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倚窗听雨luyan 收藏:1 回复:2 点击:3222 发表时间: 2009.11.30 20:48:38

一咏三叹,凸显主题——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室里出奇的宁静,一位女孩儿动情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万国殡仪馆,带到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吊唁厅里。“想到伯父就要离开我们了,我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的落下来”,女孩儿哽咽了,听课的老师把头低的很低很低,几位女教师眼圈发红,使劲咽着唾沫,抑制内心的伤痛。这是我们学校星光大道推新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现场。师生们被刘老师投入的解读感染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最后一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中间的四件事都是具体说明原因的,采用了并列的构文方式。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这一课作为了解鲁迅单元的重锤之作,编者的目的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刘老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内涵。刘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并能将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大胆引入,作为课内外结合,文里文外相互解读,铺成渲染,让机统一。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又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整堂课,觉得课上得很精致。具体体现在:
  
   1、提纲挈领,一咏三叹。把三件事的学习感悟都通过回读“想到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水就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不但让我们感受到周晔失去伯父之痛,更让我们在回读中感受到伯父精神的伟大,渗透了选材为了表达感情需要的作文意识。
  
   2.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剪裁,将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精巧衔接,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佐证鲁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在相互补充,相互解读中丰实了学生的感悟,增加了阅读量,有效的突破了文章的主题。
  
   3.三维目标同步推进,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兼顾能力训练。比如:课堂实践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方法,比如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文章的构文方式等无不穿插的巧妙自然,有效的发挥了课文无非是个列子,将读写有机有效结合进行到底。
  
   4.课堂安排疏密有致,详略得当。救助车夫”浓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两个点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刘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脑海中,学生集中到“半跪”,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然讲到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再说刘老师对女佣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样易张易驰,舒展自如。
  
   我本人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但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大家交流。
  
   1.由于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把所有的预设以及应对方法,还有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在上课时,一味想着自己的教案,想着这个环节过去该是哪个环节?因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来,也就不能即时发现学生回答当中的有用之处进行有效的牵引,从而推进教学设计的进行。
  
   2.课堂语言再自然些,简洁些,处理好口语和书面语。
  
   3.动情和动心的问题。情动而词发。古人是这样认为的。关键是情动要有助于对文的理解,能看出文章里外的更多东西,关键是能站在作者的角度,象作者那样被感动,象作者那样的感悟和感受。课堂中对于“谈水浒传”的理解,不论是方法的渗透还是资料的引入,都让同是孩子的学生们感同身受,读文中的情感表达,也让听课的老师受到感染,我都看到王海燕老师使劲的咽了一下唾沫,强忍着泪水不要流出。可是在后面救助车夫的解读中,已经蓄纳的感情确乎浮起来了,淡了。课后我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在铺陈和渲染中缺少浪潮涌动的起伏跌宕。刘老师本人也说,当她被感动的时候她就有些哽咽,为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老师把自己的感情压住了,同时也把孩子的情感压回去了。继而孩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都会被已经定的基调:“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却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而圈住、而左右。
  
   4.个别朗读的非常精彩,集体读文缺少节奏感。对语言的品味和朗读表现火候还不够。象两个“再也”“一滴一滴”,学生不能把自己已经体会到得伤痛通过字词重音的把握而表现出来,让情文共振。不能在三次回扣中体现朗读理解的层次性。
  
   本堂课教学设计是刘老师主笔,我参与修改,张晓红老师课堂监督中定了版的。刘老师这一课引发的思考恰好就是目前我们六年级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知不足而后改之。我相信在我们抛砖的实践中会引的玉般的教学呈现。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damolvzhou Re:一咏三叹,凸显主题——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回复时间: 2009.12.01 17:28

    读了这份点评,回想自己上的这课,差距很大。你对此课的详细点评对我启发很大。希望能经常见到你的文字,对我有更大的帮助。向你说声:辛苦了!

回    复    

回复人: 舒怀一笑 Re:一咏三叹,凸显主题——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回复时间: 2010.01.18 12:16

    从小便喜欢鲁迅先生,他哪 “利笔泣鬼神,正气盈乾坤”哪份正气;他哪“以血荐轩辕,傲骨笑苍穹”哪份傲骨;他哪“从此身先去,长存‘牛’精神”的哪份质朴,哪份为国为民的“孺子牛”精神!
  看了你的点评,真好,很是喜欢

------------------------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他计较的少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