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宁夏情感地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窝里野人 收藏:0 回复:2 点击:3174 发表时间: 2009.07.02 21:16:02

西海固人


  西海固人
  
  
  安拉不改变一个民族,除非他们自己改变。
  ——《古兰经》
  
  西海固——当这个水淋淋的名字从心底喃喃而出时,街灯一样的星星正好挂满我的玻璃窗户,还有那一轮洁白而又神秘的圆月。
  睡意全无,就半躺着仰望这只属于我一个人的风景。脑海中便浮现出白天来店里打印贷款申请的某个西海固人的身影:摩托车咯吱一声停在了门前,然后进门,一边用浓浓的西海固腔说声打印张贷款申请书一边顺手摘去头奎,一张白里透红的脸庞就从大衣领子里露了出来,一脸平静如月的表情上再也读不出任何内容,满屋子就充溢了一股浓浓的泥土和沙尘味儿。我无法确定这股亲切的味道是来自他衣服的褶皱里,还是来自他额头的皱折,或者重粹是源于那一腔浓浓的口音。我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一边用同样地道的西海固腔调询问着他的姓名、年龄、住址以及家庭资产情况。他们习惯用固原点、海原点、西吉点、彭阳点代替某某村来回答自己的住址,这常常让我感动,而接下来关于他们资产的表述又常常令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羊30只,牛5头,农业机械2台,水地10亩,砖木结构瓦房4间……固定约20万,流动资金约5万。
  “西海固人”——禁不住在心底默默念叨着,禁不住激动异常,而这样的激动又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要哭的冲动——
  仿佛看见了400年前的一支支被清军羁押的俘虏,迤俪行走在西海固的山涧小沟里,焦渴的黄土耐不住这样的摩擦,扬起的团团土雾钻进同样焦渴难耐的人的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饿不死,活不旺,无险可依”——这就是左宗棠选定的西北回民起义军俘虏安置地,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可是西海固人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开山种地,生儿育女。——为了活着,他们一头扎进西海固的黄土大山。是的,活着——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只是为了活着这样一个信念,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日不出头就开始劳作于山坡上的土地里,披着星辰才回到简陋而又贫瘠的家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把一粒粒种子播进黄土,然后施肥、祈雨,等待仅能维持生存的收获。他们在西海固这个似乎被世界遗忘的世界里漠视着他们以外的世界。
  仿佛看见了10年前奔跑在银平公路上的那些自南向北的蹦蹦车、拖拉机——为了响应党的开发西部政策,他们告别了祖祖辈辈开垦的黄土地,告别了一家人甚至是几代人辛勤营造的家,用一台机械满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整家、整族、整村地走出西海固的的大山。等待他们的是茫茫沙漠,是凛冽的朔风,大漠无语,金灿灿的阳光照在他们与大漠同样颜色的脸上。他们无语,随便垒上两间房,就开始了与大自然的再一次抗挣——引黄灌溉,植树造林,种草固沙,播种收获。仅仅10年,西海固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沙漠的面貌,变沙漠为良田,建起了一栋栋、一排排的砖木结构瓦房,挺进在奔小康的大道上。
  月亮静静地挂在窗前,像西海固人的脸庞,吸引我整夜整夜的端详和思考,我试图从这里找到一种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但我又无法准确诠释——西海固人的脸庞永远都是那样让人难以琢磨:冷竣而又不失慈祥,苦涩而又充满信心,单调而又流露神秘,从西海固到红寺堡,从大山到沙漠。我知道,他们已经告别了为活着而劳作的历史,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衣食无忧,正憋足了劲谋求着更大的发展!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shuizhong Re:西海固人 回复时间: 2009.07.05 19:36

    致敬

回    复    

回复人: 窝里野人 Re:西海固人 回复时间: 2009.08.18 18:49

    谢谢!
  这是真实的。
  他们让我心酸,也让我敬佩!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