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chinablue 收藏:0 回复:2 点击:4819 发表时间: 2003.08.20 17:34:28

和闻中谈心(一):知识和信仰


  索性开一帖,没想到在这里第一帖就是和人辩论。
  
  总结一下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一个是信仰和知识的关系。二个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他的问题,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事实上,之所以会谈论信仰,信仰会成为一个话题,这本身就说明它和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有关,或者说,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在固有的价值失范的情境下,信仰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我并不反对信仰,不过,和你张口闭口讲心灵,讲真善,讲灵魂生长不一样,我更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信仰建立在更稳实的基础上,是要建立在对“心灵”“真善”“灵魂生长”这些个好听的惑人的字眼的质疑上。这就是你说的,要对知识进行反思。你虽然一直说要反对那些没有经过反思的知识,但你为什么就不反思这些字眼呢?任何的信仰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知识,“真善”、“灵魂生长”同样也是一种知识话语。可我看到的只是你毫无抗拒地接受它们。在我看来,这是危险的。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前一段我重读刘再复在80年代关于人的主体性文学主体性的文章,在他的行文中,我充分感受到信仰和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幸福,他的论述、他的逻辑,真是有气势(说实话,这样的气势,我也在你的帖子中隐约看到了)。但我也分明感受到这种气势背后的危险,就是缺乏对于自己立场、信念的反省,而不加反思地就全盘接受下来了。果然,在90年代,刘再复就已经要“告别革命”了,要和他80年代的信仰说拜拜了。
  
  所以,我考虑的是,如何确证、寻找自己的立场。在我看来,一个前提就是,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立场,要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已有的知识,包括所谓的“真善”“普遍人性”这样的知识话语。当然质疑和反思并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清理,寻找其中可资我们确立信仰的资源。
  
  在这里,两种极端我们都要避免,一种是信仰知识化——用知识来解构信仰;另一种就是知识信仰化——对信仰不加反思。
  
  所以,我才会质疑你,问你信仰从何处来?你是想通过拒绝学院教育来避免没有经过反思的知识的毒害,但问题是,这是天方夜谈,因为这种没有反思的知识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了。我们如何能够避免得了呢。(顺便说一下,我发现你并没有看懂我的提问,否则你也不会象发现新大陆似的说,“常识,难道就等于合理,就等于我们应该无限且无畏地去亲炙吗?看来,在此,你显得幼稚了!”)。其实我还应该接下去追问的,我们被常识包围,那我们反思的立足点在哪里?我们立场的立足点在哪里?这些并不是你所谓的生命、生活,所能解决得了的。你说到阅读,一种独立的不同于学院的阅读,那么请问你,你这“独立”又是从何而来呢?你还嘲笑我对反思的解释,说反思是“自我的光照”,好象这样就可以避免“先有思,后有反”。呵呵,可是你怎么就没有考虑到当我们说“自我”的时候,这个“自我”背后难道不是以一整套的知识话语来支撑它的吗?可能我们首先要反思的就是这个“自我”是如何被发现和形成的,如何被一套知识建构起来的。否则,不加质疑的滥用“自我”这个词,认为它是天经地义可以不证自明的,这样的想法都是没有反思的结果。
  
  正因为你对这些在我看来恰恰是“没有经过反思的知识”的滥用,并急匆匆地作为自己的信仰,所以我在追问你信仰从何而来的时候,你才会用文学的方法来说:信仰是光,它来自于高处。呵呵,这句话妙是妙,但它什么也说明不了。好象只要是“光”,我们就没有办法质疑似的。只能骗骗孩子罢了。
  
  关于知识和信仰,就先说这么多吧。另外,关于什么是生活,我已经说了,你是混淆了生活和对生活的判断。你认为只有高尚的生活才叫生活,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呵呵,我说非人的生活也是生活,这并不能从中推断出我的价值判断。请注意这点。
  
  累了,下回再写关于内容和形式吧。


热点.胡杨论剑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古桐彰 Re:和闻中谈心(一):知识和信仰 回复时间: 2003.08.20 19:58

    知识是对物质的解构 信仰是对知识的升华
  表层的意识流动源自深层的认同感,那么何为反思呢?
  小弟还没上大学,对社会没多少接触,乱说几句,请勿见笑啊。。。
  

回    复    

回复人: 远山 Re:和闻中谈心(一):知识和信仰 回复时间: 2003.08.21 11:03

    喜欢阿三文字中透出的这种简单与明了。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