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则是大雅·之二 |
八大山人先存诗辑注·之二
四、《世说新语》诗意六首
《题画义虎》
林公不二门,出入王与许。
如上法华疏,象喻者义虎。
款识:八大山人题。印章:齿形印。出处:甲戌夏至退翁《安晚》册页之三上。见载:汪子豆编《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二集15页,《八大山人诗钞》29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47页。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62页。纰缪:汪子豆、周士心均释题为《题画猫》。王方宇释第四句第四字为“笼”字。
义虎:即犬(狗)的别称。犬是人类驯养的畜牲中最重恩情,遵守节义的动物。因狗对主人忠贞不二,世界各地均有传颂,包括小说、电影等,故民间又多对犬以虎名而称。如《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五即载有犬的异名为“赤虎”、“虎酒”等。特别是江南地区,对畜养有年的犬多有称其为“义虎”的习惯,有的甚至直接将自家饲养的狗取名为“义虎”。王方宇先生曾在《故宫‘传綮写生册’与八大山人早期作品》一文中,释该题为《狗子》,并在注中说因诗中涉及到王修,又名“荀子”故而诗人或因“荀子”二字,书中乃题画为《狗子》。此说牵强。
林公:即支道林,名遁(314-366),又称支氏,支公,林道人,林法师。晋高僧。本姓关,陈留(今河南陈留县)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晋哀帝时应诏至洛阳东安寺,继竺潜在宫禁中讲法。支遁善谈玄理,名震一时,时贤谢安、王羲之等皆与之交游。是《世说新语》中时常提及的人物,不二门:佛教语。即不二法门。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语出《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学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为最高法门。后世我用来比喻唯一的门径、方法。此句因与第四句“义虎”对应,故又暗含忠贞不二的寓意。忠贞不二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水准,就象不二法门一样,也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
出入:指伴随,相从和过从结交之意。此处指林公往来所交结的人。王与许:王,指王修。许,指许询。王修(335-358),字敬仁,又称荀子,王荀子,王修之。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王荀子,少时有美誉,善长隶书,兼通玄理。初任著作郎,琅邪王文学,转中军司马、未拜而卒。许询。字玄度,又称阿讷,许。东晋高阳(今湖北高阳县东)人,许允玄孙。儿时秀惠,有神童之称;长而襟怀简素,无心仕途。拜为司徒,不就。与孙绰、王羲之、谢安、支道林等游于会稽,娱情山水,醉心黄老之学。早卒。
如:梵语tatha。又作如如、直如、如实。指佛家以无生无来常往不变的本体,即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因教门不同,故对“如”有不同的立法,《般若经》将“如”立为空。《法华经》即将“如”立为中。上:尊称。如《管子•君臣》下:“民这制于上,犹草木这制于时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纪第十二。”今上,指汉武帝。此外“上”通“尚”也是崇尚、尊重、祈望的意思。如《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管子•主政》:“上完利。”其义均同。诗人因是释门弟子,故特以“上”的尊称称指《法华经》。法华:指《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妙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这一。《法华经》认为小乘佛教各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教子真意,为了让信徒们真把握佛的精神,因此采用诗、臂喻、象征等文学形式,来阐明佛法中许多深奥的道理和赞叹永恒的佛。并以为一切众多生皆能成佛。是一部佛教思想史和佛教文学史不朽的著作。疏:指记注文义或札记的写作形式。即今之解释,注疏之意。
象喻:指象徵、譬喻。者:代词,如《孟子•尽心》:“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此处指诗人要用来譬喻和象徵的对象义虎。
说明:
这是一首由《世说新语》中支道林的典故而引发的一首诗。
诗由支道林得不二法门的真谛所引发的,从而感叹支道林的品行。诗说:因为林公获得了不二法门的最高境界,所以出入相交相从的都是象王修、许询这样的名人和雅士。诗人此句借支道林与王修和许询相交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具备了高深的道行和高尚的品质,才会有人崇尚、有人景仰和相从。就象徵等手法那样,比喻这里所画的这只义虎。诗人在这里用的比喻让读者不太好理解,其一是《法华经》中所说的“如”是以“中”立为法的,而不是以《般若经》中的“空”为立法的。因此诗估第三句中特意指明是《法华经》的疏义,而不是《般若经》。这个“中”如何理解呢?这便是第四句要说和诗人正在进行比喻的义虎。义虎这所以受到个们的喜爱甚至尊敬,是以其忠义的品质才获得的。诗人这种子这种跳跃式的比喻方式和思维形式,是在佛门几十年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也是诗人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该诗中的这种手法和比喻的方法,也是因诗人由画了义虎,临到题跋时,才联想到《法华经》所采用的诗和譬喻、象徵等手法,这才有了第四句支道林不二法门与忠贞不二的义虎相互比较的比拟手法的运用。其义则在于表达诗人对“义虎”忠贞不二的性格的赞扬。该诗文字的表面意义,是在颂扬佛法的不二法门,实质上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由不二法门的最高境界,而联想到所画的义虎所具有的忠贞不二的高贵品质。因此,该诗又有为自己不侍二朝(清朝)而作的颂词之寓。
《鱼》,又名:《题鳜鱼》
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款识:八大山人画并题。印章:齿形印、禊堂。出处:该诗题于甲戎(1694)夏给退翁的《安晚》册页这五左上。见载:汪子豆编《八大山人画集》第二集18页,《八大山人诗钞》29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47页。纰缪:周士心释第三句第一字为“欲”。
鳜鱼:一种大口细鳞,淡黄带褐色的鱼。今称桂鱼,即鳜之音转。古今对鳜鱼皆有题咏。如唐•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左右:原指谢万的侍从,此处诗人虽为借用谢万之说,但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贵情结,有环顾左右而设此问之意。
曲阿: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治。原称云阳。秦始皇以其地有于子气。凿北冈以败其势。载直道使阿曲,改曰曲阿县,汉因之。吴复曰云阳。晋复为曲阿。梁改兰陵。隋复为曲阿。唐改丹阳。此处曲阿指曲阿湖。
更:副词。途加,更加。求:指希望。渊注:渊指深潭。水流最深处曰渊。注,深潭倾注的涧水,指由上而下的涧水倾注时和注入深潭时的状态。此处诗人借用《世说新语》中的原辞原义。指深渊深处。
料得:动词。指审度,预料。如《史记•李斯列传》:“君喉自料,能孰与蒙恬?”《齐书•沈宪传》:“沈令料事。特有天才。”晚霞:不是今人所称的夕阳之“晚霞”。这里的“晚”是指“晚年”或“晚景”。“霞”的用法为借喻,指美好的事情,或光采的事情,如《剪灯余话》:“高口处禁频劝传,玉容霞脸争妍。”此处的“晚霞”之说,暗喻的是善终有一个好结果的意思。此外,“霞”道“遐”,谓之高远。如屈原《远游》:“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王逸注:“征一作升”;集注:“霞与遐同”。
说明:
该诗典出《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谢中郎(谢万)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著,纳而不流’”。
八大山人熟读《世说新语》,对该书中的典故、语言,常常是随手拈来,为已所用。这首《题鳜鱼》诗也是如此。由鱼而想到水,由水又联想到《世说新语》中谢万道经曲阿县后湖而问左右侍从的故事。“这个湖叫什么名字”?左右答道:“叫曲阿湖:,谢万于是说:”怪不得在这里回旋停滞,只容水入,不见流出”。诗人在此借以这个故事抒发自己的志向,因此在第三句中便说“更求渊注处”。从字面上的意义来说指希望躲入潭的深渊之处,实质上是说希望能远离一些尘世的愿望。如果是这样的话,诗人接下来第四句便说出了结果,料得(那可能)晚景会好得多,高远得多。该诗所题之处,其画面本身的意义与画面上所画的鱼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是诗人借鱼水之间的关系,来抒发自己的志趣、意向和向往。语似魏、晋间人五言,并无不好懂之处。诗写于诗人69岁甲戌期间。此间,诗人的情绪内有思念故国、怀念君主的浓烈成份,而这一思想情感明显流露的表现,则是“思君”花押的签署。在这首诗里,读者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正是因为离尘世太近,故而有告诫自己远离尘世之意。因此在最后一句诗中,诗人除了有祈求远离尘世的愿望外,更有对晚景希望有一个好结果的祈盼。
《题画之一》
汉去升平乐,柏梁台上人。
六花谁受简,七字总宜春。
款识:题画之一八大山人。印章:@@篇轩、八大山人。见载:汪子豆编《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二集290页,《八大山人诗钞》60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45页。王方宇《八大山人论集》144页。
汉,指前汉。刘邦(高祖)建。公元前206-公元7年。去,指过去,逝去。升平:太平。汉•应劭《风俗通》正失教帝:“治天下,致升平。”《汉书•梅福传》:“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注:“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诗人此处指汉武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
柏梁台:汉时台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长安故城内。《三辅黄图》五台谢:“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常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起柏梁台引起服虔,谓以百头梁作台而名。人:指晋武帝。(236-290)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又称晋王,世祖。昭死,嗣为晋王,后废魏称帝。都洛阳。时蜀已先来,遂大举伐吴,统一全国,结束汉末以来的纷乱局面。临于曹魏的孤立而亡,在封宗室,使居要地,又尽支卅郡的守备。即位初,颇有俭德,后以天下无事,渐放纵。故遂有“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的祸根。在位二十六年。见《晋书•武帝记》。
六花:指雪,雪花。凡草木花多五出,唯雪花六出。《事物异名录》即称雪花为“六花”“六出花”。唐•贾岛《寄令狐相公》诗:“自著衣偏暧,谁忧雪六花。”宋•梅尧臣《宛陵集•十五日雪》三首之一:“寒令夺春令,六花侵百花。”简:谏诤之称,曰简。如《左传•成八年》:“犹之未远,是用大简。”注曰:“简谏净”。此指《世说新语》中刘劭进谏替庾翼作解释为:“上扇以好不以新”七字而言。
七字:此有二指,其一,指刘劭的谏诤七字“上扇以好不以新。”其二,指汉武帝在柏梁台诏群臣和诗,“以能七言诗者,乃得上”的七言诗。宜:合适,相称。如《周易•泰卦》:“辅天地之宜。”《礼记•王制》:“齐其政易其宜”。
说明: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说:“庾樨恭为荆州,以毛扇敬献给武帝疑是故物。侍中刘劭曰:‘柏梁云构,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樨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八大山人曾在另一首题画诗中注明:“世说二十首之一”可见八大山人选《世说新语》中的典故,用于自己的题画诗至少有二十首之多。此题画诗当为其中之一。全诗为叙述《世说新语•言语新二》的故事,诗人在第一句中即交待时代背景,这是诗人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接代背景,这是诗人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接下来便说:“柏梁台上的武帝,因为庾翼所献的一柄毛扇是旧的,心里十分不痛快,然而是谁象夏天里送来一片雪花一样,使人凉爽呢?是刘邵所作的进谏“上扇以好不好新”的七个字,这才使武帝得以开怀。因此诗人用“七字总宜春”来做结束。《世说新语》中所叙述的这个故事有误,因为庾樨即庾翼(305-345),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是从265至289年,二者时间上不符。但是在晋书上说,献白羽扇的是庾怿给成帝司马衍的事情。刘孝标注亦指出是庚怿,不是庾翼。司马衍在位是从326至342年,庾怿是庾亮(228-340)的弟弟,庾冰(296-344)和庾翼的哥哥。这样时间上就与晋武帝的时间吻合上了。该诗的前后呼应当是即指庾怿献扇刘劭为之解释,从而使得晋武帝以锋回路转的故事,同时又指汉武帝筑柏梁所作七言柏梁体诗而言。所谓“柏梁体七言诗”的句法,是一种每句押韵的七言形式。因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故而句句用韵。如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与八大山人同时代的清•王士祯在其《池北偶谈》卷十三•谈艺术•柏梁诗句法时便说;“柏梁诗大官令云‘枇杷橘栗桃李梅’;语本可笑,而后人多效之。如韩文公陆浑山火云:‘鸦鸿@鹰雉鹄@’,苏文忠公韩@牧马图云:‘@@@骆骊骚@’,李忠定公题李伯时画马云‘@骐骝骆骊黄’,陈后山上苏公云‘桂椒@栌枫柞樟’,林艾山资中行云:‘钟@鼎鬲@盘孟’,韩子苍诗‘@藕@芋@荷@’,然皆施于歌行耳。若邓林:‘鸿鹄@鹏@鹗鹘,鳟鲂@鲤@@@’,用之律,则非矣。盖皆本史游《急救篇》,如‘鲤鲋蟹@鲐鲍@’,‘竿瑟箜篌琴筑筝’,‘@@骓@骊@@’,‘@@@@@@@’之类。又仰山答@山云:‘瓶盘钗钏券盂盆’,禅语偶亦相似。”由此可知,后世及清初对“柏梁体”的运用情况和对“柏梁体”的认识。
《题山水花果》
亦可扬州赋,翻思山海人。
群公未沾接,兰@已回春。
款识:题画口之八大山人。印章:可得神仙。出处:该诗所题两处,一为南京博物院藏《山水花果册》之五、六。另一见于《山水对题册》,其款为:题画八大山人,印章:口齿印。见载:《四僧画集》107页,汪子豆编《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一集134页,《八大山人诗钞》60页。王方宇编《八大山人论集》下册134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45页。
该诗典出《世说新语》政事第三和文学第四。王丞相(王导)官拜扬州刺史,请了宾客数百人,王导对每个人都应酬几句话,大家都很高兴,只有临郡一位姓任的客人(任@)和几个胡人没有跟王导谈话,难免有向隅之感。王导于是转复来到任@处看望他,对他说:“你要是出来作官,临海就没有人”。任@听了后便非常高兴。于是,王导又走到那几个胡人那里,弹着响指用胡语喊道:“兰@,兰@!”众胡人一起欢笑,四座的人也随之兴高采列。政事第二写道:“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从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悦,因为胡人前,弹指云:“兰@,兰@!”群胡同笑,四坐并悦。”另《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际,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庾仲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亦可:亦,助词。表示两者相若,同“也”《论语•公冶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此用句首,亦如《诗经•召南》:“亦即见止,亦即觏止,我心则降”同。扬州赋:语出《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这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竟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扬州为中国古九州之一,周汉置,隋曾改江都郡,唐曰南都州。后复为扬州。诗人此处改“扬都赋”为“扬州赋”。
翻思:翻,反过来,复转回来。思,想到,翻思,复转回来想到。山海人:此处指《世说新语•政事第二》中所涉及的临海郡,其所指当为一,三国吴分会稽的东部,即今浙江临海县东南一百十五里。隋废。二为魏所治地,在江苏涟水县,因其地背山在海,故名山海。
群公:原指百官。如按《世说新语》所叙“群公”当指王导官拜扬州刺史邀请的百官宾客,但是诗人此处却用了“未”字。使原典当中写成“群公已沾接”才符合故事的原意,临于原故事及诗人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此处的“群公”当指从临海郡来的任@和几个胡人。沾接:沾,本作“益”解,指沾润,即喻受惠。《诗•小雅•信南山》:“即忧即渥,即沾即足。”集注:“忧、渥、沾、足,皆饶洽之意也。”《文选》晋陆士衡•文赋:“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
兰@:引用《世说新语》中的胡语“兰@”。意为很尊敬,很好。已回春:指王导用胡语说了:“兰@、兰@”之后,胡人及众人高兴的情绪。
说明:
这是一篇看似深奥,其实非常简单,易于理解的一首叙事诗。诗人开篇便说:也可算是一篇扬州赋吧。此说一开始,便容易使人随着诗人的思维在指他下面要写的这首诗,为什么诗人要这样讲呢,因为庾仲初作的“扬都赋”,按谢太傅(谢安)所说的,不过是篇“屋下架屋”的摹仿之作罢了,是一篇并无新意的作品。因而诗人有言在先,其意即在告知读者,又是一篇类似“扬都赋”的东西。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调转话锋,另避新典远离扬都赋,转而叙述王导宴客的故事:先是想到任@与几位胡人没有得到好处和没有打招呼,再接着便是王导用胡语与胡人说“兰@,兰@”的恭维话,从而使整个宾主的集会气氛热烈起来。诗人所写的整首诗,只要读者了解诗人所进行描写的一切。而诗人的狡黠处则体现在此,先将读者要说的话先说了:这本来就是一篇摹仿所得,亦与“扬都赋”并无二样的作品。因此,当读者细读此诗并完全理解了此诗后,只能是面对八大山人“一笑而已”(诗人的一方印章),就此罢了。因为诗人选典生僻,“扬州赋”又衍变了“扬州赋”,因而很少有人会联想到是《世说新语》中的两处典故,从而使人觉得不好理解和难解。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陈鼎在《八大山人》中所描写诗人的那种“善诙谐”的性格来。八大山人的题画诗,往往与其所画之物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时甚至信手拈来、以作画面填白之用,这首题画诗则是典型一例。
《世说二十首之一》
使敛一以术,铸刀若为笔。
钝弱楚汉水,广汉淬爽烈。
何当杂涪川,元公乃刀划。
明明水一划,故此八升益。
昔者阮神解,暗解荀济北。
雅乐即以当,推之气与力。
元公本无力,铜铁断空廊。 世说二十首之一率录并画求正。印章:齿形印、可得神仙。
出处:该诗所见为苏州博物馆藏的一个对题书画册。见载:汪子豆编《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一集32页,《八大山人诗钞》48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1至152页。
纰缪:王方宇《八大山人的一首诗》将第四句最后一字释为“然”。朱安群、徐奔《八大山人的诗与画》将最后一句最后一字释为“阔”。
出典:
该诗出典有二:一、三国时,诸葛亮手下有一位叫薄元的人,他在斜口的时候给诸葛亮炼钢,铸刀。作了三千口试用,以后,他说:汉水里的水太软,不宜于淬钢。四川长江里的水最好,于是就派人到成都去取水,水取来以后,他用水淬钢,一试就说:这水里有涪江里的水取的人听见这话,就立刻伏在地上,即头说:“水运到涪江的时候,水桶翻了,洒了一些,所以就加了八升涪江里的水。”他用竹筒装满铁珠,用他作的刀一砍,就砍断了。所以当时的人都说他的刀是“神刀”。
《艺文类聚》卷60军器部薄元传曰:“君性多奇思,于斜口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淬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气’。以竹筒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刀。”
《太平御览》卷345也载薄元传曰:“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类之事出若神。不常见锻功,忽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溶金造器,特异常法。刀成,白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之。有一个前至。君以淬,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伏。云:‘实于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于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灵落,若虚生,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
二、《世说新语》荀勖善于理解乐音律,校正雅乐。每到正月初一举行朝会,在宫殿中演奏音乐时,他亲自调和音乐的节律,无不音韵和谐。阮咸精于对音乐的欣赏,当时人称他为“神解”每逢官府集会奏乐,他总是内心感到音乐家的声律不和谐。然而他从没有给荀勖提过一点建议,荀勖就在心里忌恨他,于是就将他调出京,任始平太守。后来,有一个农夫在地里耕作,得到一把周代的玉尺,这就是国家标准尺,荀勖试着用它测量自己制作的钟鼓、金石、丝竹等乐器,都感到比标准尺短了四分,从此,他才佩服了阮咸神妙的见识。《世说新语•术解第二十》曰:“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即无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玉尺,荀试以校已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忝,于是伏阮神识”。
1、使:指吏受君命以治事,亦受君命以役人,所以受令者为使,令人者亦为使,本义作“令”解(见《说文解字段注》)。使,乃已受令,及能发令之吏人。此指薄元。以:指有用,行。术:指法术,技术,此作“神术”解。指薄元具有铸“神刀”之“术”。
若:如,似。如《书•盘庾》:“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老•四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为笔:指写字作画之笔,此指薄元铸“神刀”的技术犹若别人写作画运笔一样自如。
钝弱:钝指不利,无刃。弱指软,此指铸刀所用的淬火水太软。楚汉水:指由湖北以下的长江中下游。《管子•地水篇》云:“楚之水淖弱而清。”其义在于水性不同,淬出来的刀不坚无刃。
4、广汉:原指四川内今梓潼、广汉、遂宁等属地。此泛指长江上游蜀地之广汉水。淬:指铸刀剑把火烧红了的兵器,放入水中,俗称“淬火”其目的是要使兵器退火快,则刃坚。爽烈:快,指刚烈爽锐
5、何:为什么,杂:指掺杂。涪川:指涪江,一曰内江。亦曰内水。源出四川松潘县东北雪栏山。东南流,经平武县南,江油县,阳二县东。至三台县东南。纳中红。至射洪县东。纳梓潼水,又南@江。经遂宁潼南二县东北等县人嘉陵江。行千六十九里。
元公:指薄公。薄元,三国时蜀人。《北堂书钞》卷68《椽》有:“薄元作木牛”条。引薄传曰,“元为丞相诸葛亮西曹椽,亮欲北伐,患粮难致。元牒与亮曰:‘元辄率雅意,作一木牛,廉仰双环,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载一岁之粮也。’”知木牛为薄元发明。益:多。表示数量,如《国策•齐》:“可以益割于楚。”注:“益多也。”《史记•酷吏列传》:“上问张汤曰‘吾所为贾人辄先居之,益居其物。’”集解:“益多也。”又可作动词,作掏解。阮神解:即阮咸(234-305),字仲容,又称小阮。晋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阮籍侄。善弹琵琶,妙解音律,不拘礼俗,纵酒任情。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并乐“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始平太守。荀济北:即荀勖(?-289),字公曾,又称济北。晋初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荀爽曾孙。早年聪明,爱好学习。初仕魏。为大将军文官。曹爽被杀后,先后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来成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常献计献策。深得信任,与裴秀,羊祜一起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其济北郡公,官拜中书临,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有治理才能。初治安阳,安阳人为其立祠。在尚书任时,凡令史以下不称职者随即被遗出。学问广博而又多才多艺。晋朝初建之时,与贾充共定律令,即掌乐声,又律吕;领秘书监,和张华一起根据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当时人们认为他与孙资、刘放是一类人。雅乐:指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其乐器以编钟为主体、丝竹次之。《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汉书•河间献王传》:“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当:正值,遇到,得到。推:指推论。推而广之。空廊:空旷、空阔。虚落的意思。此处作无物解。
说明:
此诗是八大山人标明为《世说新语》故事所作的二十首诗之一。其语言在诗中也沿袭了不少原典中的词汇。此诗经对典故阐释后,其意便基本趋于明了。
八大山人写此诗的意义,无非也就是要通过这些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中国艺术的奥妙和精华所在,是除了具有天赋和灵感外,更重要的则是需要人品的高尚。阮咸与荀勖的“神解”与“暗解”,不仅体现在对待雅乐的态度上,更重要的在于二人表现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因此诗人用薄元铸剑的神技来说明为人处事的态度,又用阮咸具有“雅乐”真理,荀济北具有权势力量的对比故事,来说明艺术创造和造诣获得的途经:不在于力而在于气(韵)。犹若虞世南在“笔随论”中所说的:“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通,不可以力求也”一样。如果谁拥有了(得到了)神通、气韵这个真理,便会象薄元那样,虽为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却能造出削铜铁犹如断无物那样神奇的利剑来。
八大山人题画诗的规律是比较显著的,其特点有:“一诗总题”和“一诗多题”。有时则仅在最后才系以题诗。这类的题诗就不仅仅是针对一页而言,而是全册的总述。象这首“世说二十首之一”便是一个概括性的题目,对于有关世说诗及所涉及这一类话题的诗人的观点,这个题目便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启迪思想的钥匙。
《山房题画》
斋阁值三更,写得春山影。
微云点缀之,天月偶然净。
款识:山房题画(思君花押)、八大山人。印章:齿形印。出处:此诗所见三处有题,其一为1595年乙亥八月二十一日,为名珍年兄所作的《山水卷》,又名《山水并题二首横幅》左,是与“思之误是书,只今南郭处。南宫石头硬,三顾哪得去。”一并所题的。款识:八大山人。印章:@艾、齿形印。其二为对题册页中,即上录。其三为1699秋八月既望《兰亭诗画小册》之十二所题。款识:八大山人。印章:齿形印。见载:《艺苑掇英》17期32页。汪子豆编《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一集148页,第二集165页、295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44页。
1、斋阁:指书斋,书房,书阁、画阁。今人多有袭用,如“抱璞斋”、“荣宝斋”等。植:遇,正当,正逢,正值。三更: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两个小时。一个整夜分为五更。三更为深夜。
2、写得:指绘画,古作绘画又称写。得,指画了,绘制好之意,春山:语见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诗人此指所绘为春天明媚之景。世人多用,如: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处。”
3、微云点缀:语出《世说新语•语言第二》:“司马太付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付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付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后世有用作“隐微不显之云。”多作贬义之用。如明万历高攀龙《复雨》诗中自注说:“微云”作“暗淡空阔,为不吉之云,”并为“中天少光辉,善千里有微云也,是故人世间亦有微人。”其意均指不祥之象。
4、偶然:偶尔闻、偶然间。《史记•范睢传赞》:“然士亦有偶合。”《列子•扬朱》:“郑国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此句是诗人由《世说新语•语言》“于时天月明净”中衍变而来,成为仅是“偶然”有时干净而已的意思。
说明:
这是一首使人明显感觉到诗人是在受了《世说新语•语言第二》的启发下所写的一首诗,其语言形式也仅是稍有改动而已。但经诗人加工后的诗,则比《世说新语》中的境界提高了许多。诗人在夜半三更时作春山图于自己的斋室,众诗中呈现出来的情绪来看,此“春山图”作都甚为满意,因此诗人在得意之余,又不免想到谢景重说的“我倒觉得不如有一点点云彩点缀更佳”的话。因此欣然提笔“点缀之”。这才又有了第四句:“天月偶然净的”的感叹。诗人晚年开始大量作山水画,当有许多不得意之作,此诗所题三处均为山水写景,当是诗人对所绘的“春山”而发出的感慨。“天月偶然净”句,也有自己寓得真赏之作的暗喻。
五、 以往学者诠释错误的诗七首
《题墨花》,又名:《题画墨牡丹》
尿天尿床无所说,又向高深辟草菜。
不是霜春梦断,几乎难辩墨中煤。
印章:刃庵、释传綮印。见载:汪子豆《八大山人诗钞》4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8页。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及其艺术》第2页。《艺苑掇英》十七期6页。台湾《故宫之物》1996八大山人专辑39页。纰缪:汪子豆释第一句第四句为“地”。台湾《故宫文物》释第一句第七字为“@”
尿天尿床:佛家语。一指不懂事胡来,二指昏天黑地。其语均出于佛典或高僧之口,如“尿天”《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载,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师上堂,举洞云:‘五台山云蒸饭,佛殿塔前狗尿天。’”“尿床”:《五灯会元》谷泉禅师道:“我这里虎狼纵横,尿床鬼子,三回二度来讨什么?”“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道无过,如今却道这黄檗佛法无多子。”无所说:没什么可说,不好怎么说,难说。
又向:又,副词,指重复或继续。有更上一层,进一步的意思。辟:开辟。拨开,扒开。草菜:菜,藜。长着杂草、棘藜丛生的荒地。此暗指方外之地的佛门。
不是:要不是。霜寒:霜,水气凝露的白色微粒。《礼•月令》季秋之月:“便进入深入深秋了。春梦:春日之梦。唐•岑参《阌乡送上官秀才归西别业》:“醉眠轻白发,春梦渡黄河。刘禹锡《春日书怀》:”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苏东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墨中煤:指所画墨花而言。说墨花之黑的程度,几可与墨煤相比。暗指清政府对明遗民的黑暗统治程度。其语源于良范禅师“易分雪里粉,难辩墨中煤。”
说明:
在诗人早期的诗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臆说的余地,这主要是诗人在佛门修行、生活的影响,反映到诗中来的原因。
佛门的语言方式,行文习惯、禅典、话头,以及思维方式等。那些完全不同于俗世的言谈举止,都让后世这些佛门之外的人们,按照自己俗世的固有方式去理解,去评说了。这就必然要形成距离和会形成距离。常言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更何况又碰上一个爱表现,好卖弄,且哑谜不断的八大山人。这就更让诗人的许多偈语式的诗,在这些人的歪嘴里,把八大山人的诗这本“经”给念歪了。象这首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的题墨花诗,楞是给念走了样。将它说成了玄而又玄的“联想到崇祯自杀,由墨联想到煤,联想到煤山。”(见朱安群、徐奔《八大山人的诗与画》)等等。这种远离题诗本身的释说,且不说不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和情感,反而在这种臆说中,让读者如入九霄云端,不知所向。读者在对照诗人的原诗和依据这种释说时,完全无法得到一个完整,连贯的思路,这种使读者不能依据诗人题诗本身字面所给予的正确信息去进行正确理解的路子,是有误后人的。作为研究人员来说,也是不严谨和不严肃的。
常有人说:八大山人的诗“怪”。怪在什么地方呢?一说不懂,一说俚恶。此二说虽属浅薄,却又从反面道出了八大山人诗的某些特点。
其说不懂者。你以一个佛门之外人的身份,站在山门之外,想要窥探出幽暗高深莫测的殿堂内的释子们的行动都是一件难事,何况还要去把握这些释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不是笑话么?不懂是当然的事,懂才是怪事呢!正因为不懂,却还要去让别人来懂,这便是不懂哽装懂,任着自己的思想去驰骋,望文生义的岔子便出在了这里。原来不懂的地方更让人真的不懂了。
其二说俚恶。
孔子的《论语》、唐诗宋词中亦有许多大家,被人言其俚恶。且不说俚语的区域性文化内涵,更不说其“最具有民族性,便最具有世界性”的大理论。将俚语、俗话、方言、入诗人文者,历代大家何曾历数得过来?因此,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了,即地方文化的价值认同问题和地方文化形态在历史中的地位问题。这些认识,其实又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孰不知,大俗大雅和高古雅俗不分的道理。由于这些人没有明白这层道理,从而成为了这些人的悲剧。
这首“尿天尿床”的诗,是俗是雅,有没有标准?这便是认识上问题。“尿天尿床”辞法来源于佛门释子的口语。古今如一,释子当中,文化高者始终是占着少数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到这些佛子们成为高僧的可能,六祖慧能及众多的高僧即是典例。这些高僧在佛门这块领地内,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指我们今人认为没有受进系统文化教育的语言),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和学说。这种语言,当然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最熟悉、最容易让自己的弟子们听的懂的语言。道理说通了,成就大了,道行深了,这些语言便也从此进入了佛典。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象“尿天尿床”这样的俗话,原本就是江西的人口头语,至今仍在俗间使用。但是,因为它在经过高僧的运用后,收入佛典之中,则代着一个道理,或一个禅门典故。从此便成为了一种佛教概念中的惯用型。这便是话头、禅典的来源。这种话头和禅典,它的内涵所包含的内容,已不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个字面上的意义和不雅,而是随着这种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积淀,愈来愈显得高古和大雅了。八大山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象,是我们历数高僧们同样的手段,他熟练地将这些大雅、高古的俗话,运用在自己的诗文当中,使这种形式成为了大雅和高古,而不是俗。
记得有一次友人施康强先生在去了一回江西回北京后说:“江西真雅,凡事都用‘几多’”。
这样一个江西人口头极为平常的词,在这位大学者、大翻译家的口中,居然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这决不仅是因为古诗词中常见有如“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样的句子,更是因为施先生观念上对江西地方文化的认同。
该诗“尿天尿床”,见于多种释家著作和高僧之口,指的是昏天黑地之意。昏天黑地没办法说。诗的开头是因为画了墨花而旨发出昏天黑地的说法的。就这本《传綮写生册》而言,是诗人总结自己三十四年来总结性的作品,因此这个昏天黑地结合后面的“又向高深辟草菜”,当指的是1644年甲申之巨变的昏天黑地。
诗人说:因为甲申之变的巨大,实在是无法说得清,道的明的事情,因为无法说,所以才有后面的结果。诗人早申后曾避祸于新建、洪崖,因当时形势险恶,故而后来只能进一步剃发避难于佛门,因此诗人说“又向高深辟草菜”。诗的后两句用比喻的方式接着前面的思路:要不是料峭的霜寒将那美好的春梦打断,我几乎难以辨别这世道的黑白和严酷的黑暗了。墨花之黑是引发这首诗的启点,而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清初黑暗统治的认识和感慨,则是这首诗的目的。在这首诗中,包含议论清初黑暗统治的情感,但却决没有崇祯之死之类的臆说。
《无题》
客自短长亭,愿画凫与鹤。
老夫时患胛,鹤势打得着。
款识:八大山人。印章:囗、八大山人。出处:现藏江西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陈列草书条幅。见载: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149页。汪子豆编《八大山人诗钞》50页。《艺苑掇英》17期40页。《大风堂书画录》1943年成都版48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49页。纰缪:王方宇释第一句为:“客间短长事”,周士心《大风堂书画录》释第一句为:“客自起长亭”,第三句为:“老大时画押”。
1、短长亭:短亭、长亭,指馆驿,古代送别的也。”指大道上行人休息停留的地方。诗人此处“短长亭”是为“长亭短亭”的活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白氏六贴》卷三“馆驿门”引庚赋,并云:“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周邦房《兰陵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此句指客人来自或将至长亭短亭,即刚相逢或将别离。诗人用“短长亭”的描写,是要表达客人的风尘仆仆来自远方或将行程不易的意思。自:介词。由,从。如《书•促虺之浩》:“汤一征,自葛始。”
2、凫:野鸭,是八大山人一生所绘飞禽中的主要动物。但野鸭出现在诗人所绘的画面上时,姿势常常是以静思、凫水,或沉睡的姿势为主题的。只是到了晚年,所绘野鸭才见飞扑的姿态。诗人此处所举自己画的两种动物,凫为静,而鹤则是动物的。此处,凫与鹤对比并用,又是常见的传统手法。如《庄子•骈拇》:“故有”鹤长凫短”之说。诗人此处借用是一种对比的手法。
老夫:诗人自己。时:经常,不时,时时。患胛:胛,本义作“背胛”解(见广韵)。指背与臂合背之称,故“胛”从“甲”声。《后汉书•张宗传》:“中矛贯胛。”注目:“胛,背上两膊间也。”《齐书•江佑传》:“高宗胛上有赤志,人谓是明相。”由此可见古人对胛的部位的准确地方。患,指患病。如《世说新语•语言第二》:“中朝有小儿,久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虐也’。”患胛:指患有肩胛病。肩胛病当为今之肩周炎,属老年性常见疾病。肩周炎严重者手抬不过肩平。此句诗人诉说自己所患肩胛病。
4、鹤势:诗人的形象思维。如曹植《洛神赋》“辣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之姿。打提着:打,指击打。指能打得到、打得倒。是江西方言特别是南昌话中的一人典型用法。整个第四句是诗人在说自己患肩胛病不轻,连鹤势(指鹤起舞的风)都能打得倒。“鹤势”一词的运用,在这里是指因鹤势而起,展翅欲飞所产生的风势。即诗人要表达的,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就是:“连风都能吹倒”之意。
说明:
此诗后世臆说很多。有以此诗说是八大山人有一鹤形花押的证据(详见拙著《八大山人印款说•鹤形花押》)也有的说是八大山人签署花押的自述。特别是对第一句和第三句因释其草书不准,又没有认真体察诗人在全诗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各执一词。
八大山人写诗,虽然常用佛典和禅门熟语,乃至于照搬《世说新语》中的语言。但是,八大山人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白描的写法和打油诗的写法。然而,许多学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将八大山人的许多犹如说话一样平静、恬淡和掺杂俗语的诗句,臆说成犹若玄理和玄说的天书。经这些学者的一番云里雾中的解释后,反而让读者难以理解了。这首《无题》诗即又是一例。
诗人在诗中几乎只是向客人作一种解释,没有更深的意义。诗的首句即说道:“客自短长亭”。这里即可以说是客来自即重逢,又可以认为客将要作别,而要一程又一程。总之,第一句不管是重逢还是道别,都在第一句中将问题提了出来。因此诗人便说:我只能(愿)画凫鸭与仙鹤来(相送),作为重逢或作别的礼物了。接下来便是为什么只能画凫鸭和仙鹤相送的理由:因为我的肩胛患有疾病。第四句便是诗人对自己身体的描写:“鹤势打得着”,这是一般读者不太好理解的地方。其实,诗人此处另设有暗喻语,其意在说:连鹤起势的风都能将我打到,打得倒呢。在此,我们不妨对“客问短长亭”的释读作些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以“客问短长亭”,我便“画凫与鹤”来回答理解,这样当然也可以讲通前两句,但结合后两句,则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如果仅是客来问长短事,则与身体好坏无关,因此也没有必要说自己的身体不好。只有相别或相迎,“我因身体不好,不能去送你了。”才必然要牵涉到身体因此“客自短长亭”的释义是无疑的。八大山人写诗人跋常有倚老卖老,夸张托大,无病呻呤的表现,这首《无题》诗则是一例。
《题猫石图》
水牯南泉于到尔,猫儿身毒为何人?
乌云盖雪一般重,云去雪消三十春。
款识:人相如吃(思君花押)并题。印章:涉事、齿形印、八大山人。见载:王方宇《八大山人论集》下册126至127页。美国耶鲁大学八大山人《荷园主人──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09页。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39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64页。朱安群、徐奔《八大山人诗与画》等。
纰缪:朱安群、徐奔释第一句第五字为“拾”或“拴”。周士心释第四句为“减三十春”。
1、水牯:指水牯牛,江西属地农家所养有两种牛,一为黄牛,一为水牯牛,又称水牯。水牯牛比黄牛犟,夏时双抢,农人犁田耙地时,水牯牛的犟气上来了,一定要钻到水塘里或在水里卧着乘凉,此时农人如何拉它,鞭打它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有等它歇足了。犟劲过去了它才会再干活,而黄牛则没有这种情况。江西人口语中常用“水牯”、“水牯仔”或“水牯崽”比喻某人的犟脾气。“水牯牛”在禅宗典籍中也常有借用,如南泉因僧问和尚,百年后什么去处,师曰:“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此处“水牯”与下句“猫儿”相对应,是暗喻“南泉白牯”的禅宗公案故事。“南泉白牯”又作“南泉黧奴白牯”。《三容录•第六十九则》:“南泉示众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狸,即狸猫。因狸猫蓄养可令其捕食老鼠,故又称狸奴。牯,牝牛、水牛之谓。若以佛法而言,佛与狸奴、白牯平等无别,然南泉普愿却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盖以舍弃一般常识之固定观念,而超越分别知见之机。南泉:即南泉普愿(748-834)唐代僧。郑州新郑(今河南开封新郑)人,俗姓王。十岁受业于大隗山怀让。后参谒江西马祖道一,有所省悟贞元十一年(795),无池阳南泉山建禅寺,三十余年不出山。由是,学徒云集,法道大扬。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南泉乃对大家说:“道得即应对者。南泉即斩猫,以截断学徒之妄想。故有“南泉斩猫”之语,脍炙人口。太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示寂。世寿八十七。世称南泉普愿。《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有载。于:此为介词。其意与《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惘。《诗•小雅•鹤鸣》:“声闻于天”同。尔:你。此指所画之猫。
猫儿:与上句相对,是有关南泉普愿的另一禅宗公案“南泉斩猫”。《景德传灯录》卷八:“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乃脱履安头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求得猫儿’”。谓东西两堂之僧争论猫儿有否佛性时,南泉提起猫 儿,欲考验学保有无能辨得彻底者,遂谓:“若道得却即放去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众中无一人能答。于是斩却猫儿以截断学人的妄望分别。古来此公案颇为著名,常有运用,意均在以示截断有、无相对的执见,又称难关。《碧岩录》第六十三则雪窦重显之颂“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奈何不得,……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圜悟克勤评之曰:“此事轩知,如此分明,不在情尘意见上讨。若向情尘意见上讨,则辜负南泉去。但向当锋剑刃上看,是有也得,无也得,不有不无也得。”身毒:即梵名Indu,印度的古称。又作“天毒”、“天督”、“天竺”、“贤豆”等。方宇先生在《八大山人的语言文字》一文中认为“身毒”在此诗中的意思不是“印度”,而是因南泉斩猫而使猫“身受毒害”之意。方宇先生治学一向严谨,然而在解释此“身毒”时,却因不懂禅中教理,故对“身毒”二字的阐释,有望文生义之嫌。“身毒”在该诗中与上一句“南泉”名词相对应,指的即是印度。但是八大山人在此处所说的“印度”,不仅仅是指地域名称上的印度。中国佛教自印度传来,因此佛人眼中“印度”即是佛国天堂。八大山人上处的“身毒”指的即是西天佛国之意。为何人:成为什么人?此指转世为什么人,有指转成什么菩萨之意。
乌云:指烦恼,执着或疑惑。又暗指甲申之变后清廷对明王子孙后裔的扼制与镇压。盖雪:覆盖的大雪。一般重:一样重之意。重,指沉重。云去雪消:乌云消失,大雪融化。此指除去烦恼,抛弃执着,丢掉疑惑和拨开乌云见真理之意,又指还其本来面目之意。三十春:八大山人原诗为“卅春”即“三十春”。指三十个春秋。字面上意指南泉普愿于池阳南泉山三十年侍得悟。但八大山人在该诗的这里,同时也暗喻自己因甲申之变后入佛门三十年来避祸逃世,对劫后尚得余生发出的感叹。
说明:
该诗典出禅宗公案。由南泉普愿的“南泉白牯”而想到“南泉斩猫”。画中的猫便是启迪八大山人由南泉普愿而联想到以上两宗公案的由头。因此,当八大山人画完猫后,便用诙谐的语气写到:南泉白牯的故事今天轮到你(猫)了。因前一公案是以“奴白牯”相提并论,故而八大山人在首句里便有意指明单说猫的故事。南泉普愿以斩猫而使众弟子得到了“有”、“无”执着的解脱。
从佛角度来说,猫的被斩不是我们俗人所认为手死之“死了”的概念(佛无生死的概念)。而是“舍身取义”的概念。因此又以佛“皆性命都有佛性”的理论,猫被斩后去了哪里呢?因为它是“舍身侍佛取义”,所以,猫去了“身受毒害”概念的产生,是因其佛性不足,因而佛理未通,尚未开悟的原因。故有俗之“身受毒害”的念头产生。
该诗在前两句中说明了南泉普愿的两宗公案与画中猫的关系后,随即话锋一转,(当然也是因为两宗公案所引起的),从而感叹到:烦恼、执着和疑感的障碍覆盖着的大雪一样压在心头,要除去这些烦恼、执着和疑惑,使之云去雪消,是花了三十个春秋啊。从诗的字面意义上去看,后面两句似乎还在叙述南泉普愿修行三十年才得成果的故事。
其实,内里则让人隐隐地感觉到,八大山人在借南泉普愿及公案,来对自己因甲申之变后遁入佛门三十年劫后余后感叹!这一点从署款中的思君花押里,则显露了端倪。
《罗岩夜坐》
为爱清秋夜,帘垂五漏时。
山虚吞小月,云重压高枝。
露冷蛩吟急,风惊鹤睡迟。
旅魂无着处,惟有少陵诗。
见载:康熙四十七年卢振光、管奏=(左音右英)刻本《雩都县志•卷之十二•十八》;辽宁教育出版社《江西文化》第119页。
----------
1、罗岩:据《雩都县志•卷之一•县东南诸山:“罗石,距县五里,其上夷平,可容数百户居人,避寇多居其上,号为罗石寨。”县南诸山:“罗田岩,距县五里,一名善山,两旁有岩相同,古称华严禅院,左为士学山房,屋岩下右曰:观善岩。阳明先生题笔邑孝廉何春所闢也。周濂溪先生=(左人右卒)虔时游此有诗,明罗文恭大书刻石壁上,故有濂溪阁。顶有高山仰止亭,山西有别一洞天。学士大夫谈游者集岩中。”
2、为爱:因为喜欢。清秋夜:清,高洁、清楚、明晰、清澈。秋高气爽,清亮明晰的夜空。
3、帘垂:帘,酒家、茶馆作店招用的旗帜。垂,下,下挂、悬挂。五漏:漏,古计时器,即漏壶。漏壶上有刻度,表明时间。一日夜为百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冬至则反之。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五漏即子夜时分。
4、山虚:与实相对应,空虚不实。此指模糊。吞:吞没,并吞。指遮挡,淹没。
5、云重:云多,云聚集在一起。压:形容词,指云盖压在树枝上。高枝:高树。形容树的高度
6、露冷:露,露水,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水气遇冷而形成凝结在物体上的水珠。因已深夜,故有露冷一说。蛩吟急:蛩,古人所称的蟋蟀。不停地鸣叫
7、旅魂:旅,客旅,寄旅,客居出游。魂,灵魂,此处作代词用,指人,指诗人。无着处:无着落处,喻指旅魂栖息,安定的场所。惟:仅有。
8、少陵:杜甫,唐诗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故后世多有以“少陵”称之。
说明:
八大山人好出游,至七十四五“仍登山如飞”。《罗岩夜坐》当为出游所吟。罗岩位于何处,目前无考。史载诗人在七十九岁时仍曾游历了赣南崇义县聂都乡的罗汉洞(详见拙著《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1704年),并在该洞内留诗一首。可见游岩夜坐是诗人常有的事。因为喜爱这清凉气爽的秋夜,诗人尽管客居酒家,但仍坐至深夜。以往的许多解释将“帘垂”认为是门帘,这种解释不仅说明了这些学者们没有从全诗的环境背景去考虑。更从这种解释中,透露出这些学者们不懂得南方的生活习惯,江西所属地区不象北方那样,是不设门帘子的。因此这一说是不准确站不住脚的。诗人在此用“帘垂”的用意,一在于说明赏月之夜并非他一人,酒家因此也尚未打烊歇息。其二,在于与后面的“旅魂”相呼应,指明自己是客居酒家,尚在云游之中。
第三句说,因是五漏的子时,月亮落在山的后面,夜也逐渐使得山显的模糊起来。一个“吞”字,让人感觉到是突然间月亮给山吃了,这说明诗人是在不自觉当中突然发现已坐了很久,而回头望月亮,这才发觉月亮已在山的背后消失了一半。
第四句,诗人为了加重说明夜深的程度,故而又说:“云重压高枝”。从第三句到第六句,都是诗猛然醒悟过来后的反映,夜露也觉得冷了,蟋蟀也叫得急了。这是触觉和听觉。而看到的则是乍起的秋风,将野鹤惊得亦还没睡。通过这些描写,诗人那种沉思已久的状态便跃然纸上,起到了烘托诗人情怀的最佳作用。接下来,诗人便在后两句中,将自己的沉思告诉了读者,是因为这游魂还没有找到着落安定处,后面的两句多少透露出老年的八大山人,对自己生活的深深忧虑。透露出诗人饱经沧桑后的无限叹息。诗从夜坐说起,到猛然醒悟后对夜景的描写,再到发自内心的感叹。全诗不用一典清雅自然,情景交融,真挚动人。
《题花》
尔玉请为图,兰芳倩谁扶。
燕支一围罢,少小落矍俞。
款识:个山。印章:八大山人、@@篇轩。见载:《艺苑掇英》第十七期35页。美国耶鲁大学《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饶宗颐《八大山人世说计解──兼记其甲子‘花鸟册’》。尔玉:尔,你。玉,原指美丽,此为尊称。尔玉,指求诗人画该册页画朋友屏书社兄等一干人。兰芳:兰,指兰花草。芳,指香草。兰分叶与茎,叶为兰草,茎为兰蕙。又有一说为兰枝蕙,蕙为多枝花。茎有花开,香四溢。兰芳即兰花。有暗喻金兰之好意。倩:原指含笑的样子《诗•卫风•硕人》:“巧字表面上形容兰花飘柔摇曳的风姿,犹若妩媚的倩影。实际是暗指好事。谁扶:扶,搀扶,帮助,此作谁主持。燕支:西域产,叶似蓟,花似薄公。可作染红颜料。以之染润面,称燕支粉。也作“胭脂”。苏东坡《黄州寒食》诗:“@汗燕支雪”。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诗:“端正楼空春昼永,小桃犹学淡燕支。”一围:围,指四周围。《庄子•人间世》“见栋社树,其大蔽数千牛,之百围。”《释文》引李颐云:“径尺为围”。一说五寸为围,一抱也叫围,说法不一。围又指圈,如唐《刘蜕集•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实得二千一百八十纸,有涂者,有乙者,……有朱墨围者。”一围用法后世多见,如《北齐书》卷五十•高那肱传:“(平阳已陷)淑妃请更合一围。”李商隐亦有:“更请君主猎一围”句。少小:指年幼。落:下落,堕落,衰败,流落。瞿俞:又作瞿昙。梵语音译。又叫乔达摩。即佛教创始人释迦弁尼,原为迦毗城净饭王子,姓瞿昙,字悉达多。后世多以瞿昙为佛的代称。如苏辙《还颖川》:“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说明:这是诗人于1684年康熙甲子二十三年春正,被屏书社兄拉往东轩所作的十二幅册页上的题诗。诗开篇便说:你们请我来此作画,这等(友人相聚)的美事谁作东的?燕支达里虽指的是颜色,但更指的是说绘画一事。一围罢,指已经画了一圈了。这一围,可能指得是索画的众位朋友,每人都已得了一套或一张之意。在说了事情的原由以后,诗人突然来了一句“少小落瞿俞”,这让后人乍一读有些莫名。特别是“瞿俞”二字,众多的学者,包括王方宇先生在内,都将这两个字诠释错了。“瞿俞”本是指释迦弁尼佛。泛些说,即指佛。但方宇先生却说是“氍毹。”并举《风俗通》的例子言:“纤毛褥谓之氍毹。”又举王世贞诗:“织成紫氍毹”是用毛或毛麻混织成的毛布、地毯之类的东西。诗到这里解不下去了。1995年,方宇先生从美国来北京参加国际书法学术讨论会,鸿鸣又与方宇相晤。方宇赠鸿鸣《对题丁云鹏十八应真像》的复印件。谈到该册页中八大山人佛偈诗的不好懂之处,鸿鸣则诚恳地向方宇先生指出其曾在一首《题猫石图》的一首诗中,关于“身毒”二字和这首诗中,“瞿俞”二字的误释。年逾八十有三的方宇先生,无比感慨地说:“是佛性的不足,亦是太相信了自己。”此题为“花”,诗人说花落佛门。这便一通百通。花是佛门中的六种供物之一。《大日经》疏八曰:“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花在释子的眼里花有忍辱的智慧,有柔软的德行,又有使人心绶的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便是诗人在为自己找说词。以花喻己,以己喻花,一句话,是在说自己年少遁入佛门忍辱的原委。
《题画栗》
石女呼长风,木人打腰鼓。
抛出栗棘蓬,是谁解吞吐?
见载:汪子豆编《八大山人诗钞。19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44页。
1、石女:文雅一点说:指阴道生理构造不完全、不通人道的女子。俗一点说:指结婚不会生孩子的女人,即不会结果子的女人。江西话说某某是“石女”,即有贬义骂人的成份。有学者认为此又有佛典之说(见沈桐屡文《试释八大山题画诗》)不确、大误。呼:呼唤。长风:语出《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千,……炳问其志,悫曰:‘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世多有引用,如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长风破浪会有,直挂帆济沧海。”多为形容胸襟不凡,志向远大,施展才能等意。
2、木人:指用木头雕出来的偶象、木偶。腰鼓。有系在腰间,需用两手灵活敲打的一种乐器。有学者将此句说成佛典(见沈桐屡文《试释八大山人题画诗》),这种伙地将比喻说成佛典的臆说,使得本来非常容易读懂的诗给说得玄而又玄,摸不着头脑了。
3、栗:乔木,果实包在多刺的壳斗内,成熟时壳斗裂开而露出果实,其果为一颗或多颗。可吃。棘:有刺草木的通称。此处指栗的刺。蓬:指多、密。此指栗刺的多且密。
说明:
八大山人的题目画诗,常常是画面仅提供一个思维的路子,诗人便在这一思维内任意发挥。其诗意与画面不产生多少明显、直接的联系,但却又不能说没有有机的联系。这首《题画栗》即是这一类。
诗人由画一颗俗称毛栗子的果实(子),引发了诗人的思维飞快地转动起来,从而想到不会生儿子的“石女”。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八大山人内心深处对自己婚姻状况的不满和对子孙后代的祈盼。这首诗可以说是八大山人在被这一思想感情压迫下产生出来的畸形变态。
用白话来翻译这四句诗是这样的:不会生儿子的女人,呼唤着能有能耐,什么能耐呢?为言而喻,当然是指要生儿子的能耐.从诗中的第一句当中,我们不仅看到诗人所要描写的“石女”,面对上苍呼唤着自己要长能耐,要生儿子的呐喊的求子情。他不说自己,却用“石女”来说。从做和尚的角度来讲,不也等于和“石女”一样么。有句古话怎么说来着:“和尚有崽,大家绝后”。就是这层意思。接下来第二句便于工作用严酷的现实,打破了石女及诗人的祈望。“木人打腰鼓”,木偶怎么能象活人那样打腰鼓呢?这无异于是徒劳。这种暗喻,当然是进一步指明了“石女”呼唤能耐的不可能。于是,诗人接下来又说:抛出一个“石女生崽“,”木人打鼓“这样象栗棘蓬一样,又棘手、又刺人的难题来。谁能够来解决呢?在诗的后两句里,诗人通过对诗的叙述,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表面意义,即:抛出来的带满了棘刺的栗子,则是能将里面的果实吃到呢?第二层意思,则是隐喻在这层意思后面,结合前两句提出来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象石女儿这样一个犹如要木偶来敲鼓的棘手问题,有谁能解决得了呢?有趣的是,有的学者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说:“本是画毛栗子,却说‘抛出栗棘蓬’,毛栗子呈球状,外部有满尖刺(棘),蓬集张开,放置某处,人们也不敢吞,而用‘抛出’,更没有谁敢张开嘴巴去接受它”(见朱安群、徐奔《八大山人的诗与画》26至27页)。
鸿鸣看到这段文字时,忍俊不禁,笑了出来。许久之后,却又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哀:用望文生义的办法理解八大山人的诗,那不是要出笑话吗?试想一下,按照以上的这种思维去解释这两句诗:长着刺的毛栗子,要用抛的方式丢入嘴里,甭说吃不上果实,其周身的刺不把人刺死,也得把人噎死!这样做那不是疯子是什么?!这个解释八大山人诗的例子,说明了在理解八大山人的诗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离正确差距有多大啊!该诗写得有些拗口,思维形式也有些古怪,但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明确的。这就是八大山人和八大山人的诗。
《题鱼》
萧峰鸾尾西,土产湖东鲫。
持此径寸言,会得郎心一?
款识:个山。
印章:人屋、八大山人。
纰缪:《艺苑辍英》释该诗为:“萧峰悬鸟尾,西土产湖东。鲫持此径寸,言会得隐一。”沈桐屡在《试释八大山人题画诗》中释第一句第三字为“鹫”,第二句第二字“台”。第三句第五字为“意”,第四句第三字为“致”,汪子豆释第三句第四字为“等”。朱安群、徐奔释第一句第三字“ ”。第三句第五字和第四句第三字与沈桐屡同。
注释:
(1)萧峰:在江西新建县与南昌市湾里区梅岭之间。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婿萧史与秦女弄玉在此偕游吹笙。故峰上有吹笙坪。鸾尾西,鸾,凤凰之类的神鸟。《说文》:“鸾,亦神灵之精灵也。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一说凤有五,多青色者为鸾。鸾因美丽,故而被后人多做形容。鸾尾西,即指在南昌市的梅岭与新建县之间的西山以西。此地古今皆称鸾岗,传说仙女吴采鸾与文萧相遇于此,今岗上还存有会仙亭。吴彩鸾的记载峥於吕懋先修《奉新县志》卷十六•杂志•方外•三十一:“吴彩鸾,猛女也,唐太和末,书生文萧寓紫极宫。一日,游西山与彩鸾相遇,因约俱最。箫贫不自给,鸾写的唐日得一部,鬻可五金,尽复写如是者,十载稍为人知,乃潜往新吴越王山。各跨一虎,陟峰峦而去。”
(2)土产:当地所产的物品。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渐觉乡原异,深知土产殊”。湖东:即东湖,指南昌市状元桥和三道桥之间的东湖。湖分东西两岸。鲫:指鲫鱼,东湖特产,鲜美无比,至今湖水虽受污染,但仍存。今人多在东岸垂钓。
(3)径寸言:径寸,原指直径一寸大小的东西。此径寸,指心。《子华子•北宫子仕》:“人中虚圆不径寸,神明舍焉。事物交滑,职理乱棼,如涉凉浸,……而径寸之地如炎如冰矣。”左思《咏史诗》:“以彼径寸茎”诗人句法与此同。
④会:理解,懂得,领会。郎:指诗人所想要对其表达的对象,即指赠送该册页的屏书社史等人。又有以吴彩鸾口吻而喻的萧郎之“郎”。心一:心里的一致,指诗人与该册页受赠者二者心事合一。亦又有喻指萧郎彩鸾相契合一之意。
说明:
该诗作狂草,不易认,后世学者均都各有一说。对于八大山人诗中用狂草书写而传世的作品,许多人因辩字之误,给释读带来了困难,这当然又给理解八大山人的诗带来了更大的障碍。象这首,释读的结果差异如此大,表面看,这些学者所释似乎也是一首二十字的五言绝句。但经此一误释,非但不合辙韵,意思当然也就通不了。比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诗人就只是因为画了一条鲫鱼,这才产生了联想,随口就来,落笔成诗便说:萧峰在鸾岗靠尾巴的以西方向,土产呢?有产在东湖里的鲫鱼。这便是诗人在指自己所绘的鲫鱼。这两句打油式的句子,再现了诗人诗风的另一个方面。八大山人的诗,雅,有时雅得让你深摸不到底。而俗呢,民间俚语,俗话,禅典话头亦又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而形成一种大俗大雅的诗风。这首诗,便是这方面俚俗典型的又一例证。象王方宇先生,往深里理解:说“鸾尾”是鞋子,并举温庭筠《锦鞋赋》:“碧,凤头鸾尾”来为佐证。这种解释使八大山人的诗复杂化了。有时挨着一点这。但云里雾里,象是隔靴搔痒。这是大学者们吃了不知当地地理风俗和对地方文化没弄明白的亏。但是,此类学者,知其一,说其一,不乱作臆测。让读者自己去逐字逐句地再理解,其治学态度亦是严肃和谨慎的。而另一种则不然,象漫天海说者如朱安群、徐奔,在其《八大山人的诗与画》中,言“萧峰”:“或说指鹫山,又浙江省萧山,又有海岛,名萧丘,在南海中,又有寒火,春生秋灭。”说鸾尾为“ ”尾,“……又称鹫岩,灵就山,在中印度,为释迦牟尼说法之处。山头似鹫,又常有鹫鸟集于山顶,食死尸。……”这种海说,不说启功先生会说其臆说,说是在猜谜。就是一般的读者,也会觉出其乱说的成份。在这种谬说下,试想那诗能理解吗?不让你带到沟里去就算是万幸了。由此可见,正确诠释八大山人诗的难度。话拉回来,再说此诗。诗人前两句的目的,说西山鸾岗以西的萧峰;说东湖里的鲫鱼;这都是诗人在用打油诙谐的方式说自己。西山是诗人的祖藩地,自己不仅源出于此,而且又是自己遇祸的避遁之处(详见拙著《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16页注,拙文《洪崖——八大山人与朱道朗》。东湖则更是诗人自小就生长的王府所在地。基于这些,诗人在画到鲫鱼时,思绪的牵动,使诗人想到东湖里特产的鲫鱼,并用诙谐的诗的语言,象是在将自己比喻成所画的这尾土生土长的鲫鱼,又象是在说自己只有这样一尾象东湖里土产的鲫鱼,诗的模糊之美由此产生,真正地让读者的思路任意驰骋、联想,从而达到那种朦胧的审美境界。这是诗才有的特点。也是历代诗人所要追求的。诗人在进行了这番比喻之后,这才将自己的愿望告知了所要表达的对象,当然,也告诉了读者,那便是“持此径寸言,会得郎心一。”说白了,就是将这一点点(指鲫鱼)小意思(礼物)给您,不知是否合得了在下的心意,诗人之所以有后两句似男女之间的设问方式出现,因鸾岗所引起的:鸾岗有萧相与吴采鸾相交的知遇美谈。这是地域文化给人留下的美好记忆,因之诗人在此有用这种情绪和传说的知交故事,来比喻与给予此册页友人的情谊。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