
  在关心子女成长方面,编人本书的不多,仅在一些诗句中有所涉及。不过应予特别提及的是,他写给孙子浩勇的一封信,尽管文字不足两千,但足以让孙子读后铭刻于心受益终生。信的内容从他祖爷爷为国捐躯讲起,讲了他本人小时候如何渴望读书以及苦难经历。发自肺腑字字带泪,期望孙子努力成才,并讲了今后怎样学习和很多人生处世哲理。对为人父母者,为人祖父母者读后一定有所启示。
  聂积祥先生把他自传的副标题命为“我的平凡人生”,是的,他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一生是平凡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也没有惊涛骇浪的波折。平平常常平淡无奇,其为文亦同样,没有奇峰突兀或“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词语,也没有离奇古怪故弄玄虚的篇章。不求扬名,不求传世,实实在在写一些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但是,就是在这平淡中见真情,平淡中见精神,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文仅是笔者对聂积祥先生其人其文的一管之见,不知妥否,还望有高见者指正。
  是为序。
  2013年秋末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平平淡淡才是真 回复时间: 2013.11.11 15:39

    本不认识您说得这位聂先生的,但读了您的文,似乎是身边一位长兄。
  这样的领导干部,就是极品!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平平淡淡才是真 回复时间: 2013.12.31 13:50

    祝马年吉祥!
  
   

回    复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平平淡淡才是真 回复时间: 2013.12.31 13:51

    ·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