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特区且听风吟 回复帖

被回复帖: 十点八分四十五的《随想》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十点八分四十五 收藏:0 回复:0 点击:48 回复时间: 2003.07.22 23:10:04

Re:随想


  这段时间非典一直在困扰着我,看了太多的报道太多的事实。我开始思考,而这种思考是从
  我周围的朋友都在劝我离开北京,离开中国,回到欧洲开始的。
  >
  > 逃离北京,成为大多数人的话题。我没有走,更没有准备逃离,虽然我具备所有离开的条件
  。理由实际上非常简单,我不愿把潜在的危险带给别人。我必须对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负责
  ,我必须对给我生命和生活的土地负责。
  >
  > 记得那天,一位35岁的成功男士告诉我,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不仅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
  民更应该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
  > 北京,一样。北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因为离开北京就把这种潜在的危险带往整个中国。
  政府没有提出封城,而我们,至少已经是成年的我们是否应该体谅非常时期的政府,想到自己
  的责任。想到由于我们的离开会对旁人所带来的恐慌,会对其他人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曾经看
  到过一个理论,只要通过5个人,你就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SARS也是一样。这种蔓
  延是令人感到恐惧的,这种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潜在危机是无法预料的。
  >
  > 也许,因为你无意的离开,这种潜在的危险已经触摸到了你远在家乡的父母,你的中学老师
  ,你的小学同学,你的邻居,你家附近杂货店的老奶奶,还有更多的是你所不认识的人。
  >
  > 逃离的心理状态是恐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恐慌呢,是由于我们多年以来的不信任。我们
  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人类缺乏信心。
  >
  > 坐在电脑前,看到我们的学生在拼命的逃离校园,我好像自己站在荒芜一人的校园里,一丝
  凉意涌上,这时,我才真正的感到一种来自其他的恐慌。
  >
  > 我们的大学生都在做些什么。对于他们的离开,我表示的是理解,但从内心中,我是多么希
  望看到的是他们能够留下,正因为他们的离开,将会把这种巨大的恐慌这种病毒潜在的危险带
  到全国,带到每一个家庭,并深深的遗留着,一天二天,一个月两个月,还是一年两年。
  >
  > 在那一刻,我的脸红了!这才是一种危机,这才是我们国家的危机!
  >
  > 我们的大学生在他们逃离的那一刹那,是否考虑过别人,是否考虑过他们的责任,是否考虑
  过他们对这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一个公民所应尽的义务。
  >
  > 然而大多数的他们选择了逃避!
  >
  > 只有在面临真正的灾难时,我们才知道人类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
  >
  >
  > 想想我们的孩子要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趴在窗前,只有用眼睛看看窗外的世界,我很难受。
  但我也相信,每一个事故,每一次经历都能够让我们学到些什么,懂得些什么。做心理的我,
  能够深刻体会到成人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对旁人的戒备、冷淡和不负责任会让我们
  的孩子终身难忘。在这个非常时期,希望孩子学到的是进行自我保护、对父母家人的关心,对
  社会的关爱,而不是让他们之间产生隔阂,让他们远离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群。
  >
  > 也许,我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个容易动情的女人。在看非典的报道中,我一直在被感动着,
  被我们的医生,护士,被坚持留在北京的人们所感动着。我很珍惜这样的感动,毕竟在这个物
  欲横流的社会,这些才是我们无法用金钱所能买到的东西。我希望,我能够被继续感动着。
  >
  > 不能否定,我也很害怕,也很焦虑。但我知道,只有保护好自己,也能保护别人。加强一切
  保护,不仅仅是对你,而是整个社会!
  >
  > 。。。。。。
  >
  > SARS是一组英文的缩写,
  >
  > S-Sacrifice 牺牲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从别人角度让考虑
  >
  > A- Appreciation欣赏 欣赏生命,欣赏别人为我所做
  >
  > R- Reflection 反思 反思人生的意义
  >
  > S-Support 支持 建立支持系统,为别人提供支持
  >
  > 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呢,是开始自我牺牲,还是欣赏生命理解生命。事物本身都有他的双
  面性,如果在SARS中,我们能够学习到更多更多生命的意义,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在这个非常时
  期得到更多的领悟,我想,对于拥有生命的我们,对于在迷茫中寻找生命意义的我们,这才是
  最重要的。
  >
  > 让我们去爱,去感悟、然后体会感动!
  

------------------------
十点八分四十五

删   除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论坛热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