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之白云千载空悠悠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太阳照常升起》里,疯娘在屋顶上一直高唱崔颢的《黄鹤楼》。或许观众把这一段当做一阵疯言疯语看过去就算了,但对于还没看懂电影又想对电影进一步深究的人来说,深入的去探讨这一段非常的有必要。很显然,电影借疯娘之口念唐诗并不是导演的随意之笔。其中必有深意。
《黄鹤楼》是唐朝崔颢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三百首》七律诗的第一首唐诗,可见其非凡之处。全诗共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电影只引用前两句,也是最出名的那两句。
关于疯娘唱《黄鹤楼》,最直面的理解就是疯娘对李不空的怀念。“昔人”是李不空,“黄鹤楼”即疯娘所在的房子,因为通过电影我们知道,这就是李不空的老家,李不空走后就再没有回来,这就是疯娘念这首诗的原因。这是最表层含义。
我们进一步分析,看导演在电影引用这首诗还有什么用意。
首先是“李不空”。李不空是《太阳》里非常重要的人物,或者说是最重要的主角,关于他的信息无处不在,然而这个主角表面上却从未出现,就连“李不空”这个名字也是在影片的最后才为人所知,观众才知道这个负心的男人叫李不空。很奇怪的名字。
为什么叫“李不空”呢?
请回头看疯娘在屋顶高唱的那首诗,颔联两句第五个字连起来正是“不空”二字。导演在给人物命名上真是煞费苦心。而导演让疯娘不断念这几句还有更深用意。
“不空”已定,为什么是“李不空”呢?中国百家姓姓氏何其多为什么刻意取“李”呢?
还是看这首诗。《黄鹤楼》是唐朝崔颢所作,是《唐诗三百首》非常出名的诗歌,连李白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明《黄鹤楼》在唐诗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唐诗是唐朝的唐诗,而唐朝却是李家的唐朝,“唐”和“李”有着历史的文化的必然联系。一曲黄鹤楼,《太阳》的李不空就这么定了。
这样说或许牵强,但对于想搞懂《太阳》是一部什么电影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让疯娘唱唐诗,用意还远不止这些。
既然知道《太阳》的“李不空”是怎么来的,就不得不谈到另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导演自己饰演的人物,然而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只知道他姓——唐。
你还认为是牵强附会吗。
既然知道“李”和“唐”的联系,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李”和“唐”在电影里的真实联系是什么。在电影的最后部分,周韵并没有见到李不空的尸体,看到的只是人的一堆遗物而已,为什么没有尸体呢。中国有句俗话讲“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既然没有尸体又怎么能认定李不空死了呢。而且再看看“李不空”的名字,李不空,李都“不空”了还怎能说他留下的只是一堆空物呢?观众不要被电影表面的现象迷惑,导演会为真相留下蛛丝马迹。导演真正想要说的是“李不空”并不空,他没有死,他还活着,而他,就是电影剧情随后出现的阳刚男子,唐,而他正躲在“尽头”的背后,一边为自己的阴谋洋洋得意一边静静等候自己的未婚妻,他就是姜文。
唐即李,李即唐,导演通过一首唐诗隐晦的表达《太阳》的真正故事——这是一个男人始乱终弃,在遭受私生子和自己老婆通奸的噩运后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怒杀亲生子的悲剧。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让观众看了“激动”的电影,它“浓墨重彩的画面,亢奋嘹亮的音乐”无不让人兴奋,然而它的情节却晦涩难解,因此带来很多诟病。《太阳照常升起》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评价标准:如果“李”非“唐",那它就是一部形式出众而情节一般的电影,而如果“李”即“唐”,则它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让观众“带劲”的电影。其实电影里关于“李”即“唐”的线索还布置了许多,导演玩捉迷藏似的为观众留下了星星点点。你认为《太阳照常升起》只是一部形大于质的蹩脚电影吗,难道你相信姜文是傻子吗?反正我不信。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