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祁连晓月 收藏:0 回复:1 点击:3656 发表时间: 2009.07.28 12:10:48

踏花归来马蹄香


   乌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高平参加了纪念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60周年暨全国中青年曲艺家创作会议,7月中旬踏香归来。
  
   记者日前采访了高平,高平说这次会议在北京21世纪饭店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中心举行,共学习了五天,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文联副主席周巍峙、胡振民、冯远、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团就座,姜昆主持会议,刘兰芳发表了《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60周年大会暨全国中青年曲艺家创作会议》重要主题讲话。75岁高龄的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做了专题报告《曲艺与文学》,他说曲艺与文学是一样的,都是在讲故事。他说曲艺来自文学,文学又来自曲艺,他认为曲艺中的幽默感就是智力的优越感,曲艺无与伦比,有色调、有味道,具有不可阻挡的穿透力,无可替代。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做了《文艺创作的继承与创新》的专题报告,主要谈到“杂交”这个话题,他说我的所有作品除了《亚洲雄风》外,全“杂交”于地方曲艺和地方戏曲及其他艺术门类,我从小的外号叫“快板”,到了大连当兵叫“梆子”,始终没有脱离曲艺,比方说我创作的一首流行大江南北的西北风歌曲,《我热恋的故乡》里边的“啊~~”的旋律就来自于河北梆子,新创作的由宋祖英演唱的《春来沙家浜》里边就有京剧、曲艺。当高平向徐沛东老师提问并称赞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我估计在场的都同意,您是杂交音乐之父”时,全场均热烈鼓掌,高平继续提问道,内蒙古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内蒙古的曲艺该如何杂交?杂交有没有比例?是水乳交融还有有百分比例?徐沛东回答,你的嗓子好。他说,我是杂交音乐工作者,“之父”不敢当,你的问题很难回答,是个难题,我试着答一答,内蒙古的曲艺以蒙古族为主,汉族的曲艺同样要杂交其他艺术门类,谈到百分比,我觉得要“以我为主,吸收同化”,“要化他为我,不能化我为他”,当时曲艺家协会主席团副主席吴文科评点说,问得好,答的也好,曲艺杂交像味精,问答者狡猾如聪明,对高平的提问做出了高度评价。
  
   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说,我三十年来一直听姜昆的相声,我是他的粉丝。冯骥才说,曲艺应当和其他艺术一样按照文化的规律才行,但是在消费时代,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网络时尚的时代,也要按照经济的规律去搞市场,在商业时期要求快速不断翻新,博物馆式的是经典,原汁原味,而商业的是新的。高平提问道,在传统和现代方面,存在三个点:如何保留传统、改编传统和创作新作品,怎样让观众满意?冯骥才说,我做了许多保护“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传统的是原始的东西,要保护他的“纯络”(很纯的脉络)是可以复原的。观众满不满意不是文化艺术的问题,是创新创作问题,当一个社会共同向一个问题的时候,希望大于现实的时候,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容易更成功、更精品。
  
   高平归来,建议乌海的曲艺要在改编和创新传统上多下工夫,因为在乌海没有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没有这样的老师,我们这些中青年曲艺演员无法师承,只能通过模仿和学习影像资料上的作品以及深入生活彩风进行新的作品创作,紧跟时代。我们现在的工作除了创作之外,要进行作品的磨合,培养观众土壤,不辜负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因为谁都希望笑声,快乐是一生,不快乐也是一生,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天天是新生呢?我们现在送欢笑进基层,走进社区、校园、企业、敬老院、看守所......就是让大家欢乐,让大家开心,缓解生活压力,共享美丽蓝天,和谐乌海有我这样一个快乐的符号,就是我的曲艺心声。
  
   高平还说,这次创作会一议对我的理念和认识具有颠覆性,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定向思维,提高了各方面的认识,在高度、广度、深度、宽度上增加了智慧含量,在创作和表演中使用艺术性思维,在市场运作中使用非艺术性思维,比如乌海市曲艺家协会属于社会团体,而曲协旗下的曲艺周末乐是一个演出的品牌,要用消费时代的消费意识和市场理念去运作它,就会取得艺术团体在创作演出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双赢乃至多赢,为和谐乌海走出一条曲艺新路,贡献出我们曲艺人的微薄之力。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晴雨西子 Re:踏花归来马蹄香 回复时间: 2009.07.29 23:16

    看到"杂交"一说,有意思,呵呵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