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轩主 收藏:0 回复:0 点击:5991 发表时间: 2006.05.11 06:06:11

大俗则是大雅


   大俗则是大雅
   ------八大山人诗偈选注·之一
  
  这里选注的50首八大山人诗偈,是鸿鸣从拙著《八大山人现存诗注》一书稿中,依据《南方文物-八大山人专辑》中的某些问题,有针对性而选用的。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针对性强,即在于为“专辑”中针对性明确的诗。如:说明八大山人与青云谱关第的《画负成之舒先生卅余年四韵》又名《道院四韵》和说明八大山人“气节”有关问题的《题古梅图轴三首》又名《题墨梅图轴》等。第二,针对历年来许多学者如王方宇、沈桐屡、朱安群、徐奔等人,在诠释八大山人的诗偈中,错误明显和有悖于八大山人原意的诗。如《题鱼》、《题花鸟册》、《猫石图》等。第三,以往理论界一直没有触及到且又被许多人视为不知所云的如《鱼》,又名《题鳜鱼》、《义虎》、《题山水花果》等,以及涉及《世说新语》典故和禅典话头的一类。第四,这也是理论界一直没有涉及到的一个话题,即南昌地方方言在八大山人诗偈中运用的这一类。如《花卉》、《题画石送僧往南岳》等。
  释读八大山人的诗,有几个特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八大山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写的诗,在客观上是需要其运用一藏再藏、典中套典等隐晦的手段来淹盖自己真实情感的。这就需要读者在释读的过程中,严格把好理解关,用工具书上的规范解释,来正确理解八大山人的诗。太相信自己,望文生义的错误便会由此而生,大学者、专家亦不例外。
  第二,八大山人的性格是一个“喜议论、善诙谐”的人,在其诗中除了前面的客观因素外,主观上则又有卖弄的成份。因此,在用辞、造句的过程中,便常有生僻、古意的字、辞、句的衍意用法及延义的用法。这种作风,好有一比,就象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对别人卖弄茴香豆的“茴”字。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八大山人的诗。
  第三,八大山人是清初四画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渐江)当中,唯一一位在佛门做过几十年住持的大头陀。诗的成份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均来自于其几十年在佛门的物定文化环境。比如说,我们常常看见许多文章中论及至 八大山人的许多诗,引用了历代佛典中的“话头”和“禅典”。“典故”一辞及应用,因在俗世间已沿用开来,因此“禅典”为禅门典故的本义也好理解。但是“话头”呢?则从来没有谁在文中解释过,都是人云亦云。这就给释读八大山人的诗带来了难度。其实,所谓“话头”,乃是佛门中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即话还没说以前,话之前头,这个过程就称为话头。这句话都已经说出来了,这便是话尾。举个例子说,当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还没念以前,你有脑子里此间为什么要念,念了的目的要达到什么,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出来之前的思维过程,这即是“话头”。念完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便是话尾。这个思维过程,俗间因不懂得它的思维形式,因而没法去理解。而这种“话头”现象,在八大山人诗偈中却常有运用。如《题猫石图》中的“水牯南泉于到尔,猫儿身毒为何人”。王方宇先生因不懂此为话头,而在释此诗时栽了一个大跟头,使诗的本义南辕北辙了。其实,该句诗的话头思维方式,即在于“猫儿身毒”此话之前的南泉普愿之举。此类句子,诗中很多,读者亦可细细去品嚼。只要你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八大山人的诗,便一通百通了。
  第四,八大山人是由王孙贵族且曾参加过科考,获得过诸生衔的人,其家学渊源和传统的儒家士子教育,在其20岁以前,几乎是天天伴随着他的。因此,他的国学根基是非常深厚的。与此同时,八大山人由于历史和家世是明王宗室等原因,八大山人一辈的所学环境,又都是立足于江西这块土生土长的地方。故而在其诗偈中,又常有江西地方文化吃透了以后才有的大俗大雅行为。因此,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多从江西地方文化方面去想想,或许解决疑难的钥匙便在其中。
  俗话说:“诗无定诂”,这决不是鸿鸣在为自己的诠释作开脱,而是八大山人诗偈涵盖意义的丰富程度,常常会在你常读常新的境界里,出人意料地被你忽视或者遗漏掉了。更何况,前人遗留下来的“诗无定诂”的古训,更让鸿鸣感觉到这句到理名言的分量,因为这句话不仅适合于别的先贤和他的诗句,同样也适合于八大山人和他的诗偈。
  
   一、早期诗偈二首
  
  《问香楼》①
  
  前题次韵.问香楼.释传綮②。
  十二风流曲曲新③,闻香谁是问香人④。
  若从此处寻悟⑤,缘起无端堕六尘⑥。
  ————————————————————————
  见载:清.同治版《进贤县志》卷二十五《艺术.诗》。
  ① 问香楼:是八大山人于1653年顺治十年癸已得正法于颖学弘敏所作的和诗。也是至今见到的八大山人最早的诗。其师颖学弘敏《问香楼》原诗如下,“狼籍威音奥味新,临风尝惜寻花人。香严未许从缘入,到此知谁扫客尘。”
  ② 次韵:和诗时所用的韵脚均为原诗韵。
  ③ 十二: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数字,也是一个名词,八大山人在该诗中所用“十二”是种宽范的用法,其意在于指明自己堕入佛门的原因。是一种用偈语的方式来说明自己与佛的因缘。又指“风流”的足额成份。
  ④ 香:梵语“健达”。后译为“香”。所谓“健达”者。八大山人此处用“闻香”与“问香”作对应,指得都是自己自从正法于颖学弘敏以来的佛事,也是指自己由闻香者成为问香人的位置变换过程。
  ⑤ 若:你,你辈。花:原是梵语“补逝波”,即指供佛的六种物品之一。大日经疏曰:“花香,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佛教认为,花有柔软之德,可使人心绶和,此处“花”即代表“佛”意。悟:觉悟之意。对执迷于迷而言。即自迷梦醒始觉也。与觉悟同义。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不象话,没意思。《普灯》卷二十八,侍郎扬无为居士:“药山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扬无为咏曰)总不得,太无端,野老焉知天地宽”。意为总是“不得”,也不太象话。《五灯》卷十九,九顶清素禅师:“颠倒颠,颠倒颠,新妇骑驴阿家牵,便恁么,太无端,回头不觉布衫穿”。(引文中“阿家”为“婆婆”义)意谓如此颠倒,太不象话。又卷十六,云居了元禅师:“休思紫阳山千朵,且用红炉火一。放下荣萸空中竹撅,倒却迦叶门前刹竿。直下更云不会,算来也太无端。”意为当下更说不领会,算来也太不象话。《五家正宗赞》卷二。白云端禅师:“最无端是受他人屈之衣,致万古丛林恶风相扇。”意为“最不象话的是……”《续灯》卷二十六,明州雪窦山重显明觉禅师:“云门道:‘作么生是国师孤负侍者处?会得也是无端!’师云:‘ 元来不全。作么生是侍者孤负国师,粉身碎骨未报得?’师云:‘无端!无端! ’”例中三处“无端”;皆犹言“没意思。”“无端”一词,世人诗词之中也多见运用。如唐皇甫松《采莲子.又》“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差”。六尘:佛经指色、声、香、味、触、法六者的全称。当它们作为眼、耳、鼻、舌、身、意(亦称六根)的对象时,则称之为“六尘”。尘有污染,凡俗,不净等含意。六尘与六根相接,而产生种种嗜欲,导致种种烦恼,故又叫六贼”。《圆觉经》上曰:“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南朝宋鲍照《鲍氏集.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说明:
  从八大册人诗的全面情况来看,早期的诗和晚期的诗,若诗若偈的部分要比中期的诗浓重一些,这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和思维形式的不同上。这首诗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八大山人最早的诗。其手法虽是从传统中来,但开门见山地让读者一看便感觉是佛门僧侣的偈语诗。诗是步其师的前韵而作,所表达的内容也是在回答师傅前诗所提的问题。诗人在诗中说:如此风流自在、事事如意的你是谁呢?!原来就是那个由闻香人变成的问香人。这句诗的设问和回答,不仅回答了诗人已由闻香人转换为问香人的过程,而且在由“十二风浪”的运用中,暗含了(佛门之外)不风浪即残醋的现实。因为,纵观诗人从遁入佛门到与师唱的这段时间里,严酷的社会现实摆在那,如果不是身在佛门的话,哪来的十二分风流和曲曲的新唱呢。因此,前阙的叙述,不难使读者看出诗人的目的,是立足在表述自己遁入佛门后的状态,以及诗人与佛门的实质性关系,即:被迫遁入佛门和由闻香人到问香人的过程。在下阙的二句中,因为师傅在诗中说了,“香严未许从缘入,到此知谁扫客尘”。故而诗人才说:如果你在此处(佛门)寻求解脱的途径,其原因不正是六尘中的知障所引起的吗?!这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完全是佛门偈语的表达方式。用白话来说,就是你想在佛门寻求庇护,从佛的角度来说,那即是生与死的概念在困扰着你,所以才有此一举。因为佛门的概念是生与死无别的。即:生即死,死即生。只是一个观念的不同罢了。遁入佛门的目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因为俗世间“死”的观念在困扰着你吗?这类典型的偈语诗,许多学者觉得不好理解和不会理解,一般的读者亦更不好理解。即使理解,有时亦理解不到佛家观念的那个深度,这便是八大山人这类诗不好懂的地方。
  
  《吼烟石》①
  
  茫茫声息足林烟②,犹似闻意未眠③。
  我与涛松俱一处④,不知身在白湖边⑤。
  ————————————————
  ① 吼烟石:据同治《进贤县志》卷1《山川》有“白狐峰”。故知“白狐峰”是进贤的八景之一。在“白狐峰”条内,载有“芦田释寂谷和韵”一首。“邑人饶宇朴和韵”六首。又知白狐峰为八大山人在进贤为僧时所游历之地。吼烟石位于白狐峰之景山洞口,洞内有湿雾逸出,似如吐烟,又因山风大,在洞口形成吼啸声,故名吼烟石。《吼烟石》与《问香楼》同载于《进贤县志》卷二十五《艺术.诗》,也是八大山人步其师颖学弘敏的前韵所作的和诗。原和诗还有:《袈裟岩》、《摩云顶》、《空花树》、《石花树》、《石门树》、《石门关》、《呼青阁》、《截流进》但均已遗失,仅存诗名。颖学弘敏《吼烟石》原诗如下:“梦回枕鹧鸪残,春雨萧萧古木寒。往事不须重按剑,乾坤请向树头看。”
  ② 茫茫:指旷远,模糊。声息:声音和叹息声。声音:充足,充满。伫足,停留。烟:烟雾,雾气。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南方因温度大而在山间多有雾气形成,此雾气常在林木茂密处笼罩,久不散去,甚至人行雾绕,人便淹没有其中。
  ③ 犹似:好像,好似。闻经:佛家语“闻法”的衍用。即闻教法。《法华经.安乐行品》曰:“合掌赞佛,闻法欢喜。”指听到诵颂佛经的声音。意未眠:眠,指歇息,休息,停顿。未,指没有,尚未,未意。
  ④ 我:指诗人自己。涛松:针对第一句“林烟”而言。因山风大,松林发出的呼啸声,便成了“涛松”。俱一处:指融合在一起,皆一处意。林;指树林,双暗指佛教中的丛林,即寺庙。
  ⑤ 不知:不知不觉。白糊:“糊”通“狐”。即指提“白狐峰”的“白狐”。八大山人惯用同音假借字,是其诗、跋、款、印中布谜的常用手段。
  说明:
  这是一首反映八大山人自从“戊子现比丘身”,正法于颖学弘敏后,思想情感流露较为明显的诗。从字面上来看,写的是白狐峰.吼烟石的景致,但是结合八大山人剃度佛门的被迫性和颖学弘敏所写的原诗,便可以窥探出八大山人此时是在借景抒情,并针对其师的原韵诗所作出的反应和回复。在第一句诗中,诗人用描写茫茫林海烟雾的手法,来反映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在茫茫后面用“声息”二字,从而使得描写具有了深刻的含义。八大山人是在1648年正式拜颖学弘敏为师的,此时的清王朝,尚处在平定江南的战事中。江西及南昌周边地区不仅战事不断,而且明王子一个个被清政府擒杀。在这种巨大的灭顶之灾面前,明王子孙在仰天长叹的声息之中,纷纷遁入佛门,以求庇护。因此,诗人在诗中用茫茫的声息来表示众多明王子孙的不幸。而用“足林烟”,来表示纷纷涉足丛林,从而使自己淹没在这个略可得以庇护、掩敝的场所。紧接着计人便描写在这和心理状态,(当然也是八大山人自己的形体和心理状态),是“犹似闻经”但却“意未眠”。这个“意”,一是指明王子孙可能还抱有复明的愿望之意,也包括执剑复仇的意思。然而,由于其师在前韵中有“往事不须重按剑”的劝解和自己虽然只是在该年里正式递度,拜颖学弘敏为师的,但是在佛门隐遁却已有几年的历史。因此诗人话峰一转,告知读者和后人,我已与丛林合为一体,不知不觉中,竟已在此白狐峰边与释门师友同游了。
  
  二、《题传綮写生册六首》
  
   一、《题双西瓜图》
  
  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
  吸尽西江来,他能为汝道。
  
  印章:雪衲、丁字(见载: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第1页。《艺苑掇英》十七期5页。台湾《故宫文物》1996年八大山人专辑35页。)
  
  和盘拓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著沙。
  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开荒草事丘麻。
  
  印章:释传綮印。
  (见载: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第1页。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第2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7页。《艺苑掇英》十七期5页。台湾《故宫文物》1996年八大山人专辑35页。)注:周士心释第四句第六字为“如”。台湾《故宫文物》释第四句第五字为“与”。
  
  从来瓜瓞咏绵绵,果熟飘香道自然。
  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
  
  款识:己亥畅月广道人题。印章:刃庵。(见载:台湾《故宫文物》1996年八大山人专辑35页。《艺苑掇英》十七期5页。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第2页。周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8页。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第1页》。)
  共有题画诗11首,是八大山人目前传世的最早书画作品,也是八大山人总结自己三十四年来身世、经历的作品。该作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学术界对《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诗多有诠释,说法趋同。今鸿鸣逐一释说,别有新意。
  无一无分别:源于禅宗“无一物”观。六祖慧能:“烦恼即是菩提,无一无分别”
  无二无分别:源于禅宗二慧可:“法佛无二……佛法无二说。
  吸尽西江来:禅家话头“吸尽西江水”的活用。来,在此作加重语气词。
  他:指佛,指佛祖。道:说。道行。
  和盘拓出“拓”通“托”。即和盘托出“。佛家惯用语。意为毫无保留地全部端出来。
  眼:六根之一,六尘是通过六根以乱菩萨心。即人心。眼里无端以著沙:禅典“眼里著沙”的活用。《五灯会元》引觉庵道人语:“直绕玄会得,犹是眼中沙。”《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录》第七十三载:“师云:眼里著沙,不底太局狭生!”
  寄语:传告,转告。土人:当地人。诗人此处当指佛门同修。休:不要,别。浪笑:源于《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有戏谑、轻浮意。
  拨开荒草;即拨草,亦禅家话头。《筠卅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师与密师伯经由次,见溪流菜叶,师曰:“深山无人,因何有菜,随流莫有道居否?乃共议拨草”。龙湖普闻禅师,(唐)僖宗时,辞石霜去至邵武城外,见山郁然深秀,遂拨草,至烟起处有一苦行居焉《碧岩录》卷三第22条:“雪窦出他云门,所以一时拨却,独存云门知他,雪峰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落处,所以重拨草。”阳即指云门文偃。即排除业障之法。事丘麻:源出《诗经•王风》:“丘中有麻”。有学者释“丘”为“如”字,不确。
  该句诗人另有题为:“高挥大抹惹寒烟“从来:历来,向来。瓞:小瓜,大瓜小瓜。瓜瓞绵绵:源出《诗•大雅•绵》:”绵绵瓜瓞”。
  果熟飘香:喻指瓜熟蒂落。道自然:道,说。说的是自然规律。
  不似:不象,不是象。东家:东邻,典出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不承认,并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世遂有以“东家”、“东邻”等称多情美女或指多情女子寄情之所。如李白《效古二首》之二:“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黄庭坚《走答明略适尧民来相约奉谒》诗:“东家一笑市尽倾,略无下蔡与阳城。”诗人此处以“东家”典故指其轻佻、轻浮的举止。黄叶:佛教中的一种治邪手段,以扬树的黄叶为金,与小儿以止其啼。此喻佛说天下之乐果,以与小儿人间之众恶。
  谩:谩通漫,作漫解。指广泛。心印:禅的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为印,故曰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六祖坛经曰:“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碧岩第一则评唱曰:“单传心印,开示迷途”。《祖庭事苑》八曰:“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印又称心法,均指经典以外传授的佛法,须以人心相印证之法。西天:原指天竺印度。此指佛门或佛。
  
  说明:
  这是一首偈语式的哲理诗,作者立足自己所修法门,依据佛教大乘空宗(中观学派)的观点,直指“一切皆空”。六祖慧能坛经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上堂:“一切智智清清,无二无二分。”又道:“无法可说是说法”。《辩中边论》:“彼处无有二。”八大山人所用“无一无分别”句,不仅是依“无”的禅宗世界观,其语言形式也是沿袭佛偈的形式。这是八大山人早期诗作的重要特征。诗的开头,即在于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即佛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非一,二即非二”,“当一不一,当二不二”的观点。指明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分别、差异。第二句则说理:即成佛之道。指出:成“佛”的道路只有唯一,而无二道三道。《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因此八大山人说:“无二无二号。”第三句诗人借用佛界“吸尽西江水”之句,将“水”省却,加语气助词“来”,意为“将此西江水来吸干”。“吸尽西江水”禅宗著作多有沿用,《传灯录》襄州庞居士蕴参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祖云:侍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则与汝道。居士言下顿悟”。“吸尽西江水”意为法力,道行强大,功夫到家。《五灯会元》第1249页:“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则与汝道。…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禅宗著作中的“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用江西的白话来说即是:“等人有了吸尽西江水的能力,我再来跟你说”。八大山人用“吸尽西江来”即表示的是愿望和结果,犹若用江西话说:“我吸尽西江水来,你自然会来与我说道。”学术界常见将诗中的“来”字释为“水”字。不仅不确,也失去了八大山人要表达加重语气的意思。
  八大山人写诗,常常话锋转提极快,让读者手工劳动 思维跟不上,有时甚有今人现代诗的味道。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话峰一转,以画中的西瓜为引,道出了出家为僧的清静和僧人寡欲的生活。紧接着便又再切入主题,借用禅家惯用语“眼中著沙”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尘心未了有染尘埃。因此,接下来诗人象是对别人说,又象是对自己说:“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去业障还是可以得见真谛的。
  八大山人作《传綮写生册》时,已是耕香院“竖拂称宗师”的住持。近十年的佛门生涯,虽说尘缘未了,但毕竟已修炼多年了,因此在第三首诗中,八大山人便不无希望地写出了自己祈望侍佛后继有人的心情。借用《诗经》中绵绵不绝的瓜瓞比喻,指出瓜熟蒂落的自然规律。然而,道理虽然如此,但这件事(指后继有人的事)毕竟不似东家邻里的女人,用扬树叶子借佛法的力量,来驱赶子夜间啼哭的伎俩那样简单,是需要用真心来与佛印证佛理的,也是需要具有博大侍佛情怀的。八大山人的这三首诗,是他竖拂称宗师其间思想的真实反映。 
  在这三首题画诗偈的阐释中,有许多学者游离诗的本意和八大山人的历史背景以及思想变化的实际情况,衍生出许多离奇古怪的说法。如责怪南明抗清说,清廷统治世道黑暗说等,这些都是不切实际有悖八大山人诗意初涵,更要考察作者的各个方面,诸如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印章、题跋等。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作者的本意。对了解作者、正确理解作品以及作品的传承关系,都将起到好与合理的解释。
  
  《题跋诗》,又名:《题画茄菜》
  
  已亥七月旱甚,灌园长老画一茄一菜,寄西村居士云:
  半@茄子半@@,闲剪秋风供@@。
  试问西村王大老,盘餮拾得此茎无。
  西村展玩喷饭满案,南昌刘漪喦闻之且欲索予花封三@图,余@以诗云:
  十年如水不曾疏,欲展家风事事无。
  惟有荒园数茎叶。拈来笑破嘴卢都。
  漪@仍索三啸不敢:听,十二月松门大雪,十指如槌,三两禅和煮菜根,味颇付佳。因念前事为@庵兄作数茎叶於@上,可谓驴拣湿处尿,熟处难忘也。@庵日侍维摩方丈,知南方亦有此味,西方亦有此味,穷幽极渺,以至于卒地折,曝地断,又焉知三月不忘肉味哉!诚恐西村、漪@两个没孔铁槌,依样画葫耳。灌园长老题。
  印章:刃庵、释传綮印、钝汉。
  见载: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2至3面。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4至158页。台湾《故宫文物》1996年八大山人专辑36页。纰缪:朱安群、徐奔释第四句为“试问西村王老大”
   1、灌园老大:诗人自指。诗人于1659年至1660年做和尚期间在书画作品中的署款(详见拙著《八大山人印款说》)。
  西村居士:诗人的朋友。姓王,余不详,待考。居士,皈依佛门(三皈依五戒),但在家修行侍佛不落发的人。亦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但此处因诗人已是佛门住持,此一居士,当指巳皈依的在家佛门弟子。
  半=:田垄。南方种菜一垄为一@。@:@的异体字。原指芥草,后借用批蔬菜。蔬与古常通假互用,当为蔬菜之“蔬”。
  @@:即@刍,也作“@@”。今作“比丘”。是梵文Bhiksu的音译。意译即“乞士”。佛家语,佛教僧人的总称,意为佛的弟子。一说“@@”指比丘尼(即女僧,俗称尼姑)。《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释@刍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
  王大老:指西村居士。大老,语出《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伯夷、姜太公。后世诗词中多有运用,指那些年高望重者。
  盘飧:z指饭菜.《左传•僖》二三年:“乃馈盘飧,置酒家贫只旧醅“。茎:原指植物。诗人此指所画茄菜。因茄菜为果菜,果菜为植物中的茎卷须地上枝变态植物,故诗之处。
  刘漪嵒:诗人朋友,待考。
  @:啸的异体字。
  @:答的异体字。
  疏:疏理、整理。欲展家风:诗人指自己王孙世第的贵胄风光之处。又含诗人祖辈在艺事领域内的世家之风。亦有暗含抱负之意。事事无:指一事无成。
  惟:只有,仅有。数茎叶:几棵菜。又指诗人自己所画的蔬菜。
  拈来:拈,原指用两三个指头夹着,捏着。此为诗人自喻为随手所画的蔬菜。有“随意”、“随便”之意。嘴卢都:嘴的形容,指笑时嘴的形状,犹如“卢湖”、“胡卢”。发自喉间的笑声。如《后汉书•应劭传》:“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
   此处原跋中“敢”一字,“敢”字下有二点,当为诗人误写,故该“敢”字当删去。
  十指如槌:槌,指木槌。形容天冷冻僵的十个手指如木槌一般僵硬,不灵活。
  @庵:诗人朋友。
  祝@:祈求福佑。《汉书•文帝记》:“今吾闻祠官祝@,皆归祝于朕躬、不为百姓。”
  维摩方丈:佛祖之一,《维摩诘经》中说他是耶离城中一位大乘居士,和释加牟尼遗来问讯的舍利佛及文殊师利等宣扬大乘教义。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
  没孔铁锤:禅中话头,即称赞西村,漪@二人语。原指说明了中禅的严密,严谨的程度如无孔大铁锤,密不可破,无坚不摧。
  
  说明:
  
  描写诗人自身释家生活的诗,在诗人的所有诗中,虽有但却是不多的。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盘中餐和娱已娱友的书画,除了叙述诗人佛门的清苦外,亦有诗人苦中作乐的有趣描写。这种情趣,用“乐观主义”来说,不如用诙谐“喜议论,好穷究”的性格来讲更能说明这个中的原因。在做了十多年的佛门子弟后的诗人,因该年“旱甚”,可能寺庙四周有旱灾,恰好诗人园中却又长着数棵茄菜或别的蔬菜、瓜果。抑或诗人也有旱情,故画茄菜、瓜果,题诗以叙寄怀。用句俗话说,过过嘴瘾,也让朋友过过眼瘾罢了。因此有此册页,亦有此题诗。
  诗人开篇便说:“乙亥七月旱甚,灌园长老画一茄一菜,寄西村居士”。因有旱情,而画此茄菜是诗人写诗记跋的原因,然而在该册页中只有白菜一棵,而无茄子一幅。是后世流传遗失,还是诗人原本未画,亦不得知晓。因为诗题诗于画,常有题诗不以画画相合的习惯,故而没有断言可断。但诗和跋确是明白无误地在叙述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行为。诗为说:(我有)半垄茄子和半垄蔬菜,因该册页为半诗半画,因此又有暗蝓所画册页之意。诗人此处用“闲剪秋风”来点明出家侍佛之余无所欲求的情怀,用以衬托前句所说的半垄茄子和半垄蔬菜的用途。实质上,诗人在指自己所绘茄菜,乃是念经诵佛之余的娱事。这种事(指书画之事)是供比丘闲来无事所做“剪秋风”的闲散之举。紧接着诗人便设问道:“试问西村王大老,盘餐拾得此茎无”。因为“旱甚“,诗人当然怀疑西村王大老,是否有此茄菜作为盘中的菜呢?此一设问,一在于问友人的旱情,二在于问友人的闲情,或许诗人所及的西村王大老,亦是能书会画之人,故有“你可曾在作画”一问的暗喻。
  该诗有意思的是,诗人在跋中所描写的友人及神情,让人读了诗后,感觉到其生动的景象跃然纸上。说情绪,说行为,诗中交代得一清二楚。诗人对自己前面四句诗和所画的茄菜,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王大老喷饭,刘漪喦索画。之所以这样,肯定是有可笑之处。或设问不当,或所画的茄菜太好,离现实生活太远(因旱甚),因之有喷饭一说。而刘漪喦因人索要《花封三啸图》,这便有了后面的再一首。
  后首诗与上首虽题于一页之中,但所叙事情却全然不同。这四句诗,在后面的长跋中,诗人作了明确的说明。一是说明这些茄菜是在此之前曾为京庵作过的茎叶之类的茄菜,现在画的仅为依样画葫芦。其原因是自己有“拣湿处尿,熟处难忘”的习惯。二是因为十二月松门大雪,十指僵硬,画不了《花封三啸图》,而念三两声禅,煮(画)几棵菜,则颇有一番趣味,所以又有了这些菜。在跋中,诗人用禅中的话头来赞扬自己的两个朋友,是“两个没孔铁槌”。由此亦可看出,诗人的这两位朋友亦是禅中之人,并从诗跋中看出二位朋友与诗人的密切关系。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才有这说根说底的四句话。十年(做和尚)的岁月如水一样,过得如此之快,困有“不曾疏”,不曾疏理的感叹,因此衬托出诗人感叹十年之快的情绪。俗欲要表现一下自己的能耐,家风世事,但是却什么也没有做成,没有做好。在这里,诗人有自责的成分,表面上说“展家风事事无”,内底里则有说自己学问不精,作品不多的感慨。故在后阙里诗人才说:只有荒园茎叶,只能画这几棵茄菜,拈来让大家笑破嘴巴了。
  诗因有跋,从而使诗易懂好解。诗中作跋,甚至作长跋的风格,是明清之际文人仕子的作风,这一点,八大山人当然也不例外。
  
  《题玲珑石》又名《题奇石图》
  
  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
  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
  
  印款:灯社;雪衲。见载:《艺苑辍英》十七期7页,台湾《故宫文物》1996八大山人专辑40页。
  1、须弥:即须弥山。也作“修迷”,“苏迷楼”。佛典中的山名,又译为妙高山、妙光山。传说山在海中,上为帝释天所居,由周有四天王居所。须弥也可用来比喻佛寺。《三藏法数》载:须弥为“十山王”之一谓“此为纯宝所成”。又日“在南瞻部洲”,处大海中,上高八万四千由旬(每间由旬为40里),“四天王居山腰四面,@利天在山顶”。此山凡人“不可往,唯神通方能到也”。又据载:楞伽为锡兰岛本名,岛上有山,海拨五千由旬,亦即“佛说楞伽经之所在地。(见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僧竺摩鉴定之《佛学常见词汇》与新出之《佛学大辞典》所载内容基本相同)。又说楞伽九山八海,山水相间,周围八山八海为铁围山,拱护中心之须弥山,山顶为帝释天所居。
  楞伽:一指山名,在狮子国(即锡兰岛),高五千由旬,为佛说楞伽经之所在。“楞伽”有险绝难人之意,凡人不可往。《三藏法数》说:“唯神通方能到。”二可指《楞伽经》,为佛入楞伽山所说的经典,该经被菩萨达摩用来作为禅宗“印心”的根据,故禅宗亦称楞伽宗。从诗人前后对仗的角度考虑,当以指楞伽山为确。
  浑无:浑,简直。浑无,一点也没有,完全没有。斧凿痕:斧头与凿子,指用斧头劈、凿子凿出来的人工痕迹。
  惊:惊吓,惊恐,吃惊。神鬼:佛教观念中认为:道行、德行高者,往生后(死后)即升天这神;道行、德行差者死后则下地狱成为鬼。此有上惊天下动地,泣神鬼之意。
  
  说明:
  
  一块占据着画面五分之三且莫名其妙的石头,诗人诡谲地硬要将它说成是来自神仙居住的处所,这便是这首诗有趣和要我们来讨论的地方。
  以往,象这样的题材和这样章法的作品是极为少见的。文人画与世景画的区别即在于此,她可以信手拈来一样你完全不为所动,极不起眼的东西,成为作者将情感赋于其中的对象;也可以将一件具象的东西,按照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任意地使其变形、夸张或是完全的抽象起来。在诗人之前的各代里,对于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大家都有过可贵的探索和贡献。但是真正让文人画从圣坛上走向民众,并使之得以全面和飞速的普及发展,八大山人是做得最好,且贡献巨大和任何大师都无法比拟的。象这样一块连作者都不得说不清楚是什么石头的一张画,如果作者没有将其全部的情感附着在里面,你能说这块石头意味着什么意义吗?回答显然是不能肯定的。但不同的是,诗人不仅将石头赋于了自己的情感,使这样一张原本不可能产生任何思想的怪石不仅有了灵魂,而且使欣赏者在细细的琢磨和品评之余,具有了完全不同于世景绘画中逼真具象给予的全新感觉。当然,这种感觉除了其新奇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取材形式外,题诗给予的明确启示,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诗的题示中,诗人围绕着自己所绘奇石的属性,虽然明显地存在着完全与读者一样的难以肯定的态度。但是,狡黠的诗人却哽要说:这块没有人工斧凿痕迹的天然奇石,是从击却的楞伽山所得。浪漫的情怀里,不能不让人感觉到诗人从自身佛门的角度来举例和来隐喻。借石头的玲珑剔透、洞空怪异来阐发自己的思想。须弥、楞伽都是佛和神聚集的地方,因此,诗人对照前面所题的诗,便诙谐地说,没有惊动这些圣山上的神鬼吧!联系该册页中前后的题诗,有一种暗寓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诗人是有意识地在将自己与奇石作比喻。在这四句偈语似的诗里,结合整个《传綮写生册》中的前后题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诗里流露出来的性格中的那种羁傲不驯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许多学者在释该诗时,往往都将其“浑无斧凿痕”解释为诗人在暗喻自己的绘画无雕琢之感,说其是一篇论画的绝句。然而,当你纵观诗人的所有绘画和作品,哪一件不是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而经过精心雕琢而来的?因此说,这种理论是不切实际的。再则,从整套《传綮写生册》所描写的内容和涉及的事件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册页给人的印象和所有的信息,都是诗人在试图通过这个册页向世人倾吐自己三十四年来的生活经历和遭遇。
  
  《无题》
  
  月自不受晦,澹烟蒙亦好。
  俯仰@晴轩,篱根空皎皎。
  此时世上心,所习唯枯槁。
  谁解惜其花,长夏恣幽讨?
  款识:灯社释传綮书。印章:刃庵、释传綮印、灯社。
  见载: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4至5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3页。
  
  1、该诗为《传綮写生册》第十四页,全页无画,仅为书诗。
  不受:佛门作“空”讲,空即“没有”。指没有受到。佛典多有此用法,如《法华义疏》:“心无爱着,故名不受”。晦:农历每月分上旬、中旬和下旬,即塑、望、晦。晦,后指月末的最后一天。该天月亮完全隐没。后世常用该词来指昏暗。此句指月悬若明镜,没有受到晦暗的影响。
  澹烟:淡淡的烟雾。稀薄的雾烟。蒙:遮盖,指烟雾的蒙蒙胧胧,不清楚,模糊。亦好:很好,也好。
  俯仰: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探视。此作看解。睛轩:晴,晴朗。轩,高大。篱根:篱笆。根,指篱笆的下部分。皎皎:白而亮。指月亮映照而言。形象思维的语言,形容篱笆在月亮映照下的影子和透过来的月亮。
  世上心:佛家用语,指世俗,世间之人所想。世人心。此处诗人兼有自喻之意,指自己的想法。
  所习:所,助词,与“习”字构成体词结构,如:“所闻”“所干”同。此指所学习或所修行之意。枯槁:修行的一种方式,亦曰枯槁禅座。指修禅者长坐而不卧,将万事放下,形若枯木的一种打坐方式。《五灯会元》:“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暧气。”
  谁解惜:谁,发语词,又可作“哪一位”,“什么人”。解,知道,了解。惜,因后有“花”词,可作“怜惜”解。谁解惜,亦可作“谁昔”解,指畴昔和从前。《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其:代词,作“它”“这个”“这朵”解。指后面所说的“花”。
  长夏:农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注:“长夏者,六月也”。也泛指夏季。恣:放纵,无拘束,任意。恣肆骄横。任意胡为暴戾。幽讨:幽,昏暗,深暗《易•困》:“幽,不明也。”《荀子•正论》:“上幽险,则下渐诈矣。”注:“幽,隐也”。另作“沉静”、“安闲”。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诗人此处所用当与杜工部同。讨:索取,希望获得。
  
  说明:
  
  这是一首没有注明具体对象而写的无题诗。诗的开篇以月亮为话题,用赞许的口吻说:月色一点也没有受到晦影的侵害。说白了,就是诗人在说:皎洁的月色真好啊,淡淡的烟雾(夜霭)也不错。抬头举目之间,那晴朗的夜空中,月亮挂在天上,显得是那么地高,那么地大,那么地静谧。低头再看看那插在围墙边的一根根篱笆,它也在月亮光的映照下面,从那间隔的缝隙里,透漏着一片一片的皎皎白光,好一派美景夜色。
  诗人通过这种景致的描写,都在于烘托后面所要叙述和表达的心情。由此诗人的情绪马上一转说:在这样皓月当空的夜晚,世上的人却没有心思去欣赏这一夜景,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人们(诗人)唯一能想到的只是如何去打坐参禅。此处即是诗的关键处,也是诗人要在诗中表达自已虔诚侍佛的原因。诗人此处用“枯槁”的用意,虽说是在描写世人心事的沉沦和修禅过程中的状态,但却更是在用第三者的身份诉说自己的心情。其目的,便是在用形若枯槁的生动比喻,来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在一种动荡的局势下所存在的一种普遍心理。在这种心理因素支配下的世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哪里还会有那些闲情逸致来漫步这花前月下呢。于是诗人便接着说:谁能够来享受这样的美景呢?在这里,诗人再一次地感叹这样的美好夜景,为人们没有心情去欣赏这美景而深感惋惜。此处诗人用“谁解”,“怜惜”来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并在将这一美景比喻“花”的时候,使读者很容入到以为诗人在叙述新的事物歧途,从而迷失了理解该诗的方向,因此,正确理解这句当中的“花”,是正确理解全诗和理解最后“就让这样的长夜任意地存在下去吧”的关键。在这句话的后面,隐藏着的则是让沉浸在侍佛境界中的人们,继续沉浸下去吧。
  
  《无题》
  
  三五银筝兴不穷,芙蓉江上醉秋风。
  于今邈抹浑无似,落草盘桓西社东。
  款识:已亥十二月朔日。
  印章:释传綮印、刃庵、灯社。
  见载: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第5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9页。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第2页。
  1、该诗为《传綮写生册》第十五页中,全页无画,仅为书诗。
  2、三五:三五相乘为十五,故谓三五。《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又指农历十五的夜晚,《文选•十九首》之十八:“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有时亦指十五岁,陶渊明《杂诗》:“年始三五间”。银筝:银,因前有“三五”月夜之说,月光照在古铮上的反光呈银灰色。筝,指古筝,文人雅士多喜好的古弦乐器。兴不穷:兴,兴致,情趣。喜悦。不穷,不尽,没有够,没有到头,没有尽兴。
  芙蓉江:芙蓉即荷花的别名。芙蓉江,原指瓯江别名。清•劳大与《瓯江逸志》:“温州芙蓉,高与梧桐等,八月杪即放花,九月特盛,遍地有之。……最妙者名醉芙蓉,晨起白色,午后淡红,晚则为深红,盖谓此也”。此当为泛指,诗人比喻自己所处的地方。醉:醉,沉迷,留恋,《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秋风:南方荷花盛开在盛夏,不当有“秋风”之说。故此处“秋风”结合前“醉”字,当指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中流与群臣饮燕所作的《秋风辞》。
  于今:现在,到今天。邈抹:“描抹”的假借。此明指自己随意所涂画的该册写意画,暗地里在指打扮描抹逃避,有乔装打扮之意。此处诗人用代表遥远的“邈”字一为谐音“描”。二又为暗含离开前二句所说的“三五”之遥远意。浑无似:全然不像。诗人此处用“浑无似”不在于说自己的书画像与不像,而是在说自己对所绘对象已经脱离了具象的束缚。
  落草:原指被迫逃往山林的抗暴者。诗人此指自己遁入佛门,隐于山林寺庙之举。由此“落草”在诗中的运用,足以窥探诗人遁入佛门的无奈和被迫。有贬损的意思。盘桓:逗留不进的状态。此指诗人不愿进,不肯进寺庙的心理变化和活动。西社东:诗人借佛门“西方斋社”之名,喻指自己隐居侍佛禅的进贤介岗灯社,该社在进贤“邑西五十里”,故有此称。
  
  说明:
  
  十五月圆,秋风之夜。由此月圆,诗人便想起了自己的生日(请详见拙文《八大山人的生日考证》)如银的月光映照在古铮上面,使夜显的更加静谧,愈发让人情意不尽。满塘的荷莲,随着阵阵的夜风,诗人呤咏着古人的《秋风辞》,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那皇天,那后土,那种群臣蔟拥的显贵,情与景的交融,让诗人哪一样不心醉?又有哪一样不让人心碎呢?诗人一个“醉”字,便将这种情绪完全囊括在内里。
  在第三句里,诗人明的象是在说:自己如今这册《传綮写生册》里所绘东西浑无似,不象(现实里的东西)。暗地里,则是在指自己乔装打扮,隐姓埋名遁入佛门,全然不似(以前的王孙贵胄)了。诗人在说这句时,因自己早已是佛门“竖拂称宗师”的人,故用嘲弄的口吻说自己什么也不似。诗人的这种情绪,不仅充分地体现了诗人此时尽管已是佛门宗师,但却流露出遁入佛门的无奈的思想。从这里边多少可以看出诗人以后还俗的必然。有前句的铺垫,因此这才有了第四句的贬损和奚落。说“落草”,比喻为“寇”;说“盘桓”,让后人知其真正的“无奈”。这便是诗人写此诗的真正目的。此诗可另作一解,因为诗中后两句有“于今”。故而可视前两句为其对应的“以前”。更加上诗后,款中有“十二月朔日”十二月的月初当没有圆月之说,因此“三五”作“十五岁”青少年时期解。且诗的前句是诗人在叙述自己对做王孙时期的美好回忆,而后两句,则是诗人在对照之余,诉说自己的无奈和被迫的现状。
  
  三、题《个山小像》四首
  
  一、《戊午中秋自题》
  殁毛驴,初生兔
  剺破面门,手足无措。
  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
  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
  款识:戊午中秋自题。印章:耕香、个山。
  1、殁,本义作终解,乃死亡之意,其音为“没”,故作“没”解。“没毛驴”亦即禅师话头。《五灯会元》卷八载清溪洪进禅师骂漪上座:“这没毛驴”。意指这人象则生不来不久的没毛驴犊子,什么也不懂,后引伸为骂人的话。如法真禅师常骂行者为“臭驴汉”。明宗后裔的八大山人,在国破家亡,无处藏身,又要全其性命不得已的情况下,出家做了和尚。因为驴鬣极疏似秃,而和尚亦不蓄发,故世俗往往便骂和尚为“秃驴”或“驴”。《五灯会元》报镇州普化和尚被监济道“这汉大似一头驴”。八大山人披剃后,便“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不以驴名?遂更号为“个山驴”(见清陈鼎《八大山人传》)。诗人第一句的第一层意思是在表明自己的身份,说自己是“没毛驴”。第二层意思,则是在叙述自己身世、经历时描绘自己在刚刚面向社会“出世”的时候,犹若“没毛驴”和“初生兔”。
  2、初生兔:禅师话头。“兔”即“白兔魄”、“玉兔”指月魄初生兔,意指刚露头的新月。云门宗有“五兔怀胎入紫微”句。广法源禅师寂偈:“……廊然笑指浮云散,五兔流光照大千”。均都是以兔喻月。人间清华和尚:“如何是初生月?”师曰:“不高不低”;问文偃禅师:“如何是初生?”师曰:“弯曲曲地”。八大山人本来就不是为做和尚而来做和尚的,只不过是因为满清恶劣的环境而一时避祸于佛门,对于这种艰辛曲折的人生道路,故而诗人用禅宗话头的“初生月”来隐喻自己的身世,如同那初生之月一样弯曲曲的,另一层意思,则是与前三字相对,意如上句,即指刚“出世”。
  3、@破面门,手足无措:灵隐了演禅师语:“面门@破,天地悬殊(见《五灯会元》)。八大山人是世裔皇孙。@破面门所指的“天地悬殊”,当然是指1644甲申之变了,这种巨变,使得本来举齿端庄的宗室,在巨大的战乱和灾祸面前而惊慌失措。这是诗人在叙述自己当时的境况和宗室的情景,指自己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朝不知夕的恶劣环境中,只有“镜面门”来到佛门避难,哪里还有什么尊严可方呢。@:割,指用刀或其它东西划破。以往理论界曾有说@破面门是指削发僧;又说是顿悟,参破佛理,传承法印章等,均为附会之说;另一说为划面自伤(或自誓反清),则更是主观臆断,是后人强加给八大山人的反清思想说。
  4、莫是:莫不是,设问之辞。悲:悲天悯人,又指僧人慈悲。
  5、这句的意思是在说:莫不是因为自己当了和尚是以慈悲为怀的,因而我也当然具有了怜悯和慈悲的心肠。诗人此处比喻自己已遁入佛门后的变化,因为有了变化,所以责怪自己将“来时路”都忘了。“来时路”指诗人的皇室出自。诗人题该诗时,已在佛门侍佛三十年,是竖师称宗师的高僧,故而有此一说,也正是因为“不识来时路”,才又会在《个山小像》上铃盖“西江弋阳王孙”的大印以作提醒的举动。
  6、这句是承上句之后诗人所要表达的,为什么要让自己牢记自己的“来时路”呢,诗人在此便说明了实情,“今朝且喜当行”,即诗人说,因为今天有喜事,我要走了,去哪里呢,这里暗指胡亦堂临川之邀,是指去临川。
  7、穿过葛藤露布。葛藤,原指禅理的纠葛,此比喻解不开的烦恼。《虚堂和尚语录》卷十:“说尽葛藤,终是注解不出”。葛藤露布:为禅宗常用语,如真悟禅师谓:“天下老和尚,路布,葛藤尽使不著“(见《五灯会元》)。路布即露布。露布,原指公告,命令,檄文之类,禅家用以指宗派门户间的各说各法。《人天眼目》卷二:“门风露布,各在当人”。又卷二十三:“五家改换声调,托妙门,易俗移风,千方面百。……掀翻布,斩断葛藤。”另有一说布即路布,是行脚僧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纠缠不休。此为诗人用禅典中的纠葛之说,来喻指那些烦杂,冗长缠身的事务。这句诗是说摆脱了纠缠,解除了烦恼。自八大山人题此诗去临川后,便再也没有回到奉新耕香院。此指诗人说自己得到了解脱,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八大山人还俗是早已作了安排的举动。
  
  二、《中秋后二日又题》
  
  黄檗慈悲且带嗔,云居恶辣翻成喜。
  李公天上石麒麟,何曾邈得到你。
  若不得个破笠头,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
  款识:中秋后二日又题。印章:掣颠。
   黄檗:也作“@”,唐后期高僧。黄檗禅师以棒打人,促人悟禅理,禅门以慈悲为怀,却用棒打,故云“带嗔”。又监济宗常以“喝”(吆喝)的方法示人禅机。二者合起来称“当头捧喝”。嗔:怒,生气。怪罪,或对别人的言语、行为表示不满。
   云居:指住持江西云居山的道膺禅师。禅宗教人转迷成语,离苦得乐,虽有捧喝之“恶辣”,但终成正觉,翻为喜悦。“喜”作有成就解。
   李公:一说指出家于杭州录隐寺的道济和尚,俗称济公,济颠,宋朝天台李姓人。八大山人性格、行为和他有许多相通之处,故称颂他为“天上石麒麟”。但僧人一般在入寺后即不得移称姓,故此处当为泛指。天上石麒麟:麒麟,不仅是指动物的麒麟,而是指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该典出《三辅黄图•阁》:“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时,曾派人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之像陈列于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汉书•苏武传》:“甘露三年,单于始入阁,图画其像于阁,遂以为名”。从此以后,“麒麟阁”一词在中国诗文中常用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书画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清李渔《玉搔头•止兵》:“麒麟阁主竟不容我这督师元老附个名儿不成。”亦省称“麒阁”、“麒麟”。唐刘@之《酬郑沁州》诗:“麒阁一代良,然轩千里躅”。唐杜甫《前出塞》诗之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析:“搏得青史标名姓,图像麒麟第一人”。八大山人在此即表示“李公”的崇高,诗中表达的意思为“崇高打通公,我可是邈(瞄)不到你哟,我哪能瞄得到你呢。”
   邈:原指久远,渺茫,邈远。此是南昌方言、“瞄”字的假借字,八大山人诗偈中有许多这样的假借。意为:“我哪里比得上你呢”?南昌话说“邈”(瞄)即攀比,或者指用眼睛斜瞄对准之意。多指远处和高处的对象。此前三句,都是诗人在叙述前人的成就,用最具特点的方式来表达。
   丛林:佛家专用词汇,原称“阿兰若”,全译为“阿兰若”、“阿兰若迦”,意译是“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和“空家”。后引申为专指称僧众聚居修行和住处,意如林木丛集为林之意。有如大树丛聚,故名为材。遮却丛林,遮却:指掩敝。如唐朝愈昌黎集•西山诗:“为遮西望眼,终是回头”。此句诗人庆幸自己得掩蔽寺庙之意。对于该句,以往许多诠释为诗人:“用斗笠遮住僧人的头,但画面上笠下分明有头发。丛林似指头发。头发丛生有如茅草林。如作这种理解,符合画面状况,上下文也解释得通了。山人先削发为僧,后来又蓄发,引起人们说是说非,可‘嗔’或‘喜’。画像上用一个斗笠把头遮却,人们就不好多议论了”。此种解释,纯为望文生义,且“有头发”一说也是无中生有。
  
  三、《又题》
  
  雪峰从来,疑个布衲。
  当生不生,是杀不杀。
  至今道绝韶阳,何异石头路滑。
  这梢郎子,汝未遇人时,没@@。
  印章:灯社綮衲
   雪峰:雪峰义存禅师。他是石头希迁禅师的四传弟子,希迁又是六祖慧能(南宗创始人)的再传弟子,他曾结庵于衡山向南传法。雪峰又能向东韶州云门的文偃禅师传法。从来:可以理解为从雪峰以来,也可以解释为有所以来,即指法印(禅师传授佛理佛法如印之印泥,不会走样)上承不传,渊源有自。
   疑:佛祖弘扬法理,不能说教,灌输现成结论,而是设难起疑,让对方心里产生疑问,从而调动其反复思索的主动积极性,沿着师长所提示的臂喻去索解求悟,疑得愈深,则悟得愈透。明德宝禅师说:“古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笑岩集》卷三《示众》)。个:指诗人自己,诗人有“个衲”、“雪个”等号。布纳:僧人的服装,用布片边缀成衣,又称百衲衣。布衲,衲子,常用以指僧人。这句连上句,意思是前辈禅师传法,代代承继,一以贯之,都是注意启发僧徒疑,有疑则有思有悟。
   当生不生:谓自己生不逢时,活得不像个样子。是杀不杀:指苟全性命,当死未死,也表示有不避危难,求死不得的志节。
   韶阳:指韶州云门寺的文偃禅师。道绝韶阳:指雪峰向文偃禅师授法理的事业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有断线的危险。这里借此比喻自己既无所成就,又前途渺茫。
   石头路滑:指禅师问话(启发性提问)使答者难以捉摸。《五灯会元》载邓隐峰求教于希迁,希迁两次问话,邓都没有回答,马祖道一便对邓说:“句汝道石头路滑”。这里借禅语隐喻国家多故,世路难测。
   梢郎子:梢是末梢,后梢,尾部越来越细的样儿,这里指皇室或贵族的末代子孙,破落户的飘零子弟。
  没@@:恶劣,不谨慎,没出息。没@@警诫语气,不要恶劣,不要不谨慎。
  四、《再题》
  
  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
  洞曹临济两俱非,赢赢然若丧家之狗。
  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
  
  款识:个山自题。印章:怀古棠、释传綮印、刃庵。
  纰缪:王方宇校点不同为:“赢赢然,若丧家狗。罗汉道:“底”。
   曹洞、临济:佛教禅宗的两大流派。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一般以曾在少森寺面壁的达摩为初祖。南宗的创始人则为六祖慧能。慧能下分荷泽、青原、南岳二系。荷泽一系不传。青原、南岳两系演为临济、曹洞二宗。曹洞又称洞曹,由青原系的良价(慧能五传弟子)刑法于举棋不定且丰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弘法于江西宜黄曹山而形成。洞曹二宗在江西特盛。临济宗是在怀让弘法南岳等地后转入江西洪州,再转河北正定临济寺,由义玄建立的。临济宗在宋朝特盛,又派生出黄龙、杨歧二宗,黄龙发创于南昌,杨歧发创于宜春。南岳系的马祖道一曾在南昌传法,其弟子海又在奉新百丈山制订《百丈清规》,影响及于海内外,所以临济宗在江西的势力也很大。宋吕潇《如净禅师语录序》云:“五家宗派之中,曹洞则机关不露,临济则棒喝分明。”八大山人“生在曹洞“,即初奉这一宗为根基,但也受临济的影响。
   穿过:有参透意。参透临济,也有曹洞的成分。
   两俱非:一指不为某一宗门所拘;二指自己并非完全献身佛门,忘绝尘世。
   赢赢然:又瘦弱、又疲累的样子。
   罗汉:梵语“阿罗汉”的省称,通指佛的高足弟子,而地位不及佛菩萨之尊。小乘教用以称圣者。这里的“罗汉”,有人认为是指饶宇朴,饶是八大山人的同门僧友,曾为《个山小像》补写题跋。道度:以往多做:“说什么,还有什么可说”解。底事,何事,作疑问代词解。其实此是南昌市话里的一个语气助词,这一语言习惯,至今南昌话里袭用。有点反问的意思。
  
  说明:
   《个山小像》上先后题写的四首诗偈是八大山人叙述自己遁入佛门的本源和感怀诗。以往对该四首的诠释多有臆说,特别是强加在该四首当中的反清复明思想,远远地游离了健康长寿在山人特意题此首在《个山小像》上的本意。
  八大山人自1648年24岁遁入佛门后,一直在佛门生活到49岁。《个山小像》上八大山人和朋友题写的所有诗、跋便是对这段生活的记载。诗个在第一首诗里,从1644年的甲申之变开始叙述,诗的开头即说自己是“没毛驴”是“初生兔”,这都是因为甲申之乱诗人才刚19岁,故而说是驴犊,是初生兔。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形容自己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指甲申后避祸的状态,说“@破面门”,说“手足无惜”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描写,只是用了偈语的写作手法,因而使人觉得生疏,不好理解。诗从第三句开始叙述诗人修行后的变化,因为修行的变化,所以都差点将自己的本来面目(明王子孙的面目)忘了。因此第四句里便有责怪的意思在里面。第七句和第八句诗是诗的转折处,其意思在说今天好不容易摆脱纠葛,抽出一点空来。诗人这里说的抽空,一是可能指黄安平画《个山小像》已有些日子了,可自己的题诗还没有写,好不容易抽出空来写这首诗了。二是可能指自己应朋友胡亦堂之邀,要去临川赴诗人带着《个山小像》一道赴会的,而正为此,所以要赶紧把题诗写了。
  第二首诗是在第一首诗写好后的第三天里再写,因此可以说,这也是诗人为《个山小像》而作诗的深思熟虑过程。诗人在第二首诗中,充分得用了有限的笔墨,将自己与诗中所叙述的三位前辈进行了比较,第一位是黄檗希运,第二位是云居道膺,第三位则是又痴又颠的济公。之所以将自己比喻这三位前人,实在是诗人修行的结果,又是诗人与这三位人物的习性相近的原因。在叙述了前代三位大师后,诗人便说:“我哪能里能赶得上你们哟”!接下来诗人又说比不上的理由,我实在只是因为恶劣的环境逼到这里不断扩大,若不是寺庙这个破笠头让我得以在此避祸,(即正国为佛门的庇护),所以我才喜不自禁,仅此而已。诗人在这三句诗当中有自谦的一面,更有戏谑的一面,所以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那幅生动的捂嘴窃喜景象。
  在第三诗里,诗人还是从前代大师入手,说大师,说自己。这一说,说出了一个带有普遍真理的问题,即:不管是雪峰义存还是诗人自己,都是因为“当生不生,是杀不杀”的原因,所以才会有文偃禅师后继乏人的事情。从诗人题了《个山小像》以后的行踪来看,此已有诗人暗喻自己后继无人,将要还俗的可能。诗的后三句,亦是诗人的感慨,说佛门的艰辛,也可能指自己还俗后的艰辛,同时又告诫自己要谨慎。
  从《个山小像》前三首题诗来看,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已很完整,但是,纵观一下,诗人在前三首里,均都没有交待自己在佛门的宗源和师承,这在概是诗人要再写一首“再题”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诗人才将这本该放在前面的第四首补在这里。
  《个山小像》上的这四首题诗,佛偈的成份要大于计韵的成份,其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也完全是一派佛门长老的口吻,因此有点二丈和尚的感觉。特别是诗人站在这边说那边,站在那边说这边,让读者不仅要依据一般的定向思维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分析,要需要有我向思维的方式来理解。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