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吉林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山夫 收藏:0 回复:3 点击:3464 发表时间: 2010.01.15 10:53:11

大茶杯与小茶杯《法律文学》征文


  自古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意思是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性格很相似。于是,善于归纳、推理的国人又创造了“物如其人”的论断。譬如:通过一个人的服饰看其性格,或是通过他们的棋风,或是通过他们的字迹,等等。诸如此类,人类的智慧也就逐渐得到了发展。
  冬日来临,办公室內又生起了火炉,同事们的茶杯也都摆在了案头。规格、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有玻璃杯、塑料杯、钢杯、还有磁化杯;有大茶杯近似于可装二斤水的“暖壶”,有小茶杯甚至于只装二两酒的“口杯”。
  忽一日,不知谁首先发现了这一强烈的对比。将两只杯强行放在一处,且惊呼:“这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同事们迅速看着这两只杯:一个体壮如象,一个瘦小如鼠。再看看他们的主人:一个身宽体胖,一个细小孤单。大茶杯的主人开怀大笑;一仰脖,二斤水几乎下了一半儿。小茶杯的主人笑得很腼腆;咂一口,不过一钱。这个发现不逊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真是太精妙了!这简直就是一个极富夸张而又极富刺激的比例。一时间,笑声顿起而又经久不息。惊叹:物如其主啊!
  此后,人们一谈起性格或行事之事,便很自然联想到“大茶杯”与“小茶杯”。有时亦免不了被强行进行一次这极富夸张而又极富刺激的比较,再加上一句戏剧性的解说词:“这就是性格的差异!”于是,笑声仍顿起,仍经久不息。
  于是,伴随的仍是开怀的笑与腼腆的笑;仍是一斤水与一钱水。
  省里来检查的消息经过一阵紧张而被炒热之后,很“幸运”地来到了我们单位。其实这次来检查除了其他事件之外,主要是检查教师工资的发放情况。偏又很“幸运”的是,检查团竟来到了我们教研组。
  “你们的工资都发齐了吗?”检查团成员问。
  这可如何回答?真是既希望你们问又不希望你们问。不真实回答谁也受不了生活的窘迫;真实回答吧,又怕迎检前“紧急会议”中抛出的那句:“出了事——责任自负!”的话。
  众人的思想在急速的争斗:最好一定要说,但绝不是自己说出去。目光巡回搜索……摇头……终于落在了大茶杯上:那体魄、那开怀的笑、那一斤水——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期待的结果是低头咂一口大茶杯里的水,一钱。
  同事们的额头都开始冒汗了……哎,工资——养家糊口;可工作……
  “没开齐,我们已经有四个月没开工资了!”声音虽小,却似一声雷,炸开了沉闷而紧张的办公室。寻声望去:啊,——小茶杯!……
  不多日,开始逐渐补发工资了。
  唯一的是,我们失去了茶杯的故事。但时常还会看见:那小茶杯被咂一下,仍一钱水。
  (补记:这是发生在十年前的事了;特为此处征文而修作的一篇小小说。)
  


原创[文.浮 世]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冷清秋 Re:大茶杯与小茶杯《法律文学》征文 回复时间: 2010.01.15 17:57

    感谢先生赐稿支持征文!
   法律的价值在于去伪存真滤清善恶维护规则达至公平正义,也即权利义务的正当分配。在这个运行中,需要权利义务双方积极参与。
   大茶杯的主人因为缺乏权利意识而懦弱亦备受煎熬,小茶杯的主人却活得精细清明知其义务,坦然捍卫权益亦受人敬仰,令先生10年不忘。
   工资待遇不济、会议警告、还有除了小茶杯之外的沉默者,在这个故事中成为法律的睡宠。因为,权利走到边界就是义务。
   《宪法》《教师法》《劳动法》对于教师的劳动报酬权保护无一遗漏。
   故,向小茶杯学习,不光是那一刻的勇敢,还有他潜意识里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信仰。
   如此,国昌民强。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梧澧 Re:大茶杯与小茶杯《法律文学》征文 回复时间: 2010.01.18 10:02

    对比有趣,意在言外。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胡杨林边的看客 Re:大茶杯与小茶杯《法律文学》征文 回复时间: 2010.01.18 11:15

    此文很让人忆起明哲保身和搭便车这两个词,在这之后想起的就是对清谈和空议的质疑了。
  人们之所以需要保身,多是因为有压力存在。这来自外界的压力又绝不是闲言碎语的一类,而是足以影响人的声誉、发展,甚至是让一个人的命运走下坡路的权力的不法使用。
  这世上也总有些人不知道不法使用的权力的厉害或不情愿在这压力和利益缺失的环境下过活,因而做出些被称之为傻的事情来。作为对照,保身便被赋予了智慧的标签,乃至被贯以哲学的称谓。如此的转换、升华,保身便不再只是生存的技巧,成了生活的方式。
  (我们不大可能说小茶杯的做法过于偏激。可是,过激一词在我们社会中使用的场合和频率是远远大于其它社会的,我们也更倾向于将过激与否做为评价一件事的标准。这是题外话了。)
  搭便车,相对简单,比较容易说清楚。就是有车可以供来搭乘,且没有风险。
  出现一个可供免费乘坐的车子,不必然就说明主人一定是出于利他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出于自身需要而驶上路的。在这种假设下,出车的意义是中性的。只有其它人也因这车子的出现获取了他们本应该享有的权利时,车子才被放置在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了,驾车者也有可能会被赋予一种正面的积极的甚至是高尚的意义。给驾车的人赋予各种意义的人是谁?主要是搭便车的那些人。
  把既能不冒任何风险、不付出丝毫代价同时又能使自己利益得以实现的途径寄希望于别人的傻或单纯或不精通使人聪明的学问而做的傻事上,且不说这小九九能否变现,这想法本身是否厚道也是很值得辩析一番的,即使人们赋予了他或她的行为一种正面的意义,作为回报。
  熟人社会、类熟人社会中成员间是需要反复博弈的。既然是反复博弈,就有长与短,近与远的问题,因此权力的不当使用有了恣意的基础与空间,成员在对自身合法权利维护上的退让也有了必要。倘若说在封闭环境下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话,那权力恣意的剥夺与个人权利的维护程度间是平衡的。
  在一种外力介入时,维护权利变得相对容易且风险减小时,能否打破上述平衡就不仅仅取决于勇气,实现权利的愿望同样不可缺少。这种情况下搭便车的心理会相对地减弱。换句话说,这情境下对别人的剥夺就会变得小些:剥夺他人的心理减弱,剥夺他人的机会减小,剥夺他人的程度减轻。
  剥夺他人的行为是有代价的。这代价在心理上表现为窈喜后的怅然,表现为自我怀疑时心的不宁静,表现为在应该大口喝水时的犹豫……
  
  清谈和空议,不只是对价值、意义的寻找,不只是观念、观点的辨论和厘清,同时也是博弈的一种方式。在传播途径增多、互动方式多样的当下,清议和空议在促使社会依法运行,保障个人权利落实等方面的作用体现得更加充分了。清谈和空议,也是寻找、拓展个人主体性实现路径与空间的一种的努力。这种方式的有效性说明清谈和空议是公平正义进入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
  把意识变成了行动,是小茶杯的可贵又可敬之处,纵然这维护自己权利的行动一开始不怎么利索。
  权利是经争取而得来的观点,被文中的故事再次印证,此其一。其二,故事留下了思索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各自特质的话题。
  问好。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