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辽宁转载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一指禅 收藏:0 回复:0 点击:4032 发表时间: 2008.05.21 21:41:18

怎样评估汶川大地震对于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影响?[转载]


  作者:文国庆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不但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会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震灾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什么角度评价这种影响,经济学界和市场人士的看法分歧甚大。
  
   从股票市场的走势看,在震后的第一周里,中证流通指数上涨1.68%,恒生指数上涨2.2%,市场似乎没有把地震当作股市的利空因素;但是在本周市场却出现了破位下行,跌穿了3500点整数位,好像大家又把地震损失很当一回事了,部分中小投资者甚至出现了恐慌情绪。
  
   那么,地震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这种损失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它对于股市的影响机制又如何呢?
  
   汶川地震是特大地震,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在绝对量上看也是空前的。由于统计方式和计算口径的不同,人们对这场震灾的真实损失几乎很难达成共识。从中央政府部门第一次公布的不完全估计算,直接财产损失是670亿元,这个数据肯定是大大低估了。因为从地方政府披露的受灾各县市直接的不完全损失,简单相加一下就接近1000亿元,而间接的损失,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水平。今天经济学家分析认为,这个损失大约在5000亿元左右。虽然我认为这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没有多少数据调查的基础,但结论却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这个数据究竟是多少,其实我也不清楚,但我们不妨做一个估算。这次震灾已经转移出的灾民是500万人,而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是,重灾区的人口2000万,灾民1000万,估计这个数字是准确的。从灾区的图像资料来看,这些灾民的住房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可以认为他们在物理形态上已经灭失。按照政府公布的数据,被毁的房屋数量大约500万间,但是每间房值多少钱没人说得清楚,因为质地和房龄差异太大。我们不妨按照重置成本计算,如果按照人性化原则建造住宅,每间房屋的成本应当不小于2万元,仅仅孤立地计算这500万间民房的重建成本,就已经超过1000亿元了。换一种算法,就是按照每间房20平米,每平米1000元的造价计算,被毁民房的损失也在1000亿元以上。个人财产损失除了裸房以外,其他生活设施的价值按住房的50%计算,也有500亿元。由于这次灾难造成绝大多数公路、桥梁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破坏,很多城镇必须迁址重建,这样计算出的损失可能就是天文数字了。我们把城镇设施的损失按居民财产的70%计算,乡村的损失按30%计算,合计按照50%计算,也大致在750亿元左右。这样,地震造成的城建损失大约就在2200亿元左右。加上各地披露的企业财产损失1000亿元,这样算出的直接损失大约在3200亿元左右。如果我们考虑到企业损失主要是按照原始成本法计算的,如果按照现值法计算,恐怕损失还会翻倍。因此地震造成的直接财产性损失可以估算为4000-5000亿元。
  
   这种损失还可以用单位国土财富估算。目前全国有型物质财产数大约100万亿,按960万平方公里均摊,大约每平方公里1000万元,本次受灾面积10万平方公里,则最大可损失财产为一万亿。综合计算,本次地震的有形物质损失大约在4000-10000亿元之间。
  
   这个估算尽管不够精确,但是它基本上展示了本次地震损失的大致范围。但从绝对数量上看,它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这场地震造成的损失,它远远不是唐山地震、九八年水灾和今年的雪灾能够相提并论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这个损失过于夸大,以为遭受了什么灭顶之灾。从相对数量上看,这个损失不到我国存量财富的1%,不到一年GDP的5%,即使从静态看,他对我国当期的整体经济运行也不会产生本质性的冲击。
  
   我们在分析灾害影响的时候还要区分其对于财富影响的性质。我们知道,地震造成的损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存量财富的影响,这是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物质财富的影响。这次地震中造成的住宅、桥梁和道路等建筑设施的损失大多是属于存量财富的灭失,这部分可能占到全部损失的80%以上。第二部分损失是增量财富的影响,就是生产设施的毁坏造成的生产能力的损失,这将造成对于未来产出的减小,即减少未来GDP那一部分,这部分估计不到全部损失的20%。如果我们意识到现在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灾区大多数产能的减少完全可以由其他地区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来弥补,其不可替代的产能损失极小,那么就应该清楚:在全国范围来看,本次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是存量财富而不是增量财富,对灾区本地来看可能是存量和增量财富并重。因而我们可以断定,这次地震对全国经济的即期增长几乎没有负面影响,但是对历史形成财富的损失是巨大的;这次震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削弱的是灾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对灾区本地的企业主要呈现面影响,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企业呈现正面影响。
  
   从历次灾害的经验来看,全局性灾害可能会造成经济的短期回落,但长期不一定;而局部性灾害不但不影响经济增长,只要组织得当,灾后重建反而会加速经济增长,即存量财富的损失反而刺激增量财富的加速增长。所以,这次地震灾害到底有利还是有弊,要看从哪个角度说。
  
   由于股市投资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地震看做是负面因素,也不能一看出现巨大财富损失,就片面地认为股市一定就该下跌。一般来讲,如果在短缺经济时代,地震灾害对股市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而在产能过剩时代,这类灾害对于股市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就像局部战争会刺激生产,而全面战争会限制生产一样。
  
   本次震灾对于全国股市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应对政策。如果政府采取向全国各地企业按比例摊派的行政办法,对股市整体而言应该是重大利空;如果政府对于灾区采用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予以支持,反而会激发起全国的救灾和重建热情,那对股市总体上是极大的利好。所以,在我们没有弄清政策之前,不要盲目地说是利空还是利好。
  
   地震对于灾区和非灾区也有本质的区别。如前面所述,总体上地震对灾区上市公司是利空因素,对非灾区是利多因素,至少在灾区重建的时期是这样。
  
   从地域上说,离震区近的非灾区或企业受益程度比远离灾区的要大一些。从行业上说,与恢复重建相关的企业收益程度较大,如近期的医药、水泥、钢铁和工程建设企业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阶段特征的差异性。有些行业从短期看由于震灾会造成阶段性损失,但长期看却收益很大,譬如保险行业。地震一方面会增加保险公司的当期赔付金额,但长期看却会大大刺激居民对保险的需求,尤其在保险市场未饱和以前。即使从短期财务报表看,保险公司的利润也未必下降,因为保险公司的赔付是从备付金中支出的。一些股民因为地震就卖出保险股倒是很令人诧异。
  
   对于银行业而言,震灾会不会形成坏账进而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这倒是要具体分析。农业银行的损失可能很大,工、中、建、交比例较小,股份制银行可能微乎其微,整体来看似乎也不必过度悲伤。
  
   这样看来,对于地震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我们似乎不必过于忧虑,而今天股市的下跌也不一定就是地震因素引发的。其实,石油大幅度上涨形成的通胀忧虑,也许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转载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