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沉默的琴 收藏:0 回复:1 点击:4788 发表时间: 2010.06.14 21:15:29

文苑征稿(三)


  在西湖怀念苏东坡
  西湖宁静,似乎在等待;西湖热烈,仿佛在欢迎。在西湖的等待和欢迎中,在苏东坡离去千年之后,我终于来到了杭州,踏上了西湖的长堤。西湖在我的梦中,苏东坡更在我的心中,任谁也不能想象我的激动有几分。
  我到西湖,不去追寻苏小小的风流艳史,也不去踏访白娘子的情深意长,那些对我太虚幻,远不如西湖上漂浮的一片船形的叶子来得真实。我所要用心去体会的是苏东坡和他的心声。林语堂说: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是一个心灵的故事。我以为,是杭州和西湖,让苏东坡完成了文化人格的塑造,也是杭州和西湖,让苏东坡的心灵超越世俗成为独具魅力光华四射流传永远的故事。苏东坡是我最佩服的古代诗人,杭州和西湖有我期盼很久却不曾见得的江南美景,而今我真的来了,怎能不去好好体味呢?
  如果说杭州是江南的眼睛,那么西湖就是杭州的灵魂,而苏堤则是最有西湖味的地方。在苏堤上漫步,把湖光山色一路看过去,因为苏东坡,我的心中洋溢一种暖暖的情韵。苏东坡一生曾两任杭州,如今走到杭州,无论哪个角落,他的影子无处不在。杭州人感念苏东坡,不单是因为他主政杭州造福民众,给西湖添加了苏堤春晓这道浓墨重彩的美景,更要紧的是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北宋朝廷任命苏东坡为杭州通判。这个任命在当时和其它的丝毫没有两样,谁都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任命,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前两年,神宗皇帝起用王安石,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由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理所当然遭到变法派的打击,他感到处境困难,就请求外放以躲开是非。这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第一次来到了杭州,从此杭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据说东坡本人也认为自己前世就生在杭州。在三年任期中,主要是协助太守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灾民,作为并不是很大,然而正是公务的闲散,让他得以留下许多歌咏杭州和西湖的千古佳句。杭州、西湖,这独具特色的江南风韵的湖光山色,令暂时摆脱政治倾轧的苏东坡心情无比愉快和安逸,西湖的微波和他心灵的律动合上了节拍,于是他写下了心中的激动:“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美丽的西湖对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情有独钟,苏东坡爱上杭州和象征杭州的西湖当然是自然的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今咏西湖的诗词不可胜数,无疑当数东坡这四句小诗为最!在苏东坡眼里,吴越美女西施,淡妆粉黛也好,浓抹唇眉也罢,都靓丽妩媚到极致;而西湖不亚于千年前的西施,不管晴空艳阳,还是细雨和风,都无时不展示她别样的韵味,另类的风情。西湖的人间仙境让苏东坡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和超越,在逸兴豪发之下挥动如椽巨笔,给西湖注入了生命,赋予了性别。无西湖不能成就东坡,非东坡不能穷尽西湖,是苏东坡让西湖和西子穿越千年时空,携手留下万世雅名!我想,正是因为有西湖粼粼波光的浸润和沉淀,才有日后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和洒脱!
  杭州和西湖激发了苏东坡无限的创造力,使他写下了无数诗词佳作,但也由此给他招致了许多祸灾。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在神宗的默许下,苏东坡两次被抓进乌台,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指证苏东坡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处死刑,证据主要就是他的《杭州纪事诗》,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元丰二年 (1079)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恩赐赦免死罪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让他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在公余带领家人在黄州城东开垦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起的。后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他才被召回京城。然而,现实再次让他失望了:朝廷的乌烟瘴气根本不是苏东坡所能和所想适应的。时隔不久,他又再度自求外调,到阔别了十八年的杭州当太守。
  杭州在等待,西湖在翘首,苏东坡第二次来到了杭州。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至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两年的太守任期中,苏东坡做了许多为人传颂的事情:帮助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瘟疫流行的时候,建立了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专门收纳穷苦病人,施舍药剂、稀粥,组织清除了杭城运河淤泥,消除了淤塞导致的交通严重不便,治理了杭城群众赖以饮水的钱塘六井,解决了居民饮水问题。最后,治理了西湖。第一次来杭,西湖淤塞的面积就已占了百分之二三十。十八年以后,当苏东坡第二次重游西湖的时候,讶然发现西湖淤塞荒芜的面积已占了一半,这样下去要不了二十年,西湖必将全部被淹没,于是决心整治。得到皇帝许可以后,疏浚西湖的工程马上开工。他先用湖底的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条跨越南北的长堤,这样既可以去掉淤泥,又能便于交通。接着又在长堤上造了六座桥和九座亭子,种植大量芙蓉、杨柳,这就是我们如今见到的“苏堤”。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西湖的淤塞,又把湖面分派给人种菱,并在湖上造了三座小石塔,禁止在石塔以内的水域种植菱和茭白之类的水生植物,这三座小石塔就演变成今天著名的“三潭印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成为“西湖十景”中著名的两景。
  在杭州任太守的日子,是苏东坡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他一面和杭州人民共同建设杭城,一面寄情于杭州和西湖的美妙风景中,留下了许多传说逸闻,名菜“东坡肉”的传说、画扇判案的故事等等。古人多有传说流传于今,而那些故事最多、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必是一些文采风流、乐观昂扬、智慧幽默,又不乏一些小聪明、偶尔弄一些小把戏、开着品位高雅的小玩笑,虽遭受各种残酷打击仍旧心无芥蒂一路兴高采烈的人,无疑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这些故事逸闻和市井传说,传达了苏东坡博大的胸怀和高洁的品性,体现出苏东坡一种咄咄逼人的智慧。今天人们提起关于苏东坡的那些故事和传说,谁都觉得自己曾经走进了苏东坡的心里,苏东坡也留在了自己的心里。然而,宋王朝却不让他安顿下来,一旦发现他过得不错,就下一道圣旨,让他改知颍州,随后接着是扬州、定州,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哲宗亲政,又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好像他的一生和漂流结缘,总不能停下流浪的脚步。
  苏东坡致祸的原由,据说起初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宋人的笔记曾记载:王安石有“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的诗句,苏东坡以为不妥,曾将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对苏东坡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看到一种叫黄狗的虫子和一种叫明月的鸟儿,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这段记载的真伪不可考,我想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东坡的真正原因,身为宰相的王安石不应该如此小肚鸡肠。究其实质,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才是他招致祸端的真正原因。王安石被挤走、旧党复辟后,苏东坡也没有能时来运转。他是被召回了京城,然而现实却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看到司马光一派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感到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于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向旧党开了火。至此他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成了夹在新旧两党中间的“骑墙者”。
  在古代,文人总是与政治无缘,贾谊、李白、柳宗元、白居易,那些第一流的才子总是在政治的旋涡中沉浮。盖因为文人不是以某个政治集团的利益为着眼点,而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所以他们注定要与政治错位。苏东坡也没有例外,政治上的打击接踵而来,但从苏东坡的诗词文赋中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悔恨,他始终如一的快乐着,感受着生命给他的盛宴。林语堂说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可谓一语中的。我一直以为,苏东坡虽然兼容儒、释、道三家,骨子里却是庄子的那种潇洒和超脱,代表了古代文人对待生命的最高境界,不管遭际如何,都能珍惜每一刻时光,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地享受短暂的生之乐趣,从不曾顾影自怜,怨天尤人,把生命白白浪费。苏东坡天生的才情我无论如何也是无法企及的,那些锦绣文章我一万年也写不出,但他对待生活的那种乐观、旷达的态度,千年之下犹叫我感动,这才是我要向他学习的精髓啊!
  “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苏东坡两次来杭,仁民亲政,建立了卓著的功绩,深得杭州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为了感谢苏东坡为杭州做的好事,百姓们为他建祠立碑,不少人家还挂着他的像。西湖边上就有苏东坡纪念馆,门前有苏东坡雕像,我怀着无限的崇敬,紧紧拥抱着这位魅力永存的文化巨人拍照留念。早在嘉佑六年,苏东坡首次为官,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凤翔就在离我故乡六十公里之外,没有多少公务,加之以他爱好山水的性格,一定会纵情游玩,一不留神走到我如今生活的地方也是未可知的。我若有幸生在北宋,说不定还可以见到这位大文豪呢。昔日郑板桥仰慕徐渭,曾自制一枚刻章,制词:青藤(徐渭号青藤)门下走狗!真要生在北宋,我也像郑板桥一样,愿意做苏东坡面前的一只猫、一头牛啊!我深信,无论时光怎么变迁,苏东坡都是永远的!但愿苏东坡能感到我的诚心,为我这个半拉子文人指点一些迷津!
  
  
  
  
  
  作者:安杰
  地址:甘肃省灵台县卫生局
  邮编:744400
  手机:18993300826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晴雨西子 Re:文苑征稿(三) 回复时间: 2010.08.04 19:27

    拜读,对苏东坡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