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传说客栈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小贱人的《[写作参考]武侠相关知识全攻略》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小贱人 收藏:1 回复:0 点击:445 回复时间: 2006.01.04 16:07:18

武侠相关知识全攻略


  [2]武功相关
  
  内家1
  刚隐于内的武术风格, 或以内功为主的武术家,或“以静制动”的拳术。一般将武术两大流派之一的武当拳称为内家。从明代起武术界始有内外家之说,而以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始记载内外家之分。他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至清时,有人将太极、形意、八卦划为内家,少林等多种拳术划为外家。《国技论略》载:“南派------其中以太极为主,又有八卦、形意两门,与太极拳为一派。北派门类甚多,其尤著者为弹腿、查拳、八番、长拳、迷踪、二郎短打、地趟、八极、批卦等。”
  
   内家拳历史上被认为起于明代道士张三丰。今之所谓内家拳的代表拳术是太极拳,由清康熙时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据戚继光《拳经》创编而成,后衍传有陈式、杨式(杨露禅传)、武式(武禹襄传)、孙式(孙禄堂传)、吴式(吴鉴泉传)等家。后代一些造诣高深的武术家,一般都是内外双修,既长于内功,也精于搏击。武侠小说中,有些过于夸大内容的“内功”,可于无形中发也飞沙走石、摧花折树之力,属于妄谈。
  
  内家2
  俗称方外人为外家, 俗家人为内家。也有称方外人为内家,俗家人为外家。
  
  内家3
  俗称习武之中在家修炼的为内家, 行走江湖的为外家。
  
  
  
  外家
  刚显于外的武术风格, 或以外功为主的武术家,或以少林拳法为代表的武术。属于外家的拳术种类甚多,有少林拳、少林十二式、少林七十二艺、大小洪拳、炮拳、长拳等约五十多种。
  
   相传外家武术的创始人为北魏时中国佛教禅宗祖师达摩,经今人考证,达摩创立少林武术之记载不确。一般认为内家尚柔,以静制动;外家刚健,以劲力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家重于内功,而外家偏于外劲。
  
   内外二家之分,是就两大流派的技术风格而言,二者之差别在术不在气。武术的内功与外功是各流派都具备的,均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双修。代表外家拳的少林武术,在内功方面亦有极高要求,如“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等。外家武术的著名内功有易筋经、混元一气功、十八罗汉手等。
  
  
  外功
  所谓外功者, 乃专练刚劲,如铁臂膊等。这种功夫制人有余,自卫则不足了。内功是专练柔劲,行气入膜,以充全身,虽不足以制人,可是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不但拳脚不能伤其毫发,就用刀劈剑刺亦难使其毫发,就用刀劈剑刺亦难使其受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乃内外功之总括。如以《易筋经》论,“揉”为内功,“打”为外功;就太极拳而言,太极之“形”为外功,太极之“功”为内功。内功只有积精累气一条正路,气在丹田任督间流行者为内功,亦称道功;由丹田积累而运达四肢全身筋骨皮者为正宗外功,此外还有一些不知运气的乡下土把式以及旁门左道的外功。内功为武术之体,外功为武术之用。
  
  人们常认为内功优于外功。涵灵禅师说:“习外功者,劈、击、点、刺,念念皆在制人,是重于攻。攻者非但能够杀人,亦能够自杀,所以称为死机。习内功者,运气充体,如筑壁垒,念念在于自保,任他来攻,纵有硬功和兵器,亦不能毁其得逞,终必知难而退,所以称为生机。”
  
  
  借力打力
  太极拳技击技法的重要原则。太极拳理认为人体为一太极, 包括阴、阳两方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矛盾给予统一,达到阴阳相济合一,使自身成为真正的太极体。在技击上,太极拳理把对立双方看做是两个独立的太极体,要求在意识上做到“彼此之力不混合”,“你是你,我是我”。对方之力打来,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太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损害的企图。其情形如同我太极体是运动的,对方的力如同打在飞转的车轮上,那么打来的力越大,对方自受危害也越大。所以借力打力并不含有主动出击的意思,而只是以反作用力使进攻者受挫。真正的太极拳永远不打人。
  
  这样,借力打力不同于一般武术中化力打力的概念。后者有一化二打两个过程,采用勾、挂、格、挡等手法化解对方招式,然后再打击对方。借力打力也不同于一般所谓“四两驳千斤”之说。武侠小说中的描写重于技击格斗,将借力打力同化力打力混为一谈,或者创造出“乾坤大挪移”、“以彼之道,还施其身”、“吸星大法”等武功,多属夸张变形之谈。
  
  
  罩门
  练金钟罩、铁布衫一类外功的人,身上总会有一两处功夫练不到的地方,这就是罩门。金钟罩等功练成,全身可以刀枪不入;但只有罩门例外,罩门如果被人发现,用重手法一戳,武功即废。羊牧劳的弟子在长安街头调戏少女,段克邪看见后隔空点穴,点中其罩门的尾闾穴,废了其金钟罩功夫。(见梁羽生《龙凤宝钗缘》)
  
  
  空门
  武学术语,防御不到之处称空门。
  
  
  拆招
  招,拳术、剑术等武功中的动作,如:“使了一招儿。”拆招,即指对打,也指对练。
  
  
  锁关
  高手比武时容易发生的一种险象。当两人功力相等、抵死相拼时,由于气过玄关,一时锁住六根十脉,动弹不得,是为“锁关”。花明和石秀郎过招时就发生“锁关”。“锁关”后十二个时辰可自行化解。(见萧逸《天龙地虎》)
  
  
  驭剑四妙
  即轻、灵、疾、固四字。指轻快、灵巧、疾威以及盘心固掌内力深湛。铁海棠以此教训郭彩菱,认为她最后的“固”字功夫不到家。(见萧逸《马鸣风萧萧》)
  
  
  剑招用老
  指某个剑术动作使完、做足。类似的说法还有“拳招用老”等。
  
  点穴
   点穴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体上分布着直行的经脉和由经脉横向分出的络脉。经络系统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是气血运行转注的通道。能量物质通过经络输布至人体各部,使各组织和器官获得营养补给,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信息通过经络传递到身体各部, 使外感传于内、内状表于外,从而保持人体协调平衡的应答。在经络通路上,散布着若干脏腑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这些“处所”就是人们所说的“穴位”,或“气穴”。它们能够接受各种物理刺激。刺激感由此进入经络后,呈双向性的线状或带状传导,影响(调整或紊乱)气血和脏腑的功能。点穴法就是利用点、打、踢、拿等击法重创对方穴位(即以劲力施予物理刺激),以“隔气血之通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因此导致人体能量和信息的输导失调。
  由于经络中气血运行转注的动力是“经气”,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因此,有些拳家将点穴法称为点气法,或截气法。
  点穴的招法主要有:指、掌法中的穿、点、插、戳;拳法中的插、冲、贯、勾;腿法中的点、蹬、勾、横;以及抓拿诸法。
  点穴法素以用指称著,但由于手指力量较弱,因此,有些拳家持握“状元笔”、“点穴针”等以枣木、鹿角或铜铁制作的小兵器,来代替手指点穴,提高点戳的效能。
  点穴法的取穴方法同于针灸取穴法。医家以北宋针灸考据家王惟一创铸的针灸铜人,作为学习认穴取穴的教具。拳家亦以此作为取穴的准绳。
  拳家认为要认准穴,取准穴,先应练习内功,体验经络气血的运行与开阖,然后循经取穴,才能心目洞明。也只有待内功练成后,才能将气聚于一点,引劲贯于指颠,也才能如箭弦般发劲击穴,透人经络。也有的拳家强调点穴法重在通过插抓沙袋、拧棒、踢桩等硬功练习来提高手足的力量和硬度,从而加强进攻能力。
  穴位受击后,以用药发散引淤和循经根治为主要救治方法。也有少数症状可用手法解之。例如:气门被侧插掌击中者,可揪其发,伏于膝上,再在其背中轻敲挪运,则气出复苏。
  有些拳家认为,由于指力难练,取穴不易,“小眩技巧以骇庸俗则可,游动斗殴以制敌则难”。但是,点穴法作为一种传统击法,对其实战效果和运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
  
  
  
  
  
   1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2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五代王敬荛,能使30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3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4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一种短穗剑,称武剑。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5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6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枪是最难掌握的。仅仅是搬、扣、扎这三个动作,不下苦功就很难做得正确。枪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术无法比的,而各家枪法又各有许多深奥之处。相对来讲,棍法便较容易掌握,而棍是诸兵器之基础,可说包罗万艺。刀、剑之类则介于枪棍之间。刀是一面刃,剑是两面刃,两者比较,掌握剑术又比刀术为难。
  
   7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或作纵枪横棍。这条谚语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然而,棍端装枪即为枪,枪若去尖即为棍,为此,枪法棍法便有许多交融之处。不少枪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动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动作,则是相互取长补短。
  
   8
   打人千万,不如一扎:这条谚语说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枪法,所以少林棍为棍法中之上乘。其实谚语主要是讲枪的威力大于棍。以棍打人,除了头部,身体其他部位被打仅能伤及皮肉。而以棍扎人,虽无尖,却能伤及内脏。所以,许多优秀棍法均将枪法融进,为的是增大杀伤力。
  
   9
   枪怕摇头棍怕点:遇见使枪的,要警惕枪摇头,遇见使棍的,需提防棍点头。摇头,是指枪尖被抖成一个圆圈。枪若发挥威力,需将搬、扣、刺三动一气呵成。三动迅捷完成,枪尖便被抖成一个圆圈,枪法云:圈为枪法之母,圈抖的快、圆、小、生风,枪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胜防。摇头,还指枪要运用抽打的招术。抽打之前,枪头必做摇摆动作。枪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对方上当。棍,虽重使两端,但一旦揉进枪法,则威力倍增。棍若点头,其意在以棍当枪使了,无论是扎、挑、抽、劈,此时皆可灵活运用。若不提防,仍以其为棍,为祸便不远了。
  
   10
   枪如游龙,棍似旋风:或作枪如游龙扎一点,棍似疯魔打一片。枪扎出去要想令对手捉摸不定,绝不能直来直去,而要枪杆抖颤,犹如一条蜿蜒前进的龙蛇,不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劲力便发挥的淋漓尽致,收效也便显著。棍,若要招招见功,必须要快,所谓棍起生风,只有如旋风般劈打抽拦,才有杀伤力。
  
   11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这条谚语说明了几种刀法演练时的基本要求。单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运动。空手的作用甚至重于持刀手。因为动作的标准与否,协调与否,使用与否,实用与否,美观与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说单刀看手。双刀用法及变化是通过两手和两腿的协调配合来体现的,要求两手用力均匀,手法清晰,步伐灵活,上下协调。双刀法多为花刀之法,左盘右旋,上缠下绕,倘若步法不灵,则难免双刀互碰,或伤及自身。故行家看双刀第一眼便注意步法是否正确,这便是双刀看走。大刀是长兵器,份量很重,刀法主要在刀刃上运用清楚,才能发挥大刀的威力,所以大刀看口。
  
   12
   剑走青,刀走黑:青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剑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换取胜。“黑”,是很毒凶猛之意,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峰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
  
   13 剑是君子佩,刀是侠盗使:
  
   14
   百日袖箭千日镖:袖箭和镖都是暗器,镖,刚制,长三寸六分,重六两。重一斤着称斤镖,俗称“金镖”。抛掷击人,有扬手镖、阴手镖等法。袖箭是含机械装置的暗器,圆筒中装箭,筒内设弹簧,一按机关,箭即射出。两种暗器虽大致相同,但袖箭用来省力,射程远近全凭弹簧弹力大小,而镖的掷程远近全凭手腕力量的强弱。二者又都要求掷射准确,因此,使镖显而易见要难于袖箭了。
  
   15
   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这里的鞭指的是九节鞭、七节鞭一类的软刚鞭。软刚鞭是极难练的兵器之一。它的技击法讲究劈、套、横、提、拦六字,由于软刚鞭用起来有圆无直,因此演练必须舞动如飞轮,象一堵墙一样,密不透风。拳指打拳,出拳要象流星过空般迅即,拳点似繁星闪烁般眩目。
  
   16
   锤槊之勇不可敌:锤,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长兵器,由于古代此类兵器重的惊人,所以能使用这样兵器的人,没有强大的膂力是不行的。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锤槊之勇不可敌”,意思是千万不可轻视使用这类兵器的人,因为他们的力量往往超出常人数倍。
  
   17 古人制艺,必立一意:此谚语说的是古人创造的每一种兵器,一定是突出他的一种用途。
  
   18
   把势、把势,全凭架式。没有架式,不算把势:历来人们都爱把练武术叫做练把势,这条谚语重点不在强调练好把势上,而是强调练武术必须姿势正确这一原则,姿势就是架式,是要反复习练以求习惯的一种动作。练套路要注意架式,练各种基本功也要注意架式,每个姿势,都有要领,符合要领,姿势才正确。如马步,就是骑马蹲档的架式,随便一蹲就不是马步。如不按照要领去强调架式,就会练得不伦不类,而且内外功夫也练不成功。
  
   19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所以,“拳脚要踢打”就是指练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20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指“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21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还是南拳北腿,拳理虽众说纷纭,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所讲的“气”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就会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体,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实,韧带柔软,皮肤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22
   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这条谚语首先提出了对“手眼身法步”的技术要求,是针对长拳类矫健迅猛的动作而言的,长拳类拳术节奏鲜明,结构紧凑、灵活多变的特点,富有弹性的风格,正是这条谚语启示的内容。其次,这条谚语又启示了格斗中应取的方法。手疾、眼快、身滑、腿捷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浑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刚,乃克敌制胜的原则之一。
  
   23
   花拳锈腿,好看无用: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老形容姿势好看却不实用的拳套。这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不注重动作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习武者所练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惜,练习者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会拆解,表演起来威风漂亮,一经实战白窍不通。这样的习武者也被称为花拳锈腿。
  
   24
   不能因辞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用辞不当,当然不好,但如果其意良善,则不应计较,拳名不当,固然有弊,但如果其内容精湛,则也不容忽视。如“女人拳”“疯拳”“狗拳”之类,名字似乎不雅,但拳术却均有独到之处,倘若因名忌拳,岂不丢掉了精华。
  
   25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话。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6
   遍访师和友,所求是真传:习武者都想得到真传。真传,顾名思义,就是真东西,实传授,他包括内容、方法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一种武术项目,只要是老师认真实在所传授的,都可称之为真传。
  
   27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这条谚语是从武术的六合真义着眼的,这里所讲的六合真义,是指内三合,外三合。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不断互相转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谚语提出要“内练精气神”。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统一。武术动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锻炼是精气神锻炼之“形”,之“表”。六合真义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内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练及内三合之神。反之,内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现出来,所以,“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28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
  
   29
   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凡能抬举、提拉重物而不能运力达于四肢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力”,但叫它为死力、拙力。而能将全身之力运送于一拳一脚甚至一指之端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劲”,也叫劲力。“劲”有透力,可由表及里;“力”无透力,仅及于表面。“劲”有爆发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无爆发力。武术家能以手掌击石成块,以指钻砖成洞,足见透力之强,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负百斤,往来百里,持久力强可见一斑,武术家不能。武术家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脚致人非命。可见“力”与“劲”是不大相同的。练武术讲究练的是“劲力”,而不是“死力,拙力。”如果只想练出力量,那么练举重、健美等项目会更有效。
  
   30
   拳讲三术,技、医、艺术:技术、医术、艺术是武术的三大性能。武术的缘起就是用来搏斗的,所以,无论何门何派,无论套路散打,无论内功外功,只要属武术范畴,都以技击为中心,都将技击方法,这便是武术的技击性。同时,练武可以增强体质,调节各器官的功能,进而可医治部分疾病,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武术骨伤科、点穴按摩、气功导引是武术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是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便是武术的医学性。武术本身是件艺术品,他体现者动与静、快于慢、正与侧、高与低之美,它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节奏之美、技巧之美、塑型之美的统一。这便是武术的艺术性。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