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轩主 收藏:0 回复:0 点击:5148 发表时间: 2006.02.20 06:38:21

论罗牧·之十


  论罗牧·之十
  
  罗牧“江淮间多有祖之”的根本原因分析及实际社会地位
  
  从现存的大量史料来看,不管是郑板桥所说的“八大山人名满天下”,还是梅庚所言“细访江右人文,大不及襄时,后起者率多浮沈……而先生所云八大山人者,则求而得之,果然高人者,其翰艺大非时俗比……”(注1)
  以及江淮大家石涛对八大山人的推崇。江淮间对于江西两大画家八大山人与罗牧,显然在有记载的文人阶层,八大山人的影响要比罗牧大的多。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罗牧,尽管罗牧的山水画从整体效果来评判,干净秀丽,平稳无奇,雅俗共赏,在境界和墨色、水色乃至气韵上,均呈现了某种新生力量的成分因素,但是若用同时代的龚贤来比较,其风格并不显得更加突出,而功力也似乎还不能在“金陵八家”之上,更加上明末清初临古的时尚风格,在罗牧所处的时代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罗牧山水的风格,亦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受到这一风尚的羁绊。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讨论了,张庚所言“江淮间多有祖之”的是罗牧,而不是八大山人,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
  在明末清初特别是康、乾时期的江淮,它除了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外,更重要的它还是江南地区的商埠中心,这为罗牧这类作品的流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
  自明代中后期开始,江西的商业经济,虽不及安徽徽州的商人那样无孔不入,但赣商亦十分兴盛,且自有特色。赣商以经营手工业为多者,“其货之大者,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注2)。”
  这种以手工业,茶叶、瓷器为主的商业社会氛围,给了茶商出身的罗牧以极大的影响,同时,景德镇大量官民窑瓷器的烧造,对画工们的大量需求,这都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了官民之间在绘画方面的发展。到了清朝的康盛时期,经济更加发达,有闲阶层的不断增多,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从而使绘画需求量大增,这又刺激了绘画的发展。
  罗牧从宁都移居南昌,又往返于扬州的江淮地区,其目的就是为了卖画、售茶方便。而江西巡抚宋荦的极力推崇,这就必然给趋炎附势的江淮商人社会,增加了罗牧山水画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确立。正如张庚在其《画论•总论》中说的那样:
  
  “罗饭牛崛起宁都,挟所能而游省会,名动公卿士大夫学者,于是多宗之,近谓之江西派,益失在易而滑。闽人失之浓浊,北地失之重拙之数者,其初,未尝不各自各家而传,仿渐凌夷耳此。”
  
  罗牧商人本能的“敦古道,重友谊”,不同于一般文人轻视商人倨傲的性格,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商人中最容易接近的艺术家。
  罗牧山水销售市场的成功,随着宋、罗之间艺术作品以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宋荦由江西调任江苏的迁移,江淮间推崇罗牧,并由此而吸引来更多的学画者向他学习,成为了必然。以“江西派”之祖的地位,自然地成了非罗牧莫属了。
  张庚“江西派”的界定,通过分析,我们基本上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即:一种有别于董、巨、黄传统的灵秀、清新、滋润感强,层次分明,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格,且在江淮间书画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的江西籍画家作品。张庚对“江西画派”这一派别的界定基础,则是罗牧“东湖诗画会”所拥有的巨大实力,即: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众多的艺术家们。
  因此可以说,“江西派”实在是指其区域内所包含的人群范围,而不是仅指罗牧个人的山水绘画风格。
  清代的唐岱•毓东在其《绘事发微•画名》中说道:
  
  “画家得名者有二,有因画而传人者,有因人而传画者。……因人传画者,代代有之,而因画传人者,每不不世。盖以人传者,既聪明富贵,又居丰暇豫而位高善诗,故多以
  
  画传者。大略贫士卑官或奔走道路或忧于衣食常不得为。即为,亦不能尽其力,故少。然均之皆深通其道,而后能传。”
  罗牧之所以会被时人冠以“江西派”之祖,较之于八大山人来说,显然是唐岱《画名》中所论的后者。
   
  注:(1)见清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六《与梅耦长书》。
  (2)据康熙版《饶州府志》卷四。
  清代的唐岱•毓东在其《绘事发微•画名》中说道: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