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陕西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醉墨书生 收藏:0 回复:2 点击:4088 发表时间: 2007.12.08 12:24:20

夜看秦腔


  那天,吃罢晚饭准备回房休息,刚走到巷口,依稀听到了丝竹管弦之音,越往前走声音越响亮。走到我家房东大门口时,分明听到了是唱秦腔,开始我以为是谁家在放唱片,但驻步细听好像是现场直播。寻声望去,只见房东家斜对面那户人家的门口一片明光,一只大红灯笼高挂于门楼之上。我走到那家大门口,远远就看见庭院口被人群堵得水泄不通。我插到人缝里仔细一瞧,看见院中心搭了一个帐篷,地上铺着红地毯,一班乐人分两摊坐定进行奏乐,中间站着一男一女在对唱,仔细一听唱的是《苏武牧羊》。在听着戏文的同时,我朝大厅望去,正堂中心上挂着一个斗大的“寿”字。
  我被这热闹的场面深深吸引了,不,说得准确一点,我是被站在场中心的两位戏子的演唱给打动了——唱苏武的男人,身材魁梧,面相忠厚,架势硬朗,尤其是他的唱腔慷慨悲壮、浑厚深沉、抑扬顿挫,一听就是深得“袁派”真传;扮李陵的女人,面相俊秀,姿态大方,动作潇洒,嗓音激越清亮穿透力极强。受父辈们的影响,我自幼就喜爱上秦腔,但自从离开农村老家之后就再没机会好好听过。这回我可以好好过上一回戏瘾啦。我挤进人群里,在房台上找了一个空位子坐了下来。没几分钟,这段戏结束了,台下掌声如雷鸣经久不息。有不少观众要求刚才唱苏武的男人再来一段,于是那个男的再次登台演唱了《金沙滩》,扮的是老将杨继业。还没等他下得台去,观众又高嚷着再来一段,于是又唱了一折《斩黄袍》,扮上了宋太祖赵匡胤。我小时候家里有一盘陈仁义的《斩黄袍》录音磁带,曾不知道反复聆听过多少回,现在听另一个人的现场演唱,感觉唱法上虽然有别,但依然还是那样的心里受活,我不停乍出了大拇指,并连声大呼:“好——”。
  接下来是一位中年女人登台亮相:一头传统的蘑菇式发型,一张鹅蛋型脸盘,上身着斜襟红夹袄,下穿黑色花边棉裙,到底是唱戏的女人,站在那里形态风流,惹人怜爱。主持人上台与她搭档,合演了一折《苏三起解》。她的唱腔是“肖”派风格,委婉、哀怨、缠绵、凄切,让很多人看得出神,以为是来了个活脱脱的“苏三”姐儿。之后,另一个身材高大的女人登台,她连唱两折了《辕门斩子》,她虽是女流却嗓门宽厚宏亮,动作潇洒豪放,尤其是那句“太娘啊,哈——哈——哈”,让我感觉比起刘如慧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为了庆祝这家主人的八十大寿,同村的两位年迈老人也上场客串了一把。一个反串的是《断桥》中的白娘子,另一个说的是孙存蝶得经典快板《玲珑塔》。这两位老人虽然自称是秦腔业余爱好者,但是表演得极不含糊,照样博了个满堂彩。
  大概在十点多时,正在人们看得如痴似醉热血彭湃的时候,主持人宣布由于时间关系演唱到此结束。在一阵欢快的秦腔曲牌声中,观众们极不情愿地离开了。
  回到房子后,我的心情依然激动,毫无睡意。索性取出刚才从堂会上拿来的那根雪茄点燃了,狠狠地抽了起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抽雪茄,感觉很过瘾。在浓浓的烟雾中,一幕幕关于秦腔的往事在我脑际浮现出来……
  2007年12月7日 西安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一切皆有规则 Re:夜看秦腔 回复时间: 2007.12.08 17:29

    对于秦腔的记忆,只是孩提时代放学路上,遥远处高音喇叭里的鸣放,并不婉转,却是慷慨激昂。
  
  秦腔,最喜随想曲。夜看,倒是饱了书生眼福,我却不见随想。

回    复    

回复人: 福慧双修 Re:夜看秦腔 回复时间: 2007.12.09 20:17

    秦腔,非秦地之人不能如此之沉迷~
  对秦腔的了解是因为贾平凹的秦腔~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