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轩主 收藏:0 回复:0 点击:4606 发表时间: 2007.06.16 22:17:44

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七)


  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七)
  
   萧鸿鸣
  2、朱权“十七子”与“十六子”之正误
  
  《明史》、《罪惟录》记朱权为太祖“第十七子”,《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宁王圹志》、《天潢玉牒》、《献征录》、《藩献记》等均称朱权为太祖高皇帝“第十六子”,其它记载各有不同。宁献王朱权到底是太祖第十六子,还是第十七子?理论界常见不一。
  《太祖实录》、《明史•诸王表》、《诸王传》对太祖26个皇子的出生、名字、封号及生平均均有详细记载:朱权于诸皇子中排行十七。
  《明史•谷王橞传》对十九子谷王橞被后人误为十八子说:“楩伪引谶书云:‘我高皇帝十八子,与谶合。’行次十九,以赵王杞早卒,故云。”以此类推,说宁献王朱权为“十六子”、谷王橞为“十八子”者,皆因九子赵王杞早殇不在其数的缘故。
  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赵王杞,于“洪武二年生,次年受封,明年殇”。即赵王杞于公元1369年出生,1370年受封,1371年夭折,随后封除。这就是说,,赵王杞两岁多就死了。除宁献王外,其余藩王或有子嗣袭封王位, 或是成年后无嗣而薨,或是成年后被废、自焚,《明史•诸王传》均载甚详。
  宁献王朱权是在赵王杞死后的第七年出生的,即洪武十一年(1378)生,正统十四年(1448)薨,这也就是说,赵王杞大宁献王朱权十岁,宁献王薨日距赵王杞薨日已77年,更加上赵王杞属婴幼夭折,这就造成了宁献王朱权去世时,后人按当时习惯上的排列顺序,忽略了九子赵王杞,而称宁献王朱权为十六子。
  现将太祖朱元璋嫡、庶子二十六人按其长幼排列如下:
  太子标懿文,高皇后马氏所生。
  二子秦 王樉,高皇后马氏所生。
  三子晋恭王棡,高皇后马氏所生。
  四子燕王棣,高皇后马氏所生。即成祖 ,洪武三年封燕王,因后尊为帝系,未列藩封世次。
  五子周定王 ,高皇后马氏所生(除长子朱标外,其余四子有说均出自妃子,为高皇后所收养,此不赘)。
  六子楚昭王桢,胡充妃所生。
  七子齐王 ,达定妃所生。
  八子潭王梓,达定妃所生。
  九子赵王杞,早殇,所出不详。
  十子鲁王檀,郭宁妃所生。
  十一子蜀献 王椿,胡惠妃所生。
  十二子湘献王柏,胡顺妃所生。
  十三子代简王桂,郭惠妃所生。
  十四子肃庄王楧 ,邸妃所生(一云郜妃)。
  十五子辽简王植,郭宁妃所生。
  十六子庆靖王 ,余妃所生。
  十七子宁献王权,杨妃所生。
  十八子岷庄王,周妃所生。
  十九子谷王橞,郭惠妃所生。
  二十子韩宪王松,周妃所生。
  二十一子沈简王模,赵贵妃所生。
  二十二子安惠王楹,杨妃所生。
  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所生。
  二十四子郢靖王栋,刘惠妃所生。
  二十五子伊厉王,葛丽妃所生。
  二十六子皇子楠,早殇,未封,所出不详。
  宁献王朱权是为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无疑。
  
  3、封藩
  
  藩,即封藩。是封建社会最典型的社会制度之一,汉已有之。《后汉书, 明帝纪》:“东平王苍罢归藩”即是。唐、宋均沿袭则更盛。有明一代,自洪武太祖朱元璋始,即行封藩制。其目的是为了使朱明王朝君临万代,其子孙“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见《明史》卷一一六《诸王传一》)。
  朱元璋在建国后的洪武二年即着手分封同姓王,洪武三年(1370)开始实行,先后进行三次分封,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为亲王。其时,最大的儿子秦王尚未成年,最小的王十子亦只有一岁,九年后,王子们陆续之国。
  据《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洪武三年四月辛酉条载:“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要之者, 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通鉴纲目》说,“帝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各城大郡,预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外卫边陲,内资夹辅。”
  王世贞《山堂别集》亦说:“明兴,高皇帝损益百代,以成彝典,而其指在封建本支,翼卫盘石。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还称赞道:“旨哉!斑固之引诗曰:‘介人维藩,大宗维翰,怀德怀宁,宗子维城’,岂直以昭展亲敦睦之义?盖首广树肺腑,以夹辅王室,有深长思焉。”
  《宁献王事实》说:“高皇帝念天下初定,而边土旷远,势须藩王控制,故简诸子英武智略者戌边。”其目的则在于让儿子们“藩屏帝室”。
  所封亲王,王府规模均超过当地最高官署布政使司。其藩国有封地,有奉禄,有护卫(军队);府内设文武臣僚以为辅佐,设王府官,设王相府,左、右相各一人,左、右傅各一人,参军府,参军一人,录事二人,纪一人,王相,王傅有文武之分,武相,武傅居于文相,文傅之上。
  朱元璋曾说:“朕封诸子颇殊古道,内设武臣。盖欲屏藩国家,备侮御边,闲中助王,使知时务。所以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洪武五年(1372)又规定: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简称护卫,每王府设三护卫和两个围子手千户所,子孙世袭,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均拥有特权,而这些权力,又以兵权最重。以后虽有罢王相府,改参军府为长史司,由左、右长史负责王府事务,但军权并未减弱,特别是在明太祖大杀功臣之后, 藩王的军事实力更有所加强。
  明朝宗室封号及其承袭办法如下:
  
   皇帝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皇帝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表中双线表示嫡长子继承法,单线表示其它庶子继承法(详见北京大学王天有教授《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据《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诸王载:“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 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受金册金宝, 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 六世以下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 ,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明初宗室请封,亲、郡王诸子均都定在十岁,至明中叶后,由于宗藩日盛,封婚或不能按时,所以六世、七世中多有是在十四五岁时,才被封为镇国中尉或辅国中尉的。如八大山人的祖父朱多炡,便是在十五岁时才被封为奉国将军的。
  其宗室的禄饷,据《明史》卷八二《食货志一》载:
  
   ┎─┬─┬─┬─┬─┬─┬─┬─┬─┬─┬─┬─┬─┬─┬─┃
   ┃爵│亲│郡│镇│辅│奉│镇│奉│公│郡│县│郡│县│乡│备┃
   ┃ │ │ │国│国│国│国│国│ │ │ │ │ │ │ ┃
   ┃号 王│王│将│将│将│将│将│主│主│主│君│君│君│注┃
   ┠─┼─┼─┼─┼─┼─┼─┼─┼─┼─┼─┼─┼─┼─┼─┨
   ┃俸│ │ │ │ │ │ │ │ │ │ │ │ │ │岁┃
   ┃禄│ │ │ │ │ │ │ │ │ │ │ │ │ │石┃
   ┗━┷━┷━┷━┷━┷━┷━┷━┷━┷━┷━┷━┷━┷━┷━┛
  
   ┎─┬─┬─┬─┬─┬─┬─┬─┬─┬─┬─┬┬─┬─┬─┬─┒
   ┃品│正│从│正│从│正│从│正│从│正│从│正│从│正│从│正│从│正│从│未┃
   ┃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九│入┃
   ┃秩│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品│流┃
   ┠─┼─┼─┼─┼─┼─┼─┼─┼─┼─┼─┼─┼─┼─┼─┼─┼─┼─┼─┼─┨
   ┃俸│ │ │ │ │ │ │ │ │ │ │ │ │ │ │ │ │ │ │ ┃
   ┃禄│ │ │ │ │ │ │ │ │ │ │ │ │ │ │ │ │ │ │ ┃
   ┗━┷━┷━┷━┷━┷━┷━┷━┷━┷━┷━┷━┷━┷━┷━┷━┷━┷━┷━┷━┛
  
  宗室禄饷其始尽支本色(即大米),既而本钞兼支。洪武时,官俸全给米,间以钱钞兼给,“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郡王“每岁支拨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见《明史》卷82)成祖即位,令公、侯、伯全支米,文武官俸则米钞兼支。以后,公、侯、伯视文武官吏,俱米钞本色折色兼支。明中朝以后,由于明王宗室子孙的日益繁衍,宗室的禄饷已远不如前(见《明史》卷八二《食货志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宗室禄饷之规定。陈洪谟《继世纪闻》说:“国初,亲王岁禄五万,他赐予尤多。不数岁,裁为万石。后以民贫赋少,给代、肃诸王仅五百石,多至千石。”至“正德年间,亲王三十位,郡王二百十五位,将军、中尉二千七百位,文官二万四百,武官十万。卫所七百七十二,旗军八十九万六千。=善生员三万五千八百,吏五万五千。其禄俸粮约数千万。天下夏秋税粮,大约二千六百六十八万四千石,出多入少,故王府久缺禄米,卫所缺月粮,各边缺军饷,各省缺俸=。今(指嘉靖四十五年1566前后)宗室王二等,将军三等,中尉三等,主君五等,及疏庶人、罪庶人凡五万余。文武官益冗,兵益窜名投占,徒烦抽补召募,名数日增,而实用日减”。(据明郑晓《今言》卷之二•一百六十五)
  
  4、初藩大宁
  
  朱权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14岁时封为宁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16岁时就藩于大宁。
  大宁位长城以北,喜峰口外,即古会州地,辖地包括今河北的北部,辽宁的西部,内蒙古的东部一带,一直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明洪武十三年设大宁府,属北平布政使司。共90余城镇,地域非常辽阔。
  自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元顺帝及一些大臣率残部逃入北方,经常袭拢北疆,是明朝与故元残敌斗争的最前线。因此,朱元璋在这条长城以外由东往西的边防线上,先后派九个皇子:西有肃王、庆王,中有晋王、代王桂、谷王、燕王棣,东有宁王权,辽王植、韩王松(未就藩)驻守,而朱权之大宁,则是连接东西防线的枢纽。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年仅十六岁的朱权之国大宁,“统封疆九十余城镇,龙朔三千余里”,“带甲八万,军车六千”,以超越了亲王护卫军19,000兵最高限额的规模,另统辖朵颜、秦宁、福余三卫蒙古骑兵,“视诸王为雄”,“胙土广衍倍于他王”(据《宁献王事实》)。
  明初,亲王和地方行政官员的关系,虽然名义上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但当时各省的行政、司法和军事长官即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都不过二品,而亲王嫡长孙冠服即视一品,地方长官均只能俯首听令,惟王权是从。
  据《宁献王事实》说:“每岁季秋,诸王相会,出塞捕虏,肃清沙漠。”朱权就藩之后,成为了北疆最有实力之一的藩王和统帅,又因他“智略渊宏”而得到了“宁王善谋”和“肃清沙漠,威镇北荒”的称誉。
  洪武二十九年,朱权在防务之余,“居常穷究史籍,于废兴存亡三致意焉。”并写了《通鉴博论》,并亲携《通鉴博论》入京呈进,受到嘉奖。在京城,朱权“于御府偶得所藏帝王谱图”,将古代帝王谱系进行校勘、整理和研究,并着手写《汉唐秘史》、《原始秘书》。又收集了另一部《天运绍统》的资料,后来因“乙卯从军入关”的事而中止,仅完成了《通鉴博论》,虽如此,但时人还是给予了朱权 “智略渊宏,被服儒雅”的评价。
  后来,朱权写了一部杂剧《肃清瀚海》(此剧今已不存),当得益于大宁的这段生活。
  
  5、改封南昌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乙酉,朱元璋病逝,因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病逝,皇孙朱允炆即位,国号建文。
  朱允炆因诸王势大,决定削藩,并制订了削藩计划。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不服,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名,并以““中分天下”之诺,使朱权共举兵南京,推翻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登宝辇趋奉天殿登极,成为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
  《罪惟录》说:“初,军中启事设二榻,及燕王得国,并登城楼,上设一榻。权悔从燕,佯风疾,止江口不入朝贺。”
  永乐皇帝为偿朵颜三卫骑兵在“靖难”中所立战功,将原朱权的藩国大宁还给了兀良哈,大宁行都司也迁往保定,自此大宁不再封国,朱权回大宁无望。
  洪武三十五年戊年(),朱权遣的人奏请封国“欲得杭州”(据《太宗实录》),朱棣不允,要他在建宁、荆州、重庆、南昌四郡中选一郡,朱权选择了南昌。
  永乐元年二月,26岁的朱权被允改封南昌。
  朱权由大宁改封南昌,封号仍袭依“宁王”,这不仅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似如客居,且物质待遇和藩地远不能与原大宁封国相比。据《南昌郡乘》卷之五•建置二:“巡抚都察院,在东西大街之中,明宁府子城内前宫遗址也。”又“江西布政司,在章江门内……永乐元年以其地并宁府。”《南昌县志》卷五十七•古迹:“宁王府旧布政司署,明永乐时献王权徙封江西即司署建邸。瓴=(谪去讠,右瓦)规制,皆无所更,惟改四门,南曰端礼,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北曰广智。传惠盘王、靖王、奠培王、觐钧五世,至宸濠以判伏诛府废。嘉靖间,即其基改建两院并各道衙门”。其位置在南昌城西北之章江门附近,范围包括今南昌市子固路东、胜利路西、杨家厂南、后墙街北一带。
  改为宁王府的藩宫,“覆殿瓴,用瓦而矣,不琉璃”,“所居宫庭,无丹彩之饰”。朱权从此蛰伏深藏,“退而韬晦”,除了偶有回京朝拜和短暂的出游之外,他似乎没有离开过南昌,直至薨逝。
   
  6、神隐西山
  
  朱权自改封江西南昌后,另在西山构精庐一区(据《神隐志下卷序》:“今西山之颠,有庐存焉”),开始了“觅许旌阳”(见查继佐《罪惟录》朱棣语)的生活。
  西山又名献原山、散原山、厌原山,绵亘于南昌城西、赣江以北20余公里远的一带。
  许逊所撰《玉真灵宝坛记》云:“钟陵之灵,钟大宝于西山。厥维西山,萃古今精气,实上下神仙一大区宅。有道之士,率由是出。”
  道光《新建县志》说:“(鹤岭)风雨池能出云气作雨。余诸山,或云阴山多浮屠,阳山多神仙。” 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净明派道教圣地,相传上古仙人洪崖亦在此得道,南昌“洪都”的别名,即源于此。
  神隐后的朱权,“不乐藩封,栖心云外,一日顾左右侍臣曰:‘爵禄空华,勋名仓影,每思仙道,住世长年,在昔常闻龙沙有讦,师出豫章,俗往来之’。侍臣进曰:‘疆土重任,未便远游。’忽尔布袍草履,挂冠宫门,飘然云水,至豫章天宝洞,结茅为屋……成祖文皇帝屡召就国,不赴,乃以其世子即于豫章即藩封,加封真人为涵虚真人,号=仙,日与张三丰、周颠仙咏歌酬唱。”(见《净明宗教录•涵虚真人传》)
  自此,“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藏其天真、高莫窥测者,天隐也;避地山林,洁身全节者,地隐也;身混市朝,心居物外者,名隐也”,“予之所避,则又不同矣,各有道焉。其所避也,以有患之躯,而遁乎不死之域,使吾道与天地长存而不朽。故生于黄屋之中,而心在于白云之外;身列彤庭之上,而志不忘乎紫霞之想。泛然如游云,=然如长风,荡乎其无涯,扩乎其无迹。洋洋焉,==焉,混混沦沦,而与道为一。若是者,身虽不能避地,而心能自洁,谓之神隐,不亦高乎?”(见朱权《神隐志序》)成了他的全部生活内容,并以“神隐”二字,匾书其室。
  至明正统三年(1438)朱权六十岁,他开始建造南极长生宫和寿宫(墓葬),于正统九年(1444)完成。四年后,辞世安葬于此。
   (待续)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