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三) |
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第三)
萧鸿鸣
(第三)
第一章 八大山人的家学祖庭
一、明皇宗室盱眙朱氏之始祖朱元璋
有明一代,以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大明王朝为基础。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庙谥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丰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朱氏盱眙始祖:
“元璋,字国瑞,……父世珍,母陈氏,所生三子,长镇,次镗,三钊。世居金陵朱家巷。因元兵下江南,便徙居江北长虹县,后又徙滁州。略蓄赀财,因失火家业一空,三子俱失散。于是,皇考皇妣同上盱眙县投女婿李祯家与外甥文忠共居。后到淮西濠州即今凤阳府,离城有地名钟离。东乡钟离,西乡乃汉钟离得道处,有一皇觉寺,系唐高祖建造。内有住持老僧,号高彬,法名昙云者,得悟大乘觉,寺中光彩,适遇皇考夫妇避寒于寺门前,僧问其来由,皇考以实告知。僧知其妻怀圣胎,即到刘大秀家赁屋居之。未几,三子聚会,是年戊辰九月,祥光满室。太祖始生,乃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壬戌十八丁丑日丁未。时比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年十七父母兄长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中为僧。取法名元龙,字廷瑞。后于甲申年倡议改名元璋,字国瑞。壬辰春起兵拔除滁州……甲辰正月……即王位建国号曰吴……丙午……十二月立宗庙社稷,以明年为吴元年。……戊申春正月,……百官劝进,尊为皇帝,即及皇帝位,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1、《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之“盱眙”
史称朱元璋的祖籍,均为安徽凤阳,为何朱明子孙世世代代的宗谱记载宁藩世系、派系以及八支王孙的《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均在宗谱前要冠要以“盱眙”二字?这是一个常常被人问起,却又很有趣的问题。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太祖朱元璋:
“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至正四年,……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明史》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第5版。
《明太祖革命武功记》卷一•奋起淮甸记•一•元璋之先世源流及其生历: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县东乡人。先世居沛,后徙句容,名朱家巷。其高祖六,是为德祖,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四九公,即曾祖为懿祖,娶侯氏,生子四: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即祖考为熙祖。累世积善,隐约田里。宋季世,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初一公配王氏,生子二,长五一公,次世珍,为仁祖即元璋之父也。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因困于役,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五一公仅十有二岁,世珍才八岁,其祖考营家泗上,置田治产,及卒,家日削。五一公娶刘氏,生子四人,长重四生盱眙,重六、重七生五河,元璋其季耳。”《明太祖革命武功记》方觉慧纂于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北京市中国书店印行
朱元璋的祖居在江苏沛县,祖上几代都是种田人,后几经迁徙,至父亲辈搬到濠州。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又搬到西乡,最后才到太平乡孤庄村。父亲朱五四,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汉。
据说,朱元璋是在当了皇帝十六年后,才知道自己真正的祖根在江苏淮安盱眙。于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以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的名义,在盱眙以其上三代的“衣冠”(一说其祖父朱初一实际殁葬在此),修建了一座祖陵,并封其尊号。追尊其高祖为官皇帝;曾祖为仁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为淳皇帝。这就是至今在江苏省盱眙县,还能见到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名胜——明祖陵。
明祖陵从洪武十八年开始修建,到明永乐十一年基本竣工,以后各代均一再改建、扩建和翻建,至万历二十六年方告全面完成。
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213年之久,可见其工程浩大,亦可知自朱元璋及其后代对位于“盱眙”这处祖陵的重视。
尽管朱元璋父亲朱五四的陵墓建造在凤阳,朱元璋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也建在南京,后来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也都分别建在北京,但盱眙的明祖陵,却是所有明代陵墓中的“第一陵墓”。其它明代陵墓,不论规模多么宏大,都是它的子子孙孙。
正因为如此,朱明王朝的世世代代,都以“盱眙”为始祖,其家谱亦要冠以“盱眙”,以示其子子孙孙,源出于“盱眙”之本。
(待续)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