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牧·之十四 |
2、寓居南昌后所交胡亦堂、宋荦等清廷官吏诸人
罗牧从宁都迁往省会南昌,其时的罗牧,以一介茶商和抱着“以艺交天下”的抱负在省会寓居,其交往当广而庞杂,然真正有记载、知其交往的,仅知以下数位。
胡亦堂
(?——1685)字质明,又字二斋。浙江慈溪人。顺治辛卯(1651)举人,官至户部员外郎。胡亦堂于康熙九年(1670)至十四年任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令,后于康熙十六年至康熙十九年任江西临川县令。胡亦堂在临川任内四年,政绩颇多,修《临川县志》、建梦川亭等,与南昌周边等地众文人多有交往。写有《梦川亭诗集》、《二斋文集》等。胡亦堂与罗牧有交见其《梦川亭诗集•五言律诗》二十一页:
《题罗饭牛山水图》
“落笔傲丹青,何人最性灵。西江罗牧子,几幅饭牛经。淡淡山殊绝,疏疏木未零。更看仙近岛,仿佛泛苍溟。
四时已备气,强半在秋春。春色微兼翠,秋光碧更匀。暑宜河朔饮,寒到陇头人。却意家园梦,清溪煮细蓴。”
《梦川亭诗集》均为胡亦堂在临川四年任内所接触的人物、经历的事件而写,该诗集按编年排列汇集。《题罗饭牛山水图》二首,列在《已未除夕与署内诸公小集》和《喜晴是日初三开印次日迎春》诗后,故可知罗牧与胡亦堂的相交,当在临川梦川亭建成之后的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开春之间。
胡亦堂自从庚申冬卸任离开江西后,再无返赣之举。
宋荦
宋荦,(1633——1714)字牧仲,号漫堂,河南商丘人。大学士宋权之子。工诗文,善书画,精鉴藏,通经籍,习掌故,其诗文源出苏轼,与王渔洋齐名。同时为王石谷画《西坡图》巨册十页,点缀景物,极其精妙,名流题跋数十家,为鉴赏家所重。善画墨兰竹,亦极超妙。同时又是清初的大鉴赏家,其收藏极富,所得各家名迹,公余之暇,朝夕研求,刻苦力学,遂悟画法。著有《西陂类稿》等。
宋荦父亲宋权,原是明朝辽东抚顺巡抚,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到任仅三天的宋权,因协助清兵赶走李自成有功,清廷让其继任巡抚,后在顺治三年(1646年)升任清翰林院国史院大学士。
宋荦得父荫十四岁入清宫任三等侍卫,每日寅刻佩刀到乾清宫入侍顺治皇帝,15岁宫中试拔第一,应授通判,以年小未授职。康熙三年(1664年)31岁时,谒选为湖北黄州通判。在黄州任时,修苏轼洗墨池,效苏轼游赤壁、寒溪、西山诸名胜,吟咏留恋永日。因自视才学可与苏东坡先后辉映,故自号“西陂”。44岁起调回京城,康熙二十六年(1687)外放山东按察使,未半年升江苏布政使。康熙二十七(1688)年夏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江西并兼理军务。三十一(1692)年调为江苏。曾三次扈迎康熙南巡,康熙亲书“西陂”二字赐之。四十四年(1705)秋迁吏部尚书,四十七(1708)年致仕归里。
宋荦在江西任巡抚四年,以56至60的年龄结交66至70岁的罗牧,可见宋、罗二人交往确非一般。
在宋荦所著《西陂类稿》中,宋荦先后用《秋日重过北兰寺六首》、《辛未夏五月过北兰寺,时烟江叠嶂堂初成,漫赋五首》、《送罗饭牛入庐山歌》、《六境图咏•烟江叠嶂图》等诗来记载和叙述自己多次去北兰寺并反复观看罗牧所绘《烟江叠嶂图》,其赞誉的程度,是同时代的书画家们难以企及的。
罗、宋二人的相交,因地位悬殊,但却又感情甚笃,更加上宋荦在其《送罗饭牛入庐山歌》中将罗牧与自己相提并论的“二牧说”,故在当时的南昌及江苏的文人、画坛,成为一种两江上下广为流传的美谈。
自从罗牧康熙二十七(1688)年在南昌结交宋荦,到康熙四十四(1705)年罗牧84岁时,为荐乡人而给宋荦写引荐信札,康熙五十(1711)年“辛卯中秋”,“饭牛罗公”还由河南商丘宋荦府邸“旋归”的往来情况来看,罗牧与宋荦二人的相交,一直持续到晚年。其二人相交的诗文,前文已录,可参阅。尚有《赠罗饭牛》诗,兹录如下:
《赠罗饭牛》
“老去饭牛子,图成破墨山。襟期自丘壑,挥洒到荆关。寄迹蓼洲上,时游庐阜间。烟波相对处,羡尔似鸥闲。”
罗牧与清廷官吏的交往,交往之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宋荦者。
郎廷极
(1663——1715)字紫衡,号北轩,卒谥温勤。奉天广宁人(今辽宁北镇)。镶黄旗。其父郎永清,累官山东巡抚。其从兄郎廷佐曾任江西巡抚、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在江西任内时曾仿制大量瓷器,世称郎瓷。郎廷极于19岁康熙二十一(1682)年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后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任江西巡抚都御史,康熙五十一(1712)年升漕运总督。
郎廷极与罗牧有交见于《龙门豫章罗氏十四修族谱•一号牧公像图》之背面的像赞:“中丞郎公廷极为诗记其事”,以及其它州县方志。郎廷极亦有《赠宁都罗饭牛山人》诗存世。全诗如下:
《赠宁都罗饭牛山人》
“过问原问道,入座便忘形。画理通微妙,秋心在杳冥。浮=(酉加音)直鸭绿,染纸是雅青。尔但挥奇笔,予梳曰鹤翎。”
郎廷极与罗牧有交于何时,史无确切记载。从《龙门豫章罗氏十四修族谱•一号牧公像图》背面的像赞所说:“中丞郎公廷极为诗记其事”来看,文中所用“中丞”之称,似乎郎廷极所写诗的时间,是郎廷极在任漕运总督任内的时间。但是,郎廷极所任“漕运总督”为康熙五十一(1712)年辛卯,这一时间,不管罗牧“辛卯中秋”是否健在,可能都与其的年龄和卒年有较大的距离。以郎廷极诗中所叙罗牧山水画“画理通微妙,秋心在杳冥。浮=(酉加音)直鸭绿,染纸是雅青”的风格来看,当是罗牧山水画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故可推知,两人相交的时间,当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郎廷极任江西巡抚都御史的时间段里。“中丞”之说,当可看成是罗牧后人在编纂家谱时,以郎廷极最后所获职务而尊称。从郎廷极的墓志铭为临川李绂(1)所纂的情况来看,亦可略知郎廷极与江西文人交往的渊源一二。
梁佩兰
(1629——1705)字药亭,号芝五。郁州,广东南海县西埔乡西埔村(清代属南海县神安司大通堡,今属广州市荔湾区)人。童时日记数千言,通经史百家。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十六,领顺治乡举第一,诗名已播于海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后因年事渐高假归,周游名山,与中原的名诗人交往唱和甚多。王士祯、朱彝尊辈皆推之。南归隐居广州后,以诗酒自酬,并与友人结成诗社。与陈恭尹、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家,与程可则等6人并 称为“岭南七子”。 梁佩兰亦善书法、绘画。书法合李邕、苏轼、米芾三家为一体而自成风格。康熙四十四年(1705),于广州病逝。有《六莹堂诗文集》传世。
梁佩兰与罗牧有交见《六莹堂集》•卷六•五律二•七二•《寄罗山人》•《送罗饭牛归宁都山中》诗二首。
《寄罗山人》:
“皤皤龙溪老,结屋梅花林。香雪一春事,青山淳古心。琴停深竹露,诗振买泉音。江夜芙蓉舸,高天劳寄吟。”
《送罗饭牛归宁都山中》
“春来生百物,昨日始闻雷。烟雾晴难定,乾坤暗不开。遥从沧海上,一送故人回。语我山中事,柴门满绿苔。无钱买山隐,有梦托谁清。星月随君影,河关截雁声。天围芳草路,人背木棉城。归日开行李,草径几叶轻。白茅峰顶上,架屋倚云高。入座猿携子,穿廉马坠毛。道情无物我,春色极亭阜。静想闲居上,松花落布袍。”
此一诗,还见于道光四年黄永伦等修纂《宁都直隶州志》卷之三十•艺文志•诗五言古•二十四页,在《龙门豫章罗氏十四修族谱•一号•牧公像图》之背面,亦载有《送罗饭牛归宁
注:(1673——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人。初官编修、左副都御史兼内阁学士等。
都山中》,惟第四句“乾坤”二字改为“峦岚”,第十二句“河关”改为“河涧”。
经查《六莹堂集》卷二•五古有《赠魏和公》,卷三•七古八有《送宋山言归商丘》,卷四•七五有《题燕思度岭图》,卷七有《春日,王黄湄给谏,招同郭匡山、梅耦长,同雪谷、方田伯燕集,次耦长韵》,卷七•七律有《赠石涛道人》。这些人物多是与八大山人、罗牧有交的人物。罗、梁相交,当在康熙四十三(1704)年梁佩兰教馆归班南回途经江西的时候。
温应崇
生卒年不详。一作温应=,字智光。江西宁都人。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人。康熙九年庚戌(1670)成进士。《江西通志稿•七六•二八》:“母有痫疾,应崇密候起居护视,数年不懈,天资超迈,通经籍,为文名贵典则,名重京师。”著有《怡园诗文集》。
温应崇与罗牧有交见《龙门豫章罗氏十四修族谱•一号•牧公像图》之后所载:
《都门怀罗饭牛》
“自从鲍叔分金后,罗子风高得复闻。齿颊流芳能活鲋,肝肠吐雪却成云。樽倾余沥情偏畅,榻近间园梦亦芬。此际屋梁明月夜,燕台万里倍思君。”
唐孙华
(1634-1723) 字实君,别号东江,晚号息庐老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朝邑知县,召试诗赋,迁礼部主事,调吏部考功,以挂误归。博闻强记,诗古文下笔千言。尝与吴兆骞、顾湄、陆圻等结慎交社。又助徐乾学纂《一统志》。年九十卒。 著作《东江诗钞》12卷《东江文集》等传世。
唐孙华与罗牧有交见其《东江诗钞》卷二•十一页《北兰寺》诗。
《北兰寺》
“萧森郭外正宜秋,选胜聊录古寺幽。对面青山开画嶂,=堤碧浪数归舟。旧图叠嶂王驸马,老笔横空罗饭牛。[宋王晋卿有《烟江叠嶂图》,大中丞宋公取以名堂,南州高士罗饭牛画壁。]遥记中丞曾驻节,出郭小队自风流。”
其相交的时间在康熙三十三(1694)年甲戌之后。
陆葇
(1630-1699)原名世枋。字次友,一字义山,号雅平。浙江省平湖人。幼时,清兵南下,父被执,葇奔赴代。营将令读扇上诗,应声解答,营将喜,挟与北,后辞归。康熙六年以进士举鸿博,御试翰林院詹事府诸官,康熙帝亲拔陆葇第一,授编修,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诗文敏赡,屡受优奖,历官内阁学士,后告归。有《雅平集》、《词谱》。
罗牧与陆葇有交见《雅平山房集•雅平诗钞•九》:
《赠罗饭牛山人》
“莫问梅花梦有无,随君且入辋川图。坐来云树看常变,行处沧州兴不孤。隐士风流传翰墨,高怀诗句满江湖。何时去访罗舍宅,采药匡山竹杖抉。”
陆葇与罗牧相交的时间,以其诗:“隐士风流传翰墨,高怀诗句满江湖”来分析,当在罗牧山水画名已获两江推崇,“江西派”形成之时,而“何时去访罗舍宅,采药匡山竹杖抉”的诗句,亦可窥得罗、陆二人的情感非为一般。
查慎行
(1650--1727) 字悔馀,一字查田,号初白,原名嗣琏,字夏重。浙江海宁人。康熙时举人,赐进士出身,应召入值南书房,任编修。曾从黄宗羲、钱澄之问学。雍正五(1728)年,其弟查嗣庭犯文字狱,查慎行受株连下狱,次年释放,但查家其余诸人均被杀,不久后赦归。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传世。
查慎行与罗牧相交约于康熙五至康熙十二(1673)年前后(1),其时罗牧居蓼洲,查慎行访并作诗一首:
“南昌悬榻寻常下,小技似可供驱使,礼洲草堂地清绝,见说赁舂连住址。(注2)”
后查慎行参与白潢所修《西江志》,将罗牧生平收入卷一百六•方技•第二十九页中。又将罗牧诗《赠八大山人》收入卷一二七•艺文•三十页中。由此可见,二人的交谊甚笃。
注:(1)《西江志》刊行于康熙十二年,罗、查之交,当在编纂此志书期间。
(2)见民国八年汪浩等编修《南昌县志》卷四十三•人物十四•二四七页罗牧条。
邵长蘅
(1637~1704) 一名衡, 字子湘,自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诸生,后因事除名,旋入太学。尝与冯景同客宋荦幕。工诗,尤致力古文辞。为王士祯、汪琬所称许。著有《青门簏稿•旅稿•剩稿》等。
罗牧与邵长衡相交的时间,当在康熙二十七(1688)年至三十一(1692)年宋荦任江西巡抚期间。其所著《青门旅稿》卷八•第七页《题庐山山刻》一文中,前后有两次提及罗牧:
“壬申秋,漫堂先生自江右移抚吴,泛舟彭蠡,携衲子、宿应、超渊、山人罗牧访白鹿洞,……罗山人故善画,惜未能为之图……”
由此可见二人有交。
邵长衡作为宋荦的幕僚,宋荦对罗牧的器重在其文集中没有反映,而在其《青门旅稿》卷五•第十五页中,却用大篇幅写有影响深远的《八大山人传》。罗牧在当时的两江,名声可与八大山人比肩,邵长衡文集没有对其进行记载,实在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青门三稿等邵长衡的许多著作,都是宋荦或作序,或审批,这说明宋荦作为二人的东道主,当知内情。对此,鸿鸣有所猜测,罗、邵二人的相交,当有相互排斥的因素在内,故而相交并不十分融洽。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