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鸿鸣评画·论集·之一·王凯旋 |
近朱得赤做画家
——王凯旋与杨波的画
·萧鸿鸣
一
王凯旋先生是鸿鸣认识的第四位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
知道其人,是在二十年前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的《八大山人研究》纪念论文集中。集中有一篇《八大山人艺术“出尘”浅说》便是王凯旋写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晰、有据有论,凭感而发。后来,虽说王凯旋当了馆长,但他的研究却并没有停下来。这期间,王凯旋又写了《口如扁担——闲章不闲》一文,对八大山人1681——1689期间使用的“口如扁担”印章所涵盖的意义,用言简意赅的文字,作了详细地分析。
2006年,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纪念,王凯旋作为研究界的专家,又担负着“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这一重要职务,王凯旋为这次纪念活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就是在这次纪念会议上,鸿鸣得见了王凯旋所创作的中国画。
一个八大山人的研究专家,又与八大山人的诸多馆藏真迹朝夕相处,王凯旋的中国画创作风格,自然受到八大山人的影响。这是王凯旋的花鸟绘画当中,具有八大山人绘画遗风的重要学养来源。然而,王凯旋并不仅仅是一位花鸟画家,他的更多的写意戏剧人物画作品,却是更能体现出一个接受了八大山人绘画精神、具有着更多创新意义的作品。
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与过去、或说与八大山人的那种远离喧嚣都市的田园方外生活所不同的巨大区别在于:繁华的都市里,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高密度频繁交往,是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也是现代艺术家们更为主要、更为紧密的对象和话题。换句话说,现代艺术家们并不能完全做到像古代艺术家那样“出仕”地生活,而必须是采取某种“入仕”的方式,才具有着生存下去的可能。这也就是当今绘画艺术中,人物画作品比过去任何的某个时期,题材更为广泛、手段更为丰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作为一个具有“馆长”行政职能、身兼社会诸多职位的王凯旋来说,则更是如此。
值得关注的是,王凯旋的人物绘画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当中他所必须要接触的人物,也并不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而是一种被世代生活抽象化了、高度意象化、高度程式化和理想化的戏剧人物。这种原本华丽、璀璨、妩媚多姿的戏剧人物,在经过了王凯旋的泼墨大写意过程后,其韵味和她重塑后的意义,已经远不再是先前那个戏剧人物所赋予的意义了。一种超然“脱俗”、远离尘嚣的作品,已经跃然于眼前。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20年前他所写的《八大山人艺术“出尘”浅说》一文来。看来,在传承八大山人绘画精神的过程中,作为八大山人一馆之长的王凯旋内心深处,与八大山人和前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出尘”意念一样;而《口如扁担——闲章不闲》所囊括的丰富思想内涵,在这个层面上,也就显示出了作为八大山人研究专家的王凯旋,在与其他一般的艺术家大相径庭的地方了。或许,王凯旋的“写意”中国画的出发点和目的,正在于此。而“写意”与“泼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无比痛快得宣泄,多少能从他笔墨流动和奔放的风格中,窥探出王凯旋写意戏剧人物画“出尘”的真正目的与“闲章不闲”的内心世界以及王凯旋思想深处的某些端倪来。
二
严格意义上的泼墨写意人物,自宋代的梁楷以后,虽说代有人出,但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毕竟屈指可数。这除了人物画创作在酣畅淋漓的泼墨写意过程中,有“画鬼容易画人难”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要通过“泼墨”的形式来表现,则是较之于花鸟、山水更为难之又难的事情。绘画者在“泼墨”的过程中,除了要塑造人物的形象而不是“鬼”的形象外,还要将创作者自己的思想即所谓的“意”写于其中,这种“泼墨写意”,有时甚至是远远超越绘画技巧本身、关乎创作者多方面“学养”的事情。尽管在现代人物画的创作领域内,对戏剧人物的“写意”,先后曾有过诸如叶浅予、阿老、韩羽等,但这些先生们的作品,其重点都在于这些戏剧本身所固有的精彩故事和她们在舞台上的婀娜具象。王凯旋的泼墨写意戏剧人物,则有着完全不同的追求。以王凯旋写意戏剧人物作品款题为“凯旋写戏”作品中的包龙图和无款的三武士作品为例,前者脸部真正意义上的泼墨,不仅让人看到了既是舞台上刚正不阿的人物内心情感,后者则更让人看到了这个戏剧只有在表演的不断运动和过程中,才能产生出来的灵动和洒脱,以及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与之同步才能产生的痛快和酣畅。
作为“戏剧”再创作的“泼墨写意”绘画者本身,在借助“戏剧”这一特殊题材为塑造手段而完成自己的作品时,她所赋予的“思想”和“思索”,则需要高出原有的这个戏剧本身,这是再创作者借助戏剧这一特殊题材所追求的,也是经过再创作后的作品所必须要达到的目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如走进戏院,去观赏另一种称之为“戏剧”而不是中国画泼墨人物的艺术。在这一点上,王凯旋的泼墨戏剧人物,更让人在声、光、电,做、念、唱、打的戏剧感观刺激之外、享受着一种安静的“泼墨”韵味,使之回味悠长,而幽思不断。“绕梁三日”的感觉,不在于身临其境的耳、眼感受,而在于这种感受之后在大脑形成的回味和遐想无穷。
三
八大山人是写意大师,其花鸟、山水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而八大山人的写意人物画,虽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详见萧鸿鸣《八大山人的人物画》),但他最好的继承者,却是齐白石。
古有云:近朱者赤。
置身于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的王凯旋,想必对八大山人的人物画有超乎常人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八大山人的绘画精神有较深的领悟,这才会在其绘画作品中,将八大山人的“写意”精神,融会于自己的绘画之中,而这种载体,对于王凯旋来说,则是他的泼墨写意戏剧人物。
四
画家杨波,是王凯旋先生的夫人。鸿鸣虽未曾与之有过谋面,但其所制工笔花鸟画,却是甚为喜爱的作品。
在唐王维尚未提出“文人画”并对士大夫绘画做出观念性的概括之前,几乎中国所有的绘画形式,都是以工笔和工笔重彩的方式展现在今人面前的。
“惟妙惟肖”为艺之道的原则,“真情真景的表现,辅以画家主观理解”,也几尽成为了绘画者遵循的唯一选择。“妙者,美也;肖者,术也”,让这两者达到和谐统一、成为一种浑然天成。纵观唐宋以前的工笔画,绘画之“工”,色彩之“美”,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是那样地让人陶醉和叹为观止。
杨波的工花鸟画,上承唐宋工笔的细腻和华丽,又将现代人观察事物的方式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审美情趣当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绘画之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女性画家,她的作品细腻而不羸弱;华丽而无脂粉;淡雅而不显荒凉。所绘对象,虽大多为花卉、禽鸟、竹木、山石,但却都来自于自己的感官和精神。是那种寄于情,寓于理,贴近自然的天成作品。
近年来,杨波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全国省、市画展中。其作品《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及作品集;《春意十分》入选中国书法研究院主编《中国书画集萃》一书;《相依》入选第十二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览;《岁寒》入编广西名家书画展一书;《紫藤金鱼》入编《两岸书画名家画展》一书;《工笔花鸟》获第三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精品奖,并入编《精品集》一书中;《月色》入编中国美术选集一书;《掠》获《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一等奖。《工笔花鸟画》作品入编《中国花鸟名家技法分解图典》。作品《思》入编《中国画名家花鸟小品集》。《春花》入编《中国水墨画日本展》一书。《牡丹》获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赴欧洲巡展铜奖并为台北乾隆艺术馆收藏。《牡丹飞雀》在台湾台北市和日本大阪举办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中或铜奖。书画作品多次获省市美展一等奖及优秀奖,并由省、市电视台、报刊作专题报道。
可见,杨波是一位有成就的画家。
杨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南昌市美协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被聘为画圣吴道子艺术馆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高级书画师、南昌市政协书画室委员。并曾任职于八大山人纪念馆,南昌大学,江西老干部大学至今。
作为王凯旋先生的夫人,将艺术融会于举案齐眉和耳鬓厮磨之间,更共同濡染于八大山人的艺术精神。其静谧、恬淡与悠闲的工笔画,既体现了女画家特有的贤淑性情和眼光,更让人喜欢她的绘画作品,这种创造,当然是不可忽视的。
王凯旋与杨波伉俪之间,其艺术风格一张一弛,在艺术上各有此成就,这更是让人羡慕和刮目相看的地方。
萧鸿鸣
2007年8月于北京西直门海云轩
(该文系江西人民出版社《王凯旋、杨波作品集》所作序)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