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木子* 收藏:0 回复:2 点击:3671 发表时间: 2011.01.08 09:52:41

情注农技田野金黄 扎根农垦青春火红[转载]


  
  情注农技田野金黄 扎根农垦青春火红
   ——记甘肃农垦黄花农场农艺师李天银
  
   O田世荣
  
  如果说农业科技是农业腾飞的翅膀
  那么,农技人员就是每片亮丽的硬翮
   ——题记
   1999年12月,地处河西走廊戈壁深处的甘肃农垦黄花农场连降瑞雪,当农艺师李天银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消息像漫天飞舞的美丽雪花落遍黄花农场的每个角落时,农场的广大干部和职工无比欣喜和骄傲。10多年来,李天银在黄花农场这片平凡而广阔的土地上手扶科技的犁铧默默耕耘,执著奉献,他青春的理想终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辛勤的汗水沐浴了农场十月蔓延的金黄。他为农垦人用知识和智慧、用勤劳和勇敢改造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农垦精神又增添了科技兴垦的时代新内涵。
   我有幸与李天银,是1996年夏季在酒泉地区文联召开的一次文学笔会上。他匀称的中等身材,憨厚的脸庞,朴素的衣装,给人的感觉很平易,但他看上去很精神。我们在去访问甘南草原的车上坐在一起聊了许多,我才知道他已经在农垦生活、工作了十几余年。那以前,他已在«中国农垦»、«甘肃日报»、«甘肃农垦»、«阳关»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稿及篆刻作品百余件,是农场小有名气的作者。从那以后,因为文学的缘故,我和李天银来往频繁,令我感到尤为钦佩的是他在农业科技方面很有一手,是场里的农技骨干,凭着他那孜孜以求、知难而进、踏实苦干、注重实效的创业精神,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受到了农场的表彰奖励和职工的好评。
  与农场结缘
   李天银是甘肃张掖农校八四届植保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到甘肃农垦酒泉垦区的黄花农场工作。当他带着学生时代美好的理想雄心勃勃走进黄花农场这片土地时,所看到的一切远远不是他日夜想象中的农场,由于黄花农场地处戈壁黄花滩,四季风沙大,土地盐碱重,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差,生活条件艰苦,许多分配到农场的学生都借口转走了。李天银起初被安排在场里一间很简陋的办公室里,白天干完琐碎的工作,晚上回到寂静的单身宿舍,他躺在床上却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思想矛盾很大。单调艰苦的生活使他感到了人生的惆怅和悲观。面对现实,他彷徨过,甚至也想一走了之。作为张掖农校的一位优秀毕业生,他完全有条件去待遇好的地方参加工作,他的许多同学都是例证,但他最终没有走。他耳闻目睹了许多农场老干部和老职工扎根农场,建设农场,用青春和热血擎起农垦这片湛蓝天空的动人事迹。同时,也为农场人淳朴热情,任劳任怨,勤劳苦干的精神所感染。他时时鼓励自己,不当逃兵,不逃避现实,别人不能干的事,自己不仅要乐意干,而且还要干好。他决定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入手,三五年要干出个名堂。于是,他为了彻底摸清黄花农场的土地分布和土壤成份及其结构状况,利用工作之余一个人带着笔记本,骑着自行车跑遍了远远近近的每块田地。他知道,农业是黄花农场的主业,是农场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在农场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是根本,只有下功夫,改造好黄花滩的盐碱地,培肥土壤,才可能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经济效益,这是一项艰巨的农业生产系统工程,而这项工程最终的落脚点是农业科技。自那以后,李天银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到的农业技术为农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开始认真查阅有关土壤治理和农作物生长的各种资料,在抓紧时间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他还定期风雨无阻地跑到田间地头观察和记录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和有关数据,向种植户虚心请教实际经验,并每年做好同期对比记录。这样不到三年,他基本掌握了农场土地土壤结构及农作物生长情况,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平田整地、建设适应农机化作业、节水灌溉、生产增收的标准化农田、降低地下水位、清挖疏通排碱渠等治土和发展农业的方案得到了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付诸实施。这一方案的付诸行动,大大增添了李天银的信心和勇气。随着场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一些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政策相继出台,面对农场退化的大麦等农作物品种,李天银感到自己肩头的职责越来越重了,同时,农场在他心中越来越神圣了。
  真情注农技
   在黄花农场农科站一间简陋的化验室里,李天银开始了他农技推广工作生涯的艰苦起步。白天,他同职工一道在试验田里拉肥料、割麦子,并虚心向老技术员请教,虚心学习职工的生产知识和种植经验,深入田间和农户调查了解农场生产技术状况,并把职工们提出的问题和良好建议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晚上,他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整理笔记,并思考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有时他一个人在实验室搞到凌晨两、三点钟,就索性躺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天亮了就接着上地。经过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在他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就完成了«黄花农场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报告»。1986年夏天他又承担了“抗旱一号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试验”的研究项目;为了早日完成这一项目,他分别在场部和花海分场设了试验点。两个试验点相距100多公里,并且交通十分不便。为了及时准确地记录有关试验数据,他顶着戈壁滩上30℃的高温天气奔波于两个试验点之间,亲自喷药、记录数据、掌握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拿出了切实的试验报告。1987年,他参加了甘肃省农垦«河西垦区5万亩盐渍化低产田改良»项目的有关工作,并签订了1.5万亩的改良合同。面对如此大面积的盐渍低产田改良任务,在困难重重、人员少的情况下,他没有退缩,不辞辛苦地查阅资料,走访老农,请教场内外的有关专家和老技术人员,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经常顶风冒雨取土样、水样及植物样,积累了近万个重要数据,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他本人被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授予该项成果完成者一等奖,该项目也荣获1990年度农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李天银又主持了 «麦田芦苇草化学防除技术推广»项目。针对这种危害大、根深、生命力强韧的恶性杂草,他请专家制订了防治方案,并亲自跟班作业,亲自配药、喷药。一次他在远离场部的青山分场灭芦苇草市时,因行使中的小四轮拖拉机与拖斗突然脱钩,他从车斗高高的药罐上摔下来,摔碎了眼镜,划伤了左眼,血流不止,他只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坚持吧当天的作业任务圆满完成了。第二天左眼肿得看不见东西,他仍然坚持在地头指导职工完成了喷药作业。在灭芦苇草的日子里,一些职工对灭草失去了信心,曾和李天银打赌,如果要把顽固的芦苇草灭了,他们就请他喝酒以示庆祝,但在芦苇草的灭除工作取得了很好效果时,他却婉言谢绝了职工真诚的邀请。通过5年的艰辛努力,李天银在同行和职工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麦田芦苇草化除3000余亩的作务,被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授予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天银还积极参与了啤酒大麦的引种及示范推广工作。在参与完成甘肃省农科院“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推广”项目中,他在农场累计推广了近10万亩,被农业部授予1995年度农业丰收一等奖。另外,他还参与完成了“黑瓜籽新品种系84—A—3选育与应用”、“农垦春小麦增产技术”等许多项目。
   李天银在尽力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深入实际积极开展各项技术服务。在平时的工作中,他的第二个办公地点经常是田间地头,给职工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热情为他们提供服务。1985年全场大棚蔬菜发病严重,大部分黄瓜受灾,为此他放弃许多休息时间忍受着棚内的闷热,和其他技术员一起进行实地诊断,及时查出病因制订防治措施,为职工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1992年8月职工柯发福的15亩籽瓜发病严重,他带领技术人员和队上干部亲自喷了30多桶药液,籽瓜的病害得到了控制,他却因农药中毒而几天吃不下饭。在场里,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真是有求必应,寒暑无阻,受到了广大职工的交口称赞。
   提高职工科技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10多年来,李天银坚持年年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组织职工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并亲自安排学习计划,备课讲课,他先后培训的职工人数达5000多人次,并撰写了«黑瓜病虫害防治»、«麦田杂草防治»、«啤酒大麦栽培»等10多种职工培训教材10余万字。每年冬天他和技术人员一道充分利用冬闲时间,顶风冒雪深入连队为职工讲课。1985年冬天,戈壁上的天气十分寒冷,由于连降大雪,路滑难走,他在负责西片连队返20多公里。就走最后一天,他连人带车滑跌在雪窝里,撞在石头上的右小腿受了伤,但他仍然坚持如期搞完了培训。
   李天银在坚持对职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他还自觉地担当起了农场科技宣传工作的重任。他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先后给农场广播和小报写科技宣传稿件40多篇,同时,还在«大麦科学»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科技论文,其中«玉门垦区籽瓜栽培中的几个问题探讨»一文被酒泉地区农学会评为一等奖,并入选«中国现代农业文集»。在做好农技宣传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他结合农场实际先后引进化学除草、锌肥、高美施等技术和新肥料,引进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CA2—1CP—5等,累计推广10多万亩,引进春小麦白混、哈春1号、酒春3号等累计推广5万亩。他总是站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理论高度,收集最新资料,想方设法以实际行动努力缩小农场农业与外界的差距,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农技人员的天职。
  硕果映蓝图
   10多年来,李天银在非常平凡的农技岗位上做着并不平凡的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深入生产一线积极调查研究,致力于农业技术引进、研究、推广等有关工作,为农场的科技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取得了显著地成绩。1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甘肃省农委、科委、省农垦总公司下达的有关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项目30多个,撰写各类实验报告和技术总结百余篇,先后获得甘肃省农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次,国家农业部农业丰收一等奖一次。先后在«甘肃农业科技»等刊物发表科技论文及技术报告20余篇。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10多个,累计种植面积10多万亩,参与推广农业新技术2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参与制定农场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8个。此外还参与乐农场农业科技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先后8次被农场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被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授予“八五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从1992年担任农科站站长到1999年担任黄花农场农业生产部部长至今,全面主持了农场的农技工作,集管理、科研、推广于一身,许多工作都是加班加点完成的。鉴于他的出色表现,被场里推荐为甘肃省农垦系统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111”人才工程人选。他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李天银认为那只属于过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和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对农业产业的高度重视,农垦农业将在新的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农业的全面发展是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分不开的,同时,也对农业科技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农场广阔而仍未发挥出巨大潜力的土地,李天银清楚地认识到,今后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农场的作用,努力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成果应用,通过实验示范、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发挥科技生产力的威力。特别在良种、植保化除、防虫防病等新技术方面,都要进一步加大实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继续走科技兴农、科技兴场、科技扶贫、科技致富的路子,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经济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农垦地田野是广阔的,李天银脚下的科技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我相信,春天的耕耘将和他火热的心一样,会使戈壁上的这片美丽的绿洲迎来西部大开发的新一轮辉煌。
  (原刊《甘肃农垦》2001年3期 作者单位:甘肃经济日报社)
  
  
  
  
  


转载[文.浮 世]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文学青年 Re:情注农技田野金黄 扎根农垦青春火红[转载] 回复时间: 2011.01.09 13:29

    问好!

------------------------
人老了 什么也做不来了 只但愿还能够学习着写写文章 于是我就成了文学青年

回    复    

回复人: *木子* Re:情注农技田野金黄 扎根农垦青春火红[转载] 回复时间: 2024.02.06 10:53

    农垦情怀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