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转载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新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2852 发表时间: 2007.06.27 16:23:40

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十周年纪实[转载]


  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10周年纪实:军旗耀香江
  
  
  
  法制网记者 李群 通讯员 钟友国 时尽岭
  
  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之畔,有一座别致的大楼,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总部大厦。
  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王继堂中将、政委张汝成中将,在这里分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们表示,驻香港部队是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是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是展示党、国家和军队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能到这支特殊的部队工作,是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感到无尚光荣。我们一定要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部队带好,把香港的防务职责履行好,让党中央、中央军委放心,让祖国人民放心,让香港同胞放心。
  十年前的7月1日零时,驻香港部队陆海空三军奉命进驻香港,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的崭新篇章。
  十年军旗耀香江,十年风雨铸忠诚。十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驻香港部队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驻军法,保持了部队建设的稳步发展,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巨大贡献,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十年,历练基本经验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治军,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第一次。部队建设朝哪里发展、如何发展,是驻香港部队党委思考与探索的重大问题。
  如今,走进驻香港部队的座座营区,可见五星红旗、八一军旗伴着晨光每天准时升起,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模的灯箱、画像、雕像摆放在营区的显著位置,红军旗帜、红军连队的牌匾随处可见……从进驻的那一刻起,驻香港部队就始终把官兵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使官兵确立了特别讲政治的意识。
  部队专门编写教育提纲,引导官兵自觉做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把抓部队官兵的思想教育的主题集中在“进港为什么”、“在港干什么”、“出港留什么”,引导广大干部“爱祖国、爱军队、爱驻军”,把讲政治的意识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驻香港部队驻防香港,既要尊重香港现行的社会制度,又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政治上的考验非常严峻。驻香港部队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确保部队政治上特别过硬,首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官兵。十年来,驻香港部队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纳入领导干部办班轮训、纳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在部队持续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驻军无小事,事事连政治。”为保证在特殊复杂环境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驻港部队党委不断夯实广大官兵的思想政治基础,切实筑牢防腐拒变的坚固防线;不断强化“军魂”意识,使部队在特殊的环境下打下了政治过硬的烙印。
  一名官兵做一件事并不难,但驻香港部队十年里一茬又一茬官兵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没有发生任何政治性问题,没有发生任何有损国格军威的事,这就特别难能可贵。
  据统计,部队官兵因工作关系与媒体、外国驻港机构、外军来访人员打交道5000多人次,都能严守政治纪律,无一人违规擅自交往。往来香港和深圳的军需保障车40多万台次,行程几百万公里,无一人携带违规物品。先后组织23900名官兵外出游览购物,都能自觉遵守纪律。
  驻香港部队进驻十年的成功实践证明:面对“一国两制”的特殊环境,驻香港部队官兵把“特别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坚决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以特别讲政治的觉悟依法驻军、治军,确保部队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稳定发展。
  这是驻香港部队十年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驻香港部队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年,出色履行防务
  
  驻香港部队是一支陆海空三军合成部队,更是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
  十年里,驻香港部队先后涌现出近千名训练尖子、上百名各类训练标兵,某步兵旅连续7年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海军舰艇大队舰艇长全训合格率达到100%,舰艇导弹实弹射击次次直接命中目标;空军部队飞行员100%具有全天候遂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先后几十次成功组织和参与诸军兵种联合演练,出色完成了军营开放、“八一”阅兵、海空巡逻、保障56国驻华武官和海军舰队访港等重大任务。
  对于一支年轻的部队来说,这当然是一组值得骄傲的数据,这也是驻香港部队有效履行防务职责的生动例证。
  2005年8月,维多利亚湾波涛汹涌、风急浪高,一场强台风即将袭港。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驻香港部队与美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参加了由特区政府组织的海上空难联合搜救演练。
  “呯……”随着指挥员的发令枪响,驻香港部队的直升机如鹰隼般腾空而起,在离海面40米的高度俯冲、跃飞、盘旋,做着各种高难度的扇面和蛇形搜索动作。“报告指挥官,发现目标”,参演的驻香港部队官兵仅用37分钟就发现目标,改写了该演练连续9年未能发现目标的历史。
  为有效履行防务,驻香港部队党委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战备训练摆在中心位置,坚持用使命任务牵引战备训练,以高标准高要求抓好战备训练的落实。他们在官兵中深入开展战备形势教育,不断强化官兵的战备意识,激发官兵的训练热情;紧紧围绕驻军担负的使命任务,结合重大演练训练等贴近实战的军事活动,在实战中练兵强兵。
  每逢重大节日,香港各界人士和市民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到驻港部队慰问,每一次驻香港部队官兵训练有素、精湛的军事技能都能赢得香港市民的交口称赞:“有解放军在,香港的繁荣稳定就有保证了,我们就放心。”
  
  十年,依法驻军治军
  
  这是一支不吹军号的部队、一支不喊番号的部队。为了遵守香港噪音管理法规和尊重市民的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驻香港部队取消了军号和番号声,空军飞行训练时,尽量避开休息时间和较大的居民区,减少噪音对市民的干扰……
  驻香港部队就是从这样一个个细节入手,教育官兵严守纪律,把法纪看得重如泰山,依法驻军、依法治军。
  在香港这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里,仅现行的600多部条例和2000多部附属立法中,有近百部法律直接规范着驻港部队官兵的行为;这里新闻传媒高度发达,驻香港部队官兵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守法必须要学法、懂法、知法。熟悉理解香港的法律制度,已成为驻香港部队官兵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驻香港部队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法律知识学习,每年组织一次“法规月”活动,每月上好一堂法制课,每周组织学习一次学法课,每次重大活动首先对照法律条文。多年来,他们结合部队实际,先后编写了《香港驻军军人法律指南》、《军人进出港法规知识手册》等20多部具体化的实施细则,依据基本法、驻军法制定了53部法规,形成了具有驻军特色的法规体系。通过完善和制定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了官兵“纪律就是政治,形象重于生命”的思想,做到了“遇事依法办,执勤不扰民,守法做模范”。
  十年来,驻港部队组织180多次实弹射击,980多艘次舰艇出海、近50000架次飞机升空,部队8次轮换,9万多台次车辆进出,2万余名退伍兵离港,没出现任何违法的情况。
  深圳基地汽车连被誉为“文明之师的流动代表队”,连队穿梭于两种法律环境,车行两种交通规则,十年来进港执行保障任务8800多台次,行车6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55圈,次次安全顺利,人人文明守法,被特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视为“奇迹”。
  正是这一个个遵纪守法的形象,充分展示了驻香港部队爱港亲民的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年,形象重于生命
  
  把形象看得重于生命,驻香港部队多年来坚持从严治军不动摇。
  2004年8月1日,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以来首次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当驻香港部队三军仪仗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装甲车方队铁流滚滚通过、直升机编队呈“品”字形排列轰鸣飞过时,香港市民纷纷起立鼓掌,向这支威武文明之师表达深深的敬意。观看阅兵的香港市民纷纷表示,观看阅兵加深了对驻军的了解和信任,亲身感受了驻香港部队的风采,深入了解了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驻香港部队还经常教育引导官兵在了解香港中热爱香港,在奉献社会中融入社会,积极为香港社会和市民做好事办实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十年来,先后7次组织5500多人次参加香港义务植树3万多株,9次组织3600多人次义务献血159万毫升,30多次参加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节日庆典和文艺演出活动;多次组织官兵与香港大学生代表开展文体联谊活动,两次举办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
  一次,驻港部队士官王巍驾车去九龙营区运送物资,路线不熟悉,他试探着向一位货车司机问路。司机热情详细地指路:“你跟着我的车走。”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货车司机把王巍带到了目的地,不等接受小王的感谢便悄悄地走了。
  这是香港市民对驻香港部队态度的缩影,更是一种尊重与信任。据香港的民调显示:香港市民对驻军的认同率、满意率逐年上升。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徐兰锋)
  
  

------------------------
我的木子新

转载[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