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怨文” |
闲侃“怨文”
经常读一些闲文,深感文章的厚重,仔细咀嚼,大凡是一些社会的经国之道、人生的哲理启示一类。要么是精辟的概论;要么是深情的呐喊。概论的汇成了经典,呐喊的凝成了绝唱。这些经典与呐喊成了人们共同的心声与感受,历代不衰,同叹息,共歌之。不过,深让我感觉奇怪的是,纵观所有的古今文章,大凡成名成家的文章多是一些怨文。
什么是怨文呢?在我看来,多是对当时的统治者不满,可统治者的权力非常强大,撼动不易,只有在夹缝中生存,借文以抒发心中的感叹。因文章忧怨颇深重,情感自然就到了极致。所以,怨文一出,即引起许多仁人志士的共鸣,一唱百应,代代流传。可能这就是怨文的来源吧。像大家耳熟能祥的古代一些名人就是如此。
屈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骚客,出的书名就叫《离骚》,诗的新风格不谈,单谈他的天问似的感叹,这就足以让人们对当时的统治者既恨又无奈了。司马迁更是如此,他在写《史记》的时候也是一步三问,在一篇文章中举了许多历史上被冤枉的人和事,在史记中频频出现,读的让人真是信服。虽然有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同样是被压抑到了极点,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到现在还是熠熠生辉。细读史记,纵观后来,许多代官方也是经常的从史记中学习知识与智慧,可这种压抑的文化并没有中止,虽然不能说是愈演愈烈,也可以说是叫不断地重复上演。因此,“怨文” 至今没有停止过。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也是不受欢迎的,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理论,结果四处碰壁,只好专心教学,写春秋,也只是到了后世才红起来的。只是他的理论到后来不断地用来作精神枷锁和棒子,高兴的时候捧一捧,不高兴的时候就骂一骂,其实荣耀与耻辱经常伴随着孔子,从不间断,或许今后仍然如此。
清代的乾隆、康熙以及后来的几位外族清代皇帝,对汉文化的贡献不能说不是非常巨大的,可他们仍然是一个压抑人性的政权,对有损于自己权力任何人都是毫不留情的。现在大家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之高无人企及,穷困潦倒至死的曹雪芹活着做梦也不会没有想到的殊荣吧?可当时.《红楼梦》成了禁书,曹雪芹在当时是被人遗弃的文人,对曹雪芹的研究说的太多,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了。
我估计当时的人见到也会瞧不起他,一个穷文人,酸不溜溜的形象。当时的各级官员一定是对他褒贬不一,老百姓也可能是贬的多褒的少吧?因为人们是看钱说话,在网上,从一些字里行间也能感觉到有钱没钱的社会地位,有钱的人就全社会 受到奉承,没钱的就会受到歧视,什么捧臭脚,也是经常有的。假如我们现在的一个文人写的东西对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帮助,哪怕他今后五百年内会成为后人的文化大师,现在也没有人会站出来给他搞捐款、上光荣榜、当个什么官、树个碑什么的。哪有这样的傻人来预测到以后呢?现实就是现实。现实中人们要生活,要吃饭,有些事自己不能做的,是千万不能做的,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但凡与当时的统治者作对的,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
哈哈!压制这可就成就了一些文人们的天才,这个天才就是呐喊,歇斯底里的呐喊,他们要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荡气回肠的情感呼唤,隽隽秀丽的优美文字,独具匠心的雕刻,艺术瑰宝就这样形成了。
偶然想到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古代为实现理想而以身殉道者有之;为国捐躯者有之;为爱殉情者有之。那么为书而以身殉文者也就不足为怪了。
法国的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确实如此,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就是用他的生命换来的,有人称为血书。是不是有才华的人只有到了一种外界的压力时或许才能把他的文才迸发出来呢?
依附或许让人的生存要舒服的多,逆行可能就是遭受压抑的折磨,人有一种趋炎附势,趋利避害的特性。所以,多数人是不敢与强力对抗,往往采取回避,选择适者生存的作法。而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以死殉文,殉道,殉情的。所以,这些少数人也就成了英雄。精神产品流芳百世,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这样说来,“怨文”应该是“炼文”,是炼狱中锤炼出来的文章,是血与火锤炼出来的文章精品,所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就像炼钢炉一样,只有温度高的炉子才能炼出好的钢材。从这个角度上说,压力也能转变为动力,目前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这样对“怨文”的期待也许能从中发现许多的瑰宝来的。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