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扬波•之八(又名《康熙收复台湾》) |
海不扬波•之八
内景:福建总督府。
大厅内跪着一大片郑氏投降的清朝文武官员。
传旨官在宣读圣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我大清裁撤福建水师,焚毁所有战船,着降将郑鸣骏、周全斌、何义、黄廷、杨富、陈莽等调离福建,设任他官,即刻进京听任调用,其余各路将士,派往外省屯田垦荒。”
众将官叩首谢恩,眼含泪水,脸上一片茫然、委曲的表情。
各地沿海一片凋敝。
内景:北京,紫禁城乾清宫,早朝。
康熙端坐在龙椅上,两旁是侍卫。丹墀下是文武各大臣。康熙将手中的奏折放下:“河南孔元章上表自愿赴台湾招抚立功,此与我大清所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相符,令其即刻赴台,申明我天朝恩威,归附一统。”
几位大臣同时出班:“和为贵,万岁圣明!”
张万强在一旁高声叫道:“宣河南孔元章上殿”。
外景:乾清宫。
孔元章来到乾清宫殿门外,扶了扶自己的领子、帽子,又正了正身,一步跨进乾清宫,撩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河南候补官孔元章,祝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愿为我大清一统,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康熙脸上微微一笑,将手中的奏折递给张万强:“议和的条件,朕已批在上面,你可即日赴台。与郑氏议和,不是一件易事,爱卿不要辜负了朕的厚望!”
内景,台湾延平郡王府郑经与众文武官员分两边坐着。
孔元章穿着大清官服义正词严:“依我大清满蒙剃发,弃岛登岸,才是唯一出路。”
郑轻蔑地冷笑道:“人众登岸,安插难周,况我今日之台湾,远在海外,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父王在日,尚只差‘削发’二字。今台岛已平,我看另立乾坤只是早晚的事了!”
厅内,两旁文武官员一阵骚乱,众人皆愕然,议论。
孔元章:“先藩主平台,上合天意,下顺民心,想国姓爷在日,既奉大明朔,尚视大陆为一统,如今藩王要另立乾坤,国姓爷若地下有知,当九原有恨!”
郑经:“国姓爷!国姓爷!你一个五品官竟然也敢口口声声国姓爷!”将手中的茶碗往地上砸去。
侍卫在一旁叫道:“送客!”
外景:台湾海峡。
波涛汹涌的海面,孔元章的使船孤独地向大陆方向驶来。孔元章跪在船头,双手抱拳,仰天长叹道:“皇上,孔元章位卑言轻,臣有辱使命,无颜返回天朝,就此诀别了!”说完,一头栽进了大海。
众军士在船上大叫:“孔大人!孔大人……”
外景:厦门港口码头上。
姚启圣等大清官员在码头上迎接孔元章,军士们一边哭着跪在众人面前:“孔大人以身殉国,赴海而死。”
内景:紫禁城,早朝。
康熙正襟危坐,一旁是福建前线的快报。康熙:“孔元章以死报校圣命,可见和谈之难,可和谈之事不能因此而废!”
索额图出班道:“依臣所见,皇上当另择大臣,议和大事方不致半途而废。”
康熙:“既然郑氏嫌我和谈人员官阶太低,朕的意思,可另择大臣前往议和,众爱卿看谁堪当此重任?”
魏东亭出班道:“福建兴化知府慕天颜,熟悉郑氏情况,且足智多谋,可担此重任。”
康熙:“好!朕加封慕天颜太常寺卿衔,任赴台议和主任,季全为副任。另派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赶往福建,汇同福建总督姚启圣共商招抚台湾事宜。”
施琅一个健步由班中出列:“依臣之见,郑氏实无和谈诚心,此次和谈,管皇上亲自主持,又加官进级,选派能臣,但为臣仍以为,这不会有结果的……”
康熙听罢,脸上已有怒色,指着施琅道:“大胆施琅,屡次悖逆朕意,来人啊!将施琅剥去领带花翎,听候发落。”
御前侍卫过来,将施琅领带官服脱去,推出乾清宫。
姚启圣出班跪下:“罪臣施琅顶撞圣上,悖逆圣意,罪该万死,但念施琅为国一心,并无二意,望圣上网开一面……”
康熙:“你姚启圣也是主战的,议和不顺,与你的主张不无关系,朕知道怎样做。”
姚启圣:“皇上……”
康熙用手一拍龙案,“无需多言,速回福建,广贴露布,让海内外均知主战的施琅罢官获罪,正听候发落。”
姚启圣闭目不语,热泪横流。
内景:福建泉州海岸边,白天。
慕天颜与季全在码头正与明珠、姚启圣相互致礼。明珠抱拳:“此次皇上亲定和谈方略,望二位大臣齐心协力,不负我大清和谈一统大业。”
议和大船徐徐离港,众人挥手在海岸边相送。
内景:台湾,客栈内。
几个日本倭寇在脱去倭寇服,正在快速改换郑氏军服。
外景:澎湖岛倭寇伪装的郑氏船舰。
改换了明式郑军服装的日本倭寇,用单眼望远镜朝远处了望。
远处,大清议和的舰船朝这边驶来。
倭寇首领:“作好准备,等靠近了下手!”
倭寇首领站在船头,手中举着小旗帜喊道:“我们是奉命前来迎接议和使臣的船舰,请放缆绳过来!”
大清船上两个士兵,一个继续在与倭寇对话,另一个疾速地跑向船舱。
内景:大清议和舰船,舱内。
士兵快速地跳下船舱口,舱内是钦差慕天颜。
士兵:“有条船拦住去路,说是来接议和使臣的船只。”
慕天颜起身要上船舷,季全站起来拱手道:“让季某先去看看!”用眼示意慕天颜,慕天颜领会地点点头。
季全随士兵一道爬上船舱口。季全低声地对士兵:“作好应变准备!”
外景:大清舰船,船舷上。
倭寇首领举着郑氏令旗,又抛过来关防印符,季全将其拾起查看,对士兵:“放缆绳过去。”
外景:倭寇船舰与大清船舰上。
两舰正在一点一点地靠拢。突然,藏在船上的倭寇全部冒出头来,一齐向大清舰船发箭铳。大清舰上随即倒下几个士兵,季全左肩被射中一箭。季全倒在船桅后面大声喊道:“是倭寇,快砍断缆绳!”
一个士兵挥刀狂砍缆绳。倭寇一齐向砍缆绳的士兵射去,士兵身中几箭,仍在咬牙砍缆绳。大清士兵奋勇射箭。两船渐渐离开,倭寇且战且退,远逃而去。
外景,台湾,海岸边岸边上,台湾军政官员在迎接慕天颜和季全。
慕天颜和季全等由船上岸,季全左手吊着绑带,后面是大清士兵和郑氏士兵共同抬着几具士兵的担架,跟在后面。
官员甲:“倭寇企图破坏和谈,恕本岛迎候不周!大清朝廷如此高规格地遣使和谈,二位大人捐弃前嫌负伤仍前来议和,足见其和谈诚意,愿两岸和谈得以实现,分割的骨肉得以团圆。”遂合十与慕天颜互为祝祷。
慕天颜:“议和大事,岂是倭寇阻碍得了的,我二人肩负天朝使命,望众位推波助澜,使和得成。”
官员乙:“慕大人真是天生议和干才,今日两岸和谈,慕大人至台湾,世人皆称要尽早让台湾百姓得慕大清天子容颜!”
众官员大笑,与慕天颜相执而行。
内景:台湾延平郡王府,白天。
郑经在议事厅以礼相待慕天颜和季全。
慕天颜双手捧着圣旨,由坐位中站起:“台湾延平郡王郑经接旨”。郑经坐在太师椅中并不起身。
慕天颜再高声宣诏:“郑经接旨!”
郑经仍坐在太师椅中不动,两旁官员在窃窃私语骚动。
季全脸有愠色,走到郑经面前道:“郑将军即有和谈诚意,为何不接圣旨?”
郑经道:“和谈尚未开始,何来圣旨可接,二位大人,圣旨先且收回,等和谈后再接不迟。”
慕天颜将圣旨收回,由怀中拿出一封信交给郑经:“这是刑部尚书明珠明大人给郑将军的亲笔信”。
郑经展信,看毕收入袖中,伸手与慕天颜示意:“本王略备水酒,为两位大人洗尘。”
内景:台湾延平郡王府,宴宾厅。
郑经与慕天颜、季全坐在主席,旁边是五六桌台湾文武官员和各界名流绅士相陪。郑经举杯:“清朝派使臣议和,此乃两岸众生的福音,但是,台湾偏隅,远在海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苟能如朝鲜例,则敢从议,若不按满族夷人的髡发规矩,我在台湾的军政人员,可向清政府称臣纳贡。若欲削发,至死不易。望慕大人、季大人向清朝皇帝转呈郑某的意见。”
慕天颜站起来并不举杯:“郑将军言之差矣,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将军乃我中国之人,如何可用外人比之?郑将军既同意向我大清称臣,却又不削发,于礼不通,也不足以表示归顺诚意。我大清皇上明察万里,深切体谅郑将军对台湾的眷恋之情,允许你等世守台湾,此削发一事,所当一意仰从,无容犹豫者也。”
季全此时亦站起来道:“朝廷频频遣使招抚,为的是敬重藩主禀性忠贞不二,故望郑将军能率部削发归顺,朝廷准册封将军为八闽王,永为圣朝柱石。此亦免去朝廷大兵压境、兵戎相见之苦。”
郑经哈哈大笑:“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不佞亦何慕于爵号,何贪于疆土?先父在世时,前后招抚之事已有几回,每每只因不能剃发、易服而未能一致,今日之议和,郑某又何惧千军万马哉。施琅叛将,终日言战,今闻季将军言,又何尝不是施琅一派?议和之事,容郑某从长计议。”甩手离席而去!
内景:北京紫禁城养心殿,夜。
康熙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
内景:紫禁城慈宁宫。
太皇太后半倚半靠地坐在大榻上,一旁是康熙恭敬地坐着。太皇太后怀里抱着一只雪白的猫,手正掰着东西喂着。
康熙:“台湾只要愿意回归一统,不登岸、不改变现行体制和保持郑氏的统治地位均可允许,儿皇即刻着明珠和福建总督姚启圣再去台湾,申明老祖宗和儿皇的意思。”
外景:大陆由北京通往福建的驿道上。
一匹快马,疾速地飞驰在通往福建的路上,马蹄溅起一阵阵水花惊吓着四散的飞鸟。
内景:台湾延平郡王府,白天。
慕天颜、季全仍在与郑经等人议论,门口一声长长的叫喊:“圣旨到!”
慕天颜将圣旨跪接过,随即对郑经等人宣读道:“大清皇帝圣谕,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我中国炎黄子孙,非可与外国之宾臣者比。朕念郑氏父子世居台湾,郑氏若回归大统,可允其不登岸,并允其世代留守台湾,照管物业。”
郑经坐在椅子上并不下跪,一脸冷笑道:“台湾当称臣而不削发,纳贡而不登岸。若欲削发,至死不易。”说完欲要端茶送客。
慕天颜义正言辞地站起来:“天子明察万里,深切体谅你等对台湾的眷恋之情,允许你世守台湾,不触动你在台湾的现行体制和统治地位,这实在是我皇天子的大智慧,也体现了我大清皇帝和平统一的诚意。然而你等却口口声声以外国人自居。子曰:‘君君臣臣’,贵藩即知大清为君,台湾为臣,君臣之议,臂如父子,而异其衣冠,岂可君臣而别其章服?即已称臣,当削发仰从,统一大业,系于将军一身,无容犹豫。”
郑经将端在手中的茶杯狠狠地砸在地上。
外景:福建某海岸。
落日的余辉映照着慕天颜、季全走下使船,明珠与姚启圣在海岸边相接。
明珠拉着慕天颜的手道:“和谈不易啊!”
银幕上打出白色宋体字。
男中音画外:为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清朝从1662年康熙元年六月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前后派使臣赴台议和九次,均被郑经以种种理由加以拒绝,至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失败。
外景:驿马在飞驰,穿过村庄,越过小溪。
紫禁城,报事的兵卒举着奏折在飞跑,一个接一个的报事:“六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
(续待)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