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净明派”青云谱开山祖朱道朗》之四 |
《道教“净明派”青云谱开山祖朱道朗》之四
萧鸿鸣
2、《青云谱志略》与《江西青云谱志》的史实真相
1、康熙版《青云谱志略》所记载的史实
道教“净明派”青云谱开山祖朱道朗,自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来定山桥梅仙祠创建青云谱,经过六年的建设,终于在康熙六年丁未(1667)得以落成。落成之际,朱道朗编修了一部记载青云谱历史;青云谱规模建制;道教“净明派”的教义、教法;参与创建青云谱、并与青云谱有关或所交往人物、吟咏青云谱诗、文等的《青云谱志略》。这部全面记载青云谱当时状况的重要谱志,是研究朱道朗及道教“净明派”在青云谱创建、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我们今天追溯朱道朗及青云谱真实历史最值得信赖的可靠凭证。
《青云谱志略》一册不分卷。版框双栏,每页界行八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单上黑鱼尾,书口分别署“志略序”、“青云圃语略”、“志略”和页码,四针眼包背装。封面题笺处署“朱良月修”。除去卷首按黎元宽手写体刊刻的《青云谱志略序》八页和青云谱全貌木刻《山图》两页,卷尾《青云谱所藏经板目录》一页未编页码外,全书共计七十五页,一百八十面。
《青云谱志略》成书和初刊于康熙辛酉(1681),后又增补乙丑(1685)至戊辰(1688)的诗篇若干。开篇是“南州黎元宽拜题”、署时为“康熙乙卯吕祖诞生日”的《青云谱志略序》;次为《山图》。自此页以后,开始编署页码。第一页为“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江西按察司副史前吏科左给事中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古燕周体观撰”的《定山桥梅仙道院记》。以下依次为:《青云圃语略》(此《语略》无头无尾,并未放置在《目录》所编次的页码当中。三十年前鸿鸣在江西省博物馆所获阅并得以复印的《青云谱志略》即此面貌。后鸿鸣曾将手中的复印件分别与北京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江西省图书馆特藏部所藏的两个版本核对,均与此同。这其中的原委,至今鸿鸣未能明白。惟江西省图书馆的版本将卷尾《青云谱所藏经板目录》一页放置在七五页之前。这个错误,鸿鸣的揣测是,江西省图书馆在修复该《志略》时,没有仔细观察该《志略》的前后附页情况,而将署有“青云谱志略终”的七十五页,当成了该《志略》的最后一页。)、《目录》。《目录》内容共分为:“序二首、山图、集志姓氏、凡例、山川、殿宇、人物、规诫、语略、艺文[记、颂、诗歌、跋]”。
参与《青云谱志略》编修的人员依次为:“订正:沈莱源[讳兆奎,法名弘慈。浙江嘉兴人。江西德兴令];参订:周伯衡[讳体观,古燕人。江西分宪]、黎博庵[讳元宽,南昌人。浙江学宪]、张爰则[讳士维,法名德维,西昌人。广文];课次:舒成之[讳性,南昌人。旧荐举生]、周占月[法名德锋,南州人。全真]、朱天函[讳统=(钅舀),法名德沁,南昌人];校梓:陈五绶[讳德瓒,法名德航]”。
这些人员,除了参与编修该志所分项目的事务外,先后在《青云谱志略•艺文》内,还刊载有署其名所写的或记、或文、或诗。其详细情况分叙如下:
三十一至三十三页,载有“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江西按察司副史前吏科左给事中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古燕周体观撰”写的《青云谱记》;
三十八至四十一页,载有“浙西弟子沈兆奎()法名弘慈嵩谷氏书于啸读山房”的《序述》,四八页有“鸳湖沈兆奎”的《岭云来阁》七言一首,五六页有“沈兆奎”依前题《怀古》七言一首,五七页有《听琴》七言一首;
四十一至四十三页,载有“丁未榖雨后三日里中颠客舒性(舒性,字成之,江西南昌人。其父舒曰敬(1558—1636)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明万历二十年(1591)进士。后在九江府庐山脚下白鹿洞书院开堂讲学,为该洞洞主。培养的著名弟子有宋应星、涂绍煃、万时华、徐世博、廖邦英等。)书于四香堂”的《青云谱落成序》,四九至五十页有《七星山绕》七言一首,五十页有依前题《池亭放鹤》七言一首,六十一至六十二页有依前题《青云谱诗》七言一首,六七页有《醉春风》五言一首家,有小引曰:“戊申筹青云谱牡丹大放”;
五十页有黎元宽《柳岸闻箫》七言一首,五二有《五里三桥》七言一首,五三有《钟声谷应》七言一首,五四有《荷迎门径》七言一首,五五页有依前题《梅笑林边》七言一首,五九页有《赠言》七言一首,六七页有《读马道人遗偈歌》七言一首;五十页有张士维依前题《池亭放鹤》七言一首;
五九页有周德锋依前题《赠言》七言三首;
五二页有朱统=(钅舀)依前题《九曲一涧》七言一首;
七四至七五页有“辛酉仲夏新安弟子陈德航熏沐谨跋”的《青云谱志略跋》一篇。
此外,《青云谱志略》中载文的有:
三十四至三十五页“毗陵杨大鲲陶云氏记”的《青云道院游记》(杨大鲲的《青云道院游记》还见于徐午辑《南昌文考》卷八。);
三六至三七“西吴董汉策()景山氏记”的《青云谱记》;
四四至四五页有“鸠兹弟子郑弘果()象五子谨识”的《语略附记》;五九至六十页有李德严的《青云说》。
《青云谱志略》中载有诗的人员还有:陈经缨()、杨大启()、释方如()、朱弘选()、朱德时()、胡之玫()、唐开寅()、熊德定()、汝南刘惠()、李守性()、熊纶()、李=()、彭伟()、呵呵子()、彭清源()、王一质()、杨光祖(杨光祖,字显堂,汉军旗人。历官南宁知府。有《薝盦诗草》。《晓起出峡》远眺近昭平,滩声傍耳鸣。岚浮青嶂隐,日上绿峦横。试险人常惯,奔湍意转平。梧江三百里,往返一帆轻。)、丁申()、新安吴弘震()、古燕聂霖()、徐镇()、夏以锋()、汪之溥()、李遥()、叶常默()、朱进()、朱容重()、白门余天溥(江南上元人(今南京市)人。顺治十五年(1658)任湖南衡阳县令,并督修复衡阳石鼓书院。能诗,有游《黄庭观次韵诗》云:“不把封章易箨冠,清虚千载佩珊珊,朱陵古道仙风远,碧落空山石笋寒,化羽自应同白鹤,锡龄谁与降青鸾,蕊珠宫里初瞻拜,七十峰头第一坛。”见《南岳志•黄庭观》。黄庭观在集贤峰下,为魏元君修道处,峰顶巨石中有足迹。相传为元君遗踪。)、晋水游龙(此人或为福建人,或为山西人。距山西太原西南行约四十余里,有悬瓮山。山泉从悬瓮中出,故名晋水。)、罗之葵()、黄壁(字白元,江西南昌人。据《图绘宝鉴续纂》介绍,黄壁精“山水、人物、翎毛精妙,写照绝伦”。黄壁为朱道朗绘《良月炼师造像》时间当在==年)、李守性()、杨以烈()、王泽弘(字涓来,湖北黄冈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昊庐集》)、新眠刘鸿()、晋水黄元骥(字德臣,福建晋江人。由海上归命。康熙间,授南昌知府。值吳逆窃据袁、临各郡,简亲王帅师屯南昌,征讨四出,軍興旁午,一切軍需皆倚辦焉。擢江西驛鹽道。師行絡繹繹官船不敷,元驥為之立法,按船給票,約以曾載兵一次者後免再應。於是民船四集,有餘船可供商旅,百貨流通,預備糗糧芻茭俱集水次。一夕,王諭明旦出師,恐糧與舟難猝辦,則曰:『已備矣』!黎明,官兵登舟,百物無缺。時南昌戒嚴,城門書閉。元驥以城中多留百姓,無益實用、且耗米榖,乃留壯丁守屋,餘縱其他出,男婦子女以億萬計。時元驥以道兼府,又攝臬事;日議軍政、夜批文移,裁決如流。擢廣西按察使。會大兵由粵進滇討吳逆,將軍賴塔素知元驥才,移書總督金光祖委司轉餉。兼程直趨百色,宣布德威,苗蠻嚮應,建議就地募夫充摺S中袌D轉遞叻ǎ鹤灾裰萏林钡值崾。嬂镌O塘、塘有目,計塘設站、站有長。一夫斗米、一行十里,以砲為信;逐塘遞接、按程交替,更番休息。先至者,別出賞旌之。前後呒Z數百萬,日用夫六千六百名;於口糧外,加賞銀二分。人心踴躍,叢山疊嶺間,輓呷顼w。滇南軍前數十萬征師咸歌騰飽以至凱捷,元驥力也。擢山東布政使。首革例金,以甦民困。登萊舊界外地,元驥護巡撫時以海宇既康,特疏入請,令民歸故居,復就業。海濱弛禁,聽民採捕,民以富饒。致仕歸,有司毫無干請。卒,祀廣西名宦。子良佐(道光舊志)。康熙二十四(1685)、二十五年(1686))任山东布政使。后因建东宁降兵栖流所收容降兵,被撤职失官。著:《省斋诗集》4卷。【重藩都督匾】重藩都督“中憲大夫知江西南昌府事黃元驥,為欽奉旨都督命事以平島有功晉階右都督統轄官兵鎮守江西南昌府地方等處了良立。)、云间沈麟友圣(号芷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画兰名,山水亦佳。《清代画史补录》)、沈会霖楚壬午解元(湖北人。工诗。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举人。清初曾任汉阳县知县,授佥都御史等职。康熙五年纂修《德安安陆郡县志》内有其咏槎山诗:“萧萧古木万峰颠,二鹤云浮宛宛连。自吐紫烟生石壁,谁怜青嶂老芝田。钟声夜渡霜前月,谷响时鸣雨后天。碧落远依仙掌下,好从银汉问张骞。”)、无名氏、彭廷蕃()、米汉雯(字紫来,号秀岩, 顺天宛平(今北京)人。清顺治至康熙间书画家。工书,擅山水,喜篆刻,善诗。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后代,明太仆米万钟之孙。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长葛知县,行取主事。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迁侍讲学士。善画,山水气势浩瀚,笔意苍劲,书、画俱仿米芾,颇得家法,时呼小米。尤工篆刻。康熙三十一年(1692)尝题王翚朴园图。著有《漫园诗集》、《始存集》。康熙年曾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其书结体疏朗,笔墨酣畅,工而秀,劲而媚,属为数不多的好看而又耐看的那一种。此信为推荐朋友的刻印艺术,本身就是一幅书法佳作。文曰:
“敝友胡全子人文俱妙,而印篆尤独步一时。弟不敢自私,谨此介之龙门。幸进而试之,知必为大方赏识也。诸不尽。小弟汉雯顿首”。)、德谦()、杨敏芳()、黄守中(全真龙门派弟子王常月之徒,因在云南鸡足山静修“龙门西竺心宗”,故后世称其为“鸡足道者”。据《金盖心灯》所述,该派祖师鸡足道者,自云月支国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来华,居鸡足山修炼。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受其戒法,赠名黄守中,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
黎元宽,字左严,一字博庵,江西南昌人。约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进士,明代任过兵部主事,兵部郞中,授浙江提学副使。以忤温体仁(温体仁(?—1638年)字长卿,浙江乌程人(今湖州)。1598年进士及第,歷任庶吉士、编修,累官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1638年病故后。明思宗赠为太傅,谥文忠。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後便削其谥号。明史将温体仁列入奸臣传。)罢归。明亡后,构草庐于谷鹿洲(),与生徒讲学以终。顺治初有荐之者,以母老固辞,著有《进贤堂稿》行世。诗文书法怪倔,人呼“黎体”(见附图2), 是南昌当时的名士和书法家。
黎元宽与朱道朗之父“痴仙”为友且“为邻”(据黎元宽《青云谱志略序》), 与朱道朗为二代世交,是朱道朗的前辈。黎元宽与八大山人相交的直接史料目前尚未有见,但是黎元宽与八大山人的业师颖学弘敏(据康熙聂当世修《进贤县志》卷十七•仙释•弘敏小传:“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 据康熙三十二年函芬楼藏版《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六•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洪都奉新头陀颖学弘敏禅师,宜丰陈氏子,生不茹胡荤,阅楞严经,遂有出尘矢志,寻头陀宗妙微,薙染参博山=(门言),入侍寮,看船没子踪迹处话有省,遂往浙,主大慈掌记室。一日入室,=(门言)问,三世诸佛不知有黧奴白牯却知有,子作么生会,师曰:昨日有人长短和尚亏,某甲与和尚解交,=(门言)笑而颌之,复自武林还瀛山,师为第一座。=(门言)印以偈曰:昔年招手不思归,父子团圜新有时,满月琅奂滓欤锰旆缬晔隆J嵌?(门言)涅磐,建窣堵,工竣,归头陀开法。……师生万历丙午正月二十四日,示寂康熙壬子冬十一月晦,世寿六十有六,僧腊四十有二……”。)、八大山人的师兄饶宇朴(据同治《进贤县志》卷十九•文苑:“饶宇朴•,字尉宗。少聪颖绝人,读书目数行下。长于诗,古文词,卓然自成一家言。工书法,一时名士争与欲之游。著有《菊庄集》、《尉宗集》、《凤游集》”。)均为至友。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刊行,聂当世(康熙十年(1671)任该县令。)纂修的《进贤县志》卷17《弘敏小传》说:弘敏“与学宪公元宽,都科朱公徽、饶公宇朴相友善。”此一记载中的“弘敏”即“耕庵老人”,亦即饶宇朴在八大山人造像《个山小像》的跋中:“个山綮公……戊子现在丘身,癸已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所说的八大山人业师。
八大山人自从顺治五年戊子(1648)“得正法于耕庵老人”后,先在进贤介岗灯社,后又随师去奉新芦田耕香院。耕庵老人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圆寂后(据康熙三十二年函芬楼藏版《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六•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师生万历丙午正月二十四日,示寂康熙壬子冬十一月晦”。详见萧鸿鸣《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125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八大山人继耕庵老人之席,住持芦田耕香禅院,直到康熙十八年已未(1679)去临川一年半后,由临川走还会城南昌,从此还俗。在八大山人遁入佛门的二十六年释门生活中,八大山人先后有二十四年始终与其师耕庵老人或同处一寺、或往来外出游历吟唱(详见同治《进贤县志》卷二十五•一书•诗,颖学弘敏、饶宇朴、传綮咏景和唱诗)、或继其衣钵。与同门兄弟饶宇朴亦共处一门,后虽有分开(八大山人先是在进贤县钦风乡州八都介冈灯社剃度出家,饶宇朴居进贤介冈菊庄,是介冈灯社的在家弟子,介冈灯社与菊庄为紧邻之村。后八大山人到奉新县耕香院任住持,与饶宇朴所居之菊庄相隔约百十华里。详见康熙二年叶舟、陈弘绪纂修《南昌郡乘》卷一•舆地至一•图•进贤•奉新),但却一直往来不断,甚至一道共赴临川县令胡亦堂举办的梦川亭诗会(详见萧鸿鸣《孤本〈梦川亭诗集〉与八大山人临川行踪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37至141页)。
黎元宽在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应朱道朗所请而写的《青云谱志略序》时,八大山人已继承颖学弘敏的衣钵,在奉新耕香禅院当主持十五年,其影响已经是地方县志收载的名人,其作品已经是足以让当地的官员向清廷进呈的礼物(详见萧鸿鸣《八大山人作品在当时社会中的流通方式及社会地位》2007年9月“兰亭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但是,往来于耕庵老人、饶宇朴和青云谱住持朱道朗三者之间的黎元宽,却在《青云谱志略序》记述自己与朱道朗的渊源时,通篇仅有“全真朱良月”、“良月”和朱道朗创建青云谱的事迹,而无一处涉及“八大山人”以及其业师“颖学弘敏”这一段重要渊源及关系的史实,更没有此间八大山人在颖学弘敏门下的法名“传綮”和其它的名号出现。
周体观的两篇文章,前一篇提到“辛丑秋,道人朱良月来游于溪”,后一篇则写“庚子秋,道人朱良月来游于溪”。从这两篇文章所涉及的时间,到周体观为青云谱作文纪,正是周体观任“江西按察司副使”的五年。这五年间,周体观不仅与八大山人有过直接的交往,且知道八大山人此时有“雪个”一号。因为周体观在这一时期内,曾写有一首以尊称“雪公”的七言“短句”诗《雪公画梅于吴云子扇头旷如也殊有幽人之致为题短句》(据周体观《晴鹤堂诗抄》卷九《雪公画梅于吴云子扇头旷如也殊有幽人之致为题短句》其诗为:“一树梅花断续出,惊之细蕊照寒芜,就中如许闲田地,或恐元来是两株。”)。以周体观的诗而论,周体观不仅了解此时的雪公•八大山人,更仰慕雪公•八大山人的书画。与八大山人有过交往的周体观,在《青云谱志略》当中刊载的这两篇文章,虽署年不同,但却都没有提到“八大山人”四个字,文中亦没有出现有关雪公•八大山人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更没有在文中涉及到八大山人这一时期遗留至今、题于书画当中的“传綮”、“雪个”或直书“雪公”的任何名号。
毗陵杨大鲲陶云氏与八大山人有交,时间在杨大鲲“余来南昌亦四阅岁”(据杨大鲲《青云道院游记》)的康熙七年庚戌(1670)至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期间(杨大鲲来游青云谱,是因“李襄水年兄谢彭泽事来会城,以余病卧闭门先余游,游有诗。且向余道知不置”后,才与李襄水前来青云谱的。李襄水《青云谱诗并引》有“癸丑二月十八日,时届清明。余解彭泽绶寓南昌三阅月矣。”这是李襄水初游青云谱。游后,在探望“年兄”杨大鲲病时,将“城东南十五里许有名刹曰青云谱”告知杨大鲲后,杨大鲲遂有与李襄水同游青云谱,并写有《青云道院游记》和《同李襄水游青云谱道院》诗。由李襄水的“癸丑二月”(1673)上推四年,即为康熙七年庚戌(1670))。相交期间,八大山人与杨大鲲曾与“三五人”共同游历过西山,并写有《洪井洞诗》:“山光际晚空烟靓,雪公携我寻洪井。越涧披榛三五人,葛花蒙密松花静。盘石下堑知几寻,翻珠溅雪衡波逞。两岩峭石迥如秋,沈沈铁壁银床冷。山僧指我旧飞梁,春荫碧蘅无人领。九尺长髯此浴丹,从来踪迹羞箕颖。我今坐卧欲忘年,烦僧一辫青丝绠。”(见魏元旷编撰《西山志略》(民国九年庚申(1920)夏月版)卷三•洪井洞•诗。诗题为鸿鸣依据《西山志略》“洪井洞•诗”所加)诗中以“雪公”称八大山人,说八大山人和杨大鲲人曾与“三五人”一道共游西山洪井洞。游时,“雪公”不仅“携我”共“寻洪井”,“山僧”八大山人还在“越涧披榛”之余,“指我旧飞梁”。因众人游玩尽兴,杨大鲲“坐卧欲忘年”而将发髻弄散,又特意请“山僧”八大山人“烦僧一辫青丝绠”,将自己散乱的头发,用因“翻珠溅雪”打湿之“绠”为一系。诗以感情真挚的语言,将此次八大山人与杨大鲲游西山情景,写得生动而翔实,亦因此而透露出八大山人与杨大鲲两人交往的程度。
杨大鲲诗中对八大山人“雪公”的称呼,与周体观诗中对八大山人“雪公”称呼遥相呼应的统一,杨大鲲诗中对八大山人“山僧”身份的界定,亦反过来证明了周体观在称呼八大山人为“雪公”的这个时期,八大山人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僧”。这是杨大鲲在《青云道院游记》和《同李襄水游青云谱道院》诗中只言“朱良月师”和“良月先生”而不可能出现“雪公”字样的唯一解释。
此外,八大山人小朱道朗四岁,在杨大鲲的《洪井洞诗》中,称呼八大山人为“山僧”、八大山人又为之“绠”辫发的史实前提下,后人完全有理由来想象,这种亲密无间的程度,说明杨大鲲在年龄上与八大山人较接近的可能。这与杨大鲲在《青云道院游记》中称呼朱道朗为“朱良月师”和“良月先生”的口吻,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对两人完全不同叙述的方式,均都说明了杨大鲲与八大山人相交的感情,要远高于青云谱的道长朱道朗。这一切,也就决定了杨大鲲绝不可能在《青云道院游记》中,将八大山人与朱道朗一释一道相混淆的可能(详见萧鸿鸣《越涧披榛携我游——八大山人与杨大鲲相交考》)。
舒性与八大山人相识长达三十年(八大山人有为舒性作的《天光云景图》一册传世,其落款的跋文为“画负成之先生,卅余年已兹,乃茶会至,再属画四韵附正大方,八大山人”。该册页约作于1690至1696年之间,由此上推三十年,八大山人与舒性相识或相交当在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至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之间),且在相识之时,就曾向八大山人索过书画。舒性是南昌地区的世家子弟,又以诗名闻于世,舒性写于“丁未榖雨后三日”即康熙六年(1667)的《青云谱落成序》时,已与八大山人相交、相识至少有一年以上或六年的时间。八大山人此时既是奉新耕香禅院的住持头陀,其诗书画已经在南昌、进贤、奉新、宜丰等地广为流传(八大山人此时有《问香楼》、《吼烟石》在进贤当地流传,该二首均收入《进贤县志》;有《传綮写生册》传世,后被江西巡抚宋荦进呈到清廷宫内,先后被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有画《梅花》被周体观吟咏)。以诗名闻于世的舒性,既与八大山人有交,又曾向八大山人索过书画,但是舒性却仅在《青云谱落成序》中说“良月先生”和“良月翁”,只字没有“八大山人”和与八大山人经历相吻合的有关信息。
朱容重是八大山人的族侄,八大山人由临川癫狂返还会城南昌后,曾一度被其收留。为此,张庚(1685——1760)字浦山,号瓜田,浙江秀水人。著有《国朝画征录》三卷(成书于雍正十三年,自序于乾隆四年)续录二卷及《浦山论画精识》等。《国朝画征录》载有:《八大山人(朱重容附)》)在为八大山人作传时,特意将朱容重附缀在八大山人之后而有《八大山人朱容重附》。叔侄二人亦曾有多件合作的书画作品传世。但是在朱容重写于《青云谱志略》的诗中,直呼朱道朗为“师”,而无其“叔”八大山人的任何信息。
沈麟曾在青云谱有游,又是八大山人的好友。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八大山人写有《看花不值,同沈友圣先生道牡丹少陵集中所无,咄咄怪事,用沈韵就正文翁大方和之》七言一首。康熙二十八年已巳(1689)十月至日,八大山人又有《岁寒三友图》赠沈麟,并相约要在几年后的六十八或七十的时候“浮白于洛阳,再浮白于汉阳”。这两件作品中的款署均为“八大山人”。但是,在沈麟写于《青云谱志略》中的《听琴》七言诗中,却全然是一派“山中静坐独鸣琴,相对翩然长道心。指上弹来如细语,耳边听去似微吟。我知古乐非凡调,谁识希声是大音?只有神仙轻将相,刘侯僻谷胜淮阴[曲名客窗夜话,乃刘青田所制造也]。”的哀声。
这种对朱道朗精神状态的真实描写,不仅与朱道朗于是年病重后,即在来年羽化相吻合,更与八大山人尚有十六年的寿期、并与其相约到河南、武汉邀饮的史实相背离。诗中不仅没有提到“八大山人”,且朱道朗抚琴“翩然”,“古乐非凡”的技艺,在有关八大山人生平的相关史料中,亦从未发现这一特长的记载。
《青云谱志略》当中所刊载的这些文章和诗篇,均写于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至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之间。凡所涉及的五十多位人员中,黎元宽、周体观、舒性、朱容重、沈麟等均与八大山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渊源甚至交往很深。他们在《青云谱志略》当中所刊载的文章、诗篇中,都曾多次提到过“朱良月”、“良月师”,但却没有任何人提到“八大山人”或八大山人这一时期内的相关史实,更没有提到八大山人这一时期里遗留在书画作品中的相关名号或“传綮”或“雪个”的只字片言。
诸多人员众口一词地同时缄默一个人的历史,闭口不谈他的过去,这其中唯一可供解释的理由,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在这个时期内,并没有任何人将释门曹洞、临济派下的耕香禅院长老头陀“传綮”、“雪个”、“个山”的八大山人,同道家全真“净明派”下的“朱道朗”混淆成为一个人。
(待续)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