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梧桐书屋 收藏:0 回复:0 点击:4454 发表时间: 2007.06.15 02:04:00

人性的审判——《惊世大海难》悬疑破解


  人性的审判
  ——《惊世大海难》悬疑破解
  
  1
  
  一艘“巨鲸”号客滚轮在内陆浅海神秘沉没,酿成举世震惊的“12.21”特大海难事故。船上265人,260人死亡或失踪,仅5人获救,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计。一时间,举国上下悲痛,神州遍地招魂。消息迅速传遍全球,联合国降半旗致哀。
  
  ……
  
  两年后,一切都似乎像大海一样平静下来,活在这个世上的人似乎个个都很幸福。然而,大海的平静只在表面,它掩盖不住海洋深处的汹涌波涛。
  
  死于海难的260个冤魂,怎么可能悄无声息呢?
  
  叶雁痕虽然接替在海难中失踪的丈夫担任了蓝鲸航运集团总裁,但是她的生活就一点也不平静,甚至,每到黑夜降临的时候,总会有比海难更恐怖的噩梦缠绕着她。
  
  怀旧船长的长篇悬疑小说《惊世大海难》就是由叶雁痕的噩梦切入的。伴随着噩梦还有一件令她不寒而栗的怪事发生。
  
  六年前,叶雁痕刚从希腊回国,将“一枚精巧的船舵模型”——“整个船舵呈雪花状,八个手柄,直径寸余,轮毂为水晶所制”“送给了丈夫苏浚航,作为丈夫的生日礼物。丈夫是航运界知名人士,特别喜欢收藏有品味的航海模型。那真是幸福的一天。丈夫明确表示,要将这只船舵永久带在身边。”
  
  丈夫苏浚航在两年前的大海难中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可是他的随身之物,这只“被鲜血染红”的船舵却突然间静静地躺在叶雁痕的书桌中央。“船舵神秘出现”究竟预示着什么?“难道丈夫和弟弟没有死?”
  
  ……
  
  叶雁痕再也忍受不住,下决心要解开悬疑的谜底。
  
  2
  
  于是,故事引入了一个重要人物——真相调查集团总裁孟中华。叶雁痕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能给她答案”,就是指孟中华。与此同时出现在我们视野的还有一个男人与孟中华无论哪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反差。
  
  孟中华“头发像高尔夫球场上的进口草坪一样,不仅油亮,而且被精心修剪过;当兵时的那张娃娃脸如今像是在白面馒头上均匀地涂了一层奶油;他的脖子已特征不明,连接头部和身体的那部分全是肉,中间的那条细缝像被麻线勒出来的;那双牛眼仍然很大,不过一片浑浊,无法让人从中读出任何秘密”,“不过从他考究的衣装可以判断,这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虽然,很难让人相信他只有36岁。”
  
  而“坐在他对面的”,则是孟中华“当年的老排长,还是那样的瘦。不同的是,当年的板寸头如今变成了一蓬衰草,且有不少白发夹杂其间。那张仍然瘦削的脸似乎因为营养不良而变得苍白,细密的皱纹像受过强烈震荡的玻璃裂痕一样从眼角向脸部延伸。那双眼睛依然黑亮,但显得更加忧郁了”,“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判断:这是一个让生活挫败过的男人”。
  
  这个男人叫萧邦。过去在部队是孟中华的老排长,而现在则因为“脱军装后,找不到工作,做生意又赔了”,老婆离了婚,“在农村的老母亲需要照顾”,还要负担女儿上学三分之二的费用,眼下求到孟中华门下“赏碗饭吃”。
  
  孟中华当然知道萧邦的价值,他突然从巨大的老板台后绕出来,紧紧地握住了萧邦的手,动情地说:“老排,你见外了。我有今天,全是因为你当年的栽培!你这样的英才,请都请不到啊!”
  
  不论孟中华是否言不由衷,眼下十分需要萧邦却是事实。
  
  孟中华把萧邦以“真相调查集团第一副总裁,刚刚从真相北京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升任集团副总”的身份介绍给叶雁痕,并且告知:“叶总,如果您相信我,也请相信萧总,萧总才是真正的大侦探。您交代的任务,具体由他负责。实话告诉您,我的这位老战友,只有三种案子他才接,一是省部级以上领导,二是巨星名人,三是酬金在百万以上。要知道,真相虽然无法与蓝鲸相比,但我们做事是有分寸的。”
  
  尽管叶雁痕满脸狐疑,忐忑不安,尽管萧邦假借看相十分准确地剖析了她深藏内心的隐秘令她十分反感,但是最终她还是接受了孟中华的安排。
  
  于是,萧邦开始了破解悬疑的调查。
  
  3
  
  孟中华为萧邦提供了所有必要的装备,包括一张《华夏新闻周刊》记者证。于是,萧邦以一名记者的公开身份迅速展开了调查。
  
  调查自然从五名幸存者入手。虽然,看起来调查似乎不太顺利,却总算没有遇到太大麻烦。萧邦从三名幸存者那里获得的调查结果显示,叶雁痕的丈夫苏浚航及弟弟叶雁鸣确实已经遇难。但是,这个调查结果可信吗?不要说叶雁痕疑惑,就是萧邦本人也感觉到这些幸存者的口述似乎已经被人预先设计。
  
  确实如此。试想,这样一场惊世大海难,怎会没有官方正式的调查,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一切都早已有了定论。尽管260个冤魂心有不甘,但是谁还能说出什么惊世真相来呢?
  
  所以,孟中华在萧邦着手调查之前就曾对其说:“实话告诉你,公司现在面临困境。我们急需叶雁痕这笔钱来化解危机。”是啊,100万不是一笔小数目。看来孟中华真正关心的并不是真相,而是怎样让叶雁痕相信并满意他们设计的调查结果及证据。所以,后来当萧邦开始怀疑的时候,孟中华又通过孟欣恳切地对他说:“以你的做事风格,你很不愿意受到愚弄或者欺骗,也不想欺骗别人。但孟总让我转告你,他不是有意骗你,而是没有办法,公司需要这笔业务,更需要你的配合。……做我们这行不易,我们要赢利,而且孟总请你做第一副总也是真心的,我们的利益捆在一起啊,请你三思!”
  
  看来,事情应该是这样的:造成大海难的主客观原因早已有了定论,如果不是叶雁痕噩梦惊心,原本就无需旧话重提,而这恰好为孟中华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正好此时穷困潦倒的萧邦来投奔孟中华,这又为孟中华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手。孟中华知道萧邦的分量,叶雁痕也渐渐了解并相信了萧邦的分量。只要萧邦配合,孟中华便可以给叶雁痕提供一个足以安心睡觉的理由,而叶雁痕则可支付给孟中华100万元买一个心安理得。
  
  事情真是如此吗?孟中华弄假真的仅仅为了得到那100万吗?
  
  萧邦倒真的配合了孟中华。但是,叶雁痕却不肯就此罢休。她爽快地答应支付孟中华100万元,却提出要单独聘用萧邦重新调查——
  
  ……
  
  孟中华又点了根烟,说:“好吧,恭敬不如从命。那叶总准备什么时候再请萧总出马?”
  
  “就从现在起!”叶雁痕说,“这次我出500万,不过我要与孟总约法三章。”
  
  孟中华的肉包子眼闪了一下,微笑着说:“请讲。”
  
  叶雁痕脱口而出:“第一,萧总必须随时配合我的工作,说俗点就是随叫随到,甚至要住在我的家里,负责我的安全;第二,时间不能少于3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三个月内能够让我满意,萧总就算交差了;如果三个月还不能达到我的理想状态,满三个月就可以自行离开;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这次孟总不能干涉萧总的行动,不能与萧总见面,也不能与萧总通话或发任何信息,总之您与萧总不能有任何交流。如果能满足这三点,我们就成交。”
  
  孟中华在思考。几分钟后,他转头看着萧邦,亲密地说:“老萧,你看呢?”
  
  萧邦想也没想,说:“只要孟总同意,我没意见。”
  
  孟中华哈哈大笑,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对叶雁痕说:“好吧。既然叶总说从现在开始,我就马上离开,免得叶总怪我不遵守约定。”
  
  他居然头也不回地推门出去了。
  
  ……
  
  已经平静了两年的大海难,由于叶雁痕的固执,又要挑起新的波澜。真的是因为叶雁痕出于噩梦难眠一再坚持才重新开始调查大海难真相的吗?
  
  不论是什么原因,总之,真正的调查似乎从此刻才开始。
  
  4
  
  怀旧船长不愧是悬疑高手,《惊世大海难》确实是悬疑佳作。小说每一个章节都给你设置了扣人心弦的悬疑,随着一个悬疑的破解,紧接着又一个悬疑产生。如此连环相扣,令读者非一口气读完不能罢休。甚至到了读罢全书,仍留有悬疑让你回味无穷。什么叫做精彩?从这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当蓝鲸航运集团总裁叶雁痕出于个人需要,决定出重金单独聘用萧邦,并要孟中华回避的那一刻,平静了两年之后的大海难真相调查真正开始了。这意味着对于早已定论的挑战,意味着要揭开早已定论掩盖的内幕。
  
  毫无疑问,叶雁痕看到了萧邦的真正价值,这个穷困潦倒前来投奔昔日战友的萧邦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随着真相调查的日渐深入,孟中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越来越感觉低估了从前曾经栽培过自己的那位萧排。不仅如此,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日渐感觉到了萧邦的巨大,并被这巨大压迫得透不过气来。
  
  凯迪网络atong说萧邦是“中国第一男子汉”,说因为有了这部“小说中的第一男主角萧邦”,“可以稍微弥补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缺乏广受欢迎的男子汉艺术形象的缺憾”,他的评价实在一点儿也不过分。
  
  萧邦的“男子汉艺术形象”是通过大海难真相调查的全过程逐步塑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充满着阴谋和陷阱,处处有暗算和诱惑,黑白两道、各种势力都神秘地出现在萧邦周围,谁是朋友?谁是对手?谁在真正支持他的调查?又是谁在为他的调查设置重重迷雾和障碍?非同寻常的斗智斗勇,死里逃生的惊险遭遇,一幕接一幕,尽显萧邦的人格魅力,一章连一章,都给读者以阅读快感。
  
  事情很明显,有一股,不,应该说是多股巨大的势力企图竭力掩盖真相,萧邦的调查完全不同于一般应付差事,流于形式的那种调查,他的执著,他的大智大勇,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因此成了众矢之的。随着调查的深入,就连雇用他的叶雁痕也对他产生了怀疑——
  
  ……
  
  叶雁痕沉默了一会,突然说:“萧邦,我怎么感觉你好像无所不知似的?”
  
  “我?”萧邦露出吃惊的表情,“我知道什么?”
  
  “我也不知道你知道什么,反正,在‘12•21’海难这件事上,你似乎比孟中华知道的要多得多。而且,你的目标似乎同孟中华很不一致。”
  
  “请叶总直说吧。”萧邦恢复了平静,“如果我与孟总不一致,我连工资都领不到,这说不过去吧?况且,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叶雁痕沉吟了一下,说:“你知道一个叫李子仪的人吗?”
  
  “知道。”萧邦说,“就是‘12•21’海难中第四个幸存者,一名汽车司机。”
  
  “那你知道这个人失踪了吗?”叶雁痕直直地看着萧邦。
  
  “不知道。”萧邦说,“看来叶总请的侦探不止我一个啊。”
  
  叶雁痕没有直接回答他,自顾自地说:“应该说,我对孟中华的了解和他对我的了解差不多,但为什么我对你几乎没有了解呢?而且,我居然对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的人如此信任,而为什么又对一个非常有能力而且比较了解的人那么怀疑?”
  
  萧邦闭上了嘴巴。
  
  “萧邦,能问你几个问题吗?”叶雁痕坐下来,呷了口咖啡。
  
  “可以。”
  
  “第一,你到真相公司的时间是我们见面的当天,而非孟中华所说的那样,你原来是真相集团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孟中华为何你一来就让你当常务副总?而我打电话约孟中华的第二天,你就到了真相公司?这是不是太巧了?第二,你在调查过程中已经确切地知道所谓的调查不过是孟中华提前一步安排好的一场戏,为什么还要继续配合孟中华表演,以骗取我的信任?第三,你为何要化装成洪文光的模样来与我谈判?第四,当我突然要求你留下来时,你假装征得孟中华的同意,而实际上非常乐意留下来,丝毫没感到惊奇,这是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萧邦似乎早有准备,“那就是我要查出这起海难的真正原因。”
  
  “你难道真的怀疑是我导致了这场海难?”叶雁痕嘴唇有点发抖。
  
  “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是谁。也许是你,也许是其他人。”萧邦说,“但无论是谁,都必须对这起海难负责,真相必将大白于天下!”
  
  “你究竟是谁?为什么要查这起该死的海难?你有这个义务吗?天下那么多人,就你一个人有良知吗?”叶雁痕似乎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260条人命不明不白地葬身大海,你还讲什么良知?”萧邦也激动起来,“难道只有那些有身份的人的命才值钱?而那些平民百姓的命就那么低贱吗?”
  
  见叶雁痕怔了一下,萧邦压住了情绪,在她对面坐下来,安慰她说:“叶总,说实话,通过接触,我感觉你虽然有些嫌疑,但很可能没有罪。你也不用追问我了。既然我们要坦诚合作,我也实话告诉你。其实,在我来真相公司之前,我已经有了一份工作。”
  
  “什么工作?”叶雁痕眼睛亮了。
  
  萧邦从口袋里掏出两个证件,递给叶雁痕。叶雁痕一看,是两个记者证。两个《华夏新闻周刊》的记者证。
  
  萧邦笑了笑,说:“这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记者证,其中一个是假的,是孟中华给我办的。而另一个才是真的。我的任务,就是彻底调查清楚‘12•21’特大海难事故,然后做一期专刊,并且我也有私心,还想出一本书。事情就这么简单。”
  
  叶雁痕松了一口气,说:“那你怎么不早说?省得我费那么多事!”
  
  ……
  
  这么说,即使不受雇佣,萧邦也要调查,因为这是他的“任务”,那么,果真仅仅为了“做一期专刊”,捎带着“想出一本书”吗?事情果真“就这么简单”吗?
  
  至少,我们知道了,真正想通过调查揭开大海难事故真相的正是这位萧邦,而非他的雇主叶雁痕。
  
  5
  
  是的,正如许多强大势力核心人物所估计的那样,萧邦来头不小。所谓穷困潦倒,所谓无奈之中投奔战友,都是萧邦低调进入调查角色的烟幕弹,而且他还成功地促成叶雁痕力主调查并充当雇主,使自己处在“拿人钱财,为人消灾”的私人侦探这样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
  
  且不论萧邦究竟有何来头,单就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足以证明他不仅是真调查,而且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试想,大海难事故真相能够掩盖得如此严实,两年来竟如此平静,其中的奥秘,复杂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的利益钳制,不用明说也可想而知。倘若上级机关按常规下达文件,组成调查组,予以调查的话,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当今的中国社会现实,重大的,例如矿难之类事故屡有发生,有关部门自然都会调查事故原因,查处责任人。那种调查及查处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在利益面前,普通人的生命何等低贱?何曾有人对那些利欲熏心者进行过人性的审判?
  
  怀旧船长对于现实认识得很透彻,因此他的小说正如atong所评价的是一部“深刻的小说”,它不仅仅具有“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而且还具有“直接干预现实的能力”。 怀旧船长又是一位理想主义作家,他把自己“直接干预现实”的理想模式渗透在小说之中。
  
  不要以为这部小说是反腐之作,造成大海难事故并非官场及商场的高层腐败这一个原因,揭开真相,加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诸多因素汇聚的结果。而这诸多因素归结起来,无不反映出人性的丑陋。“最大的灾难在于人的内心”,这部小说与其说是调查并揭开了大海难事故的真相,不如说是扒开了一切面具一切伪装,入木三分地进行了人性的审判。
  
  正当幕后指使者以为萧邦已经成功地被杀,意欲举杯庆祝之时,萧邦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出现在他们面前。“12•21” 特大海事事故,已经告破。正义凌然的萧邦将破解其中的诸多悬疑。
  
  那么,“到底是谁制造了这起海难呢?”
  
  第一个就是苏浚航的妻子,蓝鲸集团总裁叶雁痕女士,因为情,为了报复,竟然酝酿了一个计划:命令她的弟弟叶雁鸣借着同姐夫考察“巨鲸”号之机,设法在船上杀死苏浚航,然后抛尸大海。只是因为叶雁鸣实在下不了手,事实上并没有得逞。其情节并没有构成杀人事实,因此虽然有罪,却是这起海难中,罪责最小的一个。
  
  蓝鲸集团副总裁,苏振海的女婿王啸岩权欲膨胀,策划谋杀苏浚航,以取而代之。他给其表兄杜志明下达命令,一定要想办法结果了苏浚航。杜志明引爆炸药,间接引发了“12•21”海难事故。王啸岩谋杀苏浚航证据确凿,但他完全是为了争夺公司权力,倒不是想故意制造这起惊天的海难。
  
  孟中华,曾是萧邦手下的兵,当年那个在部队成绩优良的乡下孩子,怎么会突然变成了一个魔鬼?那是因为“利”。 孟中华出身贫苦,一直梦想着成为巨富。利欲熏心的孟中华已接近疯狂。他利用保险理赔之途,竟然蓄意制造沉船事故——为了在获得保陪之后得到500万元,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让他的12辆货车免检上船,在其中有两辆货车藏了爆炸物品并派自己的心腹跟踪上船,其目的就是要一举将“巨鲸”号炸沉。而且,孟中华还是一个变态的人,他强奸了自己的亲侄女孟欣,后来又供她上大学,将她培养成一个供自己利用的机器。一方面,孟欣是叔叔的情人;另一方面,她又要按叔叔的指令去勾引有权有势的男人,干出下流勾当并记录下来,成为要挟这些人的重要手段。
  
  大港市第三把手,主管公、检、法的政法委书记张连勤,手段更高,控制了孟中华和小马,并让他们自相残杀,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张连勤是个官迷,为了挤走大港市原主管交通的副市长郭凤潮,达到自己官升一级、如愿回到大港的私欲,而不惜以民众的生命和财产作为代价。船上第一次发生爆炸,就是张连勤安排的人所为。他知道如果仅仅是沉船,人死得不多,对郭凤潮的影响也有限,因此早就利用自己的权力,将云台市搜救的船只调出去了,说是支持政府的经济建设。这样一来,在那么冷的冬天,200多号人活活被冻死在船里或海水里,真是惨绝人寰啊!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为什么大海难的真相被捂得严严实实,为什么怎么多人千方百计阻挠萧邦的调查。不错,这是小说,不是真实的事件。然而,这并非作者怀旧船长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的故事。应该说,这是太多的现实折射在怀旧船长的大脑里,然后经过创造性的艺术提炼,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难道不是吗?稍微关注时事的人都不难从小说中看到现实的影子。类似的事故,类似的人,在中国大地上难道还少吗?
  
  为了私人恩怨,为了争权夺利,因为利欲熏心,因为官迷心窍,都可以置他人生命与财产于不顾,这是何等丑陋、何等肮脏的人性!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灾难吗?
  
  大海难事故的真相终于揭开了。那么,那位令世人尊敬的航海家,蓝鲸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苏振海呢?大海难事故与他有何关联呢?
  
  
  6
  
  是的,已经75岁的老船长苏振海有令世人惊叹的人生阅历,有享誉海内外的光辉业绩,有足以令人仰望的各种头衔,而且他是蓝鲸集团真正的主人,是巨大财富及他人命运的主宰。人生中的荣誉、地位、财富等等,他拥有了一切。他还有必要参与制造大海难事故吗?
  
  读者一路读来,谁也不会想到惊天大阴谋竟会出自这样一位几乎完美无缺的老者之手。而萧邦确实道出了这起特大海难的惊世真相:“12•21”海难,最大的阴谋者或是主谋,就是我们敬爱的苏老船长。
  
  事实就是这样无情,所有美丽的光环遮掩不住人性的丑陋。而且,当丑陋的人性被美丽的光环遮掩起来的时候,会变得更加可怕,会酿成更大的灾难。
  
  让我们先来看看致使叶雁鸣噩梦惊心的悬疑:她的丈夫苏浚航究竟是死是活呢?
  
  就在萧邦出人意外地出现在所有当事人面前的时候,他首先带来了苏浚航的死讯——
  
  “据我所知,苏浚航先生已经死了”,“就在今天。”萧邦冷冷地说,“时间是中午十二点二十三分,地点是大港海事大学对面的一家航海模型专卖点,是被人枪击在专卖店后院的一间模型制作室里。他的尸体,现在停在大港市第二火葬场的太平间。”
  
  原来,当时苏浚航带着叶雁鸣、大副去放置小轿车的第三层货舱检查时,汽车突然爆炸,当场将苏浚航炸昏,他的脸部也严重灼伤。苏浚航经过船医的抢救,醒了过来,联系起叶雁痕平时的表现,开始怀疑叶雁鸣,于是他决定将自己与叶雁鸣隔离开来,等上岸后再收拾他和他的姐姐。但让苏浚航没想到的是,他躲进了散席舱后,货舱又连续发生了爆炸,船又强行调头,导致倾覆,他自己因为有过硬的潜水技术,逃得性命,深感此次海难是人为制造而成的,因此他做了面部植皮手术,隐姓埋名,在大港海事大学附近的“船模一条街”干起了制作船模的营生,私下里调查这起海难的真相。
  
  经过两年的调查,他掌握了大量证据。他本来可以直接杀掉叶雁痕,但他也清楚,叶雁痕虽然有杀他之心,毕竟叶雁鸣没有实际行动,而自己过去的确曾有对不住妻子的地方。但这种恨又使他难以平静,于是他决定让叶雁痕送给他的礼物——也就是这枚船舵出现,让妻子也受点儿精神上的折磨。再者,他也想通过这枚船舵的出现,观察叶雁痕到底有什么行动,便于他顺藤摸瓜,找到更多的证据。于是,23天前的那个晚上,就出现了叶雁痕卧室里突然出现带血船舵的那一幕。果然不出苏浚航所料,叶雁痕发现船舵后非常惊恐,便找到了孟中华。而孟中华正好借机大做文章,设计了许多陷阱,使本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叶雁痕不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卷入更大的漩涡之中……
  
  那么,究竟是谁杀死了苏浚航呢?
  
  读者万万想不到,凶手就是苏振海的义子马红军,而主使者就是苏浚航的父亲苏振海本人。
  
  为什么?一个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处心积虑地杀死自己的儿子呢?答案与苏振海为什么蓄意制造这起海难完全相同。
  
  林海若是苏老船长从街头拣回来的弃婴,从小对苏老船长就非常崇拜和依恋。林女士长大后,的确是位绝色美人,可以说人见人爱。尤其是苏浚航,对林海若更是如痴如醉。当然,后来的小马和王啸岩也对林女士十分垂涎,可是林女士只爱两个人,那就是老船长和苏浚航。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于是,就有了林女士坚持嫁给苏老船长却为苏浚航生下了孩子洋洋的事……
  
  苏振海是个极其强权的人,加上精力旺盛,总想持续体会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而苏浚航不甘心当个傀儡总裁,大力对蓝鲸内部实行改革,提高了员工的待遇,深受大家拥戴。一来苏浚航翅膀硬了,二来儿子对父亲占有她心爱的女人十分愤恨,因此对父亲的指示口头应允,私下又是一套。这使苏老船长十分震怒,一度动了杀机。苏振海对于苏浚航擅自作主,与云台航运公司合作成立的云台轮渡公司十分厌恶。考虑到“巨鲸”号上了高额保险,对蓝鲸损失不大。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苏老船长下决心为云台轮渡公司制造一起海难,使之成为上级政府取缔的事故公司。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苏老船长制造了这起海难。当然,他制造的方式与其他人都不同。除了引爆车辆,最主要的是他牢牢地抓住了船长邵剑雄。当大家都在骂“巨鲸”号船长调头是个大失误时,又有谁知道其实是苏老船长下的命令。如果“巨鲸”号不调头,船的损坏在所难免,但绝对不会造成一起惊天的海难。原来,这最后的一击,是苏老船长下的手!
  
  ……
  
  随着客厅内“砰”的一声枪响,苏振海对自己丑陋的人性进行了终结审判。至此,惊世大海难所有悬疑均告破解。
  
  所有悬疑均告破解了吗?好像没有。比如叶雁痕就还有疑问——
  
  ……
  
  “等等!”叶雁痕突然拦在了他的前面,“难道,这场海难就这样结束了吗?我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这个案子只能到这里了。”萧邦的眼眸里,是淡淡的忧郁。“有些事,还是不明白的好。”
  
  “最后再问你一个问题。”
  
  “你问吧。”
  
  “你究竟是谁?”
  
  “我是谁并不重要。”萧邦的眼里再次浮起忧郁,“重要的是,我为这些屈死的冤魂讨回了公道。虽然,他们的亲人并不知道。”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向远方。
  
  海风吹动着他的风衣,使他的人看起来更加挺直。
  
  叶雁痕呆立在原地,直到萧邦的身影由黑点变成虚无。
  
  ……
  
  当你读完最后一页,或许也会像叶雁痕那样想问萧邦究竟是谁?作者怀旧船长已经借萧邦之口回答了,这“并不重要”。确实如此,萧邦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成功地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正气凌然的男子汉形象,他足以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除此之外,还会想到什么呢?倘若你是善于思考的读者,掩卷沉思,一定会感觉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悬疑没有破解呢?《惊世大海难》这部作品究竟还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呢?
  
  7
  
  一部作品,倘若不能引起读者某种共鸣,不能引发读者联想思索,那是多么乏味。怀旧船长的长篇巨作《惊世大海难》则给人以绕梁三日之感,不同的读者一定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联想和思索。
  
  凯迪网络南国小牛就是善于思索的读者,在其《解读〈惊世大海难〉》一文中相当详细地叙述了自己阅读中的思索以及对小说中一些问题的质疑。
  
  不错,《惊世大海难》的确存在着稍嫌粗糙之处,的确还可以精雕细琢以臻完美,然而,南国小牛所感觉疑惑的地方,却并非紧要之处。
  
  说到人物关系以及彼此间的情感纠葛是否合乎情理,不妨这样想想,生活中违背情理、不合逻辑,匪夷所思的荒唐事难道还少见吗?是的,作者似乎可以稍加诠释以消除读者之疑惑,但是文学作品当允许撇开枝节适当忽略,这样可以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如果什么都要说得清清楚楚,势必陷入繁缛之泥淖,有损作品之风采。
  
  南国小牛评价说“它的背景设置可谓是异军突起独创先河,它的悬念迷雾情节构思,它的人物塑造,它对人性的剖白挖掘,它的大气、广度和深度,它的场景感画面感,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读者有此感受,可谓作品之成功。
  
  凯迪网络Atong《中国第一男子汉——读怀旧船长的〈惊世大海难〉》一文,由萧邦联想到郭靖、007、高仓健及比利时大侦探波洛,说明怀旧船长塑造的萧邦这个人物确实非常成功,已经在读者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Atong此文最后说:“作者借故事中老船长的口,说出了作者心中的话:‘最大的灾难在于人的内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这篇小说的真正主题,从而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盛世警钟。”这话说得不错,可惜没有说透。
  
  现在我们回到上一节最后的问题上来:《惊世大海难》这部作品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悬疑没有破解呢?
  
  至少还有一个悬疑还没有破解,那就是作者究竟为何要创作这部作品?也就是怎样来认识《惊世大海难》这部作品真正的价值。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一百个读者或许会有一百个答案。若真如此,那么这部作品就可谓成功之极了。
  
  有一点不难看出,大海难真相调查破解的过程,正是人性审判的过程。
  
  倘若我们能够直面正视的话,都会清醒地看到,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有善恶两面。无论什么人,不论其地位之高贵还是低贱,财产之富有还是贫穷,学识之渊博还是浅陋,也不论其性别年龄、家世背景等等,所有人盖莫如此,无一例外地处在自身人性善恶交战之中。区别仅在于是否能够扬善抑恶以至生命尽头。自古就有“盖棺论定”之说,因为人性善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
  
  以小说中老船长苏振海为例,他的一生可谓荣耀之极,辉煌之极。然而,他的一生中绝非没有人性丑恶的一面,只不过都被旁人甚至是自己有意无意地遮掩住了而已。当他饮弹而尽,对自己的人性进行终结审判的时候,无疑是悔恨交加。那一刻,他悔恨什么呢?他应该悔恨对人性的自我审判太迟了,以至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
  
  既然每一个人一生都处在自身人性善恶交战之中,那么,毫无疑问应当经常进行人性的自我审判。唯有如此,才不至于使人性之恶恣意膨胀,玷污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人性之恶恣意膨胀,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他人。地位权势越高的人,一旦人性之恶恣意膨胀起来,越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可见人性的审判何等重要。那么,怎样来进行人性的审判呢?要依赖文化。舆论、风尚,尤其是文学,都义不容辞地担当如此重任。过去有一句话,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好像不大讲了。还是要让每一个人真正对文化拥有一颗敬畏之心,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种满足私欲的工具,甚至恣意地玩弄亵渎。如此,方能通过人性的审判不断地扬善抑恶,不至于酿成一起又一起的死难悲剧,也不至于酿成苏振海似的人生悲剧。
  
  怀旧船长创作《惊世大海难》的目的以及这部作品的价值,难道不正在于此吗?
  
  《惊世大海难》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但它同样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许多枝节方面的瑕疵不必细说,那是可以忽略的,也比较容易进行雕琢。那么,它最主要的缺憾在哪里呢?
  
  Atong《中国第一男子汉——读怀旧船长的〈惊世大海难〉》一文中有一段话,“与《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不同,萧邦不只会分析推理锁定嫌疑人,还精通武打易容、具有精湛的逃脱追杀的能力。和波洛相同的是,都是在故事的结尾时,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同中有异的是,波罗排除了绝大多数人的嫌疑,最后将罪犯聚焦在一两个罪犯身上,萧邦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确凿的证据告诉我们:所有的涉案嫌疑人都是导致260人死亡的惊世大海难的凶手之一!”
  
  问题就出在这里:“和波洛相同的是,都是在故事的结尾时,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
  
  尽管“同中有异”,尽管我们可以认定《惊世大海难》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都超越了《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们还是对这一些许类似感到遗憾。《尼罗河上的惨案》在一般人心里印象很深,所以看到萧邦也是在故事结尾 “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个比利时侦探波洛。虽然这并无不可,但是,难道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相信这并非唯一的方法,以作者的聪明睿智,完全可能有更为巧妙的结局方式。
  
  为什么作家们应当博览群书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通过更多地了解,以避免无意中出现情节雷同相似之处,以保证自己作品的独创性和唯一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表现在它的独创性和唯一性,它的艺术生命力也体现于此。创作者自然有一些自己喜爱的名著,并深受其影响。但是真正到了自己创作的时候,就应当从那些影响中突破出来,从内容到形式,创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形成与任何名家名著迥然不同的风格。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说这些丝毫不是低估《惊世大海难》已经取得的成就,无非是表达一种期望——我们的作家们应当努力在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作品问世。
  
  《惊世大海难》已经出版,并且在许多城市的报纸连载,但愿怀旧船长在成功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加出色的作品。
  
  (全文完)(2007年6月13日2:45:05)
  
  相关链接:
  怀旧船长:悬疑小说连载《惊世大海难》
  链接: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4&ID=970129
  怀旧船长:拙作《惊世大海难》出版
  链接: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4&ID=1416554
  怀旧船长:悬疑小说《惊世大海难》首发会在京举行
  链接: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ID=1450357
  Atong:中国第一男子汉——读怀旧船长的《惊世大海难》
  链接: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ID=1423193
  南国小牛:解读《惊世大海难 》
  链接: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4&ID=1539248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