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浙江创作空间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空城 收藏:3 回复:12 点击:4825 发表时间: 2006.07.17 22:30:41

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女,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逝于美国。原名张瑛,笔名梁京。一生著有大量散文及《金锁记》、《倾城之恋》、《花凋》、《十八青》、《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诸多小说,作品十分畅销,红极一时。
  
  评论家余杰曾说过,中国女性写小说有三个高峰:一个是安妮宝贝,那个用绝裂和颓废写爱情的女子;一个是王安忆,那个纤细而细腻的女子;还有一个,就是张爱玲,这个演尽末世繁华的女子。姑且不论前两位是否是一家之词,但张爱玲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地位,的确是我国文坛的一高峰。
  
  回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毫无疑问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字如蝴蝶:斑斓、诡异、脆弱而又让人冷彻心扉。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追求者。”
  
  繁华褪尽,沧海桑田。隔着遥远的历史和时空的长河,我沿着她的那些美丽、苍凉的文字地图,一路追溯着张爱玲的足迹,渴望寻找到她的芬芳,她的轨迹……
  
  情 结
  
  张爱玲的童年是悲哀的,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忍受不了父亲的遗少作风,飘洋过海去了英国。母亲留给她的唯一印象,就是临走时的那件苹果绿的闪着玻璃光片的旗袍。
  
  她开始沉重而压抑地生活在遗少家庭当中,在和后母的战斗中,母爱的缺失使得张爱玲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在自己的父亲身上。而父亲也曾是为自己有这样的一个女儿而骄傲的:张爱玲七岁开始写第一篇作品;八岁时构思过一篇题为《快乐村》的小说;十四岁又开始尝试创作长篇章回体小说《摩登红楼梦》……其文笔之老练,远非同龄人可以比拟。
  
  因了这,张爱玲的父亲是不避讳她的,她成了父亲整个生活的见证人。对父亲的眷恋和依赖开始在张爱玲的心灵里滋长。在她所居住的那幢容易让人“沉下去,沉下去”的大宅子里,张爱玲一生难以结开的恋父情结开始孵育出来,疯长出来。
  
  是的,是疯长。张爱玲对自己父亲的爱恋已经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当她得知父亲将再娶时,她甚至想要把自己的后母从阳台上推下去的。
  
  她的爱恋是带着占有欲甚至是仇视心理的畸形爱恋,这正是张爱玲人生的悲凉之处。即使她后来遭遇父亲毒打和近半年的关押,即使她的父亲始终秉承着遗少的作风,吸鸦片、养姨太太,但她始终没有成功地“消灭”掉自己的恋父情结。相反的,她的恋父情结得不到回报时,她便往自己的内心退缩了,因而地,她也就形成了那种自我疏离的自卑、自私、自怜的自恋人格特征。
  
  张爱玲终究没能逃脱命运的掌布,她把自己最美丽的豆蔻年华埋葬在了这样的情结里面。在她日后的那些时光里,她始终寻找和依附着的力量,都依旧是这恋父和自恋的情结。
  
  这注定是一生追随着她的情感,像是掌纹,随着岁月的流淌,越烙越深了……
  
  爱 情
  
  张爱玲的自恋铸就了她自己游离于人世以外的性格,除了文字的发表,她近乎绝情地切断了一切与外界联系的方式。有这样一个镜头:有人要到张爱玲的公寓里拜访她,总是她的姑姑出来说“张爱玲不在”。倘若是姑姑恰巧不在家,没人替她挡驾的时候,她便兀自地站在屋内,冲来人说“张爱玲不在”,寂寞而空虚的声响回荡在公寓的空气里,蛀进了地板上的石蜡。
  
  但就是这样游离的张爱玲的生命里是有过爱情的,两次。
  
  一次是和汉奸胡兰成,一次是和美国作家赖雅。
  
  这样的两段恋情,分别发生在张爱玲的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难以摆脱的恋父情结促使她只能在自己青春时代爱上中年男子,而在自己中年时,去爱上老年男子。这两个男人,都让张爱玲为之舍弃一切。
  
  张爱玲在极度拮据的处境里,把自己依靠两部剧本得来的稿费全部寄给了胡兰成。而那时候,胡兰成逃至温州,且与另一个女人同居在一起,张爱玲是知道的,但是她还是这么做了。因为,她知道,她戒不掉这份爱了,即使他不再爱她,亦或从不曾爱她。
  
  而与赖雅的情感上,张爱玲亦是主动追求的,牺牲一切。甚至于怀了身孕,张爱玲却听了赖雅的话,打掉了骨肉。
  
  这样的两段恋情,或许已经成了张爱玲心里最深痛的疤痕。她的爱情像是两场战争,各自没有流血,却都已经牺牲,掩埋了殉难的心跳,葬送她全部的情感和力气。风干了眼泪,吹散了发丝,死掉了的心,凝聚成了张爱玲悲哀、苍凉的生命底色。像是泛黄了的照片,被浑浊的液体打湿了泛黄的容颜,印象也都变得模糊了,只有丑陋的水痕突兀地显现出来,如锥刺骨地疼痛在夜里。
  
  张爱玲是否真是如此走来的?
  
  文 字
  
  张爱玲三个字,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作家,也只能先想到作家。
  
  斑斓的文字是她生命的支持点和源泉。她一生都在不断地书写,似乎也是在不断地借着文字舔舐着自己的伤口。她不言语,自卑的性格使得她无法言语。因而,她只能用笔来涂抹自己的色彩,咀嚼自己的生命。像张爱玲自己说的:“我不断地舔着自己的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了感情。”于是,这些伤口就会一直一直地出现在她的文字里,带着苍白的笑容,哀艳地盛开在张爱玲那支在乱世里的笔尖下。
  
  一个不善言语的人,是最渴望有另一个途径来宣泄情感的,否则,她只能郁闷,到死。幸运的,张爱玲找到了文字。
  
  如她写的:“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张爱玲《再版的话》)
  
  她笔下的字,是有小资情调和世俗的眼光的。张爱玲原本就是一个俗世的人,但是,所谓的悲凉使得她能化腐朽为神奇。她严重的心理情结使得自己的文字变得诡异、苍老,时刻地有着一种古老的城墙的味道,充溢着满腹的哀怨,是有华丽的气息在里面的。因了这些痛苦的情结和失败的爱情,张爱玲成了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自己就是一个悲剧故事的主人公,因而的,她笔下的人物对着亲情、爱情、友情,都只能无力地说“人间无爱”。
  
  《花凋》里的郑氏夫妇冷漠到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因病死去,也不愿意拿自己的钱出来给她看病;《半生缘》(初稿《十八青》)里的曼璐,为了栓住自己的丈夫,竟帮着他强暴了自己的妹妹曼桢,而顾母面对曼璐给的有着“奥妙和力量”的钱,对此也只能默认;《倾城之恋》的白流苏,一上场就顾不得颜面,把自己妹妹的男友范柳原抢走了,从此两个人心思各异地在一起,整座城市成了他们无爱的爱情的祭奠品;《封锁》里,两个压抑着的男女在封锁的那一刹那回归到人性的善良,各自都曾以为会真正彼此爱恋,但是到了警报结束的瞬间,一切不过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诸如此类,从头到尾,张爱玲都用自己寂寞的手掌捕捉着乱世里的浮尘,这些名门望族的公子哥儿、大小姐、太太老爷们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来的,便只是赤裸裸的虚伪。
  
  生命在张爱玲笔下成了空虚灵魂的附属品。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如是说。
  
  在属于张爱玲的文字游戏里,我们是可以看见她自己的影子的。她本来就是用自己的肉体、灵魂在书写、吞吐着她的故事,铺展开来的涟漪,都是她的泪和笑。
  
  她的恋父情结是可以在笔尖划出深蓝色墨水字的。
  
  《心经》里的小寒是她。小寒爱恋着自己的父亲,于是不断地去诱惑父亲,张爱玲说的:“女孩子有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去诱惑自己的父亲”。她用主人公的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断地诱惑父亲,希望父亲可以大胆地接受她的爱,这样的爱恋似乎已经超越了伦理。但是父亲无法接受的时候,张爱玲的做法,小寒的做法,是毁灭,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是她,虽然是男孩,但却是有女子气质的。传庆的经历和张爱玲几乎一模一样,她写传庆,更是在写自己。传庆身上的矛盾、病态是张爱玲隐藏在内心的。
  
  张爱玲书写的字体是我们所无法琢磨透的,正如电影《滚滚红尘》里林青霞所表现的那样,近乎疯狂地书写,却又似乎是无意的涂抹,激情却又慵懒。氤氲在视线里,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参 照
  
  读张爱玲的文字,会不由自主地拿她和其他人比较。
  
  首先想到的是安妮宝贝,这个生活在张爱玲曾经居住过的城市(上海)的女子,面对充斥着工业化气息的“石头森林”,她的颓废气质似乎和张爱玲是相似的。她的笔调也是诡异、华丽的,在她手掌里开出的人物,总有着相似的面孔——疏离、冷漠,游走在浮华的城市,穿梭在网络和现实、写字楼和咖啡吧、地铁和酒吧里,像在一路狂奔,寻找和自己相似的面孔,何去何从,不再彷徨。
  
  我想,颓废张爱玲也是肯定有的,但是,总让人不能安宁。蓦地发现,其实我错了。张爱玲何止颓废如此简单?她的笔尖里流出的不是墨水,是血。她的绝望是排山倒海般的汹涌,只要她提起笔,写下的字符永远只能有悲哀和苍凉。张爱玲曾写过的《十八青》里,曼桢和世钧在数年后是见了面并在一起了的,但这是她顺应当时国内政局而写作的,到了美国,她仍旧是把他们分开了,“我们只能错过”,这场美丽的错误被张爱玲修改进了《半生缘》。安妮和张爱玲是不同的,安妮的颓废是让人绝望,而张爱玲是让人冷,如立寒冰,永远无法安心。
  
  三毛呢?同是那个时代的作家,甚至还根据张爱玲的原型创作过《滚滚红尘》,却也发现是不能比较的。三毛虽然也是心理情结很重的女作家,虽然住在撒哈拉沙漠,但她的笔调仍是平和的,笑起来依旧能有残缺的阳光的味道;不像张爱玲,由内到外都是抗拒的神情,让人不由自主地畏惧起来。
  
  骤然发现,原来,张爱玲是无法参照的,她有她的特质。
  
  照 片
  
  第一次看到张爱玲的照片,你是会被震撼的,是那种容易把内心写在脸上的女子。
  
  穿着色彩夸张的长衣、旗袍,张爱玲像是盛开在乱世里的花,惊艳而诡异的色彩围绕着她。
  
  总让人觉得,这是个无法逼近的女子,她身上的气质像是一抹云彩,荡漾在脸上,孤傲的表情是她文字以外的拖腔慢板,像是昆曲,不能弹得太快,张爱玲是不能弹得太快的曲子。又比如是宣纸上的墨迹,原只是一点,洇开来,成为了一片。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连她门上的猫眼,也是有故事的。
  
  
  一些故事,一些影象,渐渐远离我们了。
  
  涵泳在她文字的海洋里,我仿佛依旧看见,乱世红尘中,藏着多少的梦。
  
  张爱玲,身上套着色彩华丽的旗袍,穿着买来的心爱的绣花鞋,寂寞的掌心里握着一支细长的笔。那张微抿着微笑的嘴,似乎要向我们说出属于她的故事,属于她的情节……
  
  张爱玲远去了,可她寂寞的身影似乎一直伫立在上海的舞台上,伫立在旧街道、老宅子里昏黄的灯光下,伫立在温州人潮涌动的火车站里,伫立在美国空寂无人的公寓地板上,就这么一直一直伫立着,站成亘古不变的姿态——带着她苍凉的手势。
  
  
  
  后记:她的故事我的歌
  
  很久就知道上海曾经有着叫作张爱玲的文字女子,是那种文字如烟花、人如焰火的女子。
  
  《半生缘》和《天才梦》之后,开始关注这个女子的一切,她的评论、小说、散文、传记乃至她曾居住过的老宅子、看过的电影院、坐过的咖啡屋。我一路寻找着上个世纪的点滴,寻找着她的人生轨迹,只因被她身上的文学气质所折服。我不曾想到的,她是写故事的人,而她本身却也更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不断地挖掘和探询,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个遥远的灵魂。
  
  她是让我感动和疼痛的,她的才气和气质是让我心惊的,我一面摸索着,一面也感受着越来越近地气息。
  
  我在午后的阳光下面看淳子的《张爱玲地图》,一条一条的古老的街道;一幢一幢陈旧的公寓和旅馆,有着嘎吱作响的楼梯;飘着遥远奶油香气的蛋糕房;不停滚动的黄包车的车轮,轧过了道路,轧出了岁月的痕迹。我看着一条街道、一位女子和一段岁月的纠缠与包孕的关系,在层层楼房里突兀地显现出来。
  
  我在暗临的深夜独自读着《解读张爱玲》,发觉原来她文字里的悲是从她生活里承接出来的,那样自然而让人心疼。我雾里看花般地看着属于她的剧幕,关于家庭,关于爱情,关于作品,关于情结……
  
  我在寂寞的时候读她的文字,让我惊恐,直到忘记了寂寞。所有的所有,她的文字,终究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她的人物,像红尘中的天使,遗落了翅膀,回头看清楚,只空留孤寂在心上……
  
  于是,我开始动笔。
  
  我之写《苍凉的手势》,是想表达一份眷恋、一份痴迷,“天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痴心的人在苦苦等待她的下一部作品”。
  
  她的故事我在吟唱,但愿你听得懂……
  

------------------------
最后,每个人都有个结局
只是,踏破了玻璃鞋以后
你的,小王子跑到哪里?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一切皆有规则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18 00:31

    关于高峰的三个写字女人,还是说上海的好.
  
  写得细腻,以为女人对女人的评价.
  
  我错了...

回    复    

回复人: 江南鬼火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19 15:28

    多来这类文章。

回    复    

回复人: 逃跑鱼追星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22 20:31

    喜欢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24 02:38

    文字中透出张爱玲的悲凉和苍凉。喜欢!

回    复    

回复人: 风言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24 13:39

    张爱玲是一个奇迹,她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她活在时间的空气里。
  作者提到的另两位作家是没法与她相比,特别是安妮宝贝(一家之言)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枯胡杨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24 17:28

    我也喜欢她

------------------------
今世情未了,怎敢入空门.

   

 永存善意!

回    复    

回复人: 心舞飞扬~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24 20:58

    悲凉的文章震憾着我.
  我从没这样细细读过张爱玲,你读了,我也从中懂了
  我会细细品味她的.

回    复    

回复人: 阿丫丫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7.27 20:30

    我对张爱玲也算比较了解,但我不是张迷。看了她所有的文章,也曾惊讶她的早熟,那么年轻能够看透那么多的人情世故。看了不同作家写的有关于她的传记,以及网上的一些评论,总的感觉是大家都在刻意将其神秘化 传奇化,也因而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因此网上不乏对张爱玲的恶意攻击。
  不管怎样,作家已死,赞誉也好,漫骂也好,她都已不知道了。留给后人最重要的还是她的文字 她的作品,以及读者联系自己的人生阅历从中得到的心得感悟……

回    复    

回复人: 一笛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8.02 09:36

    深刻,耐人咀嚼!~~喜欢!

回    复    

回复人: 女人香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8.20 09:34

    上次翻旧东西时发现一本张的小说,是我初中时借谁的一本封面已经没有的泛了黄的书.
  我走时带走了她,因为以前看不懂的东西现在成了我眼中的惊喜.
  都说张是真小资,安妮是伪小资,不知道小资为何物的我,只看到了张爱玲的天才梦与贫乏的社交能力,她甚至不敢给一个工人小费,因为无法面对那种场面所带给她的心灵波折。
  她的字,真冷。是的,没有三毛带给人的那种阳光与希望,一种热爱生活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三毛的字里。在张的小说里,我只能品到扭曲,挣扎,迷乱与妥协。种种的种种,看完以后真只觉的凉,冷,寒,最后冻结。
   我觉的她是有着一双令人无法直视冷冷眼神的女子。

回    复    

回复人: 欲说心事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6.08.27 17:51

    好

回    复    

回复人: 祁连晓月 Re:苍凉的手势 回复时间: 2007.04.23 19:00

    从你的文字里品读了张爱玲,领略了一种苍凉彻骨的感觉.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