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净明派”青云谱开山祖朱道朗》之五 |
《道教“净明派”青云谱开山祖朱道朗》之五
萧鸿鸣
2、民国版《江西青云谱志》中的伪托和谬误
由清顺治十八年(1661),至民国八年己未(1919),青云谱作为道教“净名派”的祖庭和圣地,虽有各种天灾人祸,兴盛衰败(据《江西青云谱志》人物,第七七页介绍:青云谱由嘉庆十一年(1806)经道光(1821——1850)整整三十年,至咸丰六年(1856)的这五十年间,青云谱的发展停滞不前,其住持亦在《江西青云谱志》当中没有记载。《江西青云谱志》的订正者延寿居士黄翰翘亦多有责备:“是谱自良月至欧阳汉文,其间多有道羽客迨,嘉庆暮年,有令人不堪设想者,数十年间将良田百顷拱手与人,道院百间随风寥落,一片荒烟,不第草木含悲,即文士亦裹足矣”),但始终流传有序、法统明晰,与儒、释两家及社会各界俗世,相安无事地度过了二百五十八年。
但是,自徐忠庆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接管住持青云谱(据《江西青云谱志》人物•徐云岩•八四页•汉阳樵夫跋:“云言以贞固不摇之仙根,独撑是谱于掌上二十年许”推论。《江西青云谱志》为“庚申秋住持徐云岩重刊”,“庚申”为民国九年(1920)上推二十年,徐忠庆于是年住持青云谱)后,徐忠庆便萌生了要当“良月、养真之流亚”(据《江西青云谱志》人物•常宗会•七八页)甚至“其功当不让良月、养真”(据《江西青云谱志》)人物•徐云岩•八五页)的雄心。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徐忠庆在接任了青云谱住持六年之后,对青云谱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并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在“立言、立德、立功……当永垂亿万年而昭如日星”(据《江西青云谱志》五十至五四页徐忠庆《重修青云谱志序》)的思想指导下,重修了一部《江西青云谱志》。
《江西青云谱志》一册不分卷。封面无笺,直接在裱褙纸上书“江西青云谱志陈筱梅(陈筱梅1861——1921 字永懋,江西靖安香田顾山人。24岁中举,两次赴京应试不第,遂买官郎中,供职刑部,为尚书薛允所器重。后任安徽道员。不久,调安徽商务局做督办兼农商部特派驻皖议员,晋二品顶戴。陈筱梅于1909年引退,居家南昌,继承父亲万贯家财。未几,任江西省咨议局副议长。时值武昌起义,江西响应,众推举他为省财政部长。1912年以后,陈筱梅弃官经商,经营钱庄、盐业和当铺,在南昌市扩展乾大信、德大信两个钱庄及生昌信盐号,在武汉、上海创设分局,于靖安、奉新、新建、南昌等地,广置田产,由其"霭吉堂"经营管理。陈筱梅平生常有施粥、施药、赠寒衣、捐棺木等之举,为此,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冯国璋还为其题赠有“造福分榆”的匾额。陈筱梅是青云谱的捐助者,在捐修青云谱的过程中,与胡再春等人上书江西省财政厅及督军,要求“请拨公产”予青云谱“以助香火”。在此“上书”中,将“朱道朗”说成是“八大山人”,并说徐忠庆是“八大山人的系”,是“朱道朗即八大山人”的始作俑者之一。)署签” 四针眼包背装。封面背页为单栏粗黑线版框,右上署手写体“延寿居士(黄翰翘,又作汉樵,一字旱=(艹收)。湖北业州人。黄翰翘是《江西青云谱志》的“订正”者,更是参与徐忠庆编造“朱道朗即八大山人”的始作俑者之一。《江西青云谱志》载有其写于“庚申七月七日”的手书体《青云谱志序》,写于“自辛亥迄今乃庚申岁”的《前游青云谱记[内志是谱二十景]》和《后游青云谱记[内志诸善士]》,以及该谱志“人物•常宗会”之后的“延寿居士随笔”。该志“人物•朱道朗”内有“汉樵”之名写“于月食日走笔”赞朱道朗的诗:“皓月食亡看复圆,破云一画又开天。倚楼把酒评良月,只羡忠孝不羡仙。”此一“汉樵”当为黄翰翘。可见《江西青云谱志》当中有关“朱道朗即八大山人”的文字,为徐忠庆策划,黄翰翘一手所造。)订正”,中间双钩手写体大字“江西青云谱志”,左下手写体“板存青云谱内”,扉页有单栏粗黑小版框,内署手写体“庚申秋住持徐云岩重刊”。
其重修的人员为:“订正:延寿居士[黄姓翰翘名,一字旱=(艹收)。湖北业州人]。参订:陈绍基[字涧亭。靖安人]。曾章桂[字金三。南昌人]。胡献=(王吾)[玉吾。南昌人]。徐云岩[法名忠庆。南昌人。本谱住持,江西省道教会会长]。集次:黄礼陶[字晋淑。建始人]。王瑞云[法名真祥。南昌人]。校梓:胡亭芝[法名守梅。新建人]。汪忠信[峄阳。湖北黄梅人]。宗蔚昇[文伯。南昌人]。王式文[彬然,安吴人]。”
《江西青云谱志》重修后的内容为:“山图;凡例;集志姓氏;殿宇;旧序四首;旧序二首,补康熙嘉庆之石刻者;序五首,石刻者二首,修志补益者三首;前游记一首,内记二十景;后游记一首,内记古今功德;山川,谱内十景谱外十景;人物,历朝仙真及历朝善士之功德;艺文,颂、诗、歌、跋”。
重修后的《江西青云谱志》版面、版心、字体均不统一。第一页粗黑版框双栏,每页界行八行,为“目录”,白口、单上黑鱼尾,书口署“青云谱志”和页码,是重修后的刻版。次为康熙版《青云谱志略》中原附木刻图,虽未明署页码,但其两页已包含在全书的页码中。由四页至八页,是重修后的“凡例”、“重修青云谱志姓氏”和“殿宇”。
第九页至十二页,是重刻的粗黑楷体、署有“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江西按察使司前吏科给事中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十古燕周体观撰”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
十三至三六页,分别是康熙《青云谱志略》原版中的第一页至第八页“南州黎元宽拜题”的《青云谱志略序》;《青云谱志略》原版中第四六至四七页“破云樵者朱道朗识”的《青云谱碑记》;《青云谱志略》原版中第七十至七三页“辛丑夏日破云樵者朱道朗书于忝居”的《跋》;《青云谱志略》原版中第四一至四三页“丁未榖雨后三日里中颠客舒性书于四香堂”的《青云谱落成序》;《青云谱志略》原版中三六至三七页“西吴董汉策景山氏记”的《青云谱记》;《青云谱志略》原版中七四至七五页“辛酉仲夏新安弟子陈德航薰沐谨跋”的《青云谱志略跋》;《青云谱志略》原版中三八至四一页“折西弟子沈兆奎法名弘慈嵩谷氏书于啸读山房”的《序述》。
重修者除了将各篇原有的页码进行了重编外,其版心、字体、一如旧貌,书口亦书“志略序”和“志略”,是《青云谱志略》原刻版的重印。
自三七页以后,至八五页《江西青云谱志》终,凡四十九页,均为重修者新续编之内容。可见重修的《江西青云谱志》是一部将原康熙版《青云谱志略》内容进行删除、改写、打散重编页码而修撰的后续志书。
在徐忠庆重修的这部《江西青云谱志》当中,先后出现了有关“朱道朗即八大山人”的内容共计七处,他们是:
《江西青云谱志》首篇以“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江西按察使司前吏科给事中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十古燕周体观撰”之名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逮有明之末,宁藩宗室裔,自称八大山人者,伤世变国亡,托迹佛子,放浪形骸之外,佯狂于笔墨之间,后委黄冠,自号良月道人,又字破云樵者”。
《江西青云谱志》四一至四三页:“甲寅(1914)年孟冬新建跛道人夏敬庄”所写《重修青云谱道院记》:“逮有明之末,有宁藩宗室遗裔八大山人者,遭世变革,社稷邱墟,义不肯降,始记僧服佯狂玩世,继乃委黄冠以自晦,是为朱良月道人”
《江西青云谱志》四九页:“民国庚申年秋七月靖安陈绍箕”所写《重修青云谱记》:“明之八大山人或垂钓隐居或烧丹炼汞”。
《江西青云谱志》六十至六二页:“湖北业州黄翰翘”所写《前游青云谱记•内志是谱二十景》:“朱号良月即八大山人”。
《江西青云谱志•人物•并附功德》七二页:“延寿居士随笔”所作的的介绍中,加进了”明末朱道名道朗,自号八大山人,一字良月,一字破云樵者”。
《江西青云谱志》七九至八十一页:“江西财政厅”于“中华民国九年一月” 批复公文:“逮明末朱良月……世所称八大仙人(该批复此处写为:“八大仙人”)是也……徐忠庆……系八大山人的派”。
现依《江西青云谱志》中涉及有关“八大山人”记载的先后次序,一一辩证如下:
以周体观“江西按察使司”之名所写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在《江西青云谱志》当中,是以总序的方式,置“庚申秋住持徐云岩重刊”的《江西青云谱志》之首,可见这篇以“周体观”之名的序文,在重修者徐忠庆的眼中,是要达到其提纲挈领作用的一篇序文。
周体观于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至康熙五年丙午(1666)分巡南(南)瑞(州)道,官江西按察司副使,在南昌前后五年。
周体观卒于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在周体观的有生之年当中,八大山人始终在奉新耕香院当住持头陀。周体观与八大山人相交期间,八大山人使用并在书画中签署的名、号,仅为“释传綮”、“雪个”、“刃庵”和“个山”,这与周体观和八大山人相交时称八大山人为“雪公”是相符合的。
《江西青云谱志》中周体观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既是序落成记,应当是在青云谱落成时所写。青云谱落成于康熙六年丁未(1667),但是,八大山人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我们今天能见到最早的作品是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正月,他“为屏书社兄”所作的一套《花鸟册》,其署款为:“八大山人”,并钤有“八大山人”的白文方印。这个时间,距青云谱落成已经十七年,距离周体观的去世,已经八年了。若是在徐忠庆重刊的《江西青云谱志》的周体观《青云谱道院落成记》中,出现了“雪个”或“传綮”,或可合乎情理,但在这篇《青云谱道院落成记》中,却出现了“八大山人”的字样。一个已经去世八年的人,怎能知道八年后的“雪公”会改名叫“八大山人”呢?
徐忠庆、黄翰翘重修的《江西青云谱志》所伪托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将原《青云谱志略》周体观文后所署“江西按察司副使”改为“江西按察使司”的官衔。这种无知的改动,给后人的感觉似乎是周体观在这期间内已经由“副使”升迁为“使司”了。殊不知“按察使司”为官署名而不是官名,其正确的官衔只能是“观察”。更何况周体观“君初由庶常迁给谏,外转左官,未补,被荐军前候用,客死楚中。”(据施闰章《施愚山诗集》卷三十一《哭周伯衡》五律二首。第二首后有此注:“外转左官”即指由吏科左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副使”。“未补”是指没有副使再补官)。周体观在江西始终是“观察”( 汪辑(16——16)曾于康熙六年丁未(1667),偕施闰章游南昌,有《山闻诗》传世。其《山闻诗》收诗多客游江西之作。该诗集中有游南昌西山时写的《暮抵香城山寺有怀周伯衡观察、徐伯调、陈伯玑诸子,同愚山、阮怀限中字》七律一首。诗中的“周伯衡观察”即为其对周体观官衔的称谓),并无升迁。
其“按察司副使”是分理各道刑名,称“分巡道”。“观察”是“分宪”的一般称谓,亦以“观察”称之。
可见徐忠庆、黄翰翘在重修的《江西青云谱志》当中所伪造的那种以为周体观由“副使”升迁为“按察使司”的做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也是毫无根据的。而托名周体观所写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中这一错误的改动,正可说明此文绝非出自周体观本人之手,而是徐忠庆、黄翰翘彻头彻尾的伪造品。其伪造的目的,则在于鱼目混珠,在混淆视听后,让后人始信为早在康熙初年,既已有人知道“朱道朗即八大山人”是一个人了。(徐忠庆篡改重修《江西青云谱志》的详细过程分析,还可参阅汪世清《再论八大山人不是朱道朗》见《文物》1986年,第8期,81至89页,王方宇《八大山人和朱道朗》见台湾《大陆杂志》第五十三卷第一期,1976年7月15日,)
黄翰翘是宣统三年辛亥(1911)革命以后,于是年冬,因“解组南旋,=(口既)河山之=淡,=荆棘之蔓延,埋姓字于一车两马,访古迹于名山大川,历吴越过皖江,陟匡庐而俯仰讶翼轸之移迁,跨白鹿以驰驱,攀洪崖而觊觎庾岭之山横兮……樵者告予曰……洪都南隅群仙展净明忠孝之青云谱也”(据《江西青云谱志》六十至六七页黄翰翘《前游青云谱记》)来南昌青云谱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翰翘是彻头彻尾的“丧家之犬”。他在青云谱的一切生活来源,均来自于徐忠庆给予他的“施舍”,这决定了黄翰翘必须俯首称臣和一切听命于徐忠庆。这从《江西青云谱志》当中黄翰翘对徐忠庆的多处“良月、养真之流亚”、“其功当不让良月、养真”阿谀文词中,多少可以看出黄翰翘俯命的心态和听命的程度。徐忠庆重修《江西青云谱志》的目的,借“八大山人”以提高青云谱住持朱道朗名声的想法和做法,黄翰翘当然是心领神会的。
有鉴于此,黄翰翘在先有徐忠庆授意陈筱梅、胡再春上书“江西财政厅”,后有“江西督军”批复的基础上,与徐忠庆一道伪造了周体观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以“周体观”之名所伪造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完全是出自于黄翰翘之手。于是,在《江西青云谱志•前游青云谱记•内志是谱二十景》和《江西青云谱志•人物•并附功德》中,黄翰翘干脆直接了当地说:“朱号良月即八大山人”,“明末朱道名道朗,自号八大山人,一字良月,一字破云樵者”。
由此亦得见,徐忠庆、黄翰翘是“朱道朗即八大山人”的始作俑者。
夏敬庄的《重修青云谱道院记》有关“八大山人”的内容,与伪造的周体观《青云谱道院落成记》中有关“八大山人”的内容大同小异,是由其演变而来。
夏敬庄的《重修青云谱道院记》写于“甲寅年孟冬”, “甲寅”,为民国甲寅三年(1914)。夏敬庄在文中说:“庚子,庄因万方内师曾与道友赵南浦栖静于此,偕往游焉”,从“庚子”(1900)夏敬庄初游青云谱,至“甲寅”(1914)夏敬庄写《重修青云谱道院记》,整整十四年,夏敬庄不仅是青云谱的常客,更是为青云谱“慨然愿助成之,遂与方内、南浦邀同曾平斋、黄子修、袁子纯、陈筱梅诸君子先后筹募金帛”(据夏敬庄《重修青云谱道院记》)的捐助者和募捐者。
《江西青云谱志》“人物”中介绍夏敬庄:“夏芰舲,新建人。清任候补道职。是谱得伊人之力良多,并赐重修碑志千言,已泐=(王贞)珉鉴者参之。”
夏敬庄是新建县的大户和世家弟子,曾于宣统二年(1910),与皮锡瑞(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一字麓云,后人因其所居名“师伏堂”,故又称其为师伏先生,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举人出身。三应礼部试未中,遂潜心讲学著书。光绪十八年(1892),在南昌经训书院讲学,说经严守家法,词章必宗家数。与同期稍后的廖平、康有为等人并为晚清著名今文经学家。“戊戌变法”后,清政府指责他“离经叛道,于康有为之说心悦诚服,若令流毒江西湖南两省,必致贻害无穷”,遂革去其举人身份,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制。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著有《师伏堂丛书》、《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等著作。)一道为杨希闵((1806~1882),字铁佣,号卧云,江西新城樟村(今黎川县樟溪乡)人。)所著《乡诗摭谭》20卷付梓刊行。还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方内散人(方内散人(1848——?),俗名万立赓,字干臣,启英子,庚午(1870)东乡训导,上饶教谕等职。方内散人为全真龙门派之第十五代弟子“本”字辈。)所著《闲情杂著》作序。
夏敬庄之四弟夏敬观(1875——1953)字剑丞,又字盥人,号缄斋,晚号吷庵。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中举人,为夏敬庄和经学家皮锡瑞的共同弟子,精通经史。二十八年被用府道官,入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府参新政,兼办两江师范学堂。三十二年监督上海复旦、中国两公学,以功保署江苏提学使。1916年受上海函芬楼聘,承校储撰述之任。1919年至1924年任浙江省教育厅长。不久,隐居上海。晚岁以鬻画自给。工诗词,善绘画。著有《忍古楼诗集》、《映庵词》以及论词专著《忍古楼词话》、《词调溯源》等书多种(据《江西地方文献索引》下册629页。)。可见夏敬庄在南昌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徐忠庆在介绍夏敬庄时说青云谱“是谱得伊人之力良多”并非谀辞。
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使夏敬庄在写《重修青云谱道院记》、记叙青云谱的渊源、法统传绪时,便完全来源于徐忠庆的“为余言”(据夏敬庄《重修青云谱道院记》),而在《重修青云谱道院记》中,将徐忠庆“朱道朗即八大山人”的内容全部承袭下来。从《江西青云谱志》的排列顺序来看,除了徐忠庆、黄翰翘伪造的周体观《青云谱道院落成记》外,把“八大山人”同“朱道朗”混为一人的记载,夏敬庄之文为最早。
陈绍箕(《四库未收书辑刊》经史子集书目收录有陈绍箕《鉴古斋日記》四卷,陈绍箕撰,皮锡瑞評。 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史部第10辑第07冊—055页)是陈筱梅之子(据《江西青云谱志》陈绍箕《重修青云谱记》“父筱梅公”。)。陈筱梅与胡再春等人于民国八年己未(1919),在徐忠庆的授意下,上书江西省财政厅,言徐忠庆是“八大山人的裔”,“请拨公产……以助香火”,是“朱道朗即八大山人”的最为重要的始作俑者之一。陈绍箕承其乃父之观点,既然“八大山人”已经是“朱道朗”,《重修青云谱记》中的青云谱,当然就成为了“明之八大山人或垂钓隐居或烧丹炼汞”的场所。
陈筱梅、胡再春等人于民国八年己未(1919)上书江西省财政厅,“请拨公产”给予青云谱“以助香火”的函件今虽不能见到,但是通过“江西财政厅”于“中华民国九年一月”的这个批复却可以得知,陈筱梅、胡再春等人上书的那个“请拨公产”报告文书当中,一定是会有徐忠庆为“青云谱住持朱道朗即八大山人”之“的(嫡)派”的内容。因为只有在“上书”的内容中有此承续关系在先,才会有“江西财政厅”的批复徐忠庆为“八大山人的(嫡)裔”在后。
徐忠庆、黄翰翘将《各宪批示》附于《江西青云谱志》中的目的,即在于让“朱道朗即八大山人”以“公文”的形式,在道教“净明派”青云谱祖庭而得以官方的肯定。
(待续)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木水 |
Re:《道教“净明派”青云谱开山祖朱道朗》之五 |
回复时间: |
2008.01.05 16:39 |
|
新年快乐
 ------------------------ 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的艰苦,磨练人的意志品德。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