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轩主 收藏:0 回复:1 点击:4316 发表时间: 2009.07.26 05:42:42

《八大山人在介冈》之七


  《八大山人在介冈》之七
  萧鸿鸣 著
  
  五、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的主要僧侣生活内容
  
  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十五、六年的修行,不管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僧人,还是一个“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以至于“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尝百余人”的住持头陀,他在佛门的诗、书、画、印,并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立于鹤林寺,仅仅只是“间以其绪馀,为书画若诗奇情逸韵”的业余生活,是佛门生活的一小部分内容。其佛法的修持、禅门日常的法事等佛门所必须有的一切正常活动,才是其生活的主要和主题内容。
  但是,有关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的日常生活记载,除了《进贤县志》、《传綮写生册》和《个山小像》上这些零星的文字外,鸿鸣未曾发现有更多的内容,研究界也因现实之俗世与方外之禅门的鸿沟等诸多原因,始终是讳莫如深而未曾涉及这一话题。
  然而,八大山人之所以能够由一个被迫遁入佛门的普通和尚,成为了“竖拂称宗师”的大头陀,这都取决于八大山人在佛门的佛法、修持、法事等一系列“尤为禅林拔萃之器”乃至于“博山有后”的突出表现。这些佛门生活的内容,不仅是我们研究八大山人生平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研究八大山人诗、书、画、印诸艺术门类不能舍弃的必要内容。同时,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十五、六年的这些佛事和活动,还是影响其后半生生活态度、世界观的形成,艺术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八大山人一生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因此说,介冈鹤林寺的一切佛门生活内容,对于以后艺术巨匠的八大山人来说,其影响力乃是至深至远和巨大的。
  这就有必要将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所从事的佛事活动、节日等进行必要的叙述。在没有史料记载的前提下,鸿鸣以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做了七年长老为出发点,以禅门规制、寺庙里的日常事务、一般性的节日、法会、佛事为基础,以“结果”而推演其“过程”,尽可能地还原出八大山人在介冈十五、六年的禅门生活、七年的住持生活状态,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对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这个回推、还原的结果,因为是以禅门的定制、千百年来寺院内不变的日常事务、一般性的法会、佛事为基础,因此这个由规律而得出的“结果”,她一定不会离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的佛门生活太远。
  汉传佛教寺院通行的日常行事和课诵,是在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佛教在元代相当杂乱,明初稍加整顿,各寺的日常行事各各不同,其后逐渐统一,成为定规。”(据《法苑谈丛》第三章•佛教的仪式•日常行事)“元明以后,一些能表率一方的大丛林因家风不同,住持者遂于古人清规中特加留意,因时制宜,修缮古规,从而振古革弊,因之道风整肃,而为天下丛林之典范。”(据《禅林四寮规约》来果禅师与《四寮规约》代序。)。现依据《法苑谈丛》(净慧主编《法音》文库《法苑谈丛》,周叔迦著,为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内部出版,1990年10月再版。)、《释氏要览》(宋释道诚集《释氏要览》民国八年应慈法师重刊本,北京广济寺流通处内部出版。)以及《禅林四寮规约》(高旻来果亲订《禅林四寮规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对明末清初以后寺院内的禅门规约、日常行事、释家节日、重要佛事、法会等的介绍,将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由“常住”到“得正法”,再到“法嗣”,及至“住持”在禅门所必需遵守的规约、寺院进行的法事活动,简述如下:
  八大山人从一个普通的禅和子,到鹤林寺的住持长老,他的日常行事包括“五堂功课”和“两遍殿”,其详细的内容有:
  早殿:全寺僧众在每日清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歌赞。其中《楞严经》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事忙时可以只念后一堂功课。也有的寺院在平日只念一堂课,在节日念两堂功课。《楞严经》有息灾的功用,《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门。《十小咒》包括有: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2、《消灾吉祥神咒》;
  3、《功德宝山神咒》;
  4、《佛母准提神咒》;
  5、《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
  6、《药师灌顶真言》;
  7、《观音灵感真言》;
  8、《七佛灭罪真言》;
  9、《往生净土真言》;
  10、《天女吉祥真言》。
  晚殿:晚殿包括三堂功课,分别为:
  1、 诵《阿弥陀佛经》和念佛名;
  2、 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
  3、放蒙山施食。
  早晚二殿外,僧众在每日早斋和午斋,均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除了日常行事,每月望(十五日)、晦(三十日),寺内僧众均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反戒律,谓之“诵戒”。
  在八大山人成为鹤林寺的常住时期,作为普通的僧侣,他必须遵守一系列的禅门规约,如丈室规约;常住每年三节斋堂大殿吃普茶规约;每年七月请新首领吃圆职茶规约;每年上各佛供及各普佛念诵规则又撞幽冥钟规则及外来入塔规则;禅堂诸师冬夏除禅堂有事报数人办理外不准一次除外寮坡事;规定拜佛发愿烧臂时间事则;每年四次斋堂吃普茶此正月十五普茶仪式及发供菜规则;常住老和尚、退居老和尚、住持和尚收徒皈依弟子规则等等名目繁多的禅堂规约;客堂规约;库房规约(参《禅林四寮规约》丈室规约•目录。)。
  他在“全年的十二个月当中,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僧众均应定居在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可以随意外出他住,此谓‘安居’或曰‘结夏’或曰‘坐蜡’。如确因事在外延缓或耽误,不及于四月十五定居,最迟也应在五月十五日定居下来,此谓‘后安居’。‘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僧众仍应集合一处,任凭他人对自己检举一切所犯轻重不如法事,从而忏悔,这叫做‘自恣’。只有经过‘自恣’之后,受戒僧人的年龄,才能够算作增长一岁或为一腊”(参《法苑谈丛》第三章•佛教的仪式•节日活动)。
  这些佛门的清规和制度,作为普通僧人,他必须遵守;作为“从学者尝百余人”的住持,他必须在全年的十二个月当中,以这种规制来约束所有在鹤林寺的僧人。其“尤为禅林拔萃之器”和“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的评论界定,是以他曾严格遵守并完全熟悉、并实施这些禅门清规、定制为前提的。
  而不管八大山人是早期作为介冈鹤林寺的普通僧人还是后期作为介冈鹤林寺的住持,他都将参与鹤林寺内与其他寺院一样的节日和欢庆,这便是寺院内一年中两个最大的节日。即:四月初八日的“佛诞日”和七月十五日的“自恣日”。
  四月十五日的“佛诞日”,同时也是佛成道的纪念日和佛涅槃的纪念日。在这一天,鹤林寺内要举行“浴佛法会”,寺内外的所有僧众以及信士,亦会象所有的寺院一样,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释家牟尼佛诞生像,每位僧侣均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以作对佛陀的纪念。
  经过四十九天后,至六月初四日,是佛初转法轮日,鹤林寺内的所有僧众,均要到寺院旋绕佛塔;再到九月二十二日,鹤林寺还要举行以佛陀在忉利天安居为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三道宝阶下到人间的“天降节”。
  七月十五日自恣时,寺内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要举行以超度历代祖先宗亲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寺院中每年重要的大节日。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云:“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食供养。三十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除在殿前铺设供养外,寺内外铙吹歌舞,经幢触天,演《目连救母》戏等,各竟奇妙,附近及周边地区的信士、介冈村的村民均都会倾巢巡寺随喜。
  这两个节日,被佛门和僧众们称作是“佛欢喜日”。尽管八大山人是带着“国仇家恨”而遁入佛门的,但是,他终归不会整日沉湎于这种悲痛之中,在每年两个“佛欢喜日”当中,他也一定会与众僧同喜同乐,与众僧共度狂欢。在整个“浴佛法会”和“盂兰盆会”期间,以隐遁为目的的传綮•八大山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都具有了与世俗或介冈村的村民、或进贤周边地区的信士们接触、交流的必然,只有这样,才会有后来《进贤县志》的“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和饶宇朴“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的僧俗两界的认同及赞誉。
  作为僧侣,还有两项活动,八大山人不管是普通僧人还是住持长老,他都必须依循定制而参与和修持,这就是“懴法”与“打七”。
  “懴法”是僧人在施主的要求下,指定僧人修何懴法、诵何经典的佛事。寺院是僧人的“福田”衣食父母,“懴法”等法事是寺院的经济来源,普通僧人的八大山人和住持的八大山人,都无法拒绝这类活动。“打七”是寺院中每年入冬后所必举行的“一七”(一个七日),“十七”(十个七日)除必要的睡眠外的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佛事。
  此外,寺院内的重要佛事还有“水陆法会”、“焰口施食”、“斋天”和“放生”。“水陆法会”为佛事最盛大,“焰口施食”为最经常,“斋天”与“放生”为不定期时常举行。
  此外还有一些纪念日如:正月初一弥勒菩萨诞日;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诞日;三月十六准提诞日;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诞日;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九月三十日药师佛诞日;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诞日。这些日子,寺院均会有各种不同形式、规模的纪念仪式。
  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内的十五、六年当中,对于诸如此类的活动,其组织、参与,均不能置身于事外。以他“竖拂称宗师”的禅门长老身份,这些佛事和节日活动,他的参与并亲自实施,不仅是他作为一个僧人所必须尽的义务,更是作为住持长老,在鹤林寺中行使的职责和鹤林寺得以维持、延续并发展的必要手段。
  对八大山人在介冈鹤林寺释门主要生活的回推和还原,是研究八大山人生平、学养及其艺术作品文化源头、作品背景所必要的手段。这对于八大山人作品中层出不穷的禅典、话头、话尾、机锋的源头追寻,从而找到符合事实、深究事件真相、并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切实、正确判断,是揭开八大山人生平及其艺术的必由途径。
  
  (待续)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文学青年 Re:《八大山人在介冈》之七 回复时间: 2009.07.26 22:38

    问好!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