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余堂 收藏:0 回复:2 点击:2923 发表时间: 2009.11.23 14:55:48

用爱国热情点燃创造激情


  用爱国热情点燃创造激情
  
  
  今年中国学术界、科学界几个老人的相继辞世,让国人几度唏嘘,几度哽咽。先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与世长辞,把“读书种子”带到了天国;前不久医界巨子贝时璋去世,紧接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又离开了我们。栋折梁摧,岂不痛哉!他们都是学界泰斗,科学巨匠,堪称学术界、科学界的擎天柱。他们的离去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之动容,显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无与伦比的学术成就和无可比拟的杰出贡献,也不仅仅是他们独具魅力的人格操守和深厚广博的修养境界,更重要的是他们矢志不移的报国之志和爱国情怀。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大师级学者、科学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铸就了他们忠诚、爱国、探索、创新和奉献的优良品格。
  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所秉承的不正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么!
  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留学多年,回国之前,已经崭露头角,在空气动力学、系统控制论等学术领域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他甘愿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历尽艰辛,甚至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将自己的才华毕生奉献给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回顾他求学、成长、创造、成功的人生历程,我们发现,爱国是他成功的基础,爱国是他创新的源泉。
  钱学森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人从屈辱走向自强的漫长征程,代表着一代人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钱学森振聋发聩的宣示,让人眼眶一热,更让人心头一热。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爱国从来就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要立足本职作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一个人的爱国热情没有大小之别。我们只要能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自己的岗位发挥每一分光和热,那就是拳拳爱国心,那就是殷殷报国情。
  钱学森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是“两弹一星”最大的功臣,钱老的贡献甚至远远超过了获得诺贝尔奖。就是这么一位勋业盖世的大科学家,他所住的房子从五十年代回国时就一直没有搬过,他的稿费、奖金几乎全部捐给了教学科研和贫困学生。什么是奉献?钱老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什么索取、什么享受、什么功名利禄,在这面镜子面前都变得那么卑微和无足轻重。我们应该经常用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它可以使我们的灵魂更加纯洁,使我们的精神境界更加高尚。
  钱学森一生勇于创新,敢破敢立,创新让他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他痛感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发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椎心之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反思当今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模式和理念,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不必奢望创新型人才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或是从地里冒出来,但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够自主学习、科学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并进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钱学森等老一辈学者、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敢于创新精神一定会在神州大地发扬光大。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海石 Re:用爱国热情点燃创造激情 回复时间: 2009.11.23 15:50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只是后续之辈不知风范何如?

回    复    

回复人: 颜心一质 Re:用爱国热情点燃创造激情 回复时间: 2009.11.27 19:29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椎心之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反思当今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模式和理念,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自己的创新意识。——令人深思。但作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却常常是身不由已,颇感无奈。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