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站务读编往来版主:读编往来  文坛编辑部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柯紫贝贝 收藏:0 回复:1 点击:5948 发表时间: 2003.10.23 22:51:19

摘抄笔记之《品味文学》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一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胜海根教授编著的《品味文学》是今年七月份我在图书馆里找到的。当时是为了写林子里的文评,一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去图书馆里翻阅,希望可以学到一些关于评论的知识,在满满的书柜里挑了很长时间,最后选中了这本。
  这本书我常常带在身边,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要翻上几页,同学在旁边大略的翻了一下,说很容易懂,散文一样的语言,读来很舒服。
  确实如此,文章深入浅出,无深奥复杂的理论,语言表达极富文学性。书中提出,一个人在说一篇文章好或坏的同时,就是一个审美活动、鉴赏过程。也就是说,只要是我们看了一篇文章,并且对这篇文章发表一些感慨或者议论,都属于文学鉴赏。
  而且,书中把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区分开来,“文学鉴赏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审美趣味,文学批评则更多地反映社会的审美观点。”文学鉴赏“比文学批评享有更多更大的发言自由。”
  这本书虽然指明是“语文教师的必读书”,并且针对的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弊端而提出,但在我看来,这也无不是给我对于如何欣赏文学,如何进行更好的写作以及写作文评上了很好的一堂课,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看过之后并整理出这些笔记,大约一万字左右。其中第二章主要是讲“文学鉴赏的作用”,里面提出了很多关于语文教育中的不良现状,我非常赞同胜海根教授在书里的分析,不过我没有做语文老师的实际经验,所以就没有摘录了,只是把其他章节里如何鉴赏的主要部分摘录下来。包括文学鉴赏的标准、要求、方式、对象以及如何提高鉴赏水平。最后一章“我国文学鉴赏家之举例”,列举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些泰斗、大师的关于文学鉴赏的书名,比如孔孟、王国维、鲁迅等等,书中强调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一定要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这些书我一般在图书馆里可以很容易找到,因此也就不再罗列了。
  我把这些发上来,希望对爱好文学的朋友以及文坛编辑写作文评,可以有一些帮助。
  
  
  ---------------------------------------------------
  《品位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胜海耕著,2001年6月出版
  ---------------------------------------------------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鉴赏
  什么叫审美?
  以非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谓之审美。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活动就是非功利的活动,审美的活动。
  人类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功利活动和审美活动。由此产生两大意识:功利意识和审美意识。功利活动和功利意识产生在前,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产生于后。
  功利与审美
  一,功利活动和审美活动、功利意识和审美意识在理论上判若泾渭,可以分清,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截然分开。
  二,审美活动是非功利的,但是,审美的结果却是有功利的,它对人类对人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文学艺术是以情动人,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逼真如画的生活场景动人的,其陶冶人的力量,往往比其他社会科学著作更大。
  培根:“读史使人明慧,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论人生》,何新译。1983,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三章文学鉴赏的标准
  首先,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一切审美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就其性质来说都是主体对客观现实和社会人生的一种审美评价,……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这样。”
  其次,文学鉴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
  文学鉴赏的对象是某个具体作品,而文学批评的对象常常是整个文学(作家的创作倾向、当前的文艺思潮,等等。)
  文学鉴赏是偏重于情感的艺术感受,文学批评则是偏重于认识的理性评判。
  文学鉴赏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审美趣味,文学批评则更多地反映社会的审美观点。
  综上所述,文学鉴赏是以古今中外人类精神文明所积累起来、提炼出来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作为鉴赏标准的。这标准是一些根本性的大原则,是人类审美追求的大方向,而不是烦琐的具体条文和具体细节。人们在遵循这些大原则去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张扬自己的审美个性,这样才能使这些根本性、原则性的标准有血有肉,富于人类精神的生命活力。较之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毕竟是更个人化、情感化的,它比文学批评享有更多更大的发言自由。
  文学鉴赏的最根本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最根本的标准一样,概括起来是三个字:真、善、美。
  真善美是三位一体的。狄德罗说得好:“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他举例说,如果纸片上有三个点,那是很普通的;“但是,如果三个物体中间,一个是白昼照耀我们的太阳,一个是夜里发光的月亮,第三个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那么真理就立即变成伟大的了,美的了。”
  王元骧论审美:“在审美活动中,特别是对艺术美的欣赏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精神愉快总是十分丰富而多方面的;除了美的享受之外,同时还包括真的启迪和善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在认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滋养。”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既真且善又美,三大元素缺一不可。
  
  一 关于真
  高尔基:“文学是以真实而伟大的一种事业。”
  罗丹:“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
  
  生活本质是否真实。什么是“生活的本质”?我的看法是:写的合情合理就是写出了生活的本质。合什么情?人性的、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情。合什么理?人性的、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理。合这样的情理的作品就一定是真实地写出了“生活的本质”的作品。
  
  生活现象的真实与生活本质的真实越是和谐统一,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就越强,作品的价值也越高。
  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真实地表现作家内心,是很不容易的。它要以作家真诚的人格做后盾。
  所谓真诚,就是不虚伪,不虚假,就是把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别人,展现给世界,就是襟怀坦白,表里如一,就是胸中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笔下便写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某人某事有怎样的看法笔下便有怎样的看法。决不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真诚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权势的威压,世俗的偏见,名利的诱惑。真诚是在战胜这三重阻力的过程中长大的。越能战胜这三重阻力的作家,其作品也就越富有真诚的魅力。
  理论偏见,既指那种或陈腐或时髦的错误理论,也指执著一端不顾其余的片面理论。文学艺术家如果被理论偏见束缚住头脑、蒙蔽了眼睛,他的创作就会走弯路、走绝路。只有那些心明眼亮,敢于蔑视并冲破理论的藩篱的人,才能永葆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有个成语,叫“名缰利锁”。名能束缚作家,利也能束缚作家。有出息的作家固然应该努力抵制金钱的诱惑,也应该努力挣脱浮名的羁绊。
  一个人,小缺点在所难免,品质缺陷却要不得,因为品质即人格,是艺术家的命脉所在,无时无处不在影响艺术作品的气质格调。
  
  二 关于善
  善,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作家评价生活的正确、健康、正直、进步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是文学艺术对人类的有益无害,引人向善。这是文学鉴赏的功利性标准。
  文学应该对人有益。益处越大,作品越好。
  益处有三方面:增进知识,陶冶情操,享受美感。
  雨果:“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三关于美
  1.形象性
  文学是通过形象向人说话的。
  文学是不是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在诗歌中看的最清楚。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男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江南春好”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文学作品的形象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能够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思理念化为可视可感可触的形象。
  别林斯基:“诗歌不能容忍无形体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形象,如同光亮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
  高尔基:“真正的诗……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意大利大哲学家维柯:“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高尚的诗人,又是崇高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出来,而诗的功能却把整个的心沉没到感官里;哲学飞腾到普遍性”
  “文学作品好比一条河,作家在左岸,读者在右岸,鉴赏就像划船过渡,双方的情感则如河水。河水只能于河水交融汇流。如果读者情感贫乏,河流水位就会下降,造成行船(鉴赏)困难;如果读者情感枯竭,河流水位严重下降,河床凸露,中间断流,那就根本无法行船(鉴赏)了。”(《品味文学》,盛海根,2001,上海教育出版社。)
  2.情感性。
  在文学领域里,情感性比形象性还重要。任何文学作品都以三大要素构成:情、理、象。理即思想情与理就是感情和思想。心理学认为,思想是包涵在感情中的,则我们谈论情感性,实在就是谈论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别林斯基说:“一部有感情的作品……不可能没有思想。这是非常自然的:感情越深刻,思想也越是深刻,反之亦然。”
  情感是内容,形象是形式,在一般情况下的,内容总是决定形式,情感决定形象
  情感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是想像的动力。文学作品的形象从何而来?一来自观察,二来自想像。由观察而得的形象,须经作家情思的浸染,方能成为艺术形象。
  思想与感情的关系,进一步的三层意思:
  (1)鉴赏文学作品,不能只讲“思想”,不讲“感情”。
  (2)感情与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虽然不可缺一、不可分割,却决不是说在分量上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的,更不宜在作品中没有节制地大发纯理论性的议论,而把感情挤到角落里。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是不需要多的,它要的是精,是精华。感性如果是汤汤河水,思想就是中流砥柱,感情如果是万绿丛,思想就是一点红。
  (3)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应该浸透着感情、寄寓于形象,也就是说,应该是“诗情化”的,赤裸裸的理性概念可以存在于自然科学,可以存在于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之中,但不宜存在于文学。赤裸裸的思想不是文学艺术所要求的思想。
  情感性、思想性强的作品,总是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3.独创性
  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
  (1)内容的独创。
  内容的独创集中表现在情思的独特。如果把题材与情节比作水果,那么,情思就是果核。独特的情思是文学作品的独创性的灵魂。
  (2)形式的独创。
  文学作品形式的创造,至少有三种情况:成功的,部分成功部分失败的,完全失败的。
  
  第四章 文学鉴赏的要求
  1.知人论事
  2.顾及全篇
  3.投入情感
  4.驰骋想象
  5.张扬个性
  6.毋忘理性
  7.尊重原作
  8.珍惜第一印象
  9.反复沉潜涵泳
  10.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1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五章文学鉴赏的对象:
  一、题材之鉴赏:侧重于外部世界的题材与侧重于内心世界的题材。
  冰心诗云:
  人从枝上折下花儿来,
  供在瓶里――
  到结果的时候,
  却对着空枝叹息。
  (《繁星》九五)
  冠冕?
  是暂时的光辉,
  是永久的束缚。
  (《繁星》八八)
  前一首的题材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后一首的题材主要来自内心世界。
  
  题材大的作品价值高。
  题材,喜新而厌旧。
  新鲜的题材则天然的有股吸引力。
  
  二、情节之鉴赏:文学作品中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描述的一些互有关联的事件。高尔基把情节称为文学的第三要素(语言、主题、情节),把情节称为人物性格的履历表。
  情节与人物性格有密切关系。
  
  三、情思之鉴赏
  文学作品的情思,应该真。
  虚伪是文学艺术的死敌。鉴赏文学,第一着就得辨别作品情思的真伪。
  辨别文学作品中情思的真伪,并不是难事,只要看作者是否写出他的至情至性,所写是否合于生活的情理,就知道了。或者反过来说,诚实的、自然的、不做作的情思,就是真的情思。
  
  四、结构之鉴赏:结构指诗文的布局,诸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穿插之类。鉴赏文学作品要讲究结构之鉴赏,就因为结构的好坏会增强或削弱作品的艺术力量。
  
  五、语言之鉴赏:契诃夫说过:“关于初学写作的作家,首先可以由语言来下判断。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自己的‘笔调’,那他绝不会称为作家。要是他有笔调,有自己的语言,那么他要当作家就不是没有希望了。到那时候才可以考虑他的写作的其他方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修养差,世界观再先进、生活阅历再丰富也成不了作家,因为他表达不出来,更表达不好。语言功底扎实,有一颗善感的心,生活阅历并不怎么丰富,世界观并不怎么先进,倒有可能成为作家,甚至可能成为大作家。
  契诃夫的话说的很有分寸,他说的是一个人能成为作家首先看他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说唯一看他的语言水平如何。
  契诃夫让我们明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语言问题是何等重要。离开语言,文学创作根本无从下手,离开语言,文学鉴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就像一个鉴赏大森林的人,根本看不见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样。
  文学鉴赏的四大作用――蔟锦文学创作、完善文学批评、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国民素养,离开语言的鉴赏,将一齐化为泡影。
  这样说是不是夸大其辞、危言耸听?一点也不。这是真理,而真理是朴实无华的。
  这里牵涉到语言的本质问题。
  关于语言的本质,王尚文先生的两部专著――《语文教育学导论》和《语感论》――有着深刻而透彻的论述,值得细细研读。
  长期以来,人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工具,人类交际的工具,形成了有名的“工具说”。――(以下是引用)
  在“工具说”看来,仿佛人们脑子里先有赤裸裸的没有任何依傍的思想存在,然后才运用语言这一表达工具把它表达出来而已,思想是思想、语言是语言,两者本是互相游离的……语言只是思维的外壳,人们是在思考完了之后才穿上语言的外衣,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并不参与思维本身的实现。
  那么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语言?王尚文旁征博引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引用)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人就是“语言的动物”(卢梭)、“符号的动物”(卡西尔)。人、社会、语言三位一体,不可分离。……马克思、恩格斯写道:“……‘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正是语言使人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马克思把语言看作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思想的直接现实”。……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的对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
  把这段话说得再通俗些简明些,那就是:语言与人(人类)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之为人,就因为有语言。学习和使用语言,就是了解、体验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接受人类心声的感召和同化,同时也感召和同化别人。
  既然如此,则一个人的语言,自然就反映着这个人的精神风貌,而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了。俄国教育家申斯基(1823-1870)说得好:(以下是引用)
  人民一代跟着一代过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语言是最生动、最丰富而巩固的一种联系,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代人民联结成为一个伟大而富有历史意义的、生气勃勃的整体。语言不仅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而且它正是民族生命的本身,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吸收文化遗产,提高文明程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民族大家庭、大类大家庭中优秀的一员。
  重视语言的鉴赏,无非是鉴别语言的好坏,玩味好语言好在哪里,坏语言坏在哪里。
  语言的好坏,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好的语言,应该“准确、鲜明、生动”。孙犁先生认为,好的语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明确;(二)朴素;(三)简洁;(四)浮雕;(五)音乐性;(六)和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而坏的语言则是:(一)干燥无味;(二)没有个性;(三)不正确的方言;(四)胡乱的表现;(五)似是而非的“丰富”;(六)不和现实生活呼应。
  两位先生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欠准确,未能尽如人意。纵观中外文学名家大家们的意见,以下几项,恐怕是他们的共同主张:
  (一)准确。
  准确才能传神,传神才富有表现力。福楼拜教导莫泊桑:“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福楼拜的“一词说”,要求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形象
  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则文学语言之要求形象,自不待言。
  (三)含情
  情感性是比形象性还要重要的文学特征,则文学语言之语必含情,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纯客观、纯理性的语言不是文学语言。这当然不是说文学作品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一番抒情,而是说作品的字里行间应该渗透着感情,因而整个作品必然是作者情思的流露。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鲁迅的杂文,都以“冷静”出名。但是,“冷静”只是外表。在那冷静的言语下面,深藏着的是他们对祖国、对人类的命运的深切关怀。鲁迅在本质上是一位“热的发冷”的诗人。
  只要是真正的文学作品,那语言就不可能不“含情”。区别只在所含之情的№浓淡深浅。
  (四)清新。
  文学语言应该清新。凡清新的语言总是新鲜而有生气的语言,凡不清新的语言总是陈旧、没有新意乃至陈腐的语言。我们读文学作品常有这样的体会:语言清新的作品,一翻开,就有一股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清晨我们打开家门走向公园或田野所感受到的那样。陈腐的语言、指那种笼统抽象、模模糊糊、没有个性、人云亦云、没有新意、陈陈相因的语言。读语言陈腐的作品,有如走进一座禁闭多年的房子,呼吸到的是满鼻子的霉气,令人窒息。
  让人似懂非懂、一片模糊的语言是陈腐的语言。慎用、少用副词(如很、非常、更、极)、介词(如被、在)、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如果、但是、或者、并且)、助词(的、着、了、呢、吧、吗)、叹词(如啊、呀)这些虚词,有助于文学语言的清新。朱自清先生谈到过他写散文过程中在这方面的良苦用心:
  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办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
  怎样省略呢?朱先生举例说:
  楼上正中是一间大会议厅
  楼上正中有一间大会议厅
  一间大会议厅在楼的正中
  都显得沉闷,写成
  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
  就能避免这个毛病。少用虚词,能使诗文干净利落,而不是臃肿笨重。
  清新的语言往往也是简洁的语言,反过来也一样,简洁导向清新。契诃夫说得好:“简练是才能的姐妹。”
  但简洁并不排斥细腻。细腻的照样可以是简洁而清新的,这一点不要误会。诗文用笔,该繁就繁,该简就简,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乃是理想境界。你还记得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笔墨繁简之妙吗?该用墨如泼处就用墨如泼,该惜墨如金处就惜墨如金,这就是简洁,也必会清新。
  (五)和谐。
  文学语言应该和谐,和谐的语言是富于音乐美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讲究和谐,这大家都知道,大家都重视;散文、小说、戏剧的语言也要讲究和谐,这就有许多人不知道了,因而重视的人就少。
  语言是否富于音乐美,是文学作品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朱光潜先生甚至说,他“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当然,这是矫枉过正的说法。他不是不知道“思想错乱,节奏就一定错乱”的道理;他只是强调写文章一定要自然、顺口,用词造句要注意“长短、轻重、缓急”。写作者固要留意语言文字的音乐美,鉴赏者也要留意鉴赏这种美,方能汲取到更多的艺术营养。
  
  美有:对称美、立体美、含蓄美、反衬美、情思的激越美、单纯而丰富的美等等。
  语言学、语义学、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之类,在学习语言、鉴赏语言的过程中(这过程贯穿人的一生),是有一定用处的。但是,对于语言学家以外的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鉴赏和学习语言,主要凭语感。即便是语言学家,在绝大多数场合,他们观察、批评、研究语言现象,主要也得凭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对言语的感觉”,是“把人与语言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王尚文《语感论》。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
  在日常生活中,在文学鉴赏中,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语言现象,靠语言学知识很难解释,或者,虽能解释却很费事,但语感却能帮助你敏锐地发现问题、迅速而圆满地解释并解决问题。
  语感灵敏不灵敏,直接关系到鉴赏者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情思营养与语言的多少与深浅。
  丰富生活阅历和提高文化素养是增进语感灵敏的两条根本途径。此刻,我们是在谈文学鉴赏。鉴赏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的极其重要的途径,自然也是增进语感灵敏度的极其重要的途径。既然如此,在文学鉴赏中特别留意语言之鉴赏,乃是天经地义的事。金圣叹有言:“我最恨人家子弟读书但观大意而不理会文字。”圣叹先生恨得有理。
  理会语言文字,怎么个“理会法”?
  首先要选好书来读。凡好书,那语言文字必是好的。多读好书,你就生活在新鲜洁净的语言空气中,你的语言的血液含氧量就高,就健康;一个人如果接触的尽是些语言文字上毛病很多的书,他就生活在混浊不洁的语言空气中,他的语言的四肢百脉里就不会有健康的血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理昭然。
  好书中,《语文》课本第一要好。课本是每个学生都得读的。
  好书既已选定,接下来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理会文字”。所谓理会文字,不是叫你死记硬背某些修辞手法,此乃夸张,彼为排比,不是叫你死记硬背某些句法,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语法修辞逻辑乃至一些文学常识都是有助于学习语言的,但是,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记诵这些知识(更何况是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的知识),主要得靠感受活鲜鲜的语言本身。
  什么是感受?王尚文先生用“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目击事物,以心出之”十六个字来解释;孙绍振先生则引用《文心雕龙·物色》篇“目既往还,心亦吐呐……情往似增,兴来如答”十六个字来解释。总之,感受是“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这样一种心理活动。由此可知,感受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搅动了鉴赏者的情感的池水,而鉴赏者的情感的池水又渗进了作品的语言,使作品的内涵得到补充或改造。简言之,机械地背诵语言知识,你可以不动感情;感受语言,你非动感情不可。
  培养语言感受力,培养语感,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行,这里需要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穿石的磨炼功夫。推敲、斟酌、玩味、品味、综合而成“磨炼”。人磨炼语言,语言也磨炼人。天道酬勤,关键在于锲而不舍。想一夜之间变成“语言富翁”,永远是幻想。在语言的完美上,文学大师们是一辈子孜孜以求的。
  
  六、手法之鉴赏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俗称“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一样,是个广阔无垠的天地,它随着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千姿万态,万紫千红。
  诗文有规律,诗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和鉴赏都是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有规律可以遵循(例如总都追求真善美,总都要求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的统一,总要有所继承才能有所创新,等等),但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
  怎样写作是一种艺术哲学、艺术原则,而不是什么方法。怎样鉴赏亦然。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白描、工笔、写实、虚构、象征、意识流、烘云托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小题大做、大题小做……这简直是一个汪洋大海,世人的情思有多少变化,世上的诗文就有多少变化,怎么谈的完?
  然而,谈不完也得谈,因为表现手法毕竟是要讲究的。一个人,阅历丰富,情思深沉、热烈、真诚,如果说话作文只会平铺直叙,他还是写不出好作品,成不了作家的。
  艺术这精灵真是不可思议,它是怎样征服人心的呢?有时,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使你手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有时,一首四行八行的小诗使你觉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蜡;有时,那华丽的文字奇巧的构思让你惊叹于文章的奇丽华美,有时,那朴素的语言平实的布局使你心醉于作品的平易朴质……。艺术到底是怎样征服人心的呢?它的征服人心的秘密,可是深藏在一个字里:情,人之常情?
  罗丹说的好:“艺术的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七、风格之鉴赏
  风格是作家和作品成熟的标志,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作家的风格,表现在他独特的题材选择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上、独特的语言上、独特的表现方式乃至所喜欢采用的文学体裁上。这种种独特性统一在一系列的作品里,形成某作家的文学作品的独特的风格。
  例如,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散文深沉峻厚,周作人的散文冲淡平和,谢冰心、朱自清的散文清丽典雅,郭沫若、郁达夫的散文潇洒奔放,这就是各家散文的不同风格。
  又如,李白的诗飘逸,杜甫的诗沉郁,苏轼的词豪放,辛弃疾的词雄健,这也都是不同的风格。
  司空图的《诗品》,把风格分为24种: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慎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这自然是对风格研究的一大贡献,但我们也要知道,风格绝对不止这24种,世界上有多少成熟的作家就有多少种文学风格。而且,越是大作家,他的风格也越多姿多彩,而终生只有一种风格,乃是一种遗憾,这正如布丰所言:“一个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题印章,在不同作品中都盖同一章印,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点。”
  风格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美学问题:
  风格的核心是作家的艺术个性。因此,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艺术个性是否鲜明,看他的选材、情思、语言有没有自己鲜明特色。
  风格各有长短,不宜随意抑扬。处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地位的人,会偏爱不同的风格,这是可以理解的,顺理成章的;但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岸边看,从这长河流过的各种风格的艺术,都是人类的精神需要。可以偏爱,但不应偏废。
  
  八、翻译之鉴赏
  
  第六章文学鉴赏的方式
  1.默读式鉴赏
  2.朗读式鉴赏
  朗读有四种读法:
  (1)诵:不看书,凭记忆朗声念出诗文。
  (2)吟:吟特别注重音调节奏,专以表达神韵为要,念起来行腔使调,“摇头摆尾”。
  (3)读:朱先生认为:读注重意义,注意清楚,要如朱子所谓“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整个的效果是郑重,是平静。
  (4)说:说话一样读书,最宜于朗读那些用“纯粹口语”写的诗文。
  “读”是最基本的。用处最大,最重要。朗读式鉴赏可取三途:读,诵,吟。深入理解原作的情思是最重要的,否则朗读起来难以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3.评点式鉴赏:评点是评论、评价、点拨、指点的意思。对作者而言,它指出创作上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对读者而言,它提醒阅读中的可注意之处,叫你不要轻轻看过。评点是一种深层鉴赏,评点者应该比作者和读者站的更高。
  4.比较式鉴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鉴别“货”(人、事、景、物,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价值的一种极重要、极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艺术作品,除特别杰出和特别拙劣的,是很难分出第一、第二的,一般都是各有所长。作为鉴赏者,要紧的是懂得各个作家、各个作品长处何在,至于他们之间和它们之间,哪个比哪个更好些,这往往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难达成共识,你用不着为此多耗时间和精力。即便是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如此。
  比较式鉴赏,如何比?
  (1)同一题材作品之比较
  (2)同一标题作品之比较
  (3)同一主题作品之比较
  (4)同一作家作品之比较
  (5)艺术追求相同或不同的作家作品之比较
  (6)中外文学作品之比较
  (7)文人作品与民间作品之比较
  (8)未定稿与写定稿之比较
  5.笔记式鉴赏
  (1)可谈与文学有关的人
  (2)可谈与文学有关的事
  (3)可谈与文学有关的景物
  6.书话式鉴赏:诗话、词话、曲话,顾名思义,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形式。
  7.文选式鉴赏:语文课本实际上是古今中外优秀诗文的一种选本。文选,文是客观存在,选是主观评价。诗文要选的好,选得精当,第一要选家视野开阔,书读的多;如果选家自己是井底之蛙,你叫他怎样去选江河湖海里的好诗文?第二要选家文学修养深厚,是优秀作品的知音;如果选家常犯“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错误,那他的选本只能误人子弟。第三要选家品德高尚,有胆有识,心目中只有诗文的好坏,而不存在其他偏见。
  只要你向别人介绍、推荐某一篇诗文,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你就是在搞文选式的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的方式不但应该,而且可能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以上所谈七种,不过是最常见罢了。
  
  第七章 文学鉴赏的常见病
  1.弄错了,没读懂
  2.以复述诗文大意、归纳主题思想代替鉴赏
  3.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4.大而无当,言之无物
  5.不见鉴赏者的审美个性
  6.只讲“写什么”,不讲“怎么写”
  7.微言大义,求之过深
  8.离开文本,随意发挥
  9.处处联系现实问题,对号入座
  10.总要指出“局限性”,以示“批判眼光”
  11.缺少文采,语言功底不足
  
  
  第八章 怎样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由两大因素决定:先天禀赋和后天修养。
  先天禀赋即天赋。天赋指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如身体健康程度,心智健康程度。
  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大体相同的,主要的恐怕是这几项:
  1.他是个情感型(而不是理智型)的人。感情丰富,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记忆力好,感受力强,想像力活跃。有思想,但这思想时时处处都浸染着真善美的感情。
  2.他是个审美型(而不是功利性)的人。心地纯洁,受假恶丑的污染较少。他真诚处世,真诚待人,总希望世界能变得比现在美好,并为之而奋斗。不是工于心计的人。淡泊权势与金钱,疾恶如仇。
  3.他对于语言文字是敏感型(而不是迟钝型)的人。他对语言文字有一种特别亲近感,他善于辨别语言文字的种种微小变化和微妙内涵。他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把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这个现实社会和作家创造的哪个艺术世界联系起来,融成一片。
  后天修养较之先天禀赋,在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天赋,特优、特劣者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状态。
  文学鉴赏的后天修养,主要指的是四个方面:艺术熏陶,理论修养,人生阅历,鉴赏实践。
  
  一、艺术熏陶
  艺术,包括文学(语言艺术),音乐(时间艺术)、舞蹈(表演艺术),绘画、书法、雕塑(造型艺术),戏剧、影视(综合艺术)。
  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称为文学的姐妹艺术。
  提高鉴赏水平,一要多接触文学作品,二要多接触文学的姐妹艺术。
  从文学的姐妹艺术中,可以吸取三方面的营养:
  一是知识的增进。这在影视艺术最为明显。
  二是艺术规律和艺术手法的借鉴。
  三是气质、情操的陶冶。
  
  二、理论修养
  首先要读几本一般社会科学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思想史、宗教史……,使自己有些社会科学常识。
  读一些文艺理论特别是文学理论书:
  1.文学概论
  2.文学史
  3.文学理论史、美学史
  4.大理论家、大批评家的文集和文选
  5.著名学者的著作
  6.作家、艺术家以各种形式(谈话录、答采访者问、创作札记……)谈文学艺术和创作经验的书。
  7.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的评传、传记、回忆录。
  8.鉴赏家、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批注、评点和赏析
  9.作家、鉴赏家、批评家、研究家写在各种诗文全集、选集前面或后头的序言、前言、后记、附录。
  10.我国古代大量的诗话、词话,包括历代的“论诗诗”。
  11.作家、学者、鉴赏家、批评家、思想家写的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随笔和带文学色彩的思想随笔。
  12.社会科学书籍中涉及文学艺术的篇章和段落。
  不要怕理论的枯燥与艰深。肯学,多接触,慢慢的,它就会变得有味起来,难懂的道理也会变得不那么难懂,甚至好懂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二是要边读边想,边读边用。
  
  三、人生阅历
  文学既然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又是人类心灵的表现,那么,文学鉴赏者的人生阅历自然是越丰富越好。
  人生阅历不光指一个人见得多、听得多、“知道”得多,还指这个人感受得多、思索得多,即感情深沉、思想深刻。情思冷漠而肤浅的人,“知识”再“丰富”也鉴赏不好文学作品。
  增进人生阅历,有一项内容许多人都忽视了,那就是要多多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而鉴赏优秀的文艺是需要健全的身心的。
  
  四、鉴赏实践
  心想式鉴赏、一边眼看耳听,一边心里想着好或坏、口说式鉴赏,还有一种是笔写式鉴赏
  心想式鉴赏是运用得最多的。
  笔写式鉴赏这种形式最难,但也最能提高一个人的文学鉴赏水平。
  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是文学天地里的三个大家族,它们的血缘是很相近的。所以,对创作家的要求,基本上也适用于对鉴赏家和批评家的要求:
  1.他是个情感型(而不是理智型)的人。感情丰富,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记忆力好,感受力强,想像力活跃。有思想,但这思想时时处处都浸染着真善美的感情。
  2.他是个审美型(而不是功利性)的人。心地纯洁,受假恶丑的污染较少。他真诚处世,真诚待人,总希望世界能变得比现在美好,并为之而奋斗。不是工于心计的人。淡泊权势与金钱,疾恶如仇。
  3.他对于语言文字是敏感型(而不是迟钝型)的人。他对语言文字有一种特别亲近感,他善于辨别语言文字的种种微小变化和微妙内涵。他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把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这个现实社会和作家创造的哪个艺术世界联系起来,融成一片。
  
  
  完成时间:03-9-28 0点30分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大漠孤烟直 Re:摘抄笔记之《品味文学》 回复时间: 2003.10.31 13:15

    敬礼!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