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轩主 收藏:0 回复:2 点击:873 发表时间: 2006.04.21 09:39:25

孤本《梦川亭诗集》的发现与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考证


  孤本《梦川亭诗集》的发现与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考证 
  萧鸿鸣
  〔本文提要〕发现孤本《梦川亭诗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从而揭开了八大山人在临川“年余”的历史谜案;阐述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关系;填补八大山人生平行踪的一段重要空白,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发现孤本《梦川亭诗集》;考证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明确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关系;揭示八大山人还俗根本原因。
  
  在八大山人的研究当中,有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问题。
  有关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与八大山人有直接交往,并写有《青门旅稿?八大山人传》的邵长蘅,在文中对八大山人与胡亦堂及临川的关系有这样一段记载:“临川县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意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由于这一段文字叙述、特别是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前后描述,使后世的研究者们,在读这段文字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因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必然会导致后人对八大山人在临川及与胡亦堂交往的关系产生影响,因而,这一段文字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段文字涵盖的内容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含混、不确切界定的后果,也使得后世各个时期的研究者们,可以在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力量的作用下,依据自己的想象空间,产生出一个完全相反、截然不同的结果来(1)。从而导致了对八大山人行踪、交友、思想变化以及艺术发展轨迹、膻变和形成的研究走向了畸形。
  到底这一段公案该如何了结?让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以及与胡亦堂相交的这一段谜案大白于天下,还其历史的真面目?近期,鸿鸣有幸发现了弥足珍贵的孤本《梦川亭诗集》并获收藏,集中所及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关系,是解开这一迷案的重要依据。现将诗集涉及的有关史料,在此作一些所知的交待。
  一 《梦川亭诗集》是一部什么书籍 
  《梦川亭诗集》是一部刊刻于康熙戊午(1678)年间,由时任临川县令的胡亦堂〔2〕在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至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其间所作的诗集。胡亦堂作此诗集期间,八大山人曾先后两次应邀来临川并在临川逗留年余〔3〕,故而集中有涉及八大山人行踪的诗多首。
  清?朱观在其所辑《国朝诗正》〔4〕跋中写道:“慈水二斋胡君,以名孝廉,作宰多异绩,内升主政,其任临川爱民如子,常于署中建梦川亭,听政之暇,吟咏其间,八大山人当披缁,时与为契合,故集中所载雪公(鸿鸣按:八大山人有”雪个“、”雪衲“号)唱和尤多。癸未夏(鸿鸣按:1703年,时八大山人七十八岁),山人出其《梦川亭诗集》见示,予受而卒读,足征仕学兼优,因选录数首,以见一斑。”后节选与八大山人有关的诗五首:《中秋同诸子看月亭上》、《者树轩同雪公雨座》、《过东湖寺同雪公》、《题雪公所画鸡蟹纸灯》、《闻雪公自多宝庵转而飞锡东湖,诗兴大发,入署尚未有期,俚言代柬,兼以相招》。
  从朱观的跋和节选的五首诗中我们知道,这部《梦川亭诗集》不仅是一部记叙胡亦堂与八大山人在临川相交有涉的诗集,同时,又是八大山人珍藏了近三十年的诗集。由此可见,这部八大山人珍重并向朱观推荐的诗集,对于我们研究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以及与胡亦堂唱和相交的情况,无疑是一份十分重要和有巨大价值的史料。但是,该诗集历年来仅有书名记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均未见藏。
  自八大山人研究开展以来,海内外研究界虽屡屡提及《梦川亭诗集》,但均都苦于无法寻找,故对朱观所言:“集中所载雪公唱和尤多”的记载,无法作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胡亦堂与“雪公唱和尤多”,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在《梦川亭诗集》中,除了朱观所收入的那五首诗与八大山人有关以外,还有没有更多的与八大山人有关联的诗?人们想知道,但始终无法知道。
  因此,全面了解《梦川亭诗集》的面貌,可能会成为揭开八大山人在临川这一段生活的谜底,提供一个关键性的帮助。对于研究者和研究界来说,寻找《梦川亭诗集》,也就成为了研究八大山人生平及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梦川亭诗集》的面貌及所涉八大山人行踪的有关诗 
  《梦川亭诗集》一卷,有小残。浙江慈溪胡亦堂撰,白口单边每行二十字,今存160页。因其前后页有小残,故不知刊刻于何处。所剩小残之首,为李来泰〔5〕写于“康熙戊午(1702)夏五治年”的“李序”(见图1);次有康熙七年至十九年任临川抚州府学教授的南昌人丁弘诲〔6〕写于“康熙戊午季夏之望鄰治年”的“丁序”(见图2);再接下来便是胡亦堂自撰的“梦川亭诗小引”的“自序”。其署款为“康熙戊午季夏甬东胡亦堂自识”。钤印三:“亦堂”、“质明”、“又字二斋”(见图3)。
  《梦川亭诗集》按编年分类编辑,共分?quot;五言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至”七言绝句“第三页残后不知(见图4),计四部分,共一册不分卷。其诗内容凡所涉及,均为胡亦堂在临川令内四年的人、事、物、景及所见所闻等。合计诗218题,289首。其中,直接在诗中言明八大山人字或号”雪公“、”个山“的诗16题,28首。
  
  它们是:
  《题雪公所画鸡蟹纸灯》、《闻雪公自多宝庵转而飞锡东湖,诗兴大发,入署尚未有期,俚言代柬,兼以相招》、《已未中秋偕署中诸子看月饮梦川亭有赋得四首》、《雪公赋玉茗梅花戏和兼以述怀》、《腊月二十六夜偶于棋局中得雪公开口》、《腊月二十七日喜张叔昌至》、 
  《除夕景屏燕集席上次雪公韵》、《予家在滕阁,个山除夕诗中句也,为拈韵如数》、《和雪公咏瑞香花韵》、《赋得千叶黄杨示雪公》、《者树轩雨座同雪公》、《川亭雨望和雪公》、《玉兰诗和雪公韵二首》、《观演昙花和雪公韵》、《清明后一日怀雪公并示工拙上人》。
  此外,通过旁证可知与八大山人有关,或能证明八大山人在临川行踪的诗计7题9首。
  它们是:
  《拟岘台》、《千金陂》、《洗墨池》、《羊角石歌》、《金柅园》、《王右军宅》、《大唐钟三首》。直接与间接说明八大山人行踪的诗,前后两部分,共计23题37首。 
  在《梦川亭诗集》中,所涉八大山人逗留临川行踪的23题37首诗中,有6首曾以”释传綮雪个“或”本朝释传綮“的同名和韵方式,见载于胡亦堂撰修、刊刻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临川县志》卷四、卷五、卷十、卷十三、卷二十八中。即《拟岘台》、《千金陂》、《洗墨池》、《羊角石歌》、《金柅园》、《王右军宅》〔7〕。有5首是经八大山人自己推荐,其诗又与八大山人有涉,以”雪公“名出现在朱观所辑的《国朝诗正》中。
  它们是:
  《已未中秋偕署中诸子看月饮梦川亭有赋得四首》之二,(即《中秋同诸子看月亭上》)、《者树轩同雪公雨座》、《过东湖寺同雪公》、《题雪公所画鸡蟹纸灯》、《闻雪公自多宝庵转而飞锡东湖,诗兴大发,入署尚未有期,俚言代柬,兼以相招》。
  在《临川县志》和《国朝诗正》的选载过程中,此十一首诗,有的将年份删除,有的或仅为选摘部分。在以往海内外对八大山人的整个研究领域里,但凡涉及这些诗文的引用时,均为此类节选,一直未能窥得全貌。 
  
  三、《梦川亭诗集》涉及八大山人的诗及其面貌和考证 
  为便于叙述,鸿鸣按该诗集的前后顺序,逐一介绍并作考如下:
  1、直接言明与八大山人行踪有关的16题28首诗
  在五言古第十一页:《题雪公所画鸡蟹纸灯》
  羽水族各分,飞走殊情性。雪公传其神,仿佛名所命。翅鼓象司晨,行横靡直径。想当落笔时,造物皆听令。朱翁化不如,韩滉图莫并〔滉善画人物、异兽、水牛,而尤妙于螃蟹〕。张鐙玩愈佳,居然此道圣。
  该诗前有《春雨庚申上元一日作》,后有《元十六夕大风》按编年,此诗当作于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上元至十六日之间。诗中所?quot;鸡蟹纸灯”当为元宵之宫灯,由此可知雪公?八大山人在临川曾为庚申上元画过宫灯,胡亦堂对八大山人所画鸡蟹纸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进行了形象的比喻。
  在五言古第十五页:《六月二十六日三集梦川亭次丁循庵原韵》
  太常沉醉希醒日,世无弟子谁入室。酒罇偶设亦寻常,却引新诗高累帙。山川灵奇发歌咏,移泉注谷杯中并。柏竹芬香入宾筵,桃李惊花从觞政〔时欧阳二门人在座〕。亲君爱君每忘频,一追义山与庭筠。更有法师拟度海,畜马放鹤应其人〔适雪公并至〕。君才八斗诚难得,名僧嘉客如旧识。秋光冉冉已相逼,再过青天当有色。
  该诗前有《梦川亭落成招同年丁循庵暨徐晁、范曾诸子小集席上,循庵赋有古风一章,次韵奉训时五月十九日》和《六月二十四日再集梦川亭次同年丁循庵韵》,后有《四集梦川亭次韵》。该诗中有注曰?quot;是日试士“。《临川县志》山川?二十二页有胡亦堂《秋日红泉课童子试题》诗,诗中又有注曰:”七月十四日“。故该诗当作于梦川亭建成之年,即康熙十八年已未,1679年的六月二十六日。在康熙十九年胡亦堂所修《临川县志》卷之八?廨宇载有:”梦川亭一座,十八年四月知县胡亦堂新建。“卷之八?廨宇九页,又有胡亦堂写的《梦川亭落成记》,后署年份为:”康熙十八年四月八日撰“,知梦川亭确为康熙十八年四月八日以前落成。
  八大山人何时应胡亦堂之邀来临川,以前的研究均为推论,此诗”适雪公并至“以确切的时间,说明八大山人是在梦川亭建成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来临川了。诗中的”法师“、”名僧“不仅说明了雪公?八大山人此时的身份,更从”名僧嘉客如旧识“句中可以看出,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等人相处融洽的程度。
  在五言律十四页:《闻雪公自多宝庵转而飞锡东湖,诗兴大发,入署尚未有期,俚言代柬兼以相招》
  浮杯从北渡,拄杖又东湖。云水双鞋阔,沧桑一衲孤。绿池龙问字,绀宇鹫飞图。苦恋新诗健,如来来也无。
  该诗前有《已未三月三日同丁循庵游红泉时从游为徐公序范小仲晁非才共九人燕集明水寺有赋》,接着有《三月十一日喜刘子仲佳至》和《五月日每夜观荷》,后有《已未七夕作》内有注曰:”时七月十四日旱甚。“此诗虽可能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底至七月十四日之前。但在《六月二十六日三集梦川亭次丁循庵原韵》中已言明”适雪公并至“,又有本诗题中”闻雪公自多宝庵而飞锡东湖,诗兴大发,入署尚未有期,俚言代柬,兼以相招“句,这足以看出八大山人在临川已散游于各处的情景了,故知此诗当作于是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十四日之间。
  在五言律十五页:《已未中秋偕署中诸子看月饮梦川亭有赋得四首》
  一、临川今夜月,亭上看应同。兴不南楼浅,樽宜北海空。朝对暾开晚色〔是日秋阳甚炽〕秋口恰春融。弃醉谋诸妇,酕醄明镜中。
  二、此月明明照,无云处处同。朋高能满座,亭迥况横空。鹘起惊公干,蟾开寂懒融〔时刘子仲佳上人雪公并在座〕清光唯恐负,强住玉壶中。
  三、藤萝月在望,清韵久相同。问客应无寐,来函竟不空。平欺川水练,兼带谷风融。期尔明宵再,销愁一口种。
  四、往复凡为四,其为咏月同,故应鹊报晓,何处雁书空。平仄劳清切,方圆戏蹙融〔座客有月下对弈者〕。却嫌更漏逼,几口过天种。”
  该诗为已未康熙十八年(1679)中秋夜看月后所作,题中时间明确,编排无误。其中有直言明雪公?八大山人“在座”的第二首,被删去题中的时间,选载于《临川县志》卷之八。
  在五言律诗十七页:《雪公赋玉茗梅花戏和兼以述怀〔时雪公有还山之意〕》
  军持未可踢,见冻早知寒。赏茗花称王,题梅阁负官。空能飞锡杖,幻欲吐铜盘。安得书生遇,将无笑野干。
  该诗前有《已未十月盱江即事》后有《已未冬杪雪凡见有赋》诗内又?quot;见冻早知寒“,当知此诗写于已未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至冬雪之间。
  十七至十八页:《腊月二十六夜偶于棋局中得雪公开口〔有小引,雪公游东湖多宝诸庵后,默默不语,入署旬馀引之使言点头而已,是夜不觉发声,故有此作〕》
  多事憎尘鞅,无言静法华。高僧能见性,开口坠天花。隐坐棋当局,藏锋印画沙。青莲谁咒得,阿堵在三车。
  二、一子系输赢,归宗大发声,弄拳殊有会,柱杖得无生。六出嫌多见,三缄太不情。广长舌自在,道腊即年庚。”
  十八页:《腊月二十七日喜张叔昌至》
  腊后今朝到,年前此夜同。巴山联客雨,汝水待春风。醉酒口陶令,能诗约远公〔时个山在座〕几回眠不得,咄咄又书空。
  十八页:《除夕景屏燕集席上次雪公韵》
  除夕无愁晦,屏灯送岁还。喧阗歌且舞,图画水并山。乱后亲朋在,春交雨雪间。当筵惟取醉,有酒且潺潺。
  十八页:《予家在藤阁,个山除夕诗中句也,为拈韵如数》
  曾传天宝事,长忆物华楼。汝是山中个,回思洞里悠。杉松几长大,椒柏此迟留,莫道章江隔,浮杯即渡舟。“
  这先后四首,时间、地点、清晰,所言主体明确,无需赘考。
  十九页:《和雪公咏瑞香花韵》
  百洁花差似,幽香韵自殊。开簾堆锦绣,籍地作氍酕。那管莺啼早,相随蝶梦俱。庐山分种遍,不但艳洪都。
  二、烂漫能欺叶,怪压头。凝烟魂欲返,浥露意如愁。春色宣和殿〔陈子高咏瑞香,宣和殿里春风早,红锦熏笼二月时〕繁花谢眺楼。紫罗裳恰似,对此复何求。
  三、称奴何不可,欲聘少良媒。露甲离骚咏〔楚辞露甲即瑞香〕,云袭暗麝来,所难香在骨,别有晕为胎。谁把嘉名易,教人梦里猜〔张图之改瑞香为睡香〕。
  四、大寒曾有信,结蕊已多时〔荆楚岁时记,小寒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三信,瑞香、兰花、山怠澈驮先肺玻榛ㄋ娜击凇=犯∮褴岩啤W钍橇萌似豪慈照佟?
  五、紫艳阳春发,西轩遗兴多。不才空偃蹇,在格漫婆娑。影入簾笼绿,粧凝沙幂酡。壶中几春色,还付雪儿歌。
  该诗之前依日而载,是《望晴,是日元旦苦阴》、《喜晴是日初三开印次日迎春》因此该诗当作于迎春之后。在该诗第二首中有”春色宣和殿“句,并有注曰:”陈子高咏瑞香:宣和殿里春风早,红锦熏笼二月时,“当是胡亦堂和韵的时间。此诗耐人寻味,八大山人咏瑞香诗虽不得见,可从胡亦堂的和诗当中所透露的信息,雪公?八大山人借花喻人,袒露胸襟则是事实。
  二十页:《赋得千叶黄杨示雪公》
  此树丛中老,迷离不记年。千枝长供佛,密叶近参禅。丝舞高天外,云深矮无边。如何又厄闰,秋恨少人船。
  该诗后为《梦川亭春望》,内有”草草春出道,登临寄此生“句,足以证明以上所涉八大山人六首所作时间,当在已未康熙十八年(1879)腊月二十七日夜至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开春之间。
  二十二页:《者树轩雨座同雪公》
  羊角风方转,铜陵雨正寒。自怜川上宰,相向树中看。罗汉枝加湿,黄杨叶未干。只因催日驭,携酒酌江滩。
  二、长者依依在,如逢太古时。多情花载酒,有意雨催诗。吾爱庐偕汝,汝哦松为谁。相看生趣足,不羡上林枝。
  二十二页至二十三页:《川亭雨望雪公》
  雷雨川兼涨,如何不满盈。江湖高处是,草木一时平。欲操絃偏润,将鞭石作晴。最怜吟泽畔,忧患过吾生。
  二十三页:《玉兰诗和雪公韵二首》
  临汝春将暮,亭台玉作花。书空木笔似,素艳水仙遐。自得风前洁,无愁雨过斜。如逢修净水,此种亦名葩。
  二、河阳疑咫尺,百卉媚春光。不可无茲白,何曾独自黄。海棠争烂漫,芍药殿狂香。那禁幽兰思,徘徊玉树傍。
  该三首排列在庚申正月开春之后,诗中又先后有”铜陵雨正寒“、”雷渔川兼涨“、”临汝春将暮“等季节变化的诗句,当为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开春后至夏这一期间所作。
  七言律诗十一页:《观演昙花和雪公韵》
  不垂法象到人间,那识辞荣访道还。千瘴崖州嗟莫度〔李德裕贬崖州谚云鬼门关即在此〕百年茅土竟谁颁。大功已到王侯位,小歇应祛名利观。种得优昙花朵朵,曲终菩萨几呼蛮。
  该诗前有《庚申五正四日迎春》和《人日观剧》后有《奉酬张蓉屿先生春杪登梦川亭作得四首》故此诗作于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春季。
  七言绝句第三页:《清明后一日怀雪公并示工拙上人》
  三春花事雨频催,桃叶难寻渡口杯。直待昨朝风日好,驾言飞锡踏青囗。
  二、金钱为戏说囗囗〔日元间妃嫔每于春时掷金钱为戏〕,多宝庵中一探源。流水春风囗囗的,参禅正不在无言。
  三、人意天时新得晴,清明物侯果清明。不知何处寻芳〔书至此处均残缺不知〕。
  该诗前有《庚申元旦木自儿》故知诗题中所言”清明后一日“当为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的清明。该诗言明”怀雪公“,诗内又为胡亦堂言之凿凿的怀念之情,说明雪公?八大山人此时已离临川。
  2、通过其它典籍旁证《梦川亭诗集》中 未直接言明与八大山人有涉的七题九首诗
  《梦川亭诗集?七言古》三页中有《拟岘台》
  羊角之城环五峰,青云逍遥间楠桐。一峰如削起城东,峭堑俯距汝水冲,嘉祐太守来裴公,政通民和年屡丰。溪山揽胜得其雄,登临慷慨叔子风,作台拟与岘首铜。万象阖闢转鸿濛,云烟苍茫凝碧空。晦明雨暘变化工,灵谷杳邈水所濛。风樯沙鸟出没中。我来初值平寇戎,四望颓垣荆棘丛。招徕唤咻心冲冲,中泽渐次集哀鸿,耕蘘耨笠安三农,羽菕絃诵闻璜宫。右军墨池坚冰融,康乐=齿时相从。襄阳太息名去躬,竟在伐吴少成功。激昂岂如儿女衷,邹湛褒辞但求客。山川台榭传儒宗,卓哉诗句李崆峒。
  此诗另载于《临川县志》卷之四?城垣,但该诗仅为和韵的外章,其和韵诗为:
  裴公本自豫章来,忽忆襄阳筑此台。画栋绮疏相并作,江声月色一齐开。南瞻灵谷飞高兴,东望英山发俊才。开府风流今日在,凭将经济闢蒿莱。
  同卷中,以”前题“为名,署有”释传?quot;八大山人和韵为:
  名山恍见日飞来,此地宁输古啸台。东阁云峰遥拟岘,南楼月户几家开。裘轻带缓风流子,碣短川长老大才。记得城头工筑始,赑屃情愿出蒿莱。
  七言古?三页有《千金陂》
  汝水南来为盱讲,由盱而东达文昌。盐岭峰前故缭绕,北合临川趋豫章。昭武沃壤日灌注,连樯舳舻行旅至,农夫力作商贾藏。露闾阎往往称繁庶,中唐春水泛桃花。正流忽隐涨于沙,支港横溢二十里。地失钜利人咨嗟,蒿目時艰良宰守,先后设陂当决口,成毁无常继李公。陂筑千金名不朽,岁久复患溃激冲,明古郡伯运神工。度形取石高低布,铁犀一铸走蛟龙,从此洪波循故道,安澜不惊民永保。河东耕播歌康衢,桑麻蓊蘙禾不稿,周睇风物怀前贤,兴利除害心惓惓,予来蒙业亦何幸,徜徉水浒临潺湲。君不见,石不烂兮河不改,鸿猷骏烈亿万载。
  七言古?六页有《洗墨池》
  临川之中两墨池,一为灵运一羲之。二公风流天下倾,望古盈盈宛在斯,口齿追游遍林麓,迁延往往多灵谷,对弈山头日赋诗,涤研水中留残墨,逸少书法妙囊今,鸿飞龙走称近心,却写换口人爭得,兰亭真本叹沉浮,忆为宜丰令陶里,一挹名胜尚有得,谢王添我凭吊兴,公余弹琴且种花,种花尤爱白山茶,花前日月去如驶,乱后荆榛起长嗟,君不见,翻经台畔经声渺,右军故宅空芳草。
  七言古?六页有《羊角石歌》
  羊山亦卷石天庆,伏而西我行揽胜,始见此石笋突兀,仅如一角出于羝,奚为盛名传向今。古间骚人韵士往,往多留题载考郡,邑史云昔有童子,持书远从青城来,叩石石开书八裹,须更石合杳无痕。人忽不见惊三市,咸言中有冥观仙,好事往往称洞天,我闻洞天三十六,羽衣步虚恒翩迁,出没非常善为幻,兹石顽然千载无,灵变何如淦喻之,间百丈峰葛洪丹,井能飞钟石寻常,辨何如金牛岭上,僧如石石立洞外,遇夜神灯见造化,小儿掉弄亦何常,安如此石不竟起,为羊不然石当流,髓如青泥谁能服,食不至缘薄同嵇康。
  七言古?八页有《金柅园》
  君不见,武林吴山发天目,西湖湖光撼林麓,钱塘弄潮见素车,灵鹫飞来峰矗矗,我为浙人倏楚游,片帆直渡彭蠹舟,十年薄宦豫章客,方辟陶里梦里头,虎头洲畔五峰起,山川清秀两浙笔,郡城西偏胜概多,吞吐烟岚云霞紫,里人传说金柅园,长官时来车马骈,高吟屑玉追金谷,止辖长鲸吸百川,横秋阁依三市里,瀛洲亭上看归艤,右军洗墨雅风流,康乐探奇折口齿,迩年潢池苦弄兵,鲵奔蛟舞波涛惊。雕题琼砌繁华失,风摇长蔓鼯鼪,忆予昨岁来临汝,枕戈带甲实逼处,千家无复一家存,远柔迩能载寒暑,远迩民归郁抱开,登临颇遇抒壮怀,城头踯躅几凭吊,金柅之园安在哉。 
  《临川县志》卷之四?城垣十六页除载有本诗外,另收有胡亦堂以“前题”名的诗:
  樊川还胜醉流霞,金柅题名亦已华。公子清霄游玉树,名人丽景觅殊荣。亭台错落坡之叠,溪沚濛涸水一涯。指日太平歌舞地,横秋再伴老梅花。
  《临川县志》卷之四?亦载有八大山人以“前题”为名,署“传綮”的:
  白云红叶最青霞,皂盖朱幡两口华。官酿葡桃川载酒,亭开金柅玉为荣。瑶琴几弄麻口雨,试卷还携梦水涯。惆怅秋风茂陵客,到来唯见野棠花。
  此亦为八大山人和韵无疑。
  七言古?九页有《王右军宅》
  惟王及谢江右英,千年遗迹天下争,谢家之诗王家书,珍重不数赵连城,予尝三过山阴道,兰亭轶事恣幽讨,水曲觞流修竹存,羲之墓同灵运杳,绾绶再试昭武疆,王谢声名每相当,客儿口齿偏灵谷,右军故宅城东邦,盈盈墨池水涵碧,芳草郁芋摇翠色,内史游处便为家,俯仰顾盼感今昔,君不见,山阴庭院梵王经,昭武之第规半璜,璜官破壁竞若此,秋风未起流夜萤,太息斯人亦何往,令我并思徽献与玄凝。
  五言律诗?二十一页有《大唐钟三首》
  〔卧孔庙先属宝应寺字勒甚佳〕宝应钟何在,沉埋孔庙过廓,棱枯空玉茗,世变几沧桑,翻字追灵运,〔灵运有翻经台〕遗音识大唐,揉铜新著令,珍重此偏傍。 
  二、阁皂云长覆,丰山霜独乾,陁罗铭宝铎〔书甘露陀罗尼〕彩篆屈红盘,卜稳当庚见,防危后甲难,,千年神物会,如作二龙看。
  三、年号书淳化〔淳化元年庚寅〕,官衔缀押衙〔危公亦署中押衙〕蒲牢来海上,铃策振天涯,子与亲相应,声同气不差〔未央钟鸣方朔云铜者山之子恐山坠后蜀果奏山崩〕铜陵今在望,愿振万千家。
  以上七首,虽未署时间和涉及八大山人,但是,在《临川县志》中载有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唱和之作,其分布如下:
  卷四?城垣载《拟岘台》署名:传綮;《金柅园》、《洗墨池》
  卷五?山川载《羊角山》
  卷十?群祀载有《王荆公故宅后即故宅为祠》
  卷二十八?寺附《翻经台》
  以上诸首和韵诗,另有同行者如丁弘诲李来泰等的同韵和诗,故知该六首均为梦川亭诗会期间的唱和之作。
  而后一首《大唐中三首》,则在刊载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白潢、查慎行修《西江志》卷127第23页,《临川县志》卷五二之三第18页,丁弘诲的《和胡二斋古钟歌》〔8〕中,得知此诗亦和八大山人有关。丁弘诲诗曰:
  大唐敕建宝应寺,募铸洪钟称重器。摩挲古色仍陆离,节度押衙留姓氏。寺废多年改学宫,悬钟离位高穹隆,但遇兵兴响清越。以占科名甲湖东。此钟久远推神物,今为圣贤昔为佛。谁知木铎吉蒲牢,大叩小叩教多术,甲寅兵燹曾楼颓。钟职已死角声哀,个山一见夸灵异,倡酬顿使生面开,危公待矣钟无恙,再作钟楼费工匠,振兴文教有贤侯,楼成为我铸诗上。
  诗中所言“个山”,即从侧面印证了胡亦堂《大唐钟三首》中隐形涉及八大山人的事实。
  胡亦堂《大唐钟三首》排在庚申春(1680)清明前,故可知丁弘诲《和胡二斋古钟歌》亦作于此时,亦知八大山人此时有“夸钟”之举。
  
  3、《梦川亭诗集》诗考后所得明晰的八大山人行踪 
  通过以上排列和考证,可知《梦川亭诗集》中,涉及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如下:
  已未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二十六日胡亦堂与丁循庵?弘诲三集梦川亭时,八大山人来到临川,并与丁循庵、欧阳二门人相见如故。胡亦堂评价八大山人为“名僧嘉客”。
  已未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十四日期间,八大山人在临川有游,并“自多宝庵转而飞锡东湖”,因不知何时回临川衙署,故而请人代言转致胡亦堂,胡亦堂接口信后并在县衙接待了传口信之人。从诗中“浮杯从被渡,拄杖又东湖,云水双溪阔,沧桑一衲孤”的诗句来看,雪公?八大山人一人在临川自由自在的游旅生活,而且从“如来来也无?”的语气众,看到了胡亦堂对雪公?八大山人的牵挂。
  已未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八大山人与胡亦堂、刘仲佳等人集于胡亦堂县衙署梦川亭赏月,饮酒赋诗,对弈,及至漏尽更深,月过中天。
  已未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至冬雪之间,八大山人在胡亦堂署中有赋〔或有画〕玉茗花、梅花诗,并在诗中吐露了自己“有还山之意”,胡亦堂为之和韵。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雪公“有还山之意”是指八大山人有还俗之意还是有回奉新禅院之意,诗中胡亦堂作了含糊的交待。 
  在其他有关八大山人临川之行的记载里,《永丰县志》说:“去临川,谋得一妻子”的说法,也就不得不让人来注意了。
  此间胡亦堂还有《赋得千叶黄杨示雪公》与八大山人在署中论诗。
  庚申康熙十九年春(1680)清明前,八大山人与胡亦堂,丁弘诲有游孔庙,见大唐宝应寺大钟,胡亦堂写有《大唐钟三首》,丁弘诲在《和胡二斋大钟歌》中说个山?八大山人“一见夸灵异”,三者同为一时一事,并由此而促成后来胡亦堂有重修树声楼〔9〕的陈悬之举。
  从该年二月至清明前,八大山人与胡亦堂先后在梦川亭或者树轩或观演昙花〔者树轩亦是胡亦堂衙署后堂〕二人唱和的这两首诗中,胡亦堂流露有抑郁的心情。特别是在《川亭雨望和雪公》一首中所作的“最怜吟泽畔,忧患过吾生。”更是看出二人此时已有惜别的情绪。
  此后,《梦川亭诗集》中再无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唱和之举。直到庚申清明后一日,八大山人已离开临川,故而胡亦堂在此写诗怀念雪公?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在临川所作大量诗今天虽一直未能发现,但是,存留在《临川县志》中的十首诗和一幅对联,多少可以让今人了解到八大山人在此一特定时间里的诗风。
  四、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交往关系及友谊分析
  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关系,起始于1670年康熙九年庚戌,胡亦堂于是年冬赴任新昌令(10)之后。在有记载的史料中,胡亦堂女婿裘琏(11?quot;宦游宜丰“是在”庚戌冬“。至辛亥夏秋之间,八大山人已经为裘琏写了《先妣刘儒人行略》(12)。裘琏亦在奉新芦田所作《赠别雪公上人》(13)五律二首;于壬子秋在新昌所作《同诸子过雪公兰若》五律一首;癸丑春作《留雪公结庐新昌》、《坐雨同个山》。在这些诗里,都清楚地说明了八大山人在胡亦堂任内,曾多次来新昌并有游(14)。
  此间,八大山人的思想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庚戌(1670)前后即在一幅《花卉图卷》的第三段中写道:”天下艳王花,图中推贵客。不遇老花师,安得花倾刻。“这是八大山
  人自入禅以来,第一次表现出希望有人欣赏的思想。
  1675年康熙十四年,胡亦堂因病解绶新昌令。1676年康熙十五年丙辰,八大山人与林木文在耕香院相晤,题写《看竹图》,胡亦堂其时当在新昌或南昌侯职,亦于后题写五言诗于《看竹图》(15)。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二月,胡亦堂”疏上得请,竟补临川(16)“,任临川县令。该年秋,八大山人即携《个山小像》南行到了介冈菊庄(17)。这是八大山人应胡亦堂之邀,在前往临川的途中,重访介冈。在介冈菊庄,饶宇朴在《个山小像》的正中央题跋,将八大山人的身世作了交待,八大山人并亲自在该跋中钤盖”西江弋阳王孙“大印。自此,八大山人开始了临川”年余“的生活。
  这”年余“时间的行踪,以前史界多语焉不详,或作诸多猜测,《梦川亭诗集》的发现及考证公布,将这一空白得以填补。
  由1670年始,目前所见到有关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相交的史料如下:
  1678康熙戊午胡亦堂刊行《梦川亭诗集》将其与八大山人相交的诗收入其中。
  1680年,八大山人在临川”病颠“,佯狂走还会城南昌。胡亦堂亦在该年冬离任北上京师,八大山人自此狂颠,返俗走回南昌。
  1681年,裘琏《横山初集》诗十六卷刊刻行世,内载裘琏与八大山人相交诗五首。
  1690年邵长蘅在南昌北兰寺与八大山人相晤,写《八大山人传》一篇:”临川县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意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1703年朱观在南昌相晤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出示《梦川亭诗集》并作推荐。朱观后在其所辑《国朝诗正》节选胡亦堂与八大山人有关的诗五首,并作跋说明。
  从这些史料来看,八大山人与胡亦堂先后有二十七年的相交,特别是在相隔十七年后,八大山人还念念不忘胡亦堂的《梦川亭诗集》,足以证明八大山人与胡亦堂,两人相交的关系不仅是真诚的,且是深厚的。
  《梦川亭诗集》的发现和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考证,填补了三百年来八大山人在临川行踪的空白,使后人对八大山人在临川”年余“时间里的行踪、情绪、交往,以及还俗的根本原因,有了比较清晰和相对明确的了解;为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相交关系,找到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为全方位了解和正确研究八大山人,提供了一个不可脱离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生平环节。
  
  注释:
  〔1〕1960年第七期《文物》上发表李旦《八大山人丛考及牛石慧考》一文,即依据自己的想象说八大山人是被胡亦堂骗至临川,其目的是要”诱他(指八大山人)为清廷效劳,这使他(指八大山人)十分愤怒,遂佯狂疯癫,独自走回南昌?quot;日本大阪市大学文学部《人文研究》21卷第七分册载中山八郎《八大山人的生涯别号》一文中称:八大山人实是被胡亦堂这个“文化人官僚”“软禁”在临川,从而使八大山人丧失反对清朝的能力。1975年12月第五十一期台湾《大陆杂志》载叶叶《论‘胡亦堂事变’及其对八大山人的影响》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对“被骗”、“软禁”之说,给予了反驳。但基于所限材料,对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及与胡亦堂的关系,并未做更多或更深入的探讨。
  (2)胡亦堂,字二斋。浙江慈溪人。顺治辛卯举人。康熙十九年(1670)任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县)县令,十四年(1675)因病解绶调治。十六年至十九年任临川县令。写有《二斋文集》《梦川亭诗集》。
  (3)见邵长衡《青门旅稿》《八大山人传》:“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
  〔4〕《国朝诗正》八卷,清朱观辑。康熙五十四年(1715)铁砚斋刻本。朱观,字自观,号古愚。清江南徽州府歙县=田(今属安徽)人。工诗,往来徽州、扬州、南昌之间,与八大山人、石涛为友。生年约在清顺治丙戌(1646)年,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尚在世,年逾七十。
  〔5〕李来泰(1624-1682)字仲章,号石台。临川人。顺治八年(1651)中举人,九年成进士,历官工部虞衡司主事,江南上江学政,苏、松粮储道道台等职。康熙六年(1667)寻逢朝廷裁缺,失官归里。康熙十七年受荐应博学鸿词科,十八年获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讲,参加《明史》修纂。二十年(1681)主考湖广,次年回京复命,卒于官邸,此序写于“戊午夏五治”,当为李来泰裁缺归里时所作。
  〔6〕丁弘诲,字景吕,号循庵。南昌人。康熙七年在临川任抚州府学教授,十年转官河北获鹿知县至康熙二十三年,晚年归南昌。此序写于“戊午季夏”当为丁弘诲任抚州府学教授时所作。此外,《梦川亭诗集》中,胡亦堂与丁弘诲唱和尤多,二人当为知己。 
  〔7〕见拙著《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156至158页。
  〔8〕该诗见康熙五十九年(1720)白潢、查慎行件修《西江志》卷127第二十三页。同治九年重修《临川县志》卷五二之三第十八页。
  〔9〕据民国二十五年江西省政府统计室编《江西年鑑》1321页介绍,此时该楼该钟均存在。
  (10)见康熙《二斋文集?记》九?豫章行纪:“庚戌之秋,余自京师抵家及冬趋任新昌”。
  (11)裘琏(1644--1729)浙江慈溪人。字殷玉,蔗村,号废莪子。康熙进士,首翰林院庶吉士。旋以年老乞归。曾参与撰修《大清一统志》,能事古文词,有《横山初集》诗十六卷,文一卷,内涉八大山人的诗。 
  (12)八大山人为裘琏所写《生妣刘儒人行略》有“……云水偶逢,属书行略……”
  (13)在裘琏《赠别雪公上人》五律中,有“避暑愚公谷”句。按编年,该诗当作于康熙辛亥夏二人“云水偶逢”,相见即别之时。诗中又有“莫负渊明里,还来看菊花”。新昌有古迹“陶渊明故里”。这是裘琏相约八大山人来新昌赏菊的殷殷期望,据此诗句,此地既非新昌,也非南昌,诗中写得很明显。而奉新芦田是由南昌赴新昌的必经之地。裘琏当即在途中经芦田时于八大山人相遇时所写。 
  (14)《留雪公结庐新昌》有:“莫问龙溪水,何如濯锦湖。人因陶令在,宅似子真无?山意寻幽杖,云心静洗盂。买金开精舍,到处谷名愚。”龙溪水在奉新县治西二十里,濯锦湖又名白泽湖,在新昌县治东二里。新昌有“陶渊明故里”和“梅子真故宅”。诗中说:山川名胜与古迹,新昌不让奉新。何不从奉新移居到新昌来?这是裘琏对八大山人的相劝。在《坐雨同个山》有:“不断黄梅雨,长看白泽湖。盐溪山色好,比得富春无?”盐溪就是流经新昌县城太和门外的若耶溪,时已梅雨季节,八大山人仍在新昌。
  (15)据上海博物馆藏林木文《看竹图》。
  (16)据胡亦堂编《临川县志?梦川亭落成记》。 
  (17)见饶宇朴题《个山小像》:“丁巳秋携小影重访菊庄”。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木水 Re:孤本《梦川亭诗集》的发现与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考证 回复时间: 2006.04.21 17:14

    好嘛现代卫星定位啦

回    复    

回复人: 半路一把刀 Re:孤本《梦川亭诗集》的发现与八大山人在临川的行踪考证 回复时间: 2006.05.02 02:13

    看起来很专业啊。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