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在介冈》之三 |
《八大山人在介冈》之三
萧鸿鸣 著
第一章 :
八大山人在“介冈”的时间、地点和寺庙
一、 八大山人“癸已遂得正法”于耕庵老人的地点
八大山人(1626——1705)早年出家的时间和地点问题,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大山人研究开展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明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八大山人年立十九。是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禁城后煤山(今北京市景山公园)上吊自尽,明朝中央政府灭亡。清顺治元年、南明福王弘光(1644,5——1645,5)元年,闰六月,清军“阿济格追李自成至邓州、九江……明将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率马步兵十三万在九江向阿济格投降……占领赣北诸城。十九日,不战而进入南昌城。”(据《南昌市政府志》二•大事记•清)江西宁藩子孙多“窜伏山林”(据《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八大山人惨遭国破、家亡,“父随卒……妻、子俱死”(据邵长蘅《八大山人传》),此际逃往西山,藏匿何处,今无所知。
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在南昌北兰寺内亲晤过八大山人的邵长蘅在《八大山人传》中说:
“八大山人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薙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尝百余人……”(据《青门旅稿》卷==)
道光三年《进贤县志》卷十九•寓贤•四十五载:
“八大山人,明宗室,为诸生,遭变弃家,遁进贤山中薙发为僧,遂发狂疾……走还会城……”
八大山人到底是“遁奉新山中薙发为僧”,还是“遁进贤山中薙发为僧”,莫衷一是。
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八大山人四十九岁。八大山人假托“老友黄安平”之名,作《个山小像》(详见萧鸿鸣《八大山人的人物画》)以志。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秋,八大山人“携小影重访菊庄”,“法弟饶宇朴”于《个山小像》的正中上方,题长跋云:
“个山綮公……戊子现比丘身,癸已,遂得正法於吾师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矣……丁巳秋,携小影重访菊庄……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
饶宇朴的跋文,将八大山人的出家时间,明确地定为:“戊子现比丘身”,“癸已,遂得正法於吾师耕庵老人”。饶宇朴的跋文,是八大山人亲携《个山小像》“重访菊庄”之时所写,可以说:“戊子”与“癸已”这两个八大山人遁入佛门不同状态的时间,是八大山人自己所认定的准确时间。
那么,八大山人在何处“癸已,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呢?“耕庵老人”又为谁呢? 康熙十二年聂当世、谢兴成等纂《进贤县志》卷之十七•仙释•二十八载曰:
“弘敏,字颖学。师天资高朗,机锋迅彻,而随分接引,多所拯拔。嗣博山、雪关和尚法。天界浪杖人以祖席属师提唱,师坚谢不就,种田博饭,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字畊庵老人。刻有语录、诗文多种行世,与学宪黎公元宽、都科朱公徽(康熙《进贤县志》卷之十五•三十:“朱徽,字子美,号遂初。幼聪颖,同兄健举天启辛酉乡试,中崇祯辛未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壬午召对第一,擢吏科侃侃言天下事不避权贵。甲申,本朝简用旧臣,擢吏科都给事中。乙酉请告,壬辰以总督马公国柱荐起田间锋车召入。甲午三月,复除吏垣,诸如甄别督抚、纠劾官邪、抨击幸升、驳正品级、三参政地、诘责回话、宵小敛迹。乙未分校文武,两闱会试,所拔皆一时隽彦。丙申大计掌察门如寒冰,贤否无狥,掌铨秉宪,大臣皆取平焉。转陕西固原兵备道副使。丁酉告致,生平虽屡官要津,而清风两袖,附郭一椽不能旋马,与李太虚、熊雪堂、李梅公、黎博庵联为五老会,唱和酬答,仿佛耆英洛社。晚年犹手不释卷,作诗文高古博丽,所刻有《测蠡草》及《耕道集》数卷,其未刻待删诗文数十卷藏于家。”)、饶公宇栻相友善,咸敬礼焉。法嗣传綮,号刃庵,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
《进贤县志》将“弘敏”作了“字耕庵老人”的交代。耕庵老人是明末清江西初禅门曹洞宗的大头陀,释超永(释超永)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赴京师,用志十年编撰,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的《五灯全书》当中,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六•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
“洪都奉新头陀颖学弘敏禅师,宜丰陈氏子。生不茹荤,阅《楞严经》,遂有出尘矢志。寻头陀宗妙微薙染,参博山誾,入侍寮,看船没子踪迹处话有省,随往浙主大慈掌记室。一日入室,誾问:三世诸佛不知有,黧奴白牯却知有,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口门窄。誾抚膝曰:道什么?师曰:昨日有人长短和尚亏,某甲与和尚解交。誾笑而颔之。复自武林还瀛山,师为第一座。誾印以偈曰:昔年招手不思归,父子团圞信有时。满月琅奂滓欤锰旆缬晔隆J嵌z涅槃,建窣堵。工竣,归头陀开法。时受业迁=(土畣),上堂,就里难名,有客堪称,浪子=(虚头下丘)中不载,无人打破圈儿,不敢吠影寻椿,袛贵之恩有地,南阳忠国师,于无阴阳地上建一座无缝=(土畣),巧飞铃铎,妙叶烟云,八面玲珑,不事丹=(丹旁護)。肃宗皇帝,领荷全机,无忝外護,是佛心天子,却后侍者耽源,转折伤奇,弄得七穿八穴,带累他古今多少人,熏沐归心,向胡饼里讨汁,即令汾阳有尊酒片肉遣不去,者些野鬼闲神,争似我头陀老人,示一机一境,造次之流,向死椿上,活句里描写不来,正不知缁素分明,机缘有在,而今日之主伴灵兴,若有自他方而湧现者,各各入奋迅三昧,将陈年未了公案,穵窟填坑,成就庄严,冬湧西没,可称尽善尽美。虽然如此,只如我师棲迟隐密,且道:是阴阳地耶?无阴阳地耶?卓杖曰:眼底浑无金屑累,碌砖顽石尽先光。师生万历丙午正月二十四日,示寂康熙壬子冬十一月晦,世寿六十有六,僧腊四十有二,=(土畣)于本山【雪関誾嗣】。”
按照《进贤县志》颖学弘敏“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的记载,八大山人“癸已,遂得正法於吾师耕庵老人”的地点,是在“介冈之灯社”?还是在“奉新芦田”?《五灯全书》关于“颖学弘敏”的记载中,仍然没有明确的交代。
颖学弘敏“隐居介冈”的“介冈”地名,在康熙《进贤县志》当中,分别书写为“界岗”(康熙《进贤县志》境图书写为“界岗”,见附图。)或“介冈”,是明清时期隶属于江西省进贤县三十八都以西、邻近赣江支流“抚河”的一个自然村。 康熙《进贤县志》卷之一•舆地志一•形胜•六:
“西乡、界岗、朱坊、霅山等,在抚河之西。”
舆地志二•山川•十二:
“介冈,邑治西五十里,山水明秀,会毓伟硕,与临川县抵界,饶氏世居于此。”
“界岗”或“介冈”这一地名的书写方式,虽然在《进贤县志》当中不统一,但其读音却没有任何差异,均为“jie gang”。至后世道光版和同治版的《进贤县志》,这一地名的书写,才统一书写为“介冈”。
“介冈”自然村“山水明秀,会毓伟硕”,有介冈八景,分别为:“槠山晓烟、蓝津午月、青洲长涨、白岭春云、石罅廻澜、柏林红叶、鹤林晚钟、菊庄夕照”(据同治《进贤县志》卷二•舆地•十七)。康熙《进贤县志》“舆地志二•山川•十二”当中,还分别载有“邑人饶宇朴介冈八景诗”和“邑人饶植和韵”的咏景诗数首:
“邑人饶宇朴介冈八景诗:
桃花崖畔曙烟生,望入空濛绕岫轻。侵晓好寻高士梦,青峰数点一江横【槠山晓烟】。
清宵樽酒对遥天,一水挼蓝一渺然。五夜月明群籁息,晴波潋滟玉生烟【蓝津午月】。
三春草色砌芳洲,地入菰蒲雪浪浮。昨梦小=(舟刃)湘水上,君山淡映洞庭秋【青州长涨】。
杖藜饱看一峰云,暮霭朝曦总不群。谁言春风工写黛,和烟和雨幻氤氲【白岭春云】。
不鼓微风浪亦排,苍波翠巘自潆洄。忽怜石上孤桐好,爨下当年弃此材【石罅廻澜】。
莫将春饰恼秋容,十里霜林绎雪封。稠花密蕊胭脂丽,可斗深红斗浅红【柏林红叶】。
天清鹤唳晚山空,竹浪松涛冷梵宫。入夜鲸音吹不断,乘风缭绕月明中【鹤林晚钟】。
先庐嘉树澹秋林,一片明霞入座深。日暮微吟篱菊句,花光山气昔人心【菊庄夕照】。
邑人饶植和韵:
朝来崖谷好风生,极目晴空信步轻。一自高踨凌绝顶,烟光只傍此山横【槠山晓烟】。
水浸蓝光直到天,昔人濠上兴悠然。几回共探中宵月,澄徹无烦扫暮烟【蓝津午月】。
平芜入望詠河洲,山郭阴晴树色浮。乘兴有人同破浪,扁舟不待五湖秋【青州长涨】。
晴峦又见一峰云,舒卷无心自不群。倾略春光最高处,四山烟雾总氤氲【白岭春云】。
波湧山根不受排,故开石宝水潆洄。游人尚记桐阴好,流水高山见此材【石罅廻澜】。
微霜山气澹为容,只有山枫艳可封。试自平原看桕叶,参差高下浅深红【柏林红叶】。
相望楼阁远函空,乍扣还停绕梵宫。谁是闻钟不深省,夜分响徹五云中【鹤林晚钟】。
物外招寻修竹林,篱边菊色自深深,登楼竟日忘归去,不负相期夕照心【菊庄夕照】。
何处霏烟逐晓生,峰高岚影渡江轻。伊人惯助山川色,莫讶吴门匹练横。
又:
水映空青月有天,月涵天影水依然。清光若为闲情放,夜半星河动晓烟。
又:
平铺蓝水上芳洲,云气疑蒸夏日浮。江色粘天人倚栏,眼前青接蠡湖秋。
又:
众山不碍岭头云,住此应为鸾鹤群。谁道山居人寂寞,翠屏丹嶂互氤氲。
又:
莫疑岛屿费安排,水爱澄潭遡复廻。却忆桐根余石骨,涛声似识峄阳材。
又:
九秋谁为转山谷,霞起疏林远近封。桕叶也酣霜气色,村庄随处发深红。
又:
夜阑寂历响高空,钟吕何须说变宫。恰喜儒门收拾住,声闻证入梵幢中。
又:
廿年风雨度长林,共坐东篱不厌深。果有余霞散成绮,诗成遥见古人心。”
“介冈”村的西面,是逶迤绵延与南昌西山山脉连接的云山和钟山。康熙《进贤县志》舆地志二•山川:“云山,邑治西南五十里。钟山,邑治西南五十里,二山临水破裂,本名上下破山。相传元大德间渔人入水得古钟十二,佥事高宾改今名。诗云:锺陵旧号缘钟得,得处分明两破间。事贵有征名贵雅,破山应合改钟山。邑人陈栋驳之,诗云:钟陵旧号晋时闻,鹤岭鸾峰势不群,王气秦淮南更厌,鼋鼍载向厌原分。”进贤县旧名“锺陵”,即因此而得名,故县志又作按说:“锺陵之名,始于晋,非元时方有也。鸾冈、鹤岭皆西山即古之厌原山,安知秦叱鼋鼍为梁时不分白下厌胜之钟以厌此地乎。”(康熙《进贤县志》舆地志二•山川)
山脉之上,又有“鹤仙峰”(见康熙《进贤县志》“境图”。)和“白狐峰”诸景。康熙《进贤县志》卷之一•形势•六说:“其与邑治之龙,自五岭即分其脉,与龙同祖,从五岭迤乐安、崇仁入丰城,起罗山,历槠山,至进贤帐幕岭,入省而白湖岭、鹤仙峰之分脉”。康熙《进贤县志》卷之一•舆地志二•山川•十一:
“鹤仙峰,在三十八都。高峰昂峙,俯视众山,其山脉从丰城招云岭来,特起作势,耸为奇观。白狐峰,邑治西五十里。晋子畋禅师现神曝衣峰上,里人即石室祀之。明隆、万间,即趾建庵,嗣老宿灵源得念佛三昧动口灵应=(秋下瓦)石成径,以便往来。国朝,大雄殿、毗卢阁、大悲堂、问香楼及两庑寮舍,鼎造聿新”。
“隐居介冈之灯社”的曹洞宗传人颖学弘敏•耕庵老人,曾带领释门弟子传綮、寂谷、饶宇朴在此有游并赋诗;临济宗的传人,后在江西永修县西南隅云居山真如寺为住持的晦山戒显禅师,以及介冈的饶氏族人等,均曾游此地,并留有诗咏多首,均被载入康熙《进贤县志》卷之一•舆地志二•山川•十一:
芦田释弘敏标示八景有诗:
狼籍威音臭味新,临风尝惜寻花人。香严未许从缘入,到此知谁扫客尘【问香楼】。
微笑春风五叶浓,回看鸡足已迷封。水田条相分明在,剪碎烟霞好自缝【袈裟岩】。
稜稜骨气巳空群,今日中流欲藉君。可怪自呈还自掩,顶门舒卷一天云【摩云顶】。
梦回孤枕鹧鸪残,春雨萧萧古木寒。往事不须重按剑,乾坤请向树头看【空花树】。
释传綮和韵:
十二风流曲曲新,闻香谁是问香人。若从此处寻花悟,缘起无端堕六尘【问香楼】。
茫茫声息足林烟,犹似闻经意未眠。我与涛松俱一处,不知身在白湖边【吼烟石】。
释寂谷和韵:
石磴萦纡未易攀,径行观树遂幽闲。主林神恐游尘度,设险云中石作关【石门关】。
邑人饶宇朴和韵:
无声声徹碧云开,唤醒烟霞未是雷。即使振衣高座上,空青万道欲飞来【呼青阁】。
木樨公案一番新,有扣还须善听人。会得拈花微咲旨,武陵久已绝风尘【问香楼】。
铠甲嶙峋着地浓,袛应雾锁与云封。请看子夜黄梅意,输与卢公一手缝【袈裟岩】。
抛却袈裟独出群,如来金臂欲摩君。嵯峨若向中流见,迸碎虚空几片云【摩云顶】。
古幹浮空挂澹烟,寒崖雅称石同眠。卧龙未肯虚鳞甲,时作风涛列树边【吼烟石】。
桥水拈来故是疑,有无犹被辘轳知。何如彻底无些子,占得高峰一座危【截流井】。
云居释戒显诗:
盘曲松阴路,孤峰耸独尊。画图如百鑑,烟水足千村。
古殿垂神=(秋下瓦),寒涛吼石门。云中龙象窟,突兀一乾坤。
又:
梵阙凌空起,疎钟度远沙。田衣留=(忄在)石,灵树发空花。
青翠千山送,江湖一望赊。阆风俨可御,吾意欲乘槎。”(另有“邑人饶镜”、“邑人章兆瑞”诗,未录。)
康熙《进贤县志》当中记载耕庵老人“弘敏……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的“奉新芦田”或“芦田”,即指的是耕庵老人自“隐居介冈之灯社”之后,又前往奉新县芦田乡所创建的“耕香”禅院所在地。故康熙《进贤县志》亦以“芦田释弘敏”而称耕庵老人。
康熙元年(1662)黄虞再修《奉新县志》卷十四•杂志•寺观载:
“耕香院在新乡,顺治十三年耕庵禅师卜基始创。”
同治《奉新县志》卷四•建置一•寺观•七十五:
“耕香院在新兴乡,顺治十三年僧敏卜基始创。有八大山人匾二。”
耕庵老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卒于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冬十一月底,享寿六十六岁。自“万历丙午”到“康熙壬子”,凡六十六年,耕庵老人一生仅逢“癸已”一次,在顺治十年(1653),耕庵老人时年四十七岁。耕庵老人到奉新芦田创建“耕香院”在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这就是说,八大山人“癸已,遂得正法於吾师耕庵老人”之时,离耕庵老人创建奉新芦田“耕香院”还有四年。这就排除了八大山人“得正法”于耕庵老人在“癸已”的时间,不可能是在奉新芦田的“耕香院”。
“鹤仙峰”既有方外禅门遗迹,又是“介冈”附近的俗世佳境。耕庵老人的“标示八景”诗,以及“释传綮”、“释寂谷”、“邑人饶宇朴”在此的游历和唱和,佐证了《进贤县志》所载颖学弘敏是在“介冈之灯社”“隐居”,也佐证了传綮•八大山人“癸已得正法”亦是在进贤“介冈”而非奉新芦田“耕香院”。
此外,耕庵老人“隐居介冈之灯社”的证据,还见有二,其一,黎元宽《募修永镇庵疏》的记载中:“耕庵和尚既簿主博山而不为,=(宀夕一)其孤峰诃骂之不免矣。乃眷眷于三江一閧之间,而勤勤于千佛七日之会”(据《进贤堂稿》卷二十八•募疏•八十一)。黎元宽所谓“三江一閧之间”的“三江”,系指江西境内的“章江”、“贡江”和“=(日于)江”(即抚河。抚河的上游,由广昌县至南城县段称=(日于)江,临川至南昌段称抚河。)。进贤“介冈”“在抚河之西”,是自耕庵老人固辞“博山之席”后,一直“勤勤于千佛七日之会”隐居于“三江一閧之间”的“介冈”。其二,耕庵老人在前往奉新芦田创建“耕香院”十二年后的康熙七年(1668)戊申,耕庵老人仍然常回“介冈之灯社”,并在此“介冈”做祈祷。闵钺《挽耕香禅师四首》诗之三说:“三炷臂香彻骨真,千秋不冷此缘因。如今欲报浑无策,只向堂前拂影尘【真报恩人。注:戊申,予有阐提之讦,师在灯社闻耗于佛前,烧臂香三炷,以表之】。”(据《冶庵别集》卷上•赞二)
至此,颖学弘敏•耕庵老人在进贤“隐居介冈之灯社”的记载,得以坐实,八大山人“癸已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在进贤“介冈”,也得到了落实。
(待续)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文学青年 |
Re:《八大山人在介冈》之三 |
回复时间: |
2009.07.25 22:36 |
|
问好!
|
|
回复人: |
敬贤堂 |
Re:《八大山人在介冈》之三 |
回复时间: |
2009.12.09 11:10 |
|
隐居于“三江一閧之间”的“介冈”。**
“三江”:有可能是指介岗周边的----汝水,治水,箭港。
附:明朝抚河流向及分支情况:(临川县志同治版卷4、5、6)
过文昌桥,折而西环城北,折而西南环城西北至吴家渡,又折而西北至黄塘口,合连樊水,共会临水,又东北过金玉石台,石井山之水自西北来注之,出乌鸦石而北,过虎头洲至萧公渡千金陂支港,至此会合折而西北,过周渡、许家渡,受党溪樟源以西,槠山以南之水,折而北至柴埠萧公渡,以下支港于汝水。
汝水又西北至焦石,又北至李家渡,柴埠以下东分支港,至小门岭,萧家洲分两支,西支过李家渡市桥下,合于大港,汝水又西北,为龙窟桂林洲,又北为破穴渡,龙窟下东分支港过里港章,从曽湾周背,西至破穴渡入大港。汝水又北至新斜,摆西分一支至舒家窟下三江口,抵会城惠民门为箭港。柴埠下支港从万家洲又东分支港,东北为吴家港、门家港,西北至柳林,吴、付、新斜摆,合大港,行三十里东,包龙窟支港,大港自破穴渡,西分一支为治水,西北至七宝岑下,又西受控者山以北之水,至舒家窟,会箭港,属南昌县境。汝水又北过温家圳入南昌县境北,过谢家埠,舟赴会城,多于此登陆。汝水又北过八字脑,会赣河分港。舟赴会城,从此转上水。汝水又北入彭湖。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