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余堂 收藏:0 回复:7 点击:3020 发表时间: 2010.11.17 08:27:20

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和戴海、辛继湘谈气质
  
  见到戴海老师,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气质不老。年逾七旬的戴海老师,精神矍烁,一派儒雅的学者风范,谈吐幽默风趣,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的好。戴海老师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退休以后,按他自己的说法,在书房,在旅途,过着伏案和漫游的生活。回忆中学时代,发表声援埃及人民抗击法国殖民者的演讲,一股青春的火苗在他依然睿智明亮的眸子里燃烧。是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才有不老的气质。
  辛继湘是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戴海的学生,虽然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但在老师面前,她还是那么谦恭有礼,静静地听老师滔滔不绝,一脸迷人的笑意,她是优雅的,也是沉静的。
  一个激情似火,一个宁静如水,非常有气质的师徒二人,饶有兴味地谈着气质这个话题,有诘难,有引证,有申论。在这个秋雨濛濛的下午,一场诗意般的对话就这样展开了,如高山流水,如空谷足音,如醇酒,如佳茗……
  
  一
  
  欣赏一个人首先是欣赏他的气质。
  戴海老师的微博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山上来到海边度夏。一天,正逢赶集,海边的集市摊多,人挤。这时,来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开车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在熙来攘往的集市上,她不急不烦,不嗔不怨,没喊一声,没按一下喇叭。三轮车手的那种气质——那种气质的表情,那种表情与场景的对照—— 一下把我吸引住了,那么从容、沉稳,菩萨一样的神态,却并不木讷,就那么从摊边人缝轻悄悄地开出了集市,上了公路。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想,如果她通过学习考上了飞行员,训练成宇航员……又如果,我是画家、雕塑家,我想为她画像、塑像。
  戴老师过去的学生看了这条微博,留言:老师遇到妈祖的女儿了。
  人的素质中,一个极重要的元素就是气质,有怎样的气质就有怎样的个性、风格、气度。气质是人的内心和人格修养,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最能看出他的气质。有的人,虽然身份普通,但心地坦荡,行事磊落,举止从容,像这个三轮车手,给人气质不凡的印象;有的人,虽然位高名重,但言行猥琐,心地龌龊,总显得没气质,缺修养。
  教师,是以心灵塑造心灵的工作,更应看重气质。
  讲素质,讲人格魅力,首先讲的就是气质。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展示的也是教师的气质。对一个教师来说,气质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他的软实力。
  问那些不懂事的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说:“我们语文老师好漂亮,她的歌唱得真好,我们喜欢她。”“我们班背古诗比赛,张老师背得最多,我们喜欢他。”“大扫除的时候,沈老师从不让我们擦玻璃,怕我们摔着,她自己擦,我们喜欢她。”“我把俞老师的红墨水瓶打翻了,同学们都说我,老师没有批评我,还帮我擦手,我喜欢他。”“郊游的时候,我把吃的弄丢了,叶老师把她的面包和牛奶给我吃,我喜欢她。” ……
  孩子们用最形象的语言,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的,其实还是老师的气质。
  
  二
  
  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会喜欢老师的哪些气质呢?
  戴海老师拿出一张纸片,他列出了这些词语:
  真诚,聪慧,慈爱,端庄,淳朴,沉稳,坚毅,自信,宽容,亲和,严谨,机敏,细致,简洁,热情,大方,爽朗,活泼,诙谐,优雅,温柔,潇洒,时尚。
  戴老师说,“潇洒”和“时尚”本来没想到,是临时加上的。有朋友看了,说 “简洁”太重要了,“简洁”可以做太多的文章。
  辛继湘老师说,如果排顺序,“真诚”应在第一位,然后是“宽容”,然后是“热情”,“热情”非常重要,人是有情感的,没有对学生的热情,也就没有对工作的激情。她又补充说,在前面几种气质中,还应加上“耐心”和“乐观”。
  如果一个老师具备这些气质,那岂不是太完美了。但事实上不可能,人不可能这样完美,也不可能这样挑剔地要求每一个老师。
  但是,把完美作为一个目标,努力去追求,这是完全可以的。人最怕的是失去了追求的渴望和冲动。
  可不可以这样设想:以“真诚、宽容、热情、耐心、乐观”为五个基本要素,尽可能地扩张、充实这些要素的内涵,并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完美地展示出来,然后,再去添加其它的元素,增加一个就加一分。
  气质是可以塑造的,它的可塑性意味着,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如果着意追求自己人格的完美,气质的完美,就应该在这里下一点功夫。
  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这样反躬自问:面对学生,我表现出了应有的“真诚、宽容、热情、耐心、乐观”吗?
  
  三
  
  每一个老师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
  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以身示范——带着情感的示范。每一个学生,那怕是刚入学的小学生,都有鲜活的内心世界,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老师不能只是口头上的知识传播,更重要的是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沟通。
  辛老师说,教师节看电视,有一所学校搞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活动:让学生排着队在校门口给老师献花。有的老师的表现让人失望:接过鲜花的老师没有一点表情,几乎没有一个是微笑着的,也没听到一个老师说“谢谢”。老师们丰富的情感哪里去了呢?面带微笑的学生和面若冰霜的老师,那种反差太大了。
  乌申斯基说:教育中的一切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同样,只有气质才能形成气质。
  教育学生,最能触动他们心灵的,还是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和教学都是苍白的。情感是教育最重要的元素。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其实不是学科知识,而是人格和情感。
  有人说,什么是教育?一个人毕业后,什么都忘记了,留下的就是教育。留下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是老师特有的气质,是能影响人一生的人格和修养。
  只有情感丰富才能激情充沛。那些冷冷地接过鲜花的老师,我们看不到他们身上的激情——生活的激情和工作的激情。是工作的繁重、琐碎消磨了他们的激情?还是生活的清贫、单调枯萎了他们的激情?
  只有激情充沛才能享受生活和工作。教师的工作单调和枯燥,只要有激情,就能在平静的水面激起阵阵涟漪,就能让干渴的心壶充满无限柔情。为什么说,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科学而更应该是艺术呢?就因为教师是做人的工作,是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教育教学中要有丰富和细腻的人性。教学中如果只有干巴巴的学科知识,只有刻板的演算、实验,也许这是科学,但不是艺术。艺术的课堂赋予知识以生命,艺术的课堂带着老师的情感刻在学生的心灵上。
  
  四
  
  人是人的环境。
  教师和同学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环境。
  教师气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也许你不能确切地说,学生的读、写、说、算,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可以看到多少教师影响的痕迹,但教师的气质就像物理学上的“场”,学生会处在“场”的作用下,这个“场”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若即若离,若隐若显,这个“场”的巨大吸引力,时时约束着有离心倾向、有叛逆意识的学生,不断矫正他的思想轨迹,不断调整他的思维轨道。
  教师的气质对学生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老师今天会教我们什么呢?他会提我一个什么问题呢?他会怎样赏析这首诗、这篇文章呢?他对这道题有什么新的解法呢?他还会给我们讲个什么新的故事呢?他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惊喜呢?正是这种期待,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亲切感。
  那么,老师,你今天会给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呢?
  好气质能强烈地感染人。感染是无形的,教师的言行、情绪,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真挚感情,都会无形中感染学生。甚至教师的个人习惯也会给学生以感染。一个讲卫生、爱整洁的老师,衣履光洁,面净发理,讲台上,声音宏亮,板书工整,讲台下,生气勃勃,精神抖擞。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肃然而敬,并自觉地收敛起平时的拖拉懒惰、马虎潦草的习气么?
  良好的气质是最好的示范。学生是最喜欢模仿老师的,模仿老师的书写,模仿老师的朗读,模仿老师有特点的行为。有怎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在学生面前,老师就是一面镜子。同样,学生也是老师的影子,在学生身上总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他的老师的样子。想到这里,我们的老师能不有所戒慎警惧么?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么?
  教师的气质还能给学生以启迪。也许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行动,或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在你自己没有觉得什么,但是学生看到了。多年后,学生长大了,他还记得老师当年的行动和话语,他还在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有气质的老师总会给学生一些终生难忘的东西,你的“经典”动作,“经典”话语,会让学生时时咀嚼,不断回味。
  
  五
  
  美国学者波兹曼1985年出过一本书《娱乐至死》,他在书中预言:“内心、内涵、内在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到来。红或不红、酷或不酷尽在外表,内心世界算个屁,最具价值者唯有皮囊。内心的坚韧、豪迈等品质已不重要。”
  今天看来,波兹曼的预言多么深刻。
  前不久去世的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有一段名言:“现在社会上‘美盲’太多了,‘美盲’要比文盲多。尽管很多人有很高的学识,但他们是‘美盲’,没有欣赏美的能力。”看不到美,才会对生活徒生担忧和绝望。
  今天的人好像都不讲气质,也不要美了。难怪今天的人这么浮躁,这么急功近利。
  中国古代的学者是非常看重气质的。宋朝的张载就说过:“为学大义,在自求变化气质。”
  人总归要有讲一点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再丰富,也不能成为物质的俘虏,尤其作为一个教师,更不能为物所役。讲精神追求,就不能不讲内心修养,不能不关注气质。
  气质如何修炼,如何提高呢?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当代大画家张大千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多读书。”
  气质的对立面是“俗”,古人说:“万物皆可奈,惟俗不可奈。”一染俗气,就没了气质。一个老师如果不想当教书匠,要摆脱俗气、浮气和匠气,就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气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是经常和经典交流、对话,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有阅读经典(不是快餐式的阅读),与大师对话,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共振。而所谓下功夫阅读,是说在阅读中对语言真正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夫,在阅读中练习自我调控——用智力来控制情感和升华情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你上了舞台,就不是自己,而是角色。”教师不也是这样吗?教师有自己的小我,但只要上了讲台,就是大我,就要用教师的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
  讲气质也不是做样子,摆形式。气质是内心的自觉行为,是修养的外在表现。刻意为之只会适得其反——表面风雅,而其俗在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气质的同义语是格调,是情趣。古人不仅做人讲格调,讲情趣,于书画诗文尤其讲格调,讲情趣。在古人看来,作文和作人是一个道理。
  亲近自然能让人情趣盎然,格调高雅。在这方面,古人是我们的老师。读一读他们的诗吧。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友于。”(杜甫)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
  ……
  他们都是山水的知音。大自然以它无穷的生机和活力荡涤了他们的胸襟,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他们洒脱的人生和清新的诗文,与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何其相似。
  到大自然中去吧,离大地越近生命力越强。
  
  六
  
  气质修养强调自觉,重在个人修炼。其实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离不开引导。加强修养,提升气质是一门课程。国外的教师教育就有性格陶冶、情感教育课程。目前,在我们国家,这个内容是严重缺失的。在教师教育中加快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加强探索和研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有一个问题不可不说:教师的生态环境并不很好。
  在我们要求教师讲气质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干扰因素。社会环境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师气质的培养和修炼,还有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如今,校园不是一方净土,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受到商品经济侵蚀。如何在灯红酒绿中立定脚跟,如何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如何让自己纯净的心灵不生杂草,这是一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对学生有爱,对生活、对工作有激情,没有忘掉我们的理想和信念,那么,在我们的心中就仍然会有一片思想的星空。更重要的是,我们就不会失掉气质和魅力。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文学青年 Re: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回复时间: 2010.11.17 19:05

    讲素质,讲人格魅力,首先讲的就是气质....
  
  读完文章,很有受益。问好!

------------------------
人老了 什么也做不来了 只但愿还能够学习着写写文章 于是我就成了文学青年

回    复    

回复人: 蓝湖之鱼 Re: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回复时间: 2011.01.03 14:09

    读此文章大涨见识,谢谢作者,问好。

回    复    

回复人: 塞外风铃 Re: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回复时间: 2011.01.07 21:29

    国外的教师教育就有性格陶冶、情感教育课程。目前,在我们国家,这个内容是严重缺失的。在教师教育中加快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加强探索和研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回    复    

回复人: 蓝湖之鱼 Re: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回复时间: 2011.01.13 14:31

    美文再读,把手玩味,恋恋不舍。

回    复    

回复人: 冬日的太阳 Re: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回复时间: 2011.01.17 10:42

    读好文章能陶冶人的情操.

回    复    

回复人: 段惠敏 Re: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回复时间: 2011.01.21 11:42

    戴海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他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人。有多少学者和艺术家都是如此。
  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是的,气质,其实就是一个人心灵、精神世界或者说内在素质修养的外在显现。问好作者!
  

回    复    

回复人: 飘叶俯视 Re: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 回复时间: 2011.05.10 17:06

    现在的社会个人修养,文化已早被世人淡漠,学校的学生已被应试教育遮住了双眼。整个社会真正会审美,有品位的人越来越少。美盲巨增,同样,文学更被大多人不屑。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