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之十六 |
“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之十六
龚贤
(1618-1689)清代著名画家。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1644年清兵进入南京,龚贤悲愤出走,漂泊流亡海安、扬州等地十余载,1655年左右重返金陵后,购清凉山荒地半亩,建屋四椽,号“半亩园”,栽花种竹,深居简出,不事权贵,以卖字画授徒为生,是“金陵八家”之首。
龚贤出身贫苦,性孤僻,为人刚直不阿。善画山水,初从北宋入手。主要师法董源,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主张革新,强调以自然为本,抒发自己的情感,自成一家风格。他把山水画艺术的表现技巧概括为四个根本方面: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并以创造丘壑为重。他的用笔是“秃而老“,在描写涧壑溪桥、茅亭古树时,不着晕染而气势自然,苍劲深厚。画山石皴擦多至十余次,而常以浓淡不同的厚重颜色,真实地刻划出湿润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厚重浓淡、沉雄郁茂的独特风格。后为南京权贵欺凌致病而死。
著有《画诀》、《香草堂集》、《柴丈人画稿》等传世。
罗牧与龚贤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在南京相交。其有交的记载有二:一、龚贤在其《江村图卷》上作有一个长跋;其二,龚贤所著《草香堂集》内有“赠竹溪老人”诗若干首。
其《江村图卷》所作长跋云:
“壬戌秋,西江牧行者自真州来,曰:真州有许君颐民,近号仓雪先生者,颇嗜画,因要余画,余谢不能,敬推柴丈,不工,柴丈评我乎?以一卷属我,渡江索柴丈,旧为作一卷复。余日,饭牛予以画名西江,为前逊谢,余小巫能不气缩也,行者极重之,亦为作一卷,去。兹余推船迎銮镇访里夏翁,于夏翁所得晤颐老,颐老与余谈甚冷,因邀至其读书处,为余下榻为馆报我,异日复出一卷,谓余曰:昔人遇伯牙而聆高山流水之操,今吾以得者乃高山,不知流水之音为何如?如子为我鼓之,余夏为作一卷,乃江林图成,颐老约夏翁及其密契紫骖,此各与今弟嵩期诸先生同观之,惜未与饭牛者一见也!今颐老方征画四方,旦晚,云奔、泉汇、铿=,合沓于一堂,则此二卷而所谓高山流水者,仅足为下里巴人而已。诸先生笑,余亦笑,并记之。半亩野遗生龚贤。”
一、 龚贤《草香堂集》内有“赠竹溪老人”诗若干首。
龚贤自明崇祯十七年(1644),因避祸离开南京赴扬州,落脚于扬州北郊,自此往来于南京扬州之间十年,再寓居扬州十年的二十年间,龚贤在扬州结交诗友、画友多人,仅《草香堂集》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有六十余人。如周亮工、查士标、王士祯、朱彝尊、吴伟业等。《草香堂集》集中多次所涉与罗牧的交往,当在这一时期。
罗牧与龚贤的交往,《江村图卷》跋对二人的相交作了详细的交代,而《草香堂集》内多次对与罗牧“竹溪老人”相交的记载,则透露出两人在长时间的交往过程中,不仅交往频繁,更体现了两人不浅的情谊。
胡香昊
生卒年不详。 字芋庄,别号竹行。新安人。据《香草堂诗钞•胡芋庄小传》载:“芋庄生而颖悟,少治举子业,见金陵应试者席帽芒鞋,披襟跣足,及隶卒检验诸状,乃谓然曰:‘士不可贱,奈士先自贱何?’遂摈弃帖括而专肆力于诗歌、古文。”后于己酉(1669)至辛酉(1681)年间遍游洞庭、彭蠡、匡庐、赤壁等地。康熙三十四年(1695)胡香昊在常州作"浣花会",纪念杜甫,称一时之盛。为清初诗坛“毗陵六逸”之一。
罗牧与胡香昊结交于扬州,并为之作一幅《香草堂图》。
恽寿平
(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又号云溪外史、白云外史、东园客、草衣生等。武进(今属江苏)人。其父恽日初,为明崇祯副贡,明末曾参与抗清斗争,乒败,与兄皆被俘,同父亲失散,后遇灵隐寺方丈相救,才得以与家人团聚。归家后 ,发奋读书学画。经刻苦钻研,于古文、诗词、书画无不精擅。他崇尚气节,誓不应科举,少时的忧患,留下深深的创痛,一生未尝忘情。家贫,不应科举,卖画为生。初工山水,笔墨秀峭。后与王翚交往,遂多作花卉,自称学徐崇嗣没骨法,并重视写生,所作用墨淡彩,清润明丽,自成一格,有“恽派”之称(亦称“常州派”、“毗陵派”)。后人将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兼精行楷书,取法褚遂良,风格秀朗。诗文亦清丽,有《瓯香馆集》。曾孙女冰,字浩如,号清于,亦工花卉。
恽寿平与罗牧有交见《南田诗钞》卷五•十三页:《送西江罗饭牛》。罗牧曾于康熙四年(1665)在扬州逗留,并在扬州买妾蔡氏,有文以为罗牧此时已与恽寿平有交(注1),这样,罗牧与恽寿平之间的相交则当有20多年以上。
方士琯
方士琯(1650——约1711)字西城,号鹿=,徽州府歙县路口人。年逾二十即寓居南昌,工诗。著有《鹿村先生诗集》。
罗牧与方士琯有交所见材料如下:
1、《鹿村先生诗集》李果序:“歙县方西城氏,气磊落,=诗,常客江都浚乃侨居江西之南昌,爱西山南浦之胜,诗遂多。又交魏叔子和公、傅卤生、罗饭牛、熊养及诸君子……”
2、《鹿村先生诗集》五言律诗《闻罗饭牛先生买妾扬州戏成却寄》:“望子归装久,秋过冬又残。新从鸳被暖,肯忆蓼州寒?时先生家住蓼水。江水朝来急,风帆欲到难。深闺好惆怅,日日问长干。”
3、八大山人约于1689年写给方士琯的信:
“……昨有贵人招饮饭牛老人与八大山人,山人已辞著屐,老人宁无画几席耶?山人尊酒片肉之岁卒于此耶?遇老人为道恨他不少,且莫为贵人道……”
这封信札中所说的“贵人”,目前理论界均认为是时任江西巡抚的宋荦。信中说:宋荦招罗牧和八大山人赴宴,把大山人没有去而罗牧去了,于是把大山人便在信中向方士琯大发感慨:难道罗牧就没有一几之席来绘画吗?难道我哪一杯酒一片肉的岁月便到此为止吗?并叮嘱方士琯将自己的这种感受转告罗牧,说自己对罗牧感到非常遗憾,但却不要让宋荦知道他“恨他不少”。
方士琯与易堂诸子均有交,当与东湖诗画会诸多成员均有交。
熊颐
生卒年不详,字养吉,又字养及,晚号讷夫,江西抚州府东乡县土塘村人,因客居清江,故世人常将其误为“江西清江人”。
熊颐与八大山人、方士琯等人均有密切的交往,后曾在閤皂山骆驼峰南麓的道德宫(亦称紫阳书院——因朱熹一字紫阳而得名)18所书院讲学,并为李宜開(鏤雪)编辑自刻印《師古堂印譜》写跋。
熊颐因师事魏禧,因得交罗牧。其记载见方士琯《鹿村先生诗集》李果序:“歙县方西城氏,气磊落,=诗,常客江都浚乃侨居江西之南昌,爱西山南浦之胜,诗遂多。又交魏叔子和公、傅卤生、罗饭牛、熊养及诸君子……”
吕熊
吕熊(1640?~1722?)字文兆,号逸田叟,晚年又号古稀逸田叟。苏州府昆山县人。
“乾隆朝修辑的《昆山新阳合志》卷二十五‘人物•文苑’载:吕熊,字文兆,父天裕。熊生而俊爽,长七尺,戟髯铁面,目光炯炯。天裕以国变故,命熊业医,毋就试。顾熊性独嗜诗歌、古文及书法,博习不厌。于公成龙(按清初有两个于成龙,此指字振甲者)巡抚直隶,聘入幕,一切条议皆出其手,同事者忌之,遂拂衣去。越数年,成龙复旧任,再延入幕,凡所赞画,动中机宜。及奉命治河(按指于成龙为河帅事),将题授兄通判,俾自效,熊固辞之”。
吕熊性独,嗜诗歌、古文及书法,博习不厌。足迹半天下,寻以旧着《外史》触当时忌,乃归吴门梅隐庵,年八十二卒。所著除本书外,尚有《诗经六**》、《明史断》、《续广舆记》、《前后诗集》、《本草析治》等。
在《女仙外史》第二十一回后的评语中吕熊写道:“饭牛山人曰:余友八大山人常言……”可见罗牧与熊吕有交。
澹雪
俗姓氏及生卒年均不详。据康熙白潢、查慎行修《西江志》卷一百三•仙释载:“澹雪,临济派也,康熙丁巳自浙西来,见北兰寺让禅师道场,鞠为茂草乃结茅于此,经营数载,殿宇斋堂方丈禅室及秋屏阁、列岫亭皆次第重建,遂为江西名胜之冠。”邵长衡《八大山人传》:“澹公杭人,为灵岩继起公高足,亦工书、能诗、喜与文士交。”
罗牧与澹雪的交往,虽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是,自从澹雪来南昌重建北兰寺后,罗牧应宋荦之邀在烟江叠嶂堂内的墙壁上,作有大型山水壁画《烟江叠嶂图》,这足以证明罗牧与澹雪是有交的。其交往的时间当在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至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前后澹雪获罪后终止。
此外,与罗牧相交的还有宋荦长子宋至,以及宋荦身边的人士像载震、广文楚才、涂居璁、吴允嘉等,这些人物,如宋至虽在后来为清朝官员,但在与罗牧相交之时,是以一介文士的身份出现的;有在“东湖诗画会”活动频繁的人物徐煌、熊秉哲、李廷谟等,有活动在八大山人周围的人物朱容重、方士琯、吕熊等,还有宁都老家的曾先慎等。
从罗牧相交人物的角度来考察,罗牧由贫穷的山村来到大都市,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出人头地,入仕思想是十分明显的。这正象罗牧自己所取“饭牛”字的含义那样,一直在祈盼着有识才能的桓公。这与曾经显贵,但在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沦落为平民庶士的明遗民、文士阶层,却有着本质和明显的不同,因为在这些人物当中,面对新朝,其态度是冷眼相向,有的甚至是仇恨的,而罗牧则在这一时期里,出仕的念头则是他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
清初,由于处在大变革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在这一时期内,常以旅游为名,访遗贤,结文党,以表明自己忠于前朝的“节义”。而罗牧的游历和与遗民的交往,则是没有这层意思。罗牧与这些人物的交往,仅仅是立足在书画,或单纯的广结朋友的出发点上,这是罗牧与明遗民交往的一个重要特征。
(全文完)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x烧X |
Re:“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之十六 |
回复时间: |
2006.07.09 15:12 |
|
长见识啦
谢啦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