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梧桐书屋 收藏:0 回复:4 点击:4612 发表时间: 2006.08.20 01:24:27

精灵的翅膀——关于孩子的教育


  精灵的翅膀
  ——关于孩子的教育
  
  培育的目标其实不必太高。家长只是在做打基础的工作,未来究竟怎样,充满着未知和变数。这一点,在适当的时候也应当作为课题教给儿子。这样才能使其具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2005-5-11 23:52:56)
  
  通常,作为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符合自己意愿的企盼;有知识有文化的父母,更是尽力按照自己对于人生、人性的理解去塑造自己的孩子。说起目标,具体内容因人而异,相同之处应该在于追求人生之幸福,人性之完美。问题在于,作为父母的现时,与孩子将来的彼时,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两者之间既有千丝万缕、割扯不断的联系,又有千差万别、言说不清的差异。所以,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只能是思想方法、文化学识、修养素质等等,万不可执拗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规范孩子的人生道路。这些话,只是我的一些感悟,写在这里,只是希望关注孩子成长的年轻父母们有所参考罢了。(2005-5-12 11:46:58)
  
  (一位年轻的母亲说:现在我的担心是,这些小精灵一旦进了学堂,就会被“没收”翅膀,再也不会飞翔了。)
  
  其实,不必这样担心。真正的精灵,他的翅膀是不会失去的。我们在培养自己孩子的时候,不要忘记,只能让我们每一个个人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而不可能让环境、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许多自诩博古通今,恃才自傲的人为什么常被自己所误?就是当他高傲地扬起脑袋,眼睛只望着天空的时候,忘记了应该看看脚下的路,结果掉进了泥淖之中。
  
  (这位年轻的母亲担心地说:当我们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一筹莫展的时候,总是想到吸收和汲取一些外来的东西。但显然,由于环境不一样,我们只能尽量地去适应。可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精灵”的翅膀就会退化,即使它仍然长在她的身上,它飞翔的功能却已经永远失去了。)
  
  人们对于“适者生存”的理解太不一样。我说这是基本的生存法则,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但是不少人却仅从消极方面去理解它,并发出一种无奈的叹息。诚然,许多人,就是那些缺乏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缺乏生活激情和生命活力的人,他们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或者说是无从选择地顺应环境和社会。但是对于具有卓越的才华、非凡的毅力的人来说,他们却是主动地去适应,并在这种适应中把握住自己,把握住对自己有利的一切因素,从而创造出辉煌来。我真诚地希望并发自内心的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具备这样的品行和能力。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只要“精灵”的翅膀依然长在自己身上,“它飞翔的功能”就永远不会失去!
  
  (这位年轻的母亲依然忧虑地说:而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却是实行的应试教育,实际上,孩子就成为了“一根弦的竖琴”,家长们都必须要去适应,最终,绷断的是琴弦。)
  
  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之中。不能因为存在的问题而全盘否定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太多,需要增长的能力也太多太多,这些都不是任何一个或几个个人所能给予的。因为每一个成年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那么有限,自己尚且需要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落伍。许多家长之所以绷断了琴弦,恰在于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本可以不必看得太重的看得太重了,并且一味地将自己思想上的压力转而施加到孩子身上。所以,教育方法的改革不仅是学校里老师们的责任,也需要家长们积极地参与。顺便说一句,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不是尽善尽美、毫无缺陷的,不可以脱离我们生活的具体环境而将其奉为教条的。其实,顺其自然的心态就是尊重人的天性最明智的选择。但愿我这些话能被人理解。
  
  (老师说得很对——“教育方法的改革不仅是学校里老师们的责任,也需要家长们积极地参与”。其实,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是学校组成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同时又相互促进。他们之间,用一句应时的话来说,应该是积极的“互动”。
  
  另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不是尽善尽美、毫无缺陷的,不可以脱离我们生活的具体环境而将其奉为教条的”。的确,无论是教育还是其它,都没有一套可以适合每一个人的全能的衣装。必须要按照个体的特征,量体裁衣,才可以尽显其风姿。
  
  “其实,顺其自然的心态就是尊重人的天性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我正在为之努力的。
  
  多谢老师的教诲。每读,必有收获!)
  
  你能理解我的那番话,我很高兴。其实,许多人对学校教育并不是很了解。就拿应试教育来说,作为学校的领导的确很在乎升学率等各项指标,因为这决定了学校的声望,甚至也决定了学校的生源。因为大多数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最关心的正是升学率等各项指标。但是,学校里大多数老师,他们的工作依然是立足于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准和全面素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是多方面的。我退休前就参与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这种考核就是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各方面进行的。这些都直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不放弃,而且都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社会在进步,学校教育是不会落在后面的,尽管现在还存在着许多并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注:本贴是2005年5月我在阅读有关贴子时所写的部分回贴。括号内是原贴楼主的话,因为内容相关,故一并录入。
  
  (2005年5月22日16:24编辑)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梧桐书屋 答复梦幻城论坛网友 回复时间: 2006.08.20 01:40

    答复梦幻城论坛网友
  
  回复人:路上小语(2005-5-23 14:15:45)
  
  有时我也陷入教育的泥潭,不知是我的教育方法有误,还是他过于倔强?
  说轻了他没听见
  说重了他受不了
  这孩子还特会欺负人,他爸爸在家看新闻,他就是想看电视也不敢吭声,我在家里电视被他一个给包下了的.如果我上电脑,他没有自认为好看的节目,一走过来就是把我覆鼠标的手一扳,就全掌握在他手里了.
  不知道是我跟他闹惯了?还是太过民主了?还是没有威信?
  
  
  答路上小语(2005-5-23 15:00:08)
  
  关键不是说轻说重,而是要说得在理。“子不教,父之过”,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父母亲的关爱和指教。虽然说我们提倡孩子的个性发展,防止个性压抑,但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任其自流。如果这样,不是爱,而是害了孩子。当然,父母的指教,应当是客观的,尊重个性基础上的,朋友式的,委婉却坚定、严肃而动情的。那种动辄蛮横式的训斥甚至打骂不仅要不得,而且会适得其反,徒增孩子的逆反心理,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甚至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修复的阴影。过分地溺爱,一味地迁就,则会使孩子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不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将来一旦遇到挫折,这样的孩子是很少有能力泰然面对的。当孩子深知父母之爱的时候,他是完全能够接受来自父母的谆谆教诲的。做父母的,万不可有以为批评孩子就是伤害孩子的心理。
  
  我的女儿和儿子小的时候,平时很随意,一旦犯了错误,我便把他们叫到身边。我还没有开口,孩子就已经掉下了眼泪,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我并不打骂,也不训斥,只是严肃地跟他们讲道理。他们长大之后,每逢需要有所选择的时候,我总对他们说,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决定权在你们自己手上。因为你们的生活道路,必须是自己去走,父母是不可能代替的。现在他们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表现得很出色,十分令我欣慰。
  
  
  回复人:浮尘香影(2005-5-26 23:54:32)
  
  梧桐老师,对于我,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和孩子的父亲在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的进程中,孩子已经长大,在一分一秒的时光流逝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答浮尘香影(2005-5-27 0:41:02)
  
  遗憾总会伴随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不必为此沮丧。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回    复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精灵的翅膀——关于孩子的教育 回复时间: 2006.08.20 16:06

    孩子该让他们自己去适应各种环境,这是给他们自己自身的锻炼机会。而不是收起他们的翅膀。
  梧桐老师用心了。
  将研究的心得及与家长探讨的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整理成文,与读者共享,我等受益了!

回    复    

回复人: 悠然心会 Re:精灵的翅膀——关于孩子的教育 回复时间: 2006.08.20 18:25

    精灵的翅膀如果不被束缚了,也许就会真正飞翔.现今的教育啊,太急功近利,太拔苗助长了.所以精灵的翅膀不再是原来的理想了.可悲啊.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精灵的翅膀——关于孩子的教育 回复时间: 2006.08.22 03:29

    把握得很好的教育方式,值得我等家长们好好参详,学习!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