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重庆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姓胡 收藏:1 回复:1 点击:761 发表时间: 2006.11.05 20:55:14

“无琴”唤有情——浅析《无琴的城》


  在当代作家里,比起莫言、张洁、方方、张炜等脍炙人口大红大紫的作家,梁晓声的名字听来似乎略显单薄。而在长篇小说鼎足的当代小说里,中短篇小说似乎也显得势单力薄。由于机缘我阅读了梁晓声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爱不释手,特选一篇《无琴的城》从人性和现实角度进行初步探究。
  
  长篇小说能把小说文体故事情节性的传统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中短篇小说则是整个故事内涵精华的集中呈现,由于篇幅短小蕴藉,读者一气读完后思维是连贯而有整体感的。在短短的文字表述里能让读者意犹未尽、引人深思,这才是成功中短篇小说的优势所在。《无琴的城》正是梁晓声一篇成功的后现代寓言短篇小说。它让我们在纯净简约的语言叙述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复又痛定思痛进行反思。
  
  《无琴的城》的主要内容是:年轻的制琴师继承老制琴师的遗愿,用一棵白松制成两把音质最好的琴——一把大提琴、一把小提琴赠给这座城市最有音乐天赋的少年。两位脱颖而出的少年不堪新闻媒体无休止的滋扰,离开这座城市并诅誓永不归还。十年过去了,成长为青年的他俩在别的城名声鹊起,又被迎请回城。制琴师一直追随着他们的步伐,但潦倒得买不起他们演出的门票,他们也并不记得他。荣誉膨胀得太迅速,不当之点凸显。媒体的离间使他们合奏关系破裂,反目成仇。他们同时爱上的虚荣游移的富家小姐最后嫁给了外省官员。拉大提琴的青年精神崩溃、毁琴自杀;拉小提琴的青年被送进精神病院。酷爱音乐拉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孩子集体出走,去向杳然。这座城由此成了一座寂寞的无琴之城。
  
  ·对自私、冷漠、多疑、自欺欺人的人性的批判
  
  在这个经济极度活跃、人们的心灵却逐渐萎缩的时代,从人天性中而来的自私、冷漠、多疑更明显地张扬着它们狰狞的面孔。《无琴的城》中,资助商们极力用高尚的动机掩饰讳莫如深的商业目的;成名后的两个天才青年对向他们赠琴的落魄制琴师露出鄙夷的神色;他们之间的相互猜疑不信任或许还有嫉妒通通被子无虚有的谣言引爆;《皇帝的新装》最后出场的是揭示真理的孩子,《无琴的城》结尾处同样有个孩子,不是以天真的语气喊出,而是以超越了年龄的一种冷峻的口吻说"你,你,还有你们!我的爸爸妈妈,你们借口想要你们明明都知道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神圣的艺术,宣泄的是你们内心里最阴暗的情绪!结果连本已拥有的也失去了!还失去了我们的!"。我质疑,两位不曾拥有爱也不曾用爱心去关照别人的两位天才,即使拥有再高的天赋,即使拥有绝世无双的好琴,他们能演奏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乐章吗?那些环绕在他们头上的光环、拥簇在他们周围的鲜花,不过是虚荣浮躁的现代社会制造出来的一戳即破的肥皂泡罢了。
  
  ·对无私、重情重义、执着追求理想的人性的歌颂和呼唤
  
  《无琴的城》中,作者运用正反对举叙事话语,在隐射人性阴暗面的同时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制琴师人物角色。他重情重义,老制琴师临终时他泣不成声满怀悲痛,为实现师傅遗愿,他“废寝忘食,日夜制作,对每一个环节都无比认真。仿佛不是在制琴,而是在绣一件七彩霓裳”。他怀着一份对师傅的义务感,回答记者无休止的提问,十年如一日地追随着当年的两名音乐少年。他过着流浪汉的生活、为人做小工、孓然一身,无妻无家。他买不起演奏会的票,便苦苦恳求站在门旁并在散场后义务打扫场地。他无私地赠出了凝结他心血的两把琴,也仿佛赠出了他的青春和人生。他执着地追随着他所制作的两把琴,追随着由他师傅夙愿转化而来的他自己的理想。 这种人这种精神是多么弥足珍贵,但作者特意将这个角色置身于困窘环境中,一方面是为了同飞黄腾达的两个青年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客观揭示出这种美好人性与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抵触性。不难感受出,作者潜语言里充满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对哗众取宠、真假难辨的媒体炒作和中国式“看客”心理的讽刺
  
  “无琴的城”是一座不经常有新闻发生的城市,如果“没有飞机失事,没有列车亲嘴,没有官场丑闻,没有商战阴谋,没有抢劫、强奸、杀人放火”,城里的人就倍感寂寞了。人们爱凑热闹爱七嘴八舌爱一哄而起,他们时而愤怒,时而嫉妒,可以热烈追捧也可以喝倒彩羞辱……此所谓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心理。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国民劣根性仍然难以根除。“看客”心理在信息发达、资讯丰富的今天演变成强大的舆论风潮,跟轰轰烈烈的各种媒体炒作“相得益彰”。作者的分析尤其深刻:“但媒体有时特别需要谣言。而且特别善于将谣言炒作为‘新闻’。在商业的时代那样一条‘新闻’的价值是由其商业性来判定的。”两个天才青年的悲惨结局不就是恼羞成怒的媒体“同仇敌忾”的结果吗?作者用幽默轻松的笔调多次运用反语,如把记者鼓吹艺术家的产生说成是“崇高的使命”,看似不着痕迹实际背后是对犬马声色的虚假传媒的辛辣讽刺。我们被提醒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虚伪滑稽的世界。
  
  ·痛定思痛
  
  “人因人性的弱点和劣点而相互叛离,琴却因它们生命的某种联系而彼此依恋。”这句点睛之笔引人深思。琴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世无常,生活充满变数。让我们冷静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冷漠、自私、自欺欺人、人云亦云、庸俗市侩、轻言放弃?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存在着生命的某种联系,哲学家说,身处地球两端的两个人之间也有关系,我们流着同样颜色的血,为什么要相互毁灭而不相亲相爱呢?诚然人性的弱点不能全部避免,但只要懂得忏悔就有希望。《无琴的城》末尾,冰雕十字架充满了奇幻色彩,象征着人们永久的忏悔,它在孩子们的琴声中融化了。
  
  城里的人至今仍在寻找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找自己心里的孩子,别让你的心也变成一座无琴的城。

------------------------
“我们都如此清醒
看到了时光的界限”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卖琪的礼物 Re:“无琴”唤有情————浅析《无琴的城》 回复时间: 2006.11.08 17:24

    个底见解鲜明 荐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