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北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天的故事 收藏:0 回复:2 点击:5497 发表时间: 2006.02.27 12:53:53

今文观叹


  我懂的外文不多,英语不好。虽然进来的译本也将就看了些,但主要的读物恐怕还是咱们的“土特产”。 而这些“土特产”中,“古董”又成了多数派。据说,地球上的各样文学都在配合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仿佛都要走向大同。文学来个中外交流当然是好事,但“同”的意义就有限了。古今交流也是当然的好事,可是有人就要批评“厚古薄今”。总之,说来说去,这些都是关乎“交流”。“交流”无外乎就是“学习”,而“学习”的结果呢?学习得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却学不来文学创作的个性。我今天说这段话的悲哀之一是,如果没错的话,大约大半个世纪了,居然没看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经典,哪怕是在文学形式创作上属于经典的东西,或者是属于在题材上发现了新大陆的也好。不知道有几个人会赞同我的观点,反正作为一名读者,尽管我很想在我的书架上多摆些今人的东西,但结果还是各朝各代古先生们的佳作成了绝对多数派。乃至于我在读到初唐文学的时候,忍不住为我的书房题了八个字:“古文观止、今文观叹”。
  文章乃不朽之盛事。一个时代就应该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或者气象,通过生成为文学的颠峰力作以之流传。设想若干年后,后人的书架上能不能摆上我们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品?如果没能摆上,就真个让后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悲哀之二:经济发展的结果不应该是文学成为奴仆或者孤儿。也许很多读者会有同感,一进书店的门,常见“四大媒体”:古文、洋文、武侠、言情。当然,大家也知道,看前两的不多、看后两的不少。就算是看今人的诗歌、文章,大体也是爱之又爱、死去活来,或者作者本是很有才气、无奈难消烟火。更不忍心让我等称之为文学的是,那些无病呻吟、改袭抄转之作。
  悲哀之三,应该是有位人士提到的:文学患了很多病,危害性最大的要算“软骨病”和“多动症”。 “软骨病”是说文学创作吞吞吐吐、别扭得很,笔力所及处缺乏一个文人应该有的穷酸骨气。“多动症”就是文气轻浮、还只是个小牛犊就迫不及待的到处乱闯一气、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冒充深刻等等,这些都属于在文学创作上想走捷径的人,以为真文学就是啃啃书、摇头晃脑就可以了,其实是幼稚得很!
  今如此云云,无非是希望有志于文学的朋友们,能真正从文章不朽的角度出发归结人生,为我们的时代留下力作、为我们民族的复兴开拓出一片璀璨的星空。
  

------------------------
我不是风,你也不是传说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方林 Re:今文观叹 回复时间: 2006.02.27 15:52

    为我们的时代留下力作、为我们民族的复兴开拓出一片璀璨的星空。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天涯孤旅 Re:今文观叹 回复时间: 2006.03.01 10:48

    阁下给出了一个不错的话题,我谈三点看法:其一、结论不要下得过早,所谓的名著经典,仍历史长河中的沉淀物,是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阁下不仿清点下这几千年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你认为可以算得上名著经典的有几部?其三、既然阁下纵观近50年没有发现经典文学著作,那么,在下可以看得出阁下那文学经典的伯乐,可惜啊,阁下生不逢时,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只怕是经典文学遇不上你这位伯乐了。其三、愚以为天下没有不可读的书,我们读书,是在吸取书中的营养,而不是糟粕。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读一本完美无缺的书,那这世上配读的书也就没有了。”
   在下心直口快,得罪处,请多有见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