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会刘湛恩 |
阴差阳错,来到上理。虽觉遗憾,心有不甘,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也就平平静静做起了上理人。看春日校园,倒也绿树成荫,百花鲜妍。踩着落叶悠悠独行在园中小径,亦别有情趣。出于对宁静的偏好,课余的大多数时间我都耗在图书馆里。
初次经过图书馆,抬头见上书“湛恩纪念图书馆”,心下纳闷:“湛恩”是何许人?步入馆门,便注意到右首置有一铜制人像,暗自揣度:此人就是湛恩了吧。后来才从学长那里了解到这就是上理(原沪江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后来做了烈士的。遂也便记起校门口的“沪江大学”字样。知道了上理成长的始末,知道了沪江背后深厚的历史沉淀,知道了上理也曾出过一个烈士校长,便不由得对上理添了一份敬意。
清明过后的第二天,我匆匆跑进图书馆,欲要上楼,不经意的一甩头,竟见那尊铜像前并排着两个大大的花圈!美丽却又肃穆的花,挽联上工整的字,都猛烈的刺激着我的视网膜。我的脚步不觉停了下来,眼前渐渐模糊,身体竟也似轻飘了起来......
(1938年,上海。)
前方映入一个身着长袍的清瘦身影。这不是刘湛恩校长吗?我忙赶上前去,急呼:“刘校长,留步。”前方的身影猛地转过身来,倒让我心下一惊。我本以为那会是一个徐徐转身的慢镜头。我仔细地观察着这张脸:黑黑的眉毛,闪亮的双眸,消瘦并略显苍白的脸庞。见他看着我,我忙正色道:“学生是沪江后辈,钦慕先生气节,特来拜会。”他轻轻地“哦”了一声,道:既是后辈青年,同行也无妨。”我向他拱了拱手:“学生不才,但也想似先生一般,为国家尽匹夫之责。但心中尚有困惑,欲向先生请教一二。”刘校长显得有点兴奋,摆了摆手:“既是有志青年,倒也教得。”
我问道:“先生苦学成才,在美国自可名利双收,为何要执意回国呢?”
答曰:“读书所为强国强民。但见祖国遭列强铁骑蹂躏,人民处于水火之中,岂能视而不见?何况大丈夫当思天下安危,焉能计个人得失?"
我又鼓起勇气,冒昧问道:“素闻先生虔诚于基督教。既是相信上帝,那先生该相信祈祷可救万民了?”我相信问的太过唐突了。但先生脸上毫无愠色,只是沉默了片刻,复又答曰:“吾虽爱天国,但更爱祖国。吾愿为天国牺牲一切,但必然先为祖国牺牲一切。吾虽早年留美,但血管里流的是中华知识分子的血。吾也曾见张学良将军誓要收复东北的热泪,也曾见无数爱国志士抛洒的热血。日寇侵略中华,国家危难,纵是一介书生,刘某也要奋起一博!”
回答的真是无懈可击!我追问道:“如今我军西撤,日敌疯狂搜捕暗杀爱国志士,形势险恶。先生于上海孤军奋战,真无顾虑?”
答曰:“此言差矣。君不见全国上下抗日的呼声一潮高过一潮吗?而且我身后还站着亿万同胞,怎能说孤军奋战?前有英烈,后由来人,还有何顾虑?我是中国人,我是基督徒,上十字架也在所不惜!”
我正仔细思量品位刘湛恩校长的一席话,一大群青年学生迎了上来。他们热情的欢呼着,簇拥着先生远去了。
......
虽只是短短一叙,已知湛恩绝非等闲书生。追认他为烈士,他当之无愧。我也明白“士可杀,不可辱,生也荣,死也哀"的赞誉并未夸大其词。
历来喜好品位文字,徜徉书海,与历代志士仁人同呼吸共命运。湛恩纪念图书馆已是校园中我最喜好的去处。每每步入,都不忘回头瞻仰一下烈士遗像。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雅琼 |
Re:拜会刘湛恩 |
回复时间: |
2006.01.05 14:56 |
|
谢谢引见。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