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鸿鸣评画·论集·之九·黄荣植 |
南韩唐风
——观黄荣植山水画展
萧鸿鸣
中国水墨山水画,以其包容现象世界独特的方式而被世界所共认。对于这种带有明确的、深厚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表现世界方式的艺术形式的形成,如果要上溯的话,那将是久远的话题。然而,汉唐之初,四海邻邦众多的遣唐使来我大唐研习汉唐文化及众多艺术种类之时,水墨山水的感染效果和她产生出来的巨大力量,是海内外史书、记载等至今耿耿于怀的。
文明故国的好东西既然是属于全人类的,那当然也就不能分成你我了。
当我再次被邀请前往黄荣植在中国北京的住处,欣赏他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展的全部水墨山水画作品的时候,我便由衷地从心底里发出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叹。既感叹那汉唐之时踏万顷碧浪于无限艰辛而来中国的先人,又感叹这今日来我中华取其艺术真经的第一批以研究生面貌出现的南韩学子。
黄荣植•玄月,公元1959年出生于大韩民国。然而土生土长的黄荣植却在很小的时候便偏爱上了中国的水墨丹青。在韩国,能在国有通信任职是一件很优越的事,但这对黄荣植来说,则没有太多地在意,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孜孜以求地学习着那撼人心魄的具有巨大感召力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1992年当黄荣植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后,旋即于1993年,他受到了韩国美术史学家金钟太教授的推荐,便追寻着前人曾踏过的万顷碧波,也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水墨山水故乡——中国,并进入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室进修。1994年他终于被录取为山水画的研究生。
一种艺术门类,除有其独特的艺术造型语言外,形成这一整套语言的方式、方法是必须予以深究的。中国的水墨山水同样如此,除却“应物象形”、“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的创作手段和方式外,两千多年来,对于应用古代前人水墨山水范本临与摹的手段,是掌握中国水墨山水绘画规律最为便捷、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中国研修的黄荣植,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深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奇妙之处,更以其自身的切身体验,去探寻和领悟一个外国人难以领悟的异国他乡的艺术真谛。因而他自始至终地咬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临摹之路,先后临摹宋、元、明、清:范宽、李唐、黄公望、沈周等诸大家的代表作频繁本,从中汲取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养分。
这次黄荣植展出的作品,确实让人们感觉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巨大魅力,也能不断地从其作品中体会出黄荣植对中国水墨山水的敏感和不断探索后的足迹来。
水墨山水的传统与当今山水画的创新,黄荣植如何认识、并将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中如何实践,我们不能武断地下什么结论,但从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追崇程度来看,则可毫无讳言地说: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手法,是其今后作品的主流是可以肯定的。
黄荣植作为大韩民国的子民,在中国研修中国的传统艺术,当然在其研修的过程中多少会受到指导教师或多或少的风格影响,从其作品中,我们也感到了这一点。但是,这并不影响黄荣植的研修,因为,黄荣植最为有幸的一点是,他既亲身置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氛围,濡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又得到了当代中国最为优秀的学校的导师指导。这一点,也是历代来我华夏求学、取经的所有学人和使者所共具有的。
盛唐之风的东渐,与今日世人对我中华文化之仰慕,是同出一辙的。
(《黄荣植山水画册》序)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