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抱西河”与“逾墙避命” |
痛抱西河
《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的儒家学派传人之一。有的文庙中,供奉的孔子灵位旁边,一十二位贤人之中,就有子夏一个位置。他自幼聪明过人,不到二十岁就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弟子中较为有成就的一个。
孔子对子夏很是赞赏,曾经对弟子们讲过:“能够阐明我的学问的人是卜商啊。”有一次他问到子夏的志向,子夏说自己不愿作官,只愿从事教育,弘扬儒家学说。后来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国君请求孔子为他选拔优秀弟子到莒国作官,孔子推荐了子夏,子夏只得遵从师命到莒国做事,但始终非常厌倦官场勾心斗角的生活,总想脱离宦海。孔子死后,子夏就坚决辞职弃官,到馆陶县西河寨村设立学馆从事教学。子夏教学很敬业极辛苦,培养了很多人才,如名士段干木、名君魏文侯、政治家李悝、军事家吴起等。后来他的儿子死去,他非常痛苦,以至哭瞎了双眼。这就是成语典故“痛抱西河”的出处。
子夏活到八十多岁,在他的讲学处馆陶县(今河北邯郸附近)西河寨村病逝。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讲学处修建祠堂,供人瞻仰纪念。
逾墙避命
曾经师从于子夏的魏文侯,是战国时期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非常推崇和尊重人才。子夏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弟子段干木,但段干木和他的老师一样,也是一个一心隐居、不趋名利的馆学之士。魏文侯求贤若渴,几次登门拜访打算授予他高官,要段干木辅佐他治理国家,但他总是避而不见。有一次魏文侯登门拜访,他却闻讯急忙跳墙逃走了。关于这个故事,《后汉书.桥玄传论》记道:“昔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命。”于是,便有了“逾墙避命”这个成语典故。
魏文侯对辅佐自己的段干木非常敬重,时时处处以礼待之。还打算授予段干木宰相职位。段干木不肯,而是推荐了师兄弟李悝、吴起。后来李悝出任魏国宰相,吴起成为魏国军队的统帅,都立下了大功。魏文侯对自己的老师非常尊重,以至每次路过段干木门前,都要在车上站起来,扶轼而行注目之礼。
现在,“痛抱西河” 和“逾墙避命”这两个成语已经用的不多了,然而,古人辛勤敬业、培养人才的精神和重德爱才、尊师敬老的风范却为世代所景仰和称颂,亦堪称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学习的楷模。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一切皆有规则 |
Re:“痛抱西河”与“逾墙避命” |
回复时间: |
2006.12.06 20:34 |
|
好字.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