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诗章别有情——八大山人诗偈选注 |
自古诗章别有情
——八大山人诗偈选注
萧鸿鸣
八大山人的诗,不但格调高,境界也不一般,在他的诗中,价值体现和情感体现都是多方面的。
一个王子孙,一个高僧,一个疯子!一个生活在翻天覆地、改朝换代的变革时期的艺术家,这决定了他的诗偈,情感不能轻易的表露,若是轻易地表露,便会招致无穷无尽的麻烦;有些话不能直说,若要是直说了,就可能会危及到他的生命。因此,他采取了婉转地说、隐晦地表达;用很难查、很冷僻的典说;用世俗间不容易懂得的释家情感和语言,来“佯狂疯癫”宣泄,来“胡言乱语”地说。这就造成了包括历代许多人在读过了他的诗偈后,都不无感叹地说他的诗偈“晦涩难懂”。这一切,都是八大山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决定的。但是,这些诗偈,又无一不是他在面对那个无限眷恋、而又已经失去的大明王朝,面对异邦的铁骑与统治,面对至爱亲朋的真实情感流露。若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在遁入佛门后,依照几千年来释子们吟诵的“阿弥陀佛”一直吟诵下去,更没有必要去写那些“晦涩难懂”诗偈。
没有哪一个诗人的心声不是“言志”的,没有哪一个诗人不会去关心他作品价值的实现的。作为艺术家的八大山人不会例外,只是采取表达的途径与方式不同罢了。既如此,八大山人的诗偈,就与历代诗人们的诗一样,她不仅是他独特情感的由衷表达,更可能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和研究,找到其隐晦在情感深处真谛的同时,找到可以证史,甚至可以重现某个历史事实真貌、昭示那个时代人物不为人知的真实、细致的行状,以补正史、文献之不足。
以怎样的方式来释读八大山人这些“晦涩难懂”的诗?以什么样的角度来研究八大山人的诗偈?这会让我们对八大山人诗偈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清晰。对八大山人诗偈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从文本出发,而忽视了这些诗偈创作的具体情境的认识,这显然是有缺陷和不够的。在文本形成以前,诗人创作的具体情境,对其诗偈特点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把诗人的具体创作情境划分为这样几类:应酬唱答,消遣娱乐,仪式庆典,登临游览,独自创作。在这几种创作情境中,前三种都可能与外界直接发生关系,若不是去考证当时的社会风尚,交流人物等,把这诗偈放到一个真实的当时环境中去,那样的释说和研究,就很难说会把握到点子上去。
而后二种,则完全就可能只是独身的行为和诗人内心独有的活动。研究这种具体的创作情境,对于准确把握诗人的创作动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八大山人的诗偈,与各种艺术之间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她与其她艺术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互借鉴关系,如他的绘画、款识、印章的内容等。注意诗偈创作与其他相关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八大山人那些题画诗、佛门的偈语诗和作为书法形式的诗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诠释八大山人诗的时侯,鸿鸣常常被八大山人诗中的意境一同带入那种虚幻和想象的非理性境地,被带入八大山人所描述的三百多年前的时空当中去;经常被八大山人诗中那种只有高僧才可能活用的公案、禅典和话头所兴奋。同时,又被诗人那种因长期生活在佛教特定环境和氛围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方式所决定而产生出来的写作手法和佛家特定的文法、词法所深深地吸引。而在这种完全不同于世俗的诗偈作品中,她所产生出来的特定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情感,鸿鸣深感用文字来表达,实在是太乏力,太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但是八大山人无论他的天才多么高,书画多么妙,学识多么丰富,道行多么深,可他到底也还是一个圆颅方趾的人类,他虽有超乎常人的性格,富于幽默的感应,但是他在人生的过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终身逐日只怀念亡国这一件事情,况且思想变迁也是人之常情,在某段人生之中,可能有不同的遭遇,因而思想变化才是合乎情理的。
“自古诗章别有情”,鸿鸣执著地相信着这一点,并几十年如一日地、锲而不舍地、做着诠释八大山人诗偈这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拟岘台》(1)
在临川城东隅,宋嘉祐二年州守裴村建曾巩记。
名山恍见日飞来(2),此地宁输古啸台(3)。
东阁云峰遥拟岘(4),南楼月户几家开(5)?
裘轻带缓风流子(6),碣短川长老大才(7)。
记得城头工筑始,赑屃情愿出蒿莱(8)。
注释: (1)拟岘台:原为抚州城东一景,该景现已不存,岘山原有多处所指,一为河南信阳南七十里之岘山。二为江苏丹徒县东南五里,即九华山。三是浙江东阳县南八里之岘山。四是浙江吴兴县南五里,本名为显山之地。五为湖北襄阳县南九里。一名岘首山。《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水经注》:“岘山上有桓宣所筑城。羊祜镇襄阳。常登之。及祜卒。后人立碑于故处。望着悲感,谓之堕泪碑。”韩愈:“风流岘首客”,即指此山。在康熙《临川县志》卷之四•城垣•第七页先后载有曾巩、谢逸和胡亦堂等撰写拟岘台记,至胡亦堂重修该台后,其所写《抚州郡伯陈公重修拟岘台记》对拟岘台则有较明晰的说明。
(2)名山:指岘山。恍见:恍,形象模糊,隐隐约约,恍见,好像看见,隐约看见。
(3)宁:古邑名。指春秋晋地。在今河南修武。《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其二,指今之江苏省南京。隋代以后历为江宁县及江宁郡、江宁府的治所。输:引进。啸:原来指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阮籍)啸闻数百步。”此处“古啸台”当指文人啸咏之地。
(4)东阁:《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谓于庭东开小门,以迎宾客,表示不与属员一样待遇。引申为款待宾客的地方。《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今日个东阁玳筵开。”云峰:本指云雾缭绕的山峰。此指临川县内的“青云峰”山。
(5)南楼月户:当为“南门”星官名的活用。《晋书•天文志》:“南门二星,在库楼南,天之外门也”。月户,户指单扇门。
(6)裘:指皮衣,如《论语•乡党》:“缁衣羔裘。”带缓:带指古代官僚、贵族腰间所系的大带。《礼记•玉藻》:“凡带必有佩玉。”
(7)碣:原指圆顶的碑石。如《后汉书•窦宪传》:“风神丘兮见隆=(左山右偈去人)”李贤注:“方者谓之碑,员(圆)者谓之碣。”碣通揭,是指耸崎貌。《汉书•杨雄传》:“碣以崇山。”颜师古注:“碣,山特立貌。”按《文选•杨雄〈羽猎赋〉》作“碣以崇山”。八大山人次出“碣短”作“碣以崇山”讲。又与“川长”相对。
(8)屃赑:当为“赑屃”,用力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巨灵赑屃。”薛综注:“赑屃,作力之貌也。”赑屃为=(左虫右上山下隽)龟,《本草纲目•介部一》=龟,赑=(尸内加赑)。赑=(尸内加赑)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动物,即以龟为座,背负一碑之形象。俗又称“龟负”。蒿莱:野草、杂草。
说明:这首诗录自胡亦堂编次《临川县志》。该志康熙十九年庚申编成,胡亦堂序末署:“康熙庚申岁嘉平月慈溪胡亦堂二斋,文题于临川之梦川亭。”八大山人曾于1677年丁巳康熙十六年末和1679年康熙十八年,两度由奉新来临川,其逗留的时间前后两次约有年余。虽然史料一直没有告诉后人八大山人在临川干什么,但是,通过从这期间胡亦堂写的与八大山人有关的二十多首诗、以及八大山人遗留在《临川县志》中的十首诗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八大山人在临川的一个主要活动项目和事情,是为胡亦堂编撰《临川县志》。
八大山人客居临川时,同董剑锷(1622-1703,字佩公,号晓山,鄞人)、张瑶芝(字次英,一字蓉屿,鄞人)、饶宇朴等人一起,都是应胡亦堂之请来到临川的。这些人都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他们一时聚首在这山川秀丽而又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的名城,杯酒之余,自然会发思古之幽情,于是产生了咏临川古迹的唱和之作。这也是一次八大山人行踪的记录。很侥幸,由于临川县志的纂修,这些咏临川古迹的唱和之作都流传下来了。但到了《道光临川县志》,八大山人的诗只剩下了《金栀园》和《玉茗堂》两首。总算胡亦堂纂修的原刻本《临川县志》还幸存于世,这才使得我们有幸完整地看到八大山人的咏临川古迹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二、《荷花》(1)
东畔荷花高出头,西家荷叶比轻舟。
妾心如叶花如叶,怪底银河不肯流。
注释:(1)该诗《国朝诗的》所载与后世传世作品有所不一,分别为:“鸡兮拔醅无拔醅”“熊渠番上射赧上”。存世的一幅《茨菇》题诗为:“东畔荷花高出楼,西家莲叶比轻舟。妾心如叶花如叶,直溯银河不肯流。”其署款为:人屋。钤印:夫闲。醅:醉饱。或指没过滤的酒。熊渠:古之善射者。韩诗外传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茨菇:植物名,即慈姑。白居易《旅道池上作》诗:“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李时珍说慈姑一根生十二子,如慈姑的爱育诸子,故名。可做食用或药用。
说明:从该诗的演变来看,诗人的前诗意思似更直白,而后诗则要隐晦得多。从这首诗当中,得以略窥诗人一隐再隐的写作手法。该诗先用鸡来比喻自己的“真醉还是假醉”“糊涂不糊涂”,接着用了熊渠将石当作虎的典故,来写自己的失意。这种借喻与隐喻,其实都是诗人要说后面的话“妾心如叶花如貌,怪底银河不肯流”。到了演变后的这首“东畔荷花高出头,西家荷叶比轻舟”让人乍一看,诗人似乎是在写荷花亭亭玉立的风姿。其实,这里诗人借“荷花”喻人,一直是在说“东家的荷花(妾、女人)怎样好”,“西家的荷花(妾、女人)如何妙”,只是通过诗人一隐再隐的手法,将这层意思掩盖起来了。王方宇先生在解释《茨菇》此诗的时候,将“花如叶”说成是“应该是‘花如貌’”,这显然是方宇先生没能从诗全貌的角度来考察。诗人说:“妾心如叶”显见是在说“妾心如叶一样地摇摆”,这才会有“怪底银河不肯流”诗人暗喻“有花不能结果”的局面。
该诗不管是题《荷花》还是《慈姑》,八大山人出典都在于“多子”,其诗眼则在于“妾心如叶”。后世的许多释义者,不仅忽视了作者当时的语境,更没有从诗人出典的角度去考察诗的本意,这就难怪会南辕北辙了。
该诗是诗人晚年对婚姻不满的一种慨叹:“东畔”“西家”之说,都是诗人在作比较,暗喻着“东家”的媳妇多么好,“西家”的妻子多么贤惠之意。故而紧接着便提出了“妾心如叶”的问题。所谓“妾心如叶”,实在是诗人在指责还俗后所娶得“妻妾”之心,犹如荷叶那样摇来摆去飘浮不定,以至于“怪底银河不肯流”,而不能像“荷花”那样多子、像慈姑“一根生十二子”那样“爱育诸子”,而显得难以企及。
三、《寻倪永清不值》(1)
昨日寻君长寿庵(2),闻君策足南山南(3)。
高眠定借道人榻(4),独往每宿开士龛(5)。
天地此时亦逼侧(6),官槎文章人不识(7)。
洪崖虽好非安宅(8),不如归到九峰巅(9)。
置个茶铛煮涧泉(10)。
注释:(1)该诗历来未见有人指出其出处,故而曾有许多学者对该诗提出疑问,认为不是八大山人的诗,今公布其出处,以正视听。倪永清:生卒年不祥。法名超定,松江(江苏)人。《五灯全书》卷九十七有载。详见拙著《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189页。不值:值,相遇。不值即不遇、未遇。
(2)长寿庵:据汪浩重修《南昌县志》卷五十八•古迹中四五一页:“长寿庵在惠民门内,状元府墙后。顺治十六年僧法光建。乾隆四十六年僧本豁重修[旧志在仓巷口,康熙十一年僧绍镫建,道光元年僧朗彻重修,或别有是庵。今废]”。
(3)策足: 原指马鞭。衍生为杖。《庄子•齐物论》:“师旷之枝策也。”释文:“司马(彪)云:枝,柱也。策,杖也。”南山南:泛指倪永清所游之地。
(4)高眠:高枕而眠,喻安闲自在。榻:狭长的床,亦泛称床。道人榻:道人,是佛门对比丘的古称,魏晋六朝时常用之,如“支道人”、“漆道人”等。此处的道人榻,即指的是佛门的禅床。
(5)开士:菩萨一名的古译。通常在指称尊宿时而用,沙弥行童辈承受不起。此处即指的是菩萨。龛:供奉菩萨的香龛、小阁或专指供奉的柜子。这里的龛,当泛指佛门和寺庙。
(6)逼侧:侵迫,迫促。形容狭隘窄小,难以容身。
(7)槎:木筏。倪永清为康熙间活跃在南昌地区的知名人物,并为许多的诗人写过评论,故诗人有此“官槎文章人不识”一说。
(8)洪崖:即洪崖山。位于现今南昌市西南,一名伏龙山,又名南昌山、散原山、厌原山,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道教圣地。该山左右壁陡峙,飞泉奔注。山下有一炼丹井,世称洪井。相传上古洪崖先生在此得道,故而曰洪崖。洪崖山原属新建县,现为南昌市湾里区辖地。距南昌市中心二十公里。南昌世称“洪州”,既源于此。
(9)九峰巅:诗人泛指,指山中清静之所。
(10)茶铛:用来煮茶的壶、钵一类的锅具。
说明:诗的开篇即说寻倪永清,昨日先是去了长寿庵,便听说你又去了南山南。由长寿庵到南山南,自然是“高眠定借道人榻,独往每宿开士龛”。您周游于佛道之间,连天地都变得如此狭小逼侧,您(遍游天下)文章自然会像舟筏一样被天下人知晓。诗人在赞誉了倪永清之后,话锋一转而相劝道:西山的洪崖虽好,却非安宅之地。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西山的洪崖是一个道教圣地,香火旺盛,人员嘈杂,不如归隐九峰山中,享受一份“置个茶铛煮涧泉”的恬静生活。诗由八大山人寻友开始,而至八大山人将奉劝倪永清而结束,从而道出了八大山人晚年处世的世界观。
八大山人晚年还俗后,由于“尝持”《八大人觉经》,并依此修行,从而使得晚年的八大山人不但自己超越了宗教的戒规和宗派纠葛,也同样以这样的心态,规劝友人超脱。这与他晚年思想上、行为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是相吻合的。诗是八大山人晚期漫游中作,是其晚年思想倾向流露的一个重要佐证。
四、《题芋》又名《蹲鸱》
洪崖老夫煨榾柮(1),拨尽寒灰手加额(2)。
是谁敲破雪中门(3),愿举蹲鸱以奉客(4)。
注释:(1)洪崖:即洪崖。洪崖山又称西山。朱明南昌宁献王权及子孙的坟地。老夫:原为老年人的自称。但西周大夫致仕后出国时也自称“老夫”。此处指诗人自己。煨:原指盆中火。此处南昌土话,指将食物埋于火堆中煨熟。榾柮:煨火用的小短木柴棒。
(2)拨:指拨火。禅典熟语《五灯会元•龙门清远禅师》:“拨火悟平生”,缘禅师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惚自喜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又司空本净禅师:“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寒灰:已冷却的灰烬。犹死灰。手加额:拨动火及寒灰时,火灰会随风而起,此时多会用手斫在额前,以挡住灰尘掉入眼中的动作。诗人此处也暗含有额首祈盼之意。
(3)雪中门:一是指自己在野郊大雪天的环境,门已被大雪封住了。二是借禅中话头来说明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五灯会元》:云居道膺禅师曾问雪峰义存:“门外雪消也未?”答:“一片也无,消个什么?”
(4)蹲鸱:芋头的别称,即画中所绘之物。《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正义“蹲鸱,芋也。”同治江西《新城县志》(即今江西黎川县)卷之一•土产:“芋,一名‘蹲鸱’有二种,面芋,火芋,农人多种以助岁时计。”朱子曰:“沃野无凶年,正得蹲鸱力,区种万叶青,深煨奉朝食。”奉:恭敬的捧着。拿着。给予。
说明:洪崖,即西山,是八大山人的祖坟所在地。(见《明史》卷一百二、二七二八页诸王世系表奠+条:“尊+……守西山祖坟。”《宁王圹志》:“先是豫营坟园于其国西山之原。”按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甲申国亡,父随卒。”文献的记载说明八大山人的父亲当死于1644甲申国变期间。从该诗所反映的诗人情绪来看,诗人在西山的活动除避祸以外,正是为其父亲守孝的一个重要时间。诗人守孝之时虽然仅是二十四岁左右的青年,但是写此诗的时侯已是三十四岁且竖佛称宗师多时了,因此自称“洪崖老夫”。
诗是这样告诉后人的:我在用短小的木柴棒煨烤着芋头,寒冷的天气迫使我要时刻去拨尽寒灰,使火势旺盛些,寒风裹胁着寒灰四处飞扬,我不得不用手搁置额前以挡住寒灰掉入眼中。在这种寒冷窘迫的日子里,又会有谁来敲我这已被大雪封住的门呢,即使有客来访,也仅能以此赖以裹腹的芋头相送,以尽奉客之道了。全诗给人的感觉是一片凄凉悲惨、落魄的景象。同时通过“手加额”的禅典运用,因此又暗含着祈盼尽早结束这种日子,迎来额首称庆的那一天之意。
《传綮写生册》是一本记叙八大山人甲申国变后十五年来颠沛流离生活以及遭遇、经历的总结性作品。洪崖则是八大山人一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地方之一。因此,在《传綮写生册》中,八大山人便将这一段永生难忘的事情以及当时的窘境叙述出来。成为了《传綮写生册》中意义突出、情感鲜明的一首题画诗。
五、《题桃花》(1)
天下艳花王(2),图中推贵客(3)。
不遇老花师(4),安得花顷刻(5)。
注释:(1)此题桃花,俗有“人走桃花运”和“人面桃花”之说,此二意在该诗当中,大有深意焉。
(2)艳花王:桃花逢春最早开,出众绿而独见桃花之红艳诱人无比,故诗人说“艳花王”。
(2)图中:指诗人所画的《桃花》册页,推贵客:桃花并不是名贵的花品种,但我却讲桃花推崇为此册的贵客。此一句的伏笔,是在为诗人下面要表达的隐喻做准备。
(3)不遇:没有,不碰上。花师:指园丁。桃树如果每年没有园丁的修剪,其花开得并不旺盛和艳丽,故诗人在此特作重点说明。
(4)顷刻:短时间,瞬间。桃花开放的时间虽很短暂,但经过修剪的桃花,照样有“顷刻”的红火和妍丽。
说明:这首诗是在八大山人快五十岁的时候,他与胡亦堂相交时所作,这也是八大山人自遁入佛门后与世俗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从诗的客观内容来考察,诗人希冀别人赏识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诗是题在《墨花图卷》之一的《桃花》旁,这对于极善于用画的内容来表达自己隐喻意义的八大山人来说,也决不会是随便和轻率的。往往在艳极一时后而“化作春泥”的桃花,不仅其体容弱质,且在世俗间多蒙轻薄之毁。结合胡亦堂在《梦川亭诗集》中《咏瑞香花诗》的考察,八大山人在临川的目的就是“为得一女子”(见《永丰县志》),而诗人在此时写桃花的命运,这就给“人走桃花运”和“人面桃花”带来了必然的新说。
六、《题梅花册》
一
三十年来处士家(1),酒旗风里一枝斜(2)。
断桥荒藓无人问,颜色于今似杏花(4)。
注释:(1)三十年来:指1644年明亡依赖。该诗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距明亡国政三十余年。处士:未仕或不仕的士人。八大山人自亡国后,便立志不仕满清王朝。指诗人自己。
(2)指酒店的幌子,古时酒店门前的广告。风雨飘摇中惟有一杆歪斜的酒幌子在那里挣扎。
说明:诗说:三十年来我作为一个不仕的士人,惟有在“酒旗风里”独自飘摇和挣扎。八大山人一生好酒,逢酒必醉,故常有借酒自喻。此处的形象思维方式,顿时让人感到了一丝孤独和凄凉。紧接着诗人用“断桥荒藓无人问”之句,加重了身处方外的境况。此诗为题梅花,但诗人却说“颜色于今似杏花”。梅花是红色,也有黄色、紫色和白色,诗人所画的梅花是杏梅,杏梅的花比其它的梅都要色淡,故诗人说是“似杏花”。
诗犹如诗人在自述,描述了自己三十年来遁迹空门、隐居方外以酒为朋的生涯,虽然诗人是在说这三十年寂寞孤独的磨砺,使自己的颜色已所剩无几,但“似杏花”的惨淡展示,仍然不失为诗人不甘寂寞的内心而表露出来的点滴情绪。这与诗人上年所作“不遇老花师,安得花顷刻”所呈现出来的关系是一致的。
七、《题梅花册》
二
泉壑窅无人(1),水碓舂空山(2)。
米熟碓不知(3),溪流日潺潺(4)。
注释:(1)泉壑:泉水和山谷,又引申指隐退的地方。窅:深远。多指山中深远。
(2)水碓:山民用水作动力舂米用的工具。
(3)米熟:舂捣去壳后的稻谷,称“熟米”。碓不知:山民用水碓舂稻谷是不用人看护的,因此往是稻谷已舂熟,水碓还在一直舂捣。
(4)潺潺:水流貌,水流声。
说明
此一诗题在梅花之后,故有人以为是后人装裱错误而将其与梅花放在一起,与梅花没有任何关系,是诗人题画山水之作。其实这正是诗人独到的地方,其意在于隐喻前面所绘之花都是来源于这没有世俗之气的深山。
诗人以泉壑自比,又以谷物自比性情。诗说:舂捣成熟的谷子,无人知晓,唯有潺潺的流水声,伴随着水碓,仍然在那里日复一日地转动着。这是一首诗人自叙状态的诗,也是诗人借此说明自己所画花卉的自然状态。说花卉,那是诗人对自己所绘对象的肯定;说自己,那是诗人在说:和尚撞钟,日复一日,身心都已经融入到这自然当中去了。这是诗人说“溪流日潺潺”的目的。
有学者说此诗具有禅意,且所谓“人应该控制环境,掌握时机,而不能放任事物按其惯性发展”,这是误说者的癔说。
八、《题绳金塔远眺图》又名《山水轴》
梅雨打绳金(1),梅子落珠林(2)。
珠林受辛酸,绳金歇征鞍。
萋萋望云耔(3),谁家瓜田里?
大禅一粒粟(4),可吸四海水(5)。
注释:(1)梅雨:江南梅子黄熟时,常阴雨连绵,称梅雨。绳金塔:旧名千佛院,南昌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在南昌进贤门外,唐天祐年间修建,因寺内有绳金塔故名。相传有异僧掘地得铁函金绳四匝,内有古剑三把和金瓶舍利三百。塔经历年修缮,今仍在。塔下建有一寺,名塔下寺,又名绳金塔寺,寺今不存。此处的绳金塔诗人暗喻南昌城或者大明王朝。
(2)梅子:水果名,早春开花,未熟时为青色,成熟后则变黄。即黄梅。珠林:珠林庵,在南昌进贤门外。旧为观音阁。陈洪绪有诗。康熙十五年布政使刘楗改今名,有赠珠林庵体莹诗。十八年布政使王新命添建罗汉殿。乾隆十五年僧源椿重修。(见汪浩重修《南昌县志》卷五十八•古迹中•四五二页)。此处诗人将珠林暗喻佛门。
(3)萋萋:草盛貌。云籽:即云子。原为道家之神仙服食之物,后世多用于指饭为云子。
(4)大禅:了明和尚(?——1165)宋代僧。秀州(今浙江嘉兴)人,俗姓陆。初明近体。身长八尺,腹大数围,人称大禅。世传其为布袋和尚后身,晚岁颇有异行。人皆图像供之,号大禅佛。(见《五灯会元》补遗了明传、有才传)。一粒粟:以颗粒如粟而比喻微小。
(5)四海:指世界,有俗语五湖四海之意。但“海”在释家语当中,指佛陀开悟的广大无边之量度,故以海比喻。
说明:这是八大山人癫狂还俗后第二年,重游南昌绳金塔、珠林庵时,触景生情的有感之作。诗中流露了诗人经历三十三年的清灯黄卷的僧人生活,以及内心辛酸苦涩的感受。诗说:“梅雨打绳金”,这是诗人特指的一个时间,在后面“梅子落珠林”的提示下,我们不免会联想到:正是黄梅成熟的时节,偏偏来了一场梅雨,将已经成熟的黄梅打落在了珠林。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到底是什么?透过诗人的身世,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场将刚成熟的黄梅打落到“珠林”的梅雨,正是那些推翻大明王朝的铁骑。诗人这里的寓意非常明确,因为紧接着诗人就开始了解释:“珠林受辛酸,绳金歇征鞍”,落在珠林的黄梅,受尽了辛酸,此一“辛酸”包含了双层的意义,即是诗人明里说黄梅的酸,又是暗喻“落入竹林”内的黄梅的辛酸。当黄梅落入珠林受辛酸的时候,“绳金”便“歇征鞍”了。诗的下阙是诗人因游绳金塔、珠林庵后联想到自己在佛门的感受。在疲惫无望的佛门征途,年复一年的修行和饭食,靠得并不知道是谁的施舍?虽然并不知道修行的结果到底会使落在谁的瓜田李下?但诗人还是希望能在这样的田地里除草培土,结出瓜果。说白了,是在对自己佛门几十年生活无果的无奈感叹!最后两句,“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 大禅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和尚,但他足以解脱“四海”我所有的烦恼。诗人运用禅家的典故和禅门的语言,对自己进行提示和的安慰。放下无限烦恼布袋,用释门容纳世界万物的胸怀,这样也就没有了那些无穷的烦恼。
此诗所表达的,正是诗人还俗后不久,对自己还俗后的人生道路进行思辨过程的反应。至稍后几年,诗人终于真正获得解脱,那是在他“尝持”《八大人觉经》,在思想和行动上发生巨大变化并以“八大山人”为名号之后的事情了。
九、《无题》(1)
前二未称走笔之妙(2),再为《易马吟》(3)。
夫婿殊如昨(4),何为不笛床(5)?
如花语剑器(6),爱马作商量(7)。
苦泪交千点(8),青春事适王(9)。
曾去午桥外(10),更买墨花庄(11)。夫婿殊 驴(12)。
注释:(1)此诗为题《古梅图》之三。
(2)走笔:指运笔疾书。前二未称走笔之妙:指前面两首诗,并没有说明白写得这样快的妙处。
(3)易:交易,交换。吟在此可作议论讲。再为《易马吟》:故我再写《易马吟》。说白了就是:我再写娶老婆的事情。因为前面两首都没有明白地说,所以这首要明白地写娶老婆的事。
(4)夫婿:妻对夫的称呼。古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夫婿殊:《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坐中千余人,皆言夫婿殊。”殊,卓特。犹今之“与众不同”。
(5)笛:竹制乐器,横吹为笛,竖吹为箫,但古时“笛”为竖吹之箫。笛床: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一种可坐可趟的折叠椅)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其意在说两人的知音与和谐。诗人曾为此典另作有一诗。
(6)如花:美丽的女人。剑器:古舞曲名。唐杜甫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吕宫曲、黄钟宫曲均有“剑器”舞名。
(7) 爱马:“爱妾换马”的简称。乐府杂曲词名。爱马作商量:出自《易马吟》,即用唐代陈翰《异闻集》中以伎婢换骏马的典故。商量:指交换时的讨价还价。 (8)苦泪:痛苦之泪。
(9)事适王:以青春之年龄,去适应、顺应更好的富贵王孙。
(10)午桥:即午桥庄,唐代裴度的别墅。白居易有《冯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至宋为张齐贤所有。其地在今河南洛阳县南。
(11)墨花:砚石久受墨渍而成的花纹。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砚歌》:“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12)该诗款署“夫婿殊”三字与“驴”字稍空一点,连贯书下。如果说“驴”是八大山人的僧名,当然与“夫婿殊”不好连贯,但八大山人用了这个典故,并且冠在名上,这就充分地说明八大山人此时已经娶有妻室,此一用意在于说明:自己此时已经是一个很特殊的夫婿了。
说明:这是八大山人写在一幅《古梅图》上三首当中的最后一首。但是,这三首诗都被历来的学者们误解了。许多学者一直在那里困惑,八大山人画的是《古梅图》,为什么要题写《易马吟》的诗?这导致了这些学者们在诠释这首诗时,不仅在诗以外赋予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东西,更将这三首诗人写请人做煤、议论娶妻的事情,当作了诗人所谓的:讽刺仕清的“贰臣”;痛骂那些用声伎女婢去换马,以人格去换取爵禄,不顾“苦泪交千点”的亡国之恸,甘愿“卖春”求荣的人举止;并赋予诗人在诗中并没有的:不羡慕高官厚禄和豪华别墅,宁可身居“墨花庄”陋室并引以为荣的说法。更有甚者,将这首诗说成是“前两首诗表现的反清情绪,称赞了保持节操的爱国者郑思肖,这首诗则是诗人在指斥那些已丧失气节为代价而换来爵禄的降清贰臣,表现的角度虽不同,但是创作的目的则是一样的。“夫婿”指的是什么?是指代明室,还是指代节士?关键在于诗是用什么人的口气来抒情。如果用作者的口气称颂明室,那诗意就是‘夫婿’卓特超群。一如往昔,为什么不把他当作知音,为他坐床吹笛?由此引出中间两联,对见利忘义、以名节易禄位、像婢妾一样服侍新朝的人进行斥责。末两句托出作者的价值观,虽然也曾向往裴度在建功立业后所获得的午桥别墅,但更值得追求的是拒不仕元的赵孟见的墨花村舍,从富丽豪华讲,后者当然不及前者,但从心灵的充实和满足讲,在墨化庄里保持节操更高尚。另有一解释,认为是代梅立言,而梅又是以女子的口气发言。首联称赞夫婿好;次联慨叹以婢易马;第三联吐露‘青春事适王’的精神痛苦;为联表示不羡慕豪奢,安于寒素。都适合女子身份,体现出梅花的高洁,展示了不事二姓的坚贞意志。歌颂坚贞,又鞭挞变节,使本诗神完气足,意境深厚,不论作何种解释,都是意味隽永的。
”(见朱安群、徐奔《八大山人诗与画》)还有的将这首诗说成是:“又集中而鲜明地反映出画家(诗人)的民族气节和铮铮傲骨,其表露可谓明显、激烈”等等,这些“反清”或“节气”理论的臆说,可谓不一而举。
其实,这首诗从这张《古梅图》一开始,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读者,所谓“梅”者,乃是“媒”也。这种手法,诗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蔡受就曾在《鸥迹集》中说过八大山人的诗《题画扇》:“雪诗为徂徕叶子作扇,画巨月一轮,月心兰一朵,其月角作梅花。题诗云……复呼叶子,属予为词。予答之云。”诗曰:“三五年头欠一春,同心之伴语情亲;媒人悄悄冥冥立,记得今朝廿五辰。”诗下还有注:“有索解者。予曰:巨月一轮,三五也;同心之伴,月心兰也,用易如兰;媒人者,梅花也;悄悄冥冥。在月角也。兰梅瓣各五,合之三五,则廿五也。是日即廿五日,扇作。”以“梅”喻“媒”,不仅是八大山人个人的喜好,更是时人对这种暗喻的认同。
到了这首《古梅图》,诗人不仅通篇用的都是男女之情的典故,更是在第一首的开篇就说:“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让人去相亲。紧接着第二首又说:“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并不要求那女人是肥是瘦。至第三首,诗人在注当中就说:前面两首还没有说明白我为什么写这么快的妙处,故而这首要写《易马吟》,即要写为什么换老婆的原因。接着诗人便说:
夫婿,当然是诗人自指。为什么会和昨天不一样了?那是因为两人已经不和谐“不笛床”了。这里诗人所用的手法照样还是他的老一套,在“不笛床”的后面,隐藏了一个难以启齿意思。接下来诗人说的:“如花语剑器,爱马作商量”,这并不是诗人在与不和谐的美人说,而是诗人在与媒人诉说和商量:诗的字面意思是在说:美人口蜜腹剑,我不得不才作出爱妾换马的商量。内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美女在那里舞着剑器的舞蹈(美女在那里不断地埋怨),我在这里唱着“爱妾换马”的古曲(我正在这里商量着换妻的事情),各唱各的曲,可见其不和谐的程度。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古已有之的事情。接下来是诗人对美女的相劝:与其这样“苦泪交千点,”,不如趁其年轻“青春事适王”去适合、侍候那些富贵王孙。至于诗人我自己,我曾经在野外“午桥”有一所别墅,现在正好再让这座老宅子增添一些花样了(暗含着诗人对新的婚姻、新的生活的期望)。
这样解释下来,前后三首诗不仅连贯起来,且没有任何疑问存留,一下子都解释通了,与本画《古梅图》的主题也都相吻合了。
十、《题花卉册》又名《花卉草虫册》
《芙蓉》
芙蓉好颜色(1),老大昆明池(2)。
薄醉忘归去(3),燕脂抹到眉(4)。
注释:(1)芙蓉:即荷花。
(2)昆明池:汉武帝欲通身毒(今印度),为越=(山下隽)昆明所阻,元狩三年乃象昆明滇池,于长安近郊穿地作昆明池,以习水战。
(3)薄醉:微醉。忘归:忘了回去。
(4)“胭脂抹到眉”是在说醉者醉酒后的脸色满脸通红直到眉头。这句由荷花。有学者说这句有将官员比作出卖色相的妓女一说,这种游离字面意义的释说,不确。
说明:八大山人癫狂返俗后的晚年,写有大量的关于娶妻和诉说婚姻不满的诗,这首写于八大山人约60岁前后的作品,正是诗人各方谋求妻子的另一首。从诗字面上的意思来看,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相亲后,对所见到的女子较为满意。
诗以芙蓉(荷花)说开去:这个女子好颜色,长得甚好。诗人此处用了汉武帝凿昆明池的做法,以达到自己目的典故,来说明自己老大不小了才来做这件事情。诗的后两句,是诗人在写看见这个满意女子后的感受和神态。喝得有些“薄醉”的诗人,竟然因为留恋“芙蓉好颜色”,有些忘记得回去了。而因“薄醉”酒意的红晕,竟然从脸颊红到了眉毛。从诗人“薄醉”的程度,不免可以看到诗人相亲后的满意程度。
十一、《绣球》
人打球来马打球(1),年年二月百花洲(2)。
百花二月春风暮,谁共美人楼上头(3)。
注释:(1)该句典出明朱时历《居士分灯录》:“王敬初初见睦州道明,一日明问曰:‘今日何故入院迟?’曰:‘看打球来。’明曰:‘人打球来马打球?’曰:‘人打球。’”。所谓马打球之马球,是约于汉唐时期源自波斯传入的一种娱乐方式,又称为波斯球。打球时人在马上以球杖击球,人与马形成一体,共同参与娱乐,故诗人说:“人打球来马打球”。该球系木制,中间镂空,外面着色,绘成彩球,诗人在此由所画绣球而想到马球,因马球是外来民族的东西,故而有怀旧的意思在里面,说白了就是诗人在思念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王府生活。
(2)百花洲:在南昌市内的东湖畔,是游客的游观胜地,诗人少年时期生活的弋阳王府即在东湖旁澹台灭明祠的北门。
(3)美人:系指年轻的妇女、美女。
说明:该诗题在一幅绣球上面,诗人由绣球想到异族的马球,继而联想到自己少年时期生活过的百花洲。接下来诗人便发问道:“百花二月春风暮,谁共美人楼上头?”如今的百花洲已经人是物非,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这是诗人用“暮”字的深刻目的。说白了,实在就是诗人在发问:如今的百花洲上,是谁在与那“美人”相共呢?
一个绣球,引来了诗人对画上不相干又关系如此密切的感叹,可见八大山人诗的语境,在释读八大山人诗时的重要性。
十二、《木笔》又名《题画玉兰》
是笔摇春思(1),平明梦作花(2)。
判官把不定(3),金马赋谁家(4)?
注释:(1)这句是诗人由画木笔而生发的感叹,由木笔而春思萌动。
(2)平明:天刚亮的时候。《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木加节)冠,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梦作花:即梦花。唐李冗《独异志》:“武陵记曰: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绣锦。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后遂以梦花喻文思大进。
(3)判官:官名。唐节度、观察、防御诸使,都有判官。因前句有梦,故而此处诗人特意用“判官”。有学者释此字为“用”不通。
(4)金马:金马门之简用,其意亦来自于该典。汉武帝得大宛马,乃命东门京以铜铸像,立马于鲁班门外,因称金马门。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皆待诏金马门。有学者释此字为“归”,误。八大山人用“金马典”不止一次。道光《永丰县志》卷六十二•附录•十三:“金马门……按唐书注,未央宫四门,金马门其第一也。汉武帝得大菀马铸像立鲁班门,因改金马门或曰东门,京作相马法所铸也。公孙宏待诏金马门在建元二年伐宛之事乃在元狩之后,菲由宛马明矣,然愚意,武帝好马,安知非得宛马而使京铸之耶?马史好奇,又安知非因其事而追书之耶?乃本得大宛马作金马门赋其词曰……”有招贤纳士之所意。
说明:诗由画木笔而生发了诗人的感叹:或许是诗人也像马融那样,在夜里做了一个梦?故而天刚亮的一大早,就文思大进,写了许多首诗、画了这个册页里的多幅画。此诗为一个册页,画有多幅、诗有多首。因这幅画的是“木笔”,因此诗人跳到了“判官”身上,但这个“判官”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是诗人内心的想法,即这么好的一个册页,最终会落到谁的手里呢?八大山人晚年以作画为生,故有此一问。这说明了画家对所作的此册页的肯定,同时也透露了画家对自己所画精妙作品的留恋。
十三、《兔》又名《玉兔图》
下第有刘蕡,捉月无供奉。
欲把问西飞,鹦武秦州陇。
注释:(1)下第:落第。科举考试中,考进士不中。此处指刘蕡落第。刘蕡:唐朝昌平人。《唐书》载,太和二年(828),刘蕡“策试切论黄门,”在对策中痛陈宦官专权弊害,考官见+廷对,都很叹服,但以畏惧中官,不敢录取。时人道:“刘蕡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令狐楚、牛僧孺皆重之。其后卒因宦官陷害,贬死于柳州。李商隐赠诗有:“江风吹浪动云根。”
(2)捉月:典出李白抱月沉江。李白著《清平调》,杨贵妃、高力士谗之,终于逐出内廷。传其晚年,醉后逐月于牛渚而死。此处捉月,指李白抱月沉江。意在说忠言致谤,常为失国之由。供奉:原指在皇帝左右供职官员,此指李白,李白曾入长安宫廷做翰林供奉。
(3)欲把问:欲,意要,想要。欲把,要把,要将,把揽。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意图。西飞:因该诗题玉兔,古人多称月亮为“玉兔”,如《典略》:“兔者,明月之精。”《古艳歌》:“++白兔,东走西顾。”《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又《古诗》:“西飞迷雀东羁雌。”顾况诗:“灵潮若可迅,寄言西飞鸟。”故而诗人说玉兔(月亮)西飞(向西面落下)指时光流逝的速度。“飞”作快理解。
(4)鹦鹉:鹦鹉有学舌之技,故《禽经》曰:;陇州“鹦鹉摩背而喑。”注:“鹦鹉出陇西,能言鸟也,人以手抚拭其背,则喑哑。诗人此喻告发刘+的学舌之人。”秦州陇:秦州,今甘肃天水以东一带。陇,即陇山,在今甘肃境内,甘肃又简称陇。秦州出鹦鹉,且比其它地区大。《南州异物志》:“广、雷等州,多鹦鹉,但稍小,不及陇山者。”
说明:题图用“兔”而引出这许多典故。落第的刘蕡与沉江的李白,都是因为他们的才能。我今日所画的这幅“兔”,不也正是因为有人说我的画好,而要西飞去甘肃的秦州了吗?在诗人说诗话的同时,也就知道了这个精致的册页下落了。
十四、《题鱼鸟》又名《鸟鱼怪石图轴》(1)
到此偏怜憔悴人(2),缘何花下两三旬(3)。
定昆明在鱼儿放(4),木勺药开金马春(5)。
注释:(1) 该诗所见多处有题,一,为《鸟鱼怪石》立轴,即上所承。二,为《安晚书画册页》之二。即甲戌夏给退翁所绘,款识:八大山人画并题。印章:齿形印。三、为甲戌八月廿二十六日所绘,款识:甲戌之八月廿十六日画并题八大山人。印章:忝区兹、齿形印、可得神仙、+艾。四、为韦华先生所作《杂画册之3页上。款识:八大山人。印章:齿形印。五、王方宇先生所藏扇面,款识:甲戌题画明年冬日承过峰和上枉顾为八大山人。印章:齿性印。该诗在甲戌(1694)至乙亥(1696)的两年中,诗人多次题画,词字句均无异动,可见此诗的寓意无二说可解。所题均为一条鱼或数条鱼,仅《鸟鱼怪石》所画岩石栖有三鸟。
(2)憔悴人:指该诗后面所要吟咏的对象。此句用拟人的方式鱼在说:来到这里我便可怜你们这些形如枯槁的憔悴之人。
(3)缘何:为什么。花下:消耗掉,花去。两三旬:指花去的时间,一旬为十日。两三旬为二十天或一个月。“缘何花下两三旬”句,似有自悯遭遇意。
(4)定:副词。指必然是,的确是。如《吴志•华+传》:“定闻陆抗表至,成都不守。”昆明:指昆明池,有三指。一、在陕西长安县西南。今涸。《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发+吏穿昆明池。注:巨瓒曰:西南夷传有越+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印度)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周围四十里。”《三秦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常停船于此,盖尧时已有池。武帝因而广之也。”二、指云南滇池。《元史地理志》:“昆明池,夏潦必冒城郭,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自出。+其水,得田万余顷。”三、指云南洱海。鱼儿放:典出《三秦记》:“昆明池入钓鱼,纶绝而去。梦于汉武帝,求去其钩。明日帝游于池,见大鱼衔索,帝曰昨所梦也。取而去之。帝后得明珠。”诗人此指汉武帝除钩放鱼事。昆明当指昆明池。鱼儿放:谓汉武帝除去鱼的钩索。
(5)木芍药:牡丹花异名。《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一载牡丹异名:“木芍药”并指明为唐时的称呼。牡丹常被称为“国色天香”是我国原产的一种富贵名花。以河南洛阳牡丹为最著名,世传有武后夜开牡丹佳话。金马:一指金马山。在云南昆明县东二十里。西对碧鸡山。相距五十余里。其中即有滇池。《汉书郊祀志》:“宣帝改元神爵。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节而求之。注:如淳曰,金形似马,碧形似鸡。”《后汉书•郡国志》:“越+郡青蛉县。有禺同山。俗谓有金马碧鸡。二、指金马门,《汉书•公孙弘传》:“待诏金马门”,班固《两都赋序》:“宣武之世”,“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又:汉武帝得大宛马,乃命东门京以铜铸像,立马于鲁班门外,因称金马门,《史记•东方朔传》:“(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旁有金马,故谓之曰‘金马门’”。该句为诗人因武帝除钩放鱼的出典所在地昆明池,而联想到昆明池附近的金马山,从而又引出“金马门”的典故。“金马”一典,另见诗人在题辛夷诗中再用“金马归谁家?”
说明:该诗五处,三题为朋友。其一为:“甲戌夏给退翁所绘”。其二为:“为韦华先生所作”。其三为:“甲戌题画明年冬日承过峰和上枉顾”。可见此诗与朋友有关。故台北《艺坛》曾载李叶霜文,言此诗是专为云南过峰和尚所作。以为此诗是甲戌年秋天八大山人为云南过峰和尚所写。“或许是甲戌之秋过峰曾与诗人相晤,或许是过峰未来,只听说他已离滇出游,赋此诗以志其怀念之意。好在甲戌之第二年乙亥的冬天,过峰和尚与诗人相见不是虚的。八大山人画箑相赠,并题以此诗,可谓十分切合。”过峰,明宗室,俗姓朱,其号白丁、行民、民道人等。安徽凤阳人,国变后为僧,住昆明以西禄劝州的香海庵。善书法、篆刻,写兰尤为卓绝。八大山人诗中“昆明”“金马”两词,均与过峰住地云南有关。
该诗首两句说有朋友远道来访,面对年已七旬垂垂老矣的诗人,表现出了十分怜惜的心情。因为是老朋友,故而与友人相聚畅叙了难得的两三旬时间,真可谓平生乐事。第三四句是说此册页的归宿。可能正是因为远道来的朋友,所以诗人画了画、写了诗送这些朋友。因过峰、韦华、退翁各在一方,故此处的“定昆明在鱼儿放”和“木勺药开金马春”均为泛指,其意在各得其所。
八大山人的晚年因“尝持”《八大人觉经》,思想、观念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得那样,终身逐日只有怀念亡国的这一件事情。特别是他自号“八大山人”以后,他的画渐趋平静,他的诗也大多是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虽说其用典用词的方式仍然是一以贯之,但所表达的情感,已有明显的改变。
八大山人的题画诗,常见由“一诗总题”和“一诗多题”的现象,在画上,他高兴时便每页都给予题句,像这首诗,竟然一赠再赠,将其当作给朋友的赠诗。这就很难说诗里的词句是针对某某得题诗了,他或许只是诗人的一个愿望的表达。这种情况,就说明诗人有时亦在册页完成后,尚有余地,这才想到要系以诗文,这样的题句,随意性很大,有时就象是一个跋尾,他并不是针对画上的某一物件或某一事件的说明,而是画册以外的某一件事情或联想到的某一事件。这首诗的一题再题,是八大山人“一诗多题”的典型例证。
十五、《题笔墨山水轴》又名《甲戌六月既望卿云庵画并题》
盐醋食何堪,何堪人不食(1)。
是义往复之(2),粗餐迈同列(3)。
注释:(1)该诗出典明•曹臣编《舌华录》•慧语•四七:“卢相迈不食盐醋,同列问之:“足下不食盐醋何堪?”迈笑曰:“足下食盐醋,复又何堪?”。卢相迈,唐卢迈,字子玄,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等职。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卢迈不吃盐醋,同仁问他:您不吃盐和醋,怎么能忍受呢?卢迈笑着回答说:您吃盐和醋,又怎么能忍受呢?
(2)是义:是,对、正确。义,正义、道义。往复,出入、往返。
(3)粗餐:普通的饭菜。迈同列:迈,前进、。超过。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说明:这是八大山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画面上树石丘壑造型奇特,而画家用笔用墨均极含蓄有味,这首五言绝句便题在画的右上方。从表面的字义来解,此诗是诗人在说一个人生的普通事理,即:人不可以只食盐和醋,又不能不食盐和醋;将此理反复思量明白了,即食不食盐醋都无关系,只要本性所喜,粗茶淡饭即是美食佳飧,两者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诗人透故事的哲理,来说明自己晚年的性格,告诫人生各适其适,不宜以一己之见,否定他人。
苏东坡在《送参寥师》一诗中写道:“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苏东坡十分赞赏唐末司空图“美在咸酸之外”的美学观点,他在《黄子思诗集后》即说:“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恨当时不识其妙,余三复其言而悲之。”东坡先生的这段话,正是八大山人这首题画山水诗的出处。八大山人在诗中既用了“盐醋”一语,又用了“是义往复之”,这与苏东坡的“余三复其言”相应。
八大山人在这首诗里,仅仅只是想说明一个“适可而止”和“过犹不及”中庸思想的道理。诗人晚年常常信手拈来,将生活中盐醋之类的东西,来比喻人生的基本物质需要。他曾给好友方士琯的一封信札中就写道:“卅年来恰少盐醋,承惠,深谢。”方士琯晚年为八大山人卖字画,信札中所谓“盐醋”,当是“润笔”笔格之资的代语。
而诗人上面的这首诗,其意则在于劝人在物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不可奢求。方宇先生和班宗华就曾在一篇文章中解释该诗为:此诗是八大山人在呼吁人们对于自己信念完全相反的他人,要采取容忍的精神(见《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平与艺术》)。这一观点,正是诗人所“尝持”的《八大人觉经》所要求在家弟子的重要观点。
八大山人晚年义愤的东西少了,而诡谲乖戾的成分则通过一种豁达的形式,一如既往地表达出来。
十六、《题花鸟册》又名《乙亥册》《题画石头》
思之误是书(1),只今南郭处(2)。
南宫石头硬(3),三顾那得去(4)。
注释:(1)思:想。误:耽误,害。
2、只今:如今、现在。南郭:复姓。《韩非子•内储说上》有南郭处士,以吹竽事齐宣王。此南郭处,典出 “滥竽充数”,诗人自指,比喻混饭吃。
(3)南宫:古称尚书省。米芾(1051-1107),字元章,北宋著名书画家。因其累官礼部员外郎,故世称南宫先生。米芾一生痴爱石头,千金难买。故有“石头硬”一说。
(4)三顾:典出《三国演义》刘备中 “三顾茅庐”访贤诸葛亮事。
说明:此诗是诗人在表达内心的无奈。诗人说:想想误我害我的乃是自己的书法,现在只能靠这书法来混饭吃了。这是诗人对自己的书法较之于所画的石头而言。暗地里诗人是在说自己的石头画的好,故用米南宫的石头作一比。这张石头,那些买我书法的人,即使有三顾之请,我也是不愿意给他的。
此诗有学者解释为:有人看见他的书法好,要请他去。但是要请他去的那个主人,招待的客人,都是滥竽充数,像南郭先生那样的骗子,所以他说他的脾气,有如米芾拜的石头那么硬,就是请他三次,他也不去。此一说不仅有些牵强,且与诗人晚年的性格、行为不相吻合。因为八大山人的晚年以出售书画为生,即使有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不懂书画的人,他也照样有应酬,只是应酬的方式有些不同罢了。比如要求画四幅,他却只给三副等。
十七、《题画寄呈梅野先生之作》
传闻江上李梅野(1),一见人来江右时(2)。
由拳半百开元钞(3),索写南昌故郡词(4)。
注释:(1)传闻:辗转听到,辗转流传。江上:江,指长江。江上,指长江流域。李梅野:因诗人称其为“江上李梅野”,当为江苏、浙江流域人氏。存考。
(2)一见人来:指凡是有人来。江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古人叙述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称江左,江右称江右。明清之际,则一般称江西省为江右。
(3)由拳:地名,所指有二。一、古县名,秦置。据《汉志》载,属会稽郡,古之=(左木右隽)李也,即今之嘉兴县南。二、古山名。在浙江余杭县境内,别称大群山,青降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傍有由拳村,出好藤纸。诗人常用此词入诗。如《河上花歌图》题诗:“万一由拳拳太白”句;《丙子册页为宝崖书》:“块石此由拳”。八大山人诗中有许多使用率非常高的词汇,“由拳”是其中之一。此处“由拳”有“拳拳之心”意。半百:五十元。指来人索画的酬金。
开元钞:开元,指新年。《梁书•武帝记》天监十七年诏:“今开元发岁,物品惟新,思俾黔黎,告安旧所。” 钞,钱。
(4)索写:索取、讨取所写之物。南昌故郡词:“南昌故郡”语出王勃《滕王阁序》,当指所索为《滕王阁序》一篇。
说明:曾经听说过江上的李梅野,新年伊始,便托人来江西。客人带来半百(五十元)钱,要诗人为其书写南昌故郡词《滕王阁序》。诗写得轻松直白、清雅简洁,仅仅是为了记述这件事情的源头末尾,没有任何晦涩的地方。四句七言,既透露了诗人晚年售卖书画的状况,又写出了诗人在新年伊始,就收到远方来人对自己欣赏并购买书画的愉悦。但是,许多学者却在释读此诗时,将“开元钞”解释为唐朝的“开元通宝”,此一南辕北辙,让人云里雾外,把一件明白无误的叙事诗,弄得怎么也解释不下去,更不用说来理解了。可见解释八大山人的诗,望文生义和想当然都是不可行的。
十八、《题画鱼蟹》
无人醉死僧怀素①,老马何缘一相传②?
万一图书内天府③,十方还认点联圈④。
马怀素者唐高少监,为僧再世耶?作此况图相假冒⑤。
注释:
注释:①怀素(725—785),唐代著名僧人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其书以狂草名世。嗜酒,每每醉时运笔如狂。诗中“无人醉死”即指其酒量,也是好酒的八大山人对其的赞誉。
②老马;指马怀素(七世纪)。马怀素在唐高宗时任过朝廷的少监官职。相传僧怀素是马怀素的转世,故而诗中有“一相传”之说。“何缘”一问,是诗人对此的怀疑。
③内天府:皇宫藏存资料档案的官署。
④十方:佛教用语,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泛指现实世界。点联圈;指阅读的人对图书的批点和圈点。
(5)作此,况图相假冒:我作这首诗,是以伪画当真画的一个比喻。
说明:诗说:没有人能把僧怀素醉死,为什么有人传说他是唐高宗时候作少监的马怀素转世?诗人可能知道马怀素并不像僧怀素那样能喝酒,故有此一问。诗人在先有设问后,紧接着便对这种设问进行解释:“万一”这种传说成为图书而进入了禁宫的正式文件而存档,那么世上“十方”的人,就会有理由对这种纪录而进行圈圈点点。诗人之所以举僧怀素与马怀素的例子,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即,假画成为真画的途径与原因。如果要是有一幅伪画,在内府著录说是真的,各处的人便都会说那幅画是一张好画。诗人用天府中图书所记伪事,比况图画中的伪作,一经名家品题,各方人士也就交口称好。对于书画真伪的问题,诗人曾在书信中言及他要买的字画,但将画上的伪字在信中点破说:“以不得真迹为恨事。”可见,诗人不仅深知书画真假的奥妙,更是对此赝伪形成的原因,有其独到的见解。
十九、《题画眉》
才多雅望张京兆(上声),天上人间白玉堂。
到底鸾台揽明镜,也知牛女易时装。
注释:(1)雅望:风流儒雅的声望。此处诗人因平仄的关系,将句子倒装。张京兆:指张敞,西汉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伊,曾为其妻画眉,时长安有“张京兆眉妩”之说,后引申为夫妻亲昵的典故。
(2)白玉堂:白玉砌成的殿堂。玉堂:一指宫殿;又指富贵人家;三指仙人所居;四是唐宋以来称翰林府为玉堂。“天上人间白玉堂”,在这里系指前面说的张敞,张敞在朝廷是宣帝的近臣,在家里夫妻和睦亲爱,神仙富贵,各种福分集于一身。
(3)鸾台:原为官署名,唐代改门下省为鸾台,张敞曾任大中大夫职,故用“鸾台”的称呼。揽明镜:把持明镜。鸾台职责略同侍中,掌驳正违失之事。这里的明镜,有洞察幽隐、公正无私的意思。
(4)牛女:牛郎织女,比喻夫妇之好。易:改换。时装:应时的装饰,入时的打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说明:诗人题画眉鸟,而联想到张京兆为妻子画眉的佳话上来,诗人思想的跳跃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可能与诗人晚年的爱情有些关系。诗中着全力描写张京兆的故事,说张京兆在朝廷是朝堂上的近臣,在家里却是一个与妻子亲昵情感笃深的好丈夫,他的生活实在是人间的白玉堂啊!后两句是说:鸾台像明镜一样严肃公正赏罚分明的张敞,也知道为妻子作应时的打扮,懂得“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儿女私情。八大山人晚年随取其绳子,但他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从诗人晚年的许多诗文当中,我们都能看到诗人对这一情感不满足的表现。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对人间美好爱情生活向往的同时,借张京兆美好的爱情和家庭生活,来倾诉自己并不满意的爱情和家庭。
二十、《题画桂花》
人间桂花黄,山中桂花白。
只为不还丹,云谣慎无歝。
注释:还丹:道家炼丹之术,以九转丹再炼,化为还丹,自称服之白日升天。诗人此处虽是借用道家的术语,但他的实指则在于说:我已经不做释门弟子似的那种刻板的修行了。
云谣:云章之活用,此指诗人的书画日课。
无歝,歝,厌,厌弃。《诗•周南•葛覃》:“为=(系加希)为=(系加谷),服之无歝”,诗人说我并不厌弃画它(指此册所桂花)。
说明:桂花是诗人书画作品中较少见到的题材。诗人这回画了桂花,因此要做一些感叹和说明。诗说:人间的桂花黄,而山中的桂花却是白的,这里面暗含了诗人的一种寄寓。诗是八大山人还俗后的晚年所写,故而诗人说“山中的桂花”是白的,而诗后面的隐语是在说尘世的污染。其实,诗人何尝不知道桂花有“金桂”和“银桂”两种?
八大山人晚年“尝持”《八大人觉经》,持修的结果是,使得八大山人晚年的思想逐渐变得豁达和更具有包容性。宁藩自始祖献王朱权开始,便对道教净明派有着特殊的情感,这是八大山人晚年常有道家词汇在诗文中运用和道家思想反映在诗文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八大山人的研究界,许多将八大山人与朱道朗视为一人的学者,常常混淆了这样一个概念,即将八大山人有道教思想的诗文,当作是八大山人做过道士的证据来加以证明自己的推断。八大山人晚年还俗后有道家思想一点都不奇怪,这种现象不仅是明末清初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巨大反映,更有八大山人高祖宁献王朱权家传的遗风。但是,有道家思想,并不能说明八大山人就一定做过道士,这是需要加以严格区分的。
其实,这首借用了道家词汇的诗文,其文本的意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诗人先是写了两种桂花,即“金桂”和“银桂”,但诗人人为地赋予了它们一种特殊的人格意义。接下来诗人这才说自己之所以画他们的原因,那并不是因为自己还在做着“还丹”的事情,而是因为自己并不愿意舍弃它(指桂花)。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卖琪的礼物 |
Re:自古诗章别有情——八大山人诗偈选注 |
回复时间: |
2006.08.29 10:51 |
|
海云轩主对八大山人及其作品的深刻研究值得称道 相信它会在学术届有意义的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