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豆花村版主:  借借  纳兰亓儿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兰心蕙质 收藏:1 回复:5 点击:3276 发表时间: 2008.08.28 09:31:09

一碗“父亲粥”


  吃过不同地方的小吃,尝过东西南北的特色饭,“最爱”的还是那碗“父亲粥”。
  当兵出身的父亲不会做饭。因为在部队上吃的是军营饭,转业后,繁忙的工作更使他无暇围着灶台转。然而,自从我离开生活的小城镇,到大城市工作以后,每周回家,都会喝到一碗“父亲粥”,而这碗粥一喝就是两年。想起这碗粥,仿佛看到,父亲坐在旁边,眯着眼睛,看着我津津有味喝粥的样子。
  对父亲的第一个记忆是在四、五岁。一个大大的坡上、一个整齐的军营,父亲就是那里带着绿军帽,穿着绿军衣,总是夹着一个小本本开会的人。由于父亲在部队上,母亲工作又忙。自小我就被送到了姥姥家。父亲转业后,每次去姥姥家看我,都是一个动作:一边拿出我的作业本仔细检查,一边问我“最近学习如何”,看着不苟言笑的父亲,我总是象蚊子哼哼一样小声地回答着。
  回到父母身边后,事业心极强的父亲紧张而繁忙。吃饭时,他总是三下五除二地“结束战斗”,很少言语。靠着一个人的打拼,父亲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那里,对他除了敬仰之外,好象并没有留下什么更多的印象。
  他开始对“吃饭”有研究,应该是我生病的那一次。
  记得,上高三时,紧张的学习生活,使我得了一场病,必须在家休养,临近高考,又急又闷,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则把军队的那套“东西”用到了我的身上。一天吃几个鸡蛋、喝多少奶、吃多少肉,他都分配到我的三餐里。为了让我不要一直躺着,他即使上了一晚上班,也要把我从床上拽起来,出去散步。他告诉我“新鲜的空气”是最好的补品。在吸收大自然营养的同时,父亲又给了我精神上的补给。他让我懂得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如何在挫折面前迅速站起来……,二个月后,我重返校园,并且顺利考上了一所大学。父亲陪我渡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
  岁月不饶人。到了退休年龄的父亲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我们担心他一时难以适应这种生活的变化,而父亲却很坦然地告诉我们:“从一个穷得连鞋子都没有的山里娃,到现在一个月拿着两、三千块钱工资的国家干部,我已经很满足了”。知足常乐,使他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退休在家的父亲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有个好身体,不给子女添乱;另一个目标是让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伴从厨房“解放”出来,很少做饭的父亲,拎起了锅碗瓢勺,担起了家里“大厨”的角色。
  因工作变动的原因,我加入了“周末一族”。上了年纪的父亲也变得爱唠叨起来。他常说,“在外面不如家里,吃饭肯定很没规律。”
  于是,每到周末,他都会打来电话:“今天回来吗?”我知道,只要我说“回”,晚上,餐桌上一定会有碗浓香四溢的粥。
  为了让我在家里调整好忙碌一周的身体,他查食谱,知道喝粥最适合我这样整天对着电脑、一坐一天的办公室女性。于是,一到周末下午,他就早早地开始熬粥。这周,他用红枣、枸杞、黑米等熬上一锅润肺粥;那周,他用百合、莲子、薏米熬上一锅泄火粥……
  于是,这碗“父亲粥”亦成了我的牵挂。
  常言道,人老惜子。而父亲的慈祥,也随着他头上日增的白发而展露在他的眉宇间、皱纹里。
  这碗“父亲粥”,牵起了我和家之间那根“亲情线”。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洁生 Re:一碗“父亲粥” 回复时间: 2008.09.01 00:01

    谢谢。父亲是我们成长中越读越厚的一本书
  我们永远要爱父亲,爱母亲。他们是这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最爱最爱我们的人。

回    复    

回复人: 王华文 Re:一碗“父亲粥” 回复时间: 2008.09.02 19:46

    退休后是一位会体贴人的父亲,在职时一定是一位很出色的军人。

回    复    

回复人: 人在天北 Re:一碗“父亲粥” 回复时间: 2008.09.03 00:54

    人老惜子
  ——说地真对

回    复    

回复人: 借借 Re:一碗“父亲粥” 回复时间: 2008.09.16 20:38

    一粥一汤本无特殊味道,加了亲情这味作料,个中滋味自难表述。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冬哥 Re:一碗“父亲粥” 回复时间: 2008.09.25 13:45

    一碗好粥,亲情溢于粥外,羡慕羡慕~~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