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知青的生活
在八连办学校 我是1971年初从九连来到八连担任校长工作的。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些在八连担任过教师,对教育工作付出艰辛努力、做出奉献的知青战友们,他们对我的工作不遗余力地给予全力支持,借此,道一声“谢谢!” 我体会最最深的是,这些知青凭借一腔热血,一颗为当地农工子弟服务的心,没日没夜地拼搏,为当地教育事业付出的是艰辛、是青春。 八连学校的办校模式是因地制宜,针对生源少,学生年龄层次多的特点(当时在校上学的是从小学入学年龄至十六七岁),设置了小学、初中所有的年级及课程。八连当地的文化基础相当薄弱,早先,孩子们大多数是文盲,一些有点文化的其水平高者也不过是小学没毕业的水平,因此,许多老乡对孩子上学的奢望是“能看明白信,能写封信也就知足了。”在这种情况下,知青到八连后开始了办学的创业历程。新学校办起来了,校舍“由简到繁”后来发展成八九间茅草房。师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有上海知青、哈尔滨知青、北京知青、富拉尔基知青、天津知青。当时年龄大都不足20岁,最大不过二十一、二岁。 那时办学条件实在是再简陋不过了,条件之差在全营、全团找不到第二个,学校没有厕所,只能用土伐子(在荒地上切下的枯草根与泥土连成的块)砌围成不足半人高的墙来遮挡,算是学生们的茅厕了。教室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有的年级教室配不上课桌椅,便在地上钉几条废木板,高的为桌,矮的是凳。多少年来学校没有电灯,教师们备课都在宿舍完成。教学工作夏天还算好过些,漫长的冬季最为艰苦,老师自己砌炉子,安烟筒,用纸糊教室顶棚,没有煤取暖,只能发动学生刨干树根、捡树枝、树皮、苞米瓤子来取暖。老师们天不亮就去教室点炉子,学生们来到教室就暖和多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做教师十分不容易,那时社会上无政府主义已发展到极点,加之当时阶级斗争的口号振天响,因此,苦的是老师们,特别是高年级的老师。他们要用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组织课堂纪律,时不时地常受些委屈。老师的苦口婆心时常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当时一些十一、二岁的男学生很会捣乱、很会气人,更有甚者是有的学生家长不但不配合学校教育子女,而是依仗自己是铁杆贫农,不顺心的就打上门来,与老师们无礼取闹。据说学校前任校长曾被老贫农用鞋底子打出了学校。可想而知,老师们为教育好学生有多难,心理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是老师们几年来的团结、拼搏,以坚强的毅力,超人的耐力,用知青特有的智慧、知识,培育了孩子们。记得当时全营组织统考,检测各校的教学水平,八连学校获得了(除营直中心校以外)十余所学校的最好名次。从此学校倍受连队领导的重视,受到家长的赞誉。学校走上较顺畅发展的道路。学校送出了几届合格的小学、中学毕业生。如今,这些毕业生很多都成为当地的栋梁之材。 让我们记住当年那些老师的杰出代表 -------张培宜、谢永来、曹名才、汪永芳、刘桂兰、于康等。 张新民 2004年11月25日
转载[文.浮生杂记] 收 藏
回帖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一片叶子,带来绿色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