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四) |
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四)
萧鸿鸣
2、太祖朱元璋的文采
从朱元璋的经历及祖宗三代的名字来看,朱元璋出身寒微,小时放过牛,要过饭,且在寺庙里当了多年的和尚,幼年失教。然而,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诸多史籍不仅说他常和手下的文人讲经论史,列坐赋诗,还记载了他只是“略输文采”且能诗善画。
《明太祖革命武功记》说:
“元璋十岁徙西乡,既长,凤目龙颜,奇骨贯顶,廓然有大志。资禀生知,勤于闻善,每遇闾野乡校讲说诗书,比注意听之而不去。有儒衣数人讲学以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为六人,元璋曰:微子王子箕子所封爵与国也,微仲比干胶鬲是人名。众皆叹服。就学,聪明过人。”
《双槐岁钞》卷第一:
“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元化自然。尝谓侍臣曰:‘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涣然理顺,岂非天生邪?’见于《御制文集》者,可慨见已。”
朱元璋的诗
《明史》记载朱元璋:
“《明太祖文集》五十五卷,《诗集》五卷”(见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艺文四,中华书局 2459页)。
黄瑜在《双槐岁钞》卷第一•御制逸诗说:“得逸诗二首。《赐都督杨文》云:‘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马鸣甲胄乾坤肃,风动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更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庆百劳。’《赐善世法师文彬凤阳行》云:‘老禅此去正秋时,临淮水碧见苍眉。明月淮海镜清影,广寒处处影常随。水帘洞口溪云白,知是山人爱游客。淮海月高天气凉,西风凋叶衬长陌。清霜将降雁鸣天,淮之南北尽平川。荆山神禹凿,役使多幽玄。禅心若欲与对越,切莫将心恋丹阙。野人本与红尘隔,且去西边弄明月。’声律醇正,音响清越,真所谓昭回之光,下饰万物,虽工于唐者万不逮也。”可见前人对朱元璋诗的评价不低。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还列举了诸多前人记载朱元璋在诗文方面的事迹。
《双槐岁钞》又说:“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览川流之不息,陋九程秋水赋言不契道,乃亲更为之。赋成,召禁林群臣观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赋以进。”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铺叙成阐,诣东黄阁次第投献。上皆亲览焉。复▲品评于其间,已而赐坐,▲大官进天厨奇珍,内臣行触。触已,上顾濂曰:“卿何不尽饮?”濂出,跽奏曰:“臣荷陛下圣慈,赐以醇▲,敢不如诏?第臣年衰迈,恐不胜▲杓,志不摄气,或愆于礼度,无以上承宠光尔。”上曰:“卿姑试之。”濂即席而饮。将撤,上复顾曰:“卿更宜▲一触”濂再起固辞。上曰:“一触岂解醉人乎?卒饮之。”濂举触至口端,又复瑟缩者三。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为?”对曰:“天威咫尺间,不敢重有所渎。”勉强一吸至尽。上大悦。濂颜面变▲,顿觉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上复笑曰:“卿宜自述一诗,朕亦为卿赋醉歌。”二奉御捧黄绫案进。上挥翰如飞,须臾成楚辞一章,曰:“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臣兮举触。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泛▲▲兮银浆。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濂既醉,下笔欹倾,字不成行列。甫缀五韵,上遽召濂至,命编修官朱右重书以遗濂。遂谕濂曰:“卿藏之以示子孙。非惟见朕宠受卿,亦可见一时君臣道合,共乐太平之盛也。”濂五拜叩首以谢。上更敕侍臣应制,赋醉学士歌者四人:考功监丞华克勤、给事中宋善、方征、彭通闻。而续赋者五人:秦府长史林温、太子正字桂彦良翰林编修王琏、张唯、典籍孙贲。彭与孙皆吾广人也。”
黄佐《翰林记》:“太祖常出御制诗文,以示词臣。太子正字桂彦良即于上前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詹同私戒之。上知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娇柔也。”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丙午年六月,上祷雨钟山获应,赋七言喜雨诗,命待制黄哲等广和。已而诸将告捷,多令翰林诸臣应制赋诗,上亲加品评。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题,命典籍吴伯宗赋之,援笔立就,词语峻洁。上嘉其才敏,赐织金锦衣。当幸清流痒,赋诗,命扈从儒臣和之。起居注刘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纵逸,功成犹遣历间关”之句。上叹赏曰:“可谓安不忘危。”赐以白金文绮。又起居注蒋子杰应命即物赋永,立成。上大悦,特宠赐和章。一日命韦儒撰豢鹤文,吴府伴读王骥操觚立就,学士宋濂为之进呈。上称善。及日将南至,大祀于▲丘,上复命韦臣赋七言律十二韵,冠以三百言序。骥与黄昶先成,跽读御榻前。上听毕,加奖励,命进学禁林云。”
解缙《春雨轩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卫之龙门,禾有异茎同穗之祥。今上皇帝遗使来进,韦臣上衷贺。以祖高皇帝亲御翰墨,为诗一章,以赐今上皇帝。其诗首言创业之艰,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乱之师,拖民致治之略。中言天锡丰登之屡,史书垂示之严,明堂禋之重。末示谦冲戒谨之意,为善不足之诚,大矜下民之惠。与民同乐之盛心,滋于言表。尽不以嘉禾之祥为可矜,而以为可惧,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业业,足以垂训于千万年。今上皇帝服膺圣训,念手泽之存,飒诵追维,不能自己,乃永乐三年用摹勤于石。拓本装治成轴,分踢诸王及近臣。于是臣缙亦得与赐焉。”
杨慎《艺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乡试贺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弹丸黑子之地;传一廖二,成长统函夏之天。”传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颂中谓“传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杂存》:“宋太史濂乞归时,御制诗二首饯之云:“白下开尊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濂续云:“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上悦,赐白金、婚币、文绮,曰:“与汝作百岁衣也。”自是岁一朝焉。”
(陈)田按:“尧山堂外纪:‘洪武十年,宋学士景濂乞骸骨归,华亭朱孟辨纪其事,作诗送之:“城上春云▲更飞,念卿此地迹应稀,臣身愿作随阳雁,一度秋来一度归。”’据此则又为孟辨诗,而非太祖与濂▲续也。诗亦小有异同。”
周亮工《闽小纪》:“林廷纲洪武初,承太祖亲擢吏科给事中,宠遇日隆。尝侍游江间殿。太祖首唱诗二句曰:“江间小殿与云齐,梁上新添燕子呢。”公承旨足成三聊曰:“雉尾晓开红日近,龙衣春泾彩云低。旌旗影里貔貅息,斧钺门前骐骥嘶。▲笔诗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赐新题。”后赐名恒忠。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书。既下集庆,始厌马上,长篇短歌,操笔辄韵,有魏武乐府风,制词质古,一洗骈偶之习。”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草木子谓上有佳句云:“鸟啼红树里,人在翠微中。”天下诵之。又皇太子新月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岛。”野史附之,谓为太祖及懿文不享国之证。草木子乃元遗民国初所著书,谓上者,顺帝也;皇太子者,爱犹识理达腊也。盖以其不获有天下,而在东宫颇擅权,故记之耳。《高帝集》无此二句。
朱孟震《续玉笥诗谈》:“近有作道听录者,指黄巢永菊、元梁王晓行之作以为高皇;宋人讥高宗养鸽诗载叶氏草木子,而以为武宗北狩。书非异闻,时非久远,尚谬妄若此,况远且僻哉!”
(陈)田按:“明史艺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诗五卷。四库着录二十卷。自汉祖以马上得天下,大风一歌,妙合音节。明祖起自布衣,与汉合符,御制篇章,炳为宏。野史所载,最为繁杂,兹择其可信者着于编,以瞻一代之风尚焉。”
这里略举几首朱元璋的诗:
1、《咏竹诗》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2、《乐府词》
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尘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3、《咏鸡鸣》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退残星与晓月。
4、《题老子废庙》诗:
庙古鸦昏集,遥瞻起敬心。路幽人迹杳,碑偃草严深。
度关先紫气,云后永沦沈。惟有庭前树,多年茂作林。
从现存的史料和朱元璋的诗来看,朱元璋的诗通俗易懂,诗文中虽有许多戏谑、调侃乃至乡间俚语之句,但朱元璋的骈文诗,不仅韵仄规矩,且具文采。其诗流传至今能见到的,大约还有三十多首。
朱元璋的书法
朱元璋的书法,今虽已难觅其踪,但从各种史料中,还是能见到朱元璋书法的只鳞片甲记载。
《书史会要续编》说:“太祖皇帝,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端严遒劲,妙入神品。” (见朱谋=《书史会要续编》)
《凤阳新书》:“御书亭,在龙兴寺内,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圣主御书‘第一山’三大字,勒石树立,制极高邃,为中都之壮观也”。
后人对此“第一山”三字也多有赞誉,如周启在陪蜀王祭奠皇陵时所作《中都龙兴寺御书第一山》诗就说:“九重宸翰丽天文,三字穹碑压厚坤。山色不知今古异,地灵惟戴帝王尊。蛟龙绝巘盘宇构,狮象诸天拱寺门。千载钟王夸健笔,敢同羲画与时论。”
该“第一山”碑至明末时已毁,今碑高3米多,字大如斗,正楷,系仿朱元璋书法摹刻。
明顾复所撰《平生壮观》书翰•卷五,记载朱元璋的书法则更为详细:“太祖……与中山王徐达手=,白纸,字如古钱。云大军下山,东省院官员甚多,恐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云云,后押字甚奇。
有一手=。区画王保保事宜。纸短字少,押同。
有一手=。云吴王亲笔。差人=至军前。教左相国徐达,知会获到寇军就于军中典刑云云,押字半寸。
又短=三行。教总兵官堡各营见在马匹,押。
折帖手=。白纸,云中刚会存辉取九名云云。字寸半。将六十言。面书一密字。大抵道家科=事。无押。
明太祖少遭坎坷,未尝学问。其作字岂当以八法求之。观其区画军机驾驭将帅于千百里之外,如臂之运指,而英断截然如此。”(见明顾复撰《平生壮观》道光蒋氏宋体精抄本)
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太祖御札。江阴侯停封追券在靖难时,其裔孙所藏,惟太祖高皇帝未定鼎以前御赐四札在焉。此史册所不载者,仅录之以为世宝。[扎中国典是侯初名]。‘密旨教江阴卫指挥吴国兴知会:即日我用马军往淮上取濠州安丰,你那里则是守城,不须与人野战。你那城中马军,可拨一百精锐的,教忽雷王元帅领来厮杀。你料着不妨,便拨将来’。
龙凤十二年十九日亲笔:‘吴王令旨教连阳卫吴指挥:如今贼寇近我境界下营,不问多少,则是掣军的法。而[缺]你则是牢固守城,不妨可战即战,不可战,等大军来与他厮杀。’十二日:‘吴王令旨教连阳卫指挥吴国兴:即是贼兵来,近境界边厢,须要严兵固守城池,我城中粮食草料广有,不必便与他战,不必便望应兵。你且守两个月日,我方来救。贼人此行,不过则是要解泰州之围。这等计量,如和解得?我既是要征他城子了,如何无堤备,教他解了围?他若要来时,江南船都休要出来,惹放来上面,深入我境,我自有分晓。泰州早晚下,你守两个月时,泰州先下,不要轻意与他战。你不见着东胡参政儿子率兵守城如此谨慎,长兴小耿指挥也那般谨慎。你兄弟二人及大小头目,如何不强似他每?则是牢手。亲笔。’润十月十六日:‘徐相国差屠千户报道捷音,当日辰牌时分克复泰州城池了当,全城军民尽皆俘获。亲笔。’”(据中华书局1997年12点校版)
此四统御札书法若何,早已散佚不得见,正如顾复所言:“太祖少遭坎坷,未尝学问。其作字岂当以八法求之”。但此太祖御札,为其战时之密札,并无幕僚的修饰,故而札中通篇大白话,当是太祖朱元璋真实文采的再现。
今各地博物馆尚能见到朱元璋的书法作品,据鸿鸣搜集,已知的有如下几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帝行书手=》七开,册页,纸本,尺寸不等。作者:朱元璋、朱高= 朱瞻基。(但在注中说明:“朱元璋一通已佚”)。
《行书大军帖》页,纸本。作者:朱元璋。33。7=47。4公分。
《行书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其内容所及,乃为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着力攻打北方。其信札乃是告谕部下,明军所过之处,如何妥善处置收降的元朝官员等事。信札内容明白通畅,书法结体端正,提按分明,行笔自然流畅,字行间距仪态生动,雅拙中不乏挺拔,可谓其风神独具,幅未署有“朱”字花押。
其释文如下:
“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已。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行草第二十五》中评价道:“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此扎书信,可见朱元璋书法“雄强无敌”一斑。
无锡市博物馆藏:
《行书手谕》卷,纸本,36。2=59。2公分。作者:朱元璋。(均见《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第五册,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朱元璋的绘画
《画史绘要》载:“太祖皇帝常命画史周玄素绘天下江山于殿壁,玄素对曰:臣未尝遍历九州岛,惟陛下赐草规模,臣谨依润之。上即操笔倏成大势。玄素对曰:陛下山河已定,安敢复动。上悦。”
此则记载,虽显见画史周玄素的献谀,但是朱元璋“操笔倏成大势”的描述,多少表达出朱元璋在“武功”之外,对绘画的涉猎。
(待续)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